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言现象

作者&投稿:幸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二语文课本中选录了一段富含文言现象的《秋水》节选,展示了古代汉语的魅力。文中出现了通假字,如“泾流之大”的“泾”通“径”,“辩牛马”的“辩”通“辨”,“大仓乎”的“大”通“太”,以及“人卒九州”的“卒”通“萃”和“毫毛”的“豪”通“毫”。


文言文中,词性活用也很常见,如“东面而视”的“面”作动词,指向东看;“秋水时至”的“时”作状语,表示按时;“顺流而东行”和“东面而视”中的“东”则作状语,表示方向。形声词作意动用法也有所体现,如“少仲尼之闻”的“少”认为少,或“轻伯夷之义者”的“轻”认为轻视。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如“之”可以作结构助词、代词或结构连词;“于”可作介词、动词或比较介词;“以”可以是动词、介词或连词;“为”则有动词、介词和取得的意思;“若”作为名词是海神名,作动词则表示比较;“闻”有听见和学识的意思,而“始”则表示转折和开始。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等,丰富了句子的表现形式。


文中还提到古今异义词,如“至于北海”的“至于”和“北海”、”百川灌河”的“河”、”河伯旋面目”的“面目”等,以及“大方之家”的“大方”、”东面而视”的“东面”等,展示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这些文言现象在《秋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为学习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欣赏古文的机会。


扩展资料

秋水, 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出于《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等。




描写"水"的古文,文言文最好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

水用文言文怎么说
1. 孔子论水文言文翻译 《荀子·宥坐》载孔子观水事——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

陋室铭中的文言现象有哪些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_百度知 ...
《陋室铭》 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成为灵异的水.)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扰乱;劳累.) 古今异义词: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

一个形容水的文言文也可能是俗语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上善至水,遇园则园,遇方则方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

用文言文写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问君能有几多愁...

什么是文言现象
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和相关研究者通过对文言现象学习可以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而文言现象也是高考必考考点。现代白话文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而文言文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古代...

具体写水的文言文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仍怜故乡...

钱若水文言文现象
4. 文言文赏析 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就自己屈招了。 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

小石潭记特殊文言文现象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5、见:(1)看见。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

钱塘江堤文言文
2. 钱塘江堤的文言现象 《钱塘江堤》虽比纯文言文更接近白话,但其文言基本特色明显,语句简练而不生涩,读起来琅琅上口。文言常用的虚词、代词也用的很多,如:之、乎、者、也、为、然、谓、以、其、盖,若……等等。这些都是文言文的特征。 作品名称:钱塘江堤 出处:《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钱塘江,钱氏时为...

武陵区15141907686: 求秋水 作者:庄子 中所有的词类活用 -
竺凌喜普:[答案] 【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泾 同 径 直 泾流之大 辩 同 辨 辨识 不辩牛马 虚 同 墟 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 同 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 同 萃 聚集 人卒九州 豪 同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面 名作动...

武陵区15141907686: 《秋水》中,“一义多词”都有什么? -
竺凌喜普:[答案] 【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 泾 同 径 直 泾流之大 辩 同 辨 辨识 不辩牛马 虚 同 墟 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大 同 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卒 同 萃 聚集 人卒九州豪 同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武陵区15141907686: 庄子秋水第一段的写出五种文言现象并各举一例并翻译秋水时至,百川灌
竺凌喜普: 不辩牛马 “辩”通“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介宾结构,宾语前置我之谓也 动宾结构,宾语前置,“之”字结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大方 古今异义水平有限,仅供参考,还望采纳!

武陵区15141907686: 求秋水文言现象的整理~~~ -
竺凌喜普: 秋水 是《庄子》中的一篇文章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

武陵区15141907686: 秋水在古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竺凌喜普:[答案] 1.指秋天的水.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清澈的神色.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为神玉为骨.”3指清澈的眼波.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4指镜面.鲍溶《古鉴》曾向春窗分绰约,误为秋水照蹉跎.

武陵区15141907686: 高二课文庄子秋水的文言现象整理,越完整越好.
竺凌喜普: http://wenku.baidu.com/view/895df1eeaeaad1f346933f8b.html百度文库里有,不过要财富值8分下载,你自己下吧,然后用关键字检索“秋水 文言现象”,很方便的

武陵区15141907686: 文言文《秋水》的意思????? 急用啊!兄弟们帮帮忙! -
竺凌喜普: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

武陵区15141907686: 文言文《秋水》问题 -
竺凌喜普: 《秋水》选自《庄子·秋水》,我们学的是前面的部分.题目“秋水”意思是秋天的洪水,但是却又并非秋天的洪水.这个问题要先从庄子说起,庄子是战国时的人,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很多个国家,而每个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今天一样,每个国家的语言,习俗都不一样.其中也就可以解释你的这个问题的——用的天文历法(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日历)不一样!而庄子当初写《秋水》的时候用的是周历,我们今天所用的是夏历(即农历),你查一下字典也可以知道的,夏历和周历是不一样的,周历一般比夏历迟两个月.我们知道,秋天是9~11月左右,而夏天是6~8月左右,也就是说,庄子所谓的“秋天的洪水”,用周历比如是10月的,而夏历却只是8月,也就是夏天了.故才有秋水之说.

武陵区15141907686: 文言文《秋水》问题题目《秋水》意思是“秋天的洪水”,但是我们知道,洪水一般是夏天才有的,秋天是个比较平静幽凉的季节,为什么会有洪水呢?秋... -
竺凌喜普:[答案] 《秋水》选自《庄子·秋水》,我们学的是前面的部分.题目“秋水”意思是秋天的洪水,但是却又并非秋天的洪水.这个问题要先从庄子说起,庄子是战国时的人,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很多个国家,而每个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今天一...

武陵区15141907686: 秋水文言文及预习提纲 -
竺凌喜普:[答案] 庄子——秋水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