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何要五次亲征蒙古?

作者&投稿:爰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何要五次御驾亲征蒙古呢?~

朱棣在成功夺取了朱允炆的帝位之后,并没有被后人过多的指责他篡位的举动,而他还被后世称之为“永乐大帝”。其实朱棣为明朝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为什么靖难之役后,朱棣要五次亲征蒙古呢?


这五次都是什么情况呢?其实早在朱元璋在位时期,蒙古外患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朱元璋考虑到民生凋敝的问题,并没有去讨伐蒙古边患。


而到了朱棣在为时期,最开始朱棣也想要采取怀柔政策,可是在永乐七年的时候,东蒙古的首领处决了明朝使者,紧接着又歼灭了明朝的十万大军,这才让朱棣决定必须要讨伐蒙古。

可是朱棣的这五次亲征,虽说场面非常宏大,但是每次都是小有成绩的回来,为何会如此呢?毕竟明朝大军对蒙古地形并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出征需要带很多的粮草,讨伐蒙古军,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加上对地形的不了解,蒙古军虽说从兵力上打不过朱棣,可是他们会一招就足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猫捉老鼠”。

每次出征,朱棣到了蒙古总是找不到蒙古军的踪迹,总是只能够消灭一小部分兵力,所以蒙古大军并没有被他一举歼灭。一直到朱棣去世,都没有将这股蒙古军力量消灭掉。
所以,虽说起来是五次亲征,但实际上每次都是扑了个空,也算是屡败屡战的一种情况。之所以会被后人一直歌颂,是因为朱棣本身好大喜功,对于五次出征这件事也是需要烘托出场面,好让世人歌颂的。

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何要五次亲征蒙古?朱棣勇武刚毅、好大喜功,喜欢用丰功伟绩来粉饰自己。每次出征,前呼后拥,极尽排场。不管出征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都会被歌颂一番,“威德所加,不远过汉高哉?”“乘舆所至,盖汉武唐宗所不到者。”这些夸赞让朱棣沾沾自喜,难以自拔。
1、第一次出征:
永乐八年,朱棣亲征漠北。这次的战果尤其尴尬,原因为在二月班师出征,但是过去了三个月都没遇见本雅失里汉的军队,五十万大军像是在草原旅游一样。一直到五月初才获“数千蒙古人以及羊马粮草”,历时五个月就草草的完成了第一次出征。

2、第二次出征:
永乐十二年,朱棣进行了第二次出征漠北。蒙古的瓦剌部发展过快,对明朝形成了威胁。明朝大军在图拉河是用大炮重创了瓦剌的部队,最后双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激战,死伤无数。瓦剌部重创之后被同样狼子野心的阿鲁台部同并。

3、第三次出征:
阿鲁台在势力壮大之后开始派兵侵犯明朝的边境。永乐二十年,朱棣三次出征漠北。阿鲁台部与明军正面作战,在明军进入蒙古之前,阿鲁台就率领部众逃之夭夭了,朱棣的大军仅仅是杀贼数十人变班师回朝了。

在朱棣的第四和第五次主政漠北的战役中,我们知道实际上明军并没有缺的决定性的胜利,反而是被蒙古军队牵着鼻子走,找不见追不上,以致往往无功而返。对明朝来说这五次出征漠北对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很大的消耗。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在后世对朱棣评价时却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他的“篡位之举”,而是称赞其为“永乐大帝”,而朱棣为世人称道最多的是他五征蒙古。自古以来,帝王亲征本不多见,而朱棣五次亲征蒙古使其声望倍涨。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后,元朝蒙古的残余势力并没有放弃,而是逃往塞外,建立了“北元”,想再次复辟元朝,而朱元璋当时忙于民生,对蒙古势力并不是太过在意,于是北元与明朝形成了一个对峙的局面。

而在朱棣即位后,北元开始蠢蠢欲动,处决明朝的使者,干掉明朝十万大军,这让年轻气盛的朱棣忍不了,决定自己带领50万大军出征蒙古,因为他个人性格似乎就对征战情有独钟。永乐8年(1410),朱棣决定第一次亲征,大举进攻漠北,却没有见到多少蒙古人,最终以尴尬告终。永乐12年(1414),明成祖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讨伐瓦刺部,大败瓦刺,但明军也付出了较重的伤亡代价。永乐20年(1422),明成祖以太子监国,率10万大军再次决定亲自出征蒙古,决定一举解决鞑靼叛乱,鞑靼军队却逃跑了。永乐21年(1423),朱棣不甘心,四征漠北。朱棣第四次率军亲征,鞑靼被明军和瓦刺军击败,鞑靼首领投降。永乐22年(1424),五征漠北,这也是他第最后一次出征蒙古,没想到,蒙古人又与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而朱棣也在这几次出征中埋下了病种,在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逝于多伦之北的榆木川。 五次北征,被很有气势地形容为“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反而每次出征都尽费排面,这大概也是因为朱棣好大喜功吧。



“靖难之役”后,朱棣之所以要五次亲征蒙古,是因为他打仗上瘾,自己不亲自上场砍人,手会痒。有些人,是天生的战争份子,他的存在,主要就是征战四方,到处砍人。朱棣,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给做皇帝耽误的大将军!

现在,对于“靖难之役”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有着非常多的不同意见。有的认为:他得位不正,需要通过征伐蒙古来体现是最合适的;有的认为:他是为了北边防线的安全,所以要把蒙古打残打怕;有的认为:他喜大好功……这些观点,其实都对,都有它的道理。不过,在我看来,主要还是朱棣想打仗、想砍人。

对于朱棣而言,打仗杀人,真的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在娘胎,他的胎教就是打仗砍人,他老爹朱元璋天天在他老娘身边讲,我要干一仗,我要砍死谁谁谁。出生之后,他的耳边要么是徐达叔叔在扯,我今天砍了1000颗人头,要么是常遇春叔叔在扯,我今天切了5000个耳朵。长大一点,脚能跑手能拿的时候,玩具是刀枪剑戟。再大一些的时候,看到的要么是他老爹的兵砍人,要么是他老爹的兵给人砍。

好不容易长大了,结果给他老爹朱元璋往北平一丢,说:儿啊,你去那边,主要任务就是干死蒙古佬,干不死, 就你死。没办法,年轻的朱棣,只能抓着蒙古佬,往死干。干完蒙古佬的朱棣,以为可以停下来歇一歇。结果,发现刚上位的侄儿建文帝想要自己的命。朱棣只好把心一横,反了,于是打打杀杀又三年。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做了皇帝的朱棣,实在不应该到处亲征的。但对于朱棣而言,战争才是他的终极归宿,这就是他做了皇帝,还不断亲征的原因。最终,他死于北征回师途中,也算得偿所愿。



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何要五次亲征蒙古?朱棣勇武刚毅、好大喜功,喜欢用丰功伟绩来粉饰自己。每次出征,前呼后拥,极尽排场。不管出征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都会被歌颂一番,“威德所加,不远过汉高哉?”“乘舆所至,盖汉武唐宗所不到者。”这些夸赞让朱棣沾沾自喜,难以自拔。

1、第一次出征:

永乐八年,朱棣亲征漠北。这次的战果尤其尴尬,原因为在二月班师出征,但是过去了三个月都没遇见本雅失里汉的军队,五十万大军像是在草原旅游一样。一直到五月初才获“数千蒙古人以及羊马粮草”,历时五个月就草草的完成了第一次出征。

2、第二次出征:

永乐十二年,朱棣进行了第二次出征漠北。蒙古的瓦剌部发展过快,对明朝形成了威胁。明朝大军在图拉河是用大炮重创了瓦剌的部队,最后双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激战,死伤无数。瓦剌部重创之后被同样狼子野心的阿鲁台部同并。

3、第三次出征:

阿鲁台在势力壮大之后开始派兵侵犯明朝的边境。永乐二十年,朱棣三次出征漠北。阿鲁台部与明军正面作战,在明军进入蒙古之前,阿鲁台就率领部众逃之夭夭了,朱棣的大军仅仅是杀贼数十人变班师回朝了。

在朱棣的第四和第五次主政漠北的战役中,我们知道实际上明军并没有缺的决定性的胜利,反而是被蒙古军队牵着鼻子走,找不见追不上,以致往往无功而返。对明朝来说这五次出征漠北对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很大的消耗。



朱棣派遣郭骥出使蒙古,可怜郭骥离家13年,归家才一个月,又踏上了征程。可是等到了鞑靼,他们的太师阿鲁台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不想和明朝结交,就侮辱郭骥,郭骥远在异乡13年都从来没有辱没过自己的国家与尊严,岂能容忍阿鲁台的侮辱?他激烈反抗,结果被阿鲁台杀了,其他部落知道后,立即报告给了明朝。

  朱棣大怒,两军交战都不斩来使,我就是来说说话,传达一下友好的意思,你也太过分了,欺我大明无人吗。大明有人,但是无将!之前让一位将军和十万大军结果被人全歼,没办法,没有人就只能自己上了。一定要打,而且一定要打赢,打得他没有退路,一举剿灭。朱棣带着这样的心思,和蒙古另外两个部落瓦刺和图哈朗打好招呼,千万不能帮助鞑靼等等,瓦刺和图哈朗自然满口答应。

 永乐八年,朱棣带着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向蒙古。鞑靼闻风而逃,首领本雅失里逃向瓦刺,被瓦刺杀了,把首级献给了明朝。太师阿鲁台逃向兀良哈,被拒之门外,在沙漠四处游荡,躲避明军的追捕,可惜流年不利,居然被返回的明军遇到了,一番拼杀,大败,如果朱棣不顾及军粮已尽,阿鲁台将无法逃脱。这是朱棣的第一次亲征蒙古草原,胜利。

第二次亲征,明军以极大的代价取得了胜利,瓦剌受到重创,但失去的平衡再也难以回来,随着瓦剌的衰落,鞑靼又强大起来,而且他们还学会了对付明朝军队的办法,仗着明朝是远来之师,不能耽搁太长时间,就采取了那“你来我就藏起来,等你退兵了我又出来抢”的战术。

朱棣后来的三次远征,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都是很早就躲得远远的,而且因为守卫边界的军费消耗过大,后来还放弃了一些土地控制权,所以从结果上来看,朱棣的五次亲征蒙古,对大明是没有什么实际好处的。让我们想想,如果他们三位大将都活着的话,大明的局势会是怎样的呢?有他们在,何愁大明不安?但他们,都被朱棣杀了,就因为他们让朱棣不爽!在这一点上,朱棣是没有一个帝王应该有的胸怀的。御驾亲征,威则威矣,勇则勇矣,但这不是做皇帝的本分,也是风光之后的无奈……



朱棣我个人感觉,也研究过他一些历史,感觉他是一个喜欢战争的人,非常的喜欢打仗。所有才有了他五次的亲政蒙古!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蒙古统治者的残余势力并未完全消灭。他们逃回塞尔维亚,建立了"北元王朝"。由于中原战争的不断进行,朱元璋未能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攻破了北方边界,集中精力恢复社会生产,发展民生。明朝与北元朝暂时处于南北对抗的局面,采取政治"招安"政策,积极军事防御北元及其他边疆地区的势力。

在五次访问蒙古的过程中,明代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朱棣率领了数十万军队,雷雨都很小,被草原上的铁马骑得坚实,追不上,几十万名明军未能成功返回。相反,明代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这五次帝王之旅,让明朝蒙受了巨大损失朱棣很勇敢,很仁慈,喜欢用伟大的成就来粉饰自己。每次我出去,我都会来回地阻止它,我会尽力安排它。

不管这次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它都会被歌颂。唐宗离汉高不远。你去哪里,你得不到什么是盖汉武唐宗宗做不到的。这些恭维使朱棣自满,难以摆脱。另一个原因是朱迪不是正统的继承人。他迫切需要一些"功绩"来粉饰自己,以便史书能够尽可能地留下伟大的成就。就像唐朝的李世民一样,他用"贞洁的法则"来掩饰他的"玄武门的改变"。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朱迪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明朝靖难之役后,夺位者朱棣,他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朱允熞,是朱标的第四个儿子,他在靖难之役后也被贬了,降为怀恩王,居住在建昌,也就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城县。但是,很快就被朱棣调回京城了,跟他哥哥朱允熥一样,都被贬为庶人,在凤阳囚禁着。他没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但是,也没有活多久,他只有29岁。看来朱棣对哥哥的儿子们,出手还是...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后 朱棣是怎么取胜的
“靖难”中,朱棣几乎都是以少胜多,这与朱棣在战场上锻炼出来的实战能力密不可分。朱棣本人在作战过程中也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朱棣之所以能够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还在于他战术高明、步兵得当。战争进行到第三年时,南北双方实力旗鼓相当。到第四年,朱棣派密探详细知道京城守卫情况,于是绕过朝...

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进宫为什么要对着尸体大哭?
但朱棣进宫后对着他的尸体大哭,不仅仅是因为这层关系,更重要的是徐增寿在那场叛乱中站在朱棣这边,而且在这四年期间,一直不断给朱棣传递情报。那徐增寿为何会横尸于此?当然是事情败露,被建文帝怪罪。当时建文帝知道真相后,大怒,马上把他叫过来当面质问,徐增寿理亏,缄口不言,这更是惹怒了建文...

靖难之战之后,朱棣是如何对待其他王爷的呢?
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继位后开始了削藩,不过由于太激进导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战争历时四年,最终朱棣取得了胜利。靖难之役后,朱棣对明朝的王爷态度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初为了笼络人心朱棣并没有削藩,反而恢复了几个王爷的爵位。建文帝当年削藩时采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靖难之役后,先太子朱标的儿子中,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便将朱允熥、朱允熞废黜为废人并囚禁在凤阳了,朱标的妻子吕氏则是被降为懿文太子妃,与小儿子朱允熙一起搬去朱标的陵园生活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朱标便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所以朱标死后,朱元璋便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了...

“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何要五次亲征蒙古?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在后世对朱棣评价时却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他的“篡位之举”,而是称赞其为“永乐大帝”,而朱棣为世人称道最多的是他五征蒙古。自古以来,帝王亲征本不多见,而朱棣五次亲征蒙古使其声望倍涨。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后...

靖难之役战争结果朱棣称帝
靖难之役结果——朱棣称帝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 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

靖难之役后,朱棣的朝廷为什么反而成了大明正统?
一举成功,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权。最后,朱棣推翻政权后,血洗了朱允炆的后宫,还将朱允炆所统治的朝代时间也更改了,表示自己是从朱元璋哪里继承的皇位。朱允炆在位时间比较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比较少,而朱棣在位时间长,推动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建设,所以朱棣比起朱允炆更像是明朝的正统。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朱棣在对待朱标的儿女时没有采取直接杀害的卑劣手段,而是只用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例如降封号、贬为庶人等。虽然这些侄子、侄女的死不是朱棣所为,但却给人们留有很大的遐想和考虑空间,毕竟朱棣是篡取了他们哥哥皇帝之位的人,朱棣也害怕自己今后的某一天被报复。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呢?
1402年,靖难之役后继位时,朱棣年仅42岁,这个年纪分明是帝王如日中天之时,可雄风依旧的朱棣却在此后的20多年里,未生下过一个子嗣。是朱棣忙到没时间宠幸妃子?答案显然不是,毕竟男人生孩子只需要三两分钟,再怎样忙,这个时间终归是有的。民间倾向于认为:壮年继位的朱棣之所以一直无所出,乃是...

阳山县15757069417: 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 -
中子降安: 朱棣篡夺皇位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触动了包括朱棣在内的一些藩王的利益;二是因为朱棣本来就有当皇帝的野心,可惜的是朱元璋并没有传位于他,反倒是将皇位传给了性格懦弱仁慈的孙子朱允炆.燕王朱...

阳山县15757069417: 知道关于燕王朱棣和"安哥"的事的请进~!!! -
中子降安: 朱棣,(1360~1424)明代皇帝.即明成祖.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

阳山县15757069417: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是谁?
中子降安: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子的帝位,以南京为留都,迁都并营建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

阳山县15757069417: 朱棣北伐怎么样? -
中子降安: 朱棣分别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二年1414年、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五次亲征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的战争.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同时也使明朝精疲力竭,成祖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阳山县15757069417: 朱棣取胜原因 -
中子降安: 燕王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1)燕王多年守边,又北征蒙古,故军中部将旧从众多.靖难兵...

阳山县15757069417: 关于汉武帝和朱棣 -
中子降安:单从历史功绩,声望来说,历史和人民都认为是皇帝排行榜上汉武帝排名更前些 第一:秦始皇 第二:唐太宗 第三:汉武帝 第四:清圣祖第 五:汉光武帝. 第六:明成祖(朱棣) ...

阳山县15757069417: 明朝靖难之役路线是怎么样的 -
中子降安: 靖难之役路线主要是燕王的军队从北京南下最终打到南京城的,其中经过了多起战争,可以说靖难之役路线出现了反反复复的调整.起初,燕王朱棣的军队主要是集中在北方的,当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谋反叛逆的时候,有很多的响应...

阳山县15757069417: 朱棣死后谁继位 明成祖永乐大帝传位给谁? -
中子降安: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通过靖难之役之后推翻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之后成为了皇帝,朱棣死后将皇位传位给了自己和徐皇后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他只在位十个月,但是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估量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