《三国韬略》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如何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者&投稿:顾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击垮敌方有两大途径:一是从肉体上加以消灭,二是从精神上将其摧毁。前者为力取,后者为心攻。三国韬略中的心力韬略,有着崭新的时代内容,是中国韬略理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三国时期的心力韬略沿着《孙子兵法·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的思想,继续向纵深发展,韬略家们提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九·董刘马陈董吕传》注引《襄阳记》)这种用兵方略和孙子所提“上兵伐谋”和“不战而胜”的思想是一致的。孙子就曾说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此论经诸葛亮征南中时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实践,而得到了高度评价,攻心思想也因此被吸收为心力韬略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受到后人的重视。

三国攻心原则是作为力取原则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而被运用的,据《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诸葛)亮在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并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通“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七擒孟获之事不见于陈寿所著《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则予以采用。根据诸葛亮自《隆中对》以来一贯主张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政策,南征中采用马谡“攻心为上”的计策和孟获后任蜀汉御史中丞的事实,七擒七纵孟获,攻心服人之举不至于是捕风捉影之谈。诸葛亮对孟获展开的心理攻势,是以有利的政治、军事、外交环境作为后盾的。而强大的力攻已经给对方造成了心理压力,使之产生心理动摇,陷于心理崩溃状态。诸葛亮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得南征顺利结束。诸葛亮以心力韬略,取各族强壮者为兵,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取各族贡赋,弥补蜀汉物资的不足。稳定南中,“夷汉初安”,为日后北伐奠定了较好的后方基础。

郑浑广开降路击破梁兴,钟会先声夺人、攻心为上等战例,均属心力韬略的巧妙运用。

三国心力韬略除了心攻力取双轨齐下,互补互用的原则之外,就是单独发挥攻心、心战的作用,去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伟大胜利。同是攻心韬略,形式则多种多样。

攻心韬略的第一种形式是发挥传统力量。传统之力,足以撼动人心,激发群情。董卓听说关东起兵,迁天子定都长安,自留洛阳,并烧毁宫室。对此行径,曹操一针见血地说: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三国志·武帝纪》)

董卓原本可以利用汉代皇帝的巨大号召力,使关东联军之举在舆论上成为叛逆行为,从而赢得全国民心,至少是暂时地赢得,立住脚跟,以图进取。结果却坐失良机,反而使自己被推到舆论的对立面,极大地失去人心。相反,曹操有此认识,机会一旦出现,就及时抓住不放,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大批智囊人物远来相附,也使中原民心投向己方。

攻心韬略的第二种形式是深入敌人的内部,实施分化瓦解,破坏对立阵营的心理结构,使事态朝有利于我方的趋势发展。三国韬略家们大都能够设法了解对手的性格、气质、特点和弱点等心理因素,对症下药。刘备争取张松、法正、孟达等刘彰部属之心,吕蒙、陆逊计袭荆州,曹操间离韩遂、马超,王允分化董卓、吕布,曹操退兵激化公孙康、袁尚矛盾……无不深入敌人之心,不露破绽,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完成攻心大计。

此外,通过交往、语言、事理、外力、形势等各种形式,收取攻心奇效。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三国政权,鼎立而存,实为天下人心归属分流所致。

三国心力蹈略的第三个原则就是充分发挥智与谋在其中的作用。“上兵伐谋” 之谋,包括谋取人心。王肃治民以信,贾逵得道多助,刘备得人死力,张鲁以教治国,田畴保民而王,曹操招降纳叛,孙权征少数民族为兵,都充分表现了智与谋在其中的特殊作用。兵强于心,不强于力。攻心之法,必以智为本,以谋为用,方能奏效。解剖每一个集团,其最初的凝聚,后来的发展,经历的衰盛,最后的成败,无不可以心的聚散为标志、以人心的归属为尺度加以衡量,作出结论。

冲突双方的最大也是最后的防线,是精神筑就的防线,无论武力也好,舆论也好,无不对准这一点而发。各个集团的任何韬略,也无不是为了加强或冲击这一防线。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三国心力韬略的价值、意义,以及变幻莫测的三国形势、人生百态,无疑会有横扫风云,廓清天宇,洞若观火,豁然开朗的畅透明快之感。

在现代军事斗争乃至商业战场中,心力韬略仍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现代的心理战,就来源于古代的这一心力韬略。如何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心理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现代战争中,人的因素仍是第一位的,计算机再先进,就是实现了智能化,能够自动驾驶飞机、导弹对敌人进行攻击,也还是需要人来控制,所以,古人所讲的“三军可夺气”是很有道理的。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励己方部队的士气,挫伤敌方兵力的锐气,未交战先在精神上让敌人失败,让它没有勇气再战,即使是再战也没有勇气获胜。

心理战是战斗空间信息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分为战役心理战和战术心理战两种。战役心理战是由军队的心理战部队实施的,目的是支援战局或大型战役,为军队行动创造更有利的战机。战术心理战是战术作战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削弱和动摇敌军全体人员进行抵抗的决心,防止当地居民采取对立行动。利用电视、广播、传单等手段,扰乱敌军心,破坏敌士气,瓦解敌军斗志,或采取有利于己方意图的行动。是千方百计让敌人知道真实情况,让敌指挥官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军队和民众施加影响,很难去愚昧公众或强奸民意。

古代战役作战中的信息传播基本上都是通过言传话语或书信往来,所以用间曾经是最重要的心理战方式。

如通过各种关系派遣细作、说客深入敌营利用矛盾进行挑拨离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爆发成武装冲突、动乱甚至战争,使敌人不战而自溃。也可将计就计、借刀杀人,故意制造并散布谣言,通过各种方式迫使敌方指挥官相信这种谣言,让他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武器杀死自己的大将军或诛灭自己的部队,用谋者坐山观虎斗,不出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便可达成战役目的,这种计谋称为死间。

和死间相对的是活间,就是通过抓“舌头”、抓俘虏、派员诈降、派人渗透敌营卧底潜伏或乔装打扮乘乱混入敌营之中,扩大队伍,谣言惑众,颠倒黑白,使敌人相信特意制造的某些谣言和骗局,上当之后采取一些错误的作战行动进而导致失败。

此外,还有反间计等用间谋略。这些心理战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通过里应外合、起义、兵变、投降或厌战等方式减少对己方作战部队的压力,以较小的作战行动获取较大的胜利。

现代战斗空间信息战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传单等形式让敌人看到、听到各种想让他们听和看的东西。心理战是现代战役作战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功的心理战往往可以迅速摧毁敌人的心理防线,未交战就先输一局,交战后一开火可能就会主动投降。

美军十分重视心理战部队的建设,将心理战部队归属特种部队建制。平时,破坏潜在敌国的内政稳定,削弱其经济和社会政治机构的力量;涣散军民的士气;促使有影响的的各权力斗争政治集团之间的分裂,支持反对派政治势力;利用敌国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地区等方面的困难,加剧敌方居民的不满情绪。


求三国演义里的重要人物
四月,刘备病逝,诸葛亮立刘禅为帝,是为后主,并感刘备知遇之恩全力辅佐幼主。 刘备死后,曹丕用司马懿之计,联合南蛮孟获、东吴孙权进攻蜀汉。诸葛亮击退了来犯之敌,派邓芝结好东吴,自此吴蜀通好,息了刀兵。曹丕退回许昌,任司马懿为尚书。诸葛亮率军50万南征孟获,采纳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七擒七纵...

三国演义的梗概?
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哪些
他们为孙吴基业的开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三国志》把此十二人合为一卷作传[1],盛赞他们为“江表之虎臣”,故名。蜀国人物编辑蜀国文官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战略家。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更长于巧思,曾...

旧版三国演义每集介绍只要写分集标题
第12集 白门楼(上);第13集 白门楼(下);第14集 煮酒论英雄;第15集 袁曹起兵;第16集 关羽约三事;第17集 挂印封金;第18集 千里走单骑;第19集 古城相会;第20集 孙策之死;第21集 官渡之战(上);第22集 官渡之战(下);第23集 大破袁绍 第二部分 赤壁鏖战 :第24集 ...

为什么三国时期曹魏有那么多军师谋士,而蜀汉只有一个诸葛亮?
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全三国文》辑录有其文一篇 。姜维,有名的孝子,文武双全;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之称。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什么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更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诸葛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制作孔明灯。其不幸在七星续命时被打断,命陨五丈原。有《将苑》(又名《心书》) 《便宜十六策》 《兵要》《心战》《...

三国英雄人物排行榜的吴国人物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更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诸葛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制作孔明灯。其不幸在七星续命时被打断,命陨五丈原。有《将苑》(又名《心书》) 《便宜十六策》 《兵要》《心战》《...

三国演义有哪些人物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更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诸葛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制作孔明灯。 其不幸在七星续命时被打断,命陨五丈原。有《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兵要》《心战》《兵法...

三国演义有哪些人物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更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诸葛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制作孔明灯。 其不幸在七星续命时被打断,命陨五丈原。有《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兵要》《心战》《兵法...

三国里的人物
他们为孙吴基业的开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三国志》把此十二人合为一卷作传[1],盛赞他们为“江表之虎臣”,故名。大汉人物大汉文官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战略家。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更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

尉氏县19655121592: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是什么意思? -
楚宋艾鲁: 用兵的方法,让对方心里感到畏惧是策,用武力攻城是下策,进行心理上的攻击是上策,用武力征服是下策. 此句出自于《三国.诸葛亮》 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

尉氏县19655121592: 兵法云:"攻心为上,政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意思 -
楚宋艾鲁: 交战的时候,先从心理上扰乱敌人(比如历史上就有两军相对的时候,一方派人在城门前大声辱骂对方或者问候其祖宗八代,还有彻夜敲锣打鼓等方法,来让对方生气、愤怒从而失去理智,然后冲动之下对方就会作出错误的军事判断),让对方投降或不战自乱,这是最好的策略;如果进攻城池,直接武力对抗,大家都会死伤惨重,这是下策. 同理,攻心战是上策,用兵去打就是下策.望采纳!

尉氏县19655121592: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出自孙子兵法哪篇 -
楚宋艾鲁: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尉氏县19655121592: 谁知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意思啊?快啊,急用~~~ -
楚宋艾鲁:[答案] 知已知彼,百战不怠.了解了对手的心思,作战手法,打仗才能得心应手. 通过心理战,迫使对手投降,达到兵不血刃的效果,而且作战目的顺利达到.对占领后的当地经济等各方面保存较好,能很快转为后勤基地. 攻城为下,兵战为下.这两句话一个意...

尉氏县19655121592: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个在三国哪个章节可以体现出 -
楚宋艾鲁: 七擒孟获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关于七擒七纵的具...

尉氏县19655121592: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句话的意思及自己的看法欣赏之类的(最好多点) -
楚宋艾鲁: 用兵的方法,让对方心里感到畏惧是策,用武力攻城是下策,进行心理上的攻击是上策,用武力征服是下策.

尉氏县19655121592: 三国演义中好词好句 -
楚宋艾鲁: 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

尉氏县19655121592: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
楚宋艾鲁: 这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征讨南蛮时马谡说的,当时南蛮地处偏僻,用武力征服的话不久还会再叛乱,所以马谡说要注重政策上的征服,使对方正的心悦诚服,而不是武力征服.攻心就是指使对方心悦诚服,攻城就是指武力.

尉氏县19655121592: 三十六计中,"攻心为上"的历史典故的由来
楚宋艾鲁: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攻心为上"的历史典故的由来 ? 三国时期,南中奴隶主贵族起兵反叛蜀国,在恢复了吴蜀联盟、巩固了国内政权、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公元225年诸葛亮进入云南,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看过《三国演义》的团友对这段历史就非常熟悉了.直到今天,云南各地还保存着很多与诸葛亮有关的遗迹,傣族布朗族的屋顶还很象诸葛亮的帽子,诸葛亮还被茶农尊为“茶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