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郡的区域变迁

作者&投稿:鄢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街道变迁,如何找到当初的那个地方~

如果城建局没有的话市规划局一定有,望采纳

越来越细致,权利越来越集中于中央.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适应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的产物.
  纵观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四条规律:一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三是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四是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
  
  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于是将这些郡的辖区范围划小,一些郡被分成几郡,如析豫章郡置庐陵郡。西汉末年,汉郡(国)的数目已经增长到了103个。
  
  东汉时期,领土范围比西汉要略小些,虽然一些郡国的范围比西汉时要小,但总体来说,两汉时期郡国的范围大小相差不是很大。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成为了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国的地位下降,变为二级政区了。
  
  三国时期,郡国的数目比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国的辖区自然随之减小了。西晋时期,郡国的统领范围比三国时期又要小了一些。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新郡的设置,郡的辖区范围呈直线下降趋势。隋唐以后,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州的变迁最具有典型意义。州在东汉末年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数量只有13个。其时,州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在南方的州由于人口稀少相当于今天两三个及三四个省的规模,如扬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区,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个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东北部。
  
  到了三国时期,州的数量和辖区范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当时魏、吴两国都设有荆、扬二州,只不过魏国所控制的荆、扬两州只有原州地域的一小部分,徒具象征意义罢了。两晋统一前后,州的数目逐渐增加到了19州,各州的范围与东汉时期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缩小。尤其是西北的凉州(甘肃及宁夏大部)、东北的幽州(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及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等地区)、西南的益州(四川、云南大部,广西、陕西一部分)、岭南的交州,都因为地域广阔被分为了两州或者三州。西晋末年时,范围最广的荆州和扬州也新分出了两个州,形成了各州范围大小相差不大的21个州的规模。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之后,出于一些复杂的原因,州的数目从21个猛增到300多个,这样州的辖区范围也就变得只有几百里方圆了。
  
  隋朝初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州于是等于降为郡级。宋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州的地域更趋缩小,在当时有近十分之一的州只辖有一个县。到了元明清时期,又把一些州降为了县级。民国时期,州被改为县,不再存在。
  
  道在唐朝后期与方镇结合,取代了州成为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当时道(方镇)的数目在四五十个之间波动,大的道相当于今天一个省的面积,如江南西道的地域范围大致就是今天江西省的范围,江西之名也来源于此,小的道只相当于今天十几个县的区域,大致等于今天地级市或地区的范围。到了宋代初年,道被路所取代,路成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了。元朝时期,道又被用来作为行省以下的监察区。明清时期沿用了元朝的做法,在省与府之间设道,但道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民国初年,废府、改州厅为县之后,道成为了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如当时的庐陵道就领有21个县。20世纪20年代后,道被正式废除,便从此消亡了。
  
  路在宋代时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北宋时期,路的数目还不是很多,到徽宗时也才二十几个。路的辖区范围大体与今天的一省或半省相当,如江南西路与今天的江西省大致相同。南宋时期,路的数目在十六七个之间变化,比北宋时的南方多出了二三路,由于南宋丧失了淮河以北地域,这时路的辖区自然也变小了一些。到了元朝,路的地位便被降低了,由最高的一级政区而变为了直接辖县(州)的政区,如宋朝时的吉州改为吉安路,下辖吉水州、新淦县等十数州县,其范围也相应缩小,只相当于今天一两个地区的大小。明朝时,路被废除而成为了府,如改吉安路为吉安府,辖吉水县等十多个县,降吉水州为吉水县,路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结束了其短暂的历程。
  
  省在元朝时期是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的,最初在全国设有一个中书省和六个行中书省。由于元朝版图极其辽阔,而行省的数目又如此之少,因此元朝各省的的统辖范围的广袤是空前绝后的。如江西行省,辖有今江西、广东两省范围;陕西四川行省,一度辖有今陕西、四川、甘肃、宁夏与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区域;岭北行省,辖有今外蒙古、西伯利亚直至北冰洋的广大区域。元朝中后期,行省的范围也从一中书省、六行中书省变为了一中书省、十行中书省(征东行省长官由高丽国王兼任,元朝政府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与内地十行省不同)。
  
  然而,对元朝的广阔疆土而言,11省的各自辖区范围仍然很大,处理地方事务时非常不灵活,特别是在元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越发明显。因此,元朝不得不采取从行省中划分出许多分省的办法来维持地方上的统治。这种情况说明,辖区范围过大的行省,对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到了明代,便在这一点上着手改革。
  
  明朝时,行中书省被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为省。明代的省,辖区范围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当于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围内,明朝分为了十五省,也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时一些范围过大的省被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还有的一些行省被各划出一部分而组建了新的行省。
  
  总的来说,明朝各省之间的辖区范围大致比较均衡,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南北两京划得比一般省都要大,尤其是南京,包括了今天江苏、安徽两省的全部及浙江北部的广大地区,与南部相邻的浙江省的狭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清承明制,在行政区划方面沿袭了明朝的旧制,除去将南京、湖广及陕西三省各自一分为二外,其他的12省大体没有什么改动,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内地十八省”,这些省的范围与今天相应的各省的范围相差不大了。从康熙年间到光绪执政时期,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十八省的区划一直没有改变。清朝末年,又先后增置了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等5省,使省的总数变成了23个。
  
  民国初年,继承了清朝的省制,且在数目上也没有什么变化。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道的废除,省变成了直接辖县的一级行政区划。到了抗战胜利后,东北设9省,使省的数目增加到了35个。
  
  二、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
  
  在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当中,可以看到,历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往往由监察区、军区等非行政区逐渐转变而来,最高一级政区的行政长官也大都由在外的中央官员演变而产生。
  
  两汉时期,由于郡国数目众多,中央政府不便直接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自汉武帝起,在郡国之上设立了监察区——州,来监管地方的官员。州既然作为一级区域划出,与郡县相分离,便构成了以后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地理基础。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牧、刺史掌管了地方上行政、财政等方面的事务,特别是带兵之后,州便由监察区转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了。
  
  唐朝后期作为政区的道(方镇)则是由军区与监察区两条渠道转变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督区,是以都督为军事长官,统领几个州的军务督理区。都督又照例兼任所驻州的刺史,这就使得都督区在实际上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准行政区划。唐朝时承袭了这一制度,都督又因为加节而改叫节度使。另外,在唐朝初年,因山川形便设置的道,逐渐成为了正式的监察区,道的长官称为采访使,后来又称观察使。这样到了唐朝末期,节度使权力日益增大,最终兼任采访使、观察使之职,使辖区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道(方镇)。
  
  元朝时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为行省。行省起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行台尚书省。在当时中央官署的名称叫做“省”,由中央官员到地方执行国家任务,在地方设立的中央分支行动机构就成为行台尚书省或某处行台省。事情处理完毕后,便予以撤销。金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因此便仿效六朝隋唐的行台尚书省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了行尚书省。蒙古在与金的接触中,借鉴了这一制度,也设立行尚书省。后来随着中央机构改成中书省,地方上的行尚书省也随之改为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起初行省也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但由于元朝初年对中原用兵持续的时间很长,军管制一时无法取消,到了平定南宋前后,行省便作为中国历史上辖区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划而出现了。
  
  明朝中后期,由于地方上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三权分立,一旦遭遇需要对外防御或对内镇压的情况时,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因此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便经常向各地派出带有中央部院大臣职衔的重臣到各地去总督军务或者是巡抚地方,这就是总督和巡抚的由来。总督与巡抚在设立之初,也是带有临时性质的,但后来设置之后便不再废除,总督或巡抚便在地方上掌握了最高的权力。但是,当时名义上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还都属于中央官而不是地方官,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辖区也还是具有监察性质的准政区而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到了清朝,总督和巡抚逐渐固定化,逐渐变成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成为地方上的最高官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大区制,也是由军区转变而来的。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全国设有六大行政区,大区下面辖省、行署、中央直辖市。这六个大区是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对应的是人民解放军几大野战军的战略经营方向。东北解放较早,四野已经出关经营方向是中南,所以四野后来就演变成中南军区;华北军区部队经营华北地区,后来成为华北军区;三野经营华东,后来成为华东军区;二野经营西南,后来成为西南军区;一野经营西北,后来成为西北军区。各大野战军首长一般都曾兼任过所经营区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后来大区制虽然取消了,但现在国家统计局的分地区数据各省市的排列顺序,还一直沿用当时的大区划分,先华北,后东北,之后是华东、中南、西南、西北这样的顺序排列。
  
  三、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
  
  在历代的行政区划变迁中,县级行政区划是最具有稳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历朝县级政区数目的变化中,即可以看出这一点。
  
  秦朝时大约有1000多个县,西汉末年县级政区增加到1587个。东汉初年,光武帝省并了400余县,县数回落到1100个左右。到了东汉中期的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县级政区数目为1180个。三国末期,县的总数基本维持在东汉中期的规模,大约为1190个。西晋时期,县的总数略有增长,其时县级政区的数目为1232个。在南北朝的末期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县的总数大约为1590个,与西汉末期相差无几。
  
  隋朝时期,经过炀帝的并省州县,在大业五年(609年),县的数目又有所下降,为1255个。唐朝建立后,高祖武德初年,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设置了许多州县。针对这种情况,在贞观初年,太宗对州县进行了省并。到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一共有1573个县。
  
  宋朝时期,疆域狭小,燕云十六州被辽占据,陇右西北地区也成为了西夏人的领地,云南一带,大理独立建国,越南北部,安南独立,因此县的设置规模有所减少。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有县1210多个。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县的总数为1127个,与宋朝相差不大。元朝疆域要远远大于宋朝,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县呢?这是因为元朝在岭北、辽阳等游牧地区的行省并未设立州县,在内地的行省中,除去因战乱造成人口流失而省并一些县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州是与县平级的,也就是散州。如果合并在一起,元朝在内地的县级政区数目有1300多个。
  
  明朝宣德年间有县1100多个,到了明末则为1138个。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有县1455个。从县数来看,明清两代都不算多。但由于明的属州和清的散厅都与县同级,如果将这些计算在内,明清两代的县级政区大致与今天的县数差不多。
  
  四、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从历代行政区划层级演变的过程来看,两千多年来,最常见的是三级制,只不过有时采用的是实三级制,而有时则实行虚三级制。
  
  秦和西汉初年,疆域还比较小,因此当时采用的是郡县制的单纯二级制,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还是能够控制的。但是自汉武帝拓展疆土后,二级制政区已经开始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因此,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部作为监察区,负责监察各郡地方官员的政绩。因此,自汉武帝自东汉末年之前的两汉时期,在地方上推行的是虚三级制。
  东汉末年,州逐渐成为了郡之上的一级正式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国)---县的实三级体制。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4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沿袭了这一制度。
  
  隋朝建立后,经过隋文帝的改革,又推行了州---县二级制。但这次的二级制只持续了140年左右,到了唐朝中期便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在唐初只作为地理区划的道被作为了监察区,唐朝在地方上出现了虚三级制。后来随着节度使兼任各道的观察处置使,节度使所在的方镇与民政上管辖几个州的道合而为一,便又确立了道(方镇)---州(府)---县的实三级制。这一制度经历五代十国而没有改变。
  
  宋朝建立后,方镇被废除,全国曾出现过短暂的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但由于当时一共有367个州---县级的行政单位,如果采用但出的二级制,中央政府想要直接来统管是无法办到的。因此,没过多久,宋朝便建立了路---州(府、军、监)---县(军、监)的体制。这种制度,从权力分配角度来看,是虚三级制,从行政区划角度来看,则是实三级制。
  
  元朝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复合制,但大多数地区实级一般都是行省---府(路、州)---县三级制。
  
  明朝建立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区划,大体继承了元朝行省以下原有的路、府、州、县之制,但有所简化,取消了路的建制,只设府、州、县三级。清朝时期,在省之下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为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二级,又恢复了实三级制。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是省---道---县的实三级制。南京政府将道废除,随后,又在省与县之间,建立了行政督察区的体制,于是地方行政制度变成了省---专区---县的虚三级制。这一制度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期在地方实行的是大区---省----专区---县虚四级制,后来取消大区,专区改名叫地区,变成了省---地区---县的虚三级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江苏省和辽宁省开始,大量地区撤地设市,成立了正式一级地方政府的地级市,于是便转变成了省---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的实三级制了。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一统,全国实行郡县制,今县域属东海郡,设有兰陵县、襄贲县和鄫县,是东海郡县治所最密集的区域。
前206年西汉建立,今兰陵镇为东海郡兰陵县。兰陵县辖9乡35亭,规模居东海郡第四位,东汉末年王莽改制,将东海郡改名沂平郡,兰陵县改名兰东县,东汉恢复旧县制。
公元196年,兰陵隶属曹魏东海国。
西晋将兰陵郡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县属兰陵郡管辖。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之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氶城。”历史上始有兰陵郡。氶,即今峄城。兰陵郡驻氶城,兰陵县仍在兰陵镇,郡县共存,驻地不同 。
不久,北方陷入战乱,行政区划也开始混乱不已。在“五胡十六国”年间,兰陵依次隶属羯族建立的后赵(319-351年)、氐族建立的前秦(351-394年)。期间,冉闵曾在兰陵郡起家,后推翻羯赵,350年称帝,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两年后失败。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大战,东晋大破秦军,晋乘胜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兰陵回归东晋,兰陵县回归故土王朝,此后的80多年间由偏安的南方政权统治。 北魏(386-534年)鲜卑政权于439年完成北方统一,大江南北进入对峙阶段。466年北魏军队开始了夺取刘宋徐、兖、青、冀四州等地区的新一轮战争,于468年1月攻克兰陵县城,南朝刘宋守将投降,兰陵归北魏统治。《魏书》记载,公元480年(北魏太和四年,南朝齐建元二年),为响应南朝萧齐光复故土的计划,兰陵人桓富率众起义,攻破兰陵县城,杀死县令,并北上与昌虑起义军首领桓和、泰山首领张和颜等联合建立根据地,推举司马朗之为领袖。这场兰陵起义未得到南朝大力支持,北魏孝文帝政权调淮阳王元尉等领兵镇压。此后兰陵先后为北魏、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北周(557-581)政权管辖。在近300年的纷争中,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又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其郡治在氶(今枣庄市峄城东部)。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
南朝时期,萧氏后人从南兰陵(今常州)起家登上政治舞台,萧道成、萧衍在建康(南京)称帝,历11帝。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兰陵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氶县,置缯州、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省氶县入兰陵县,属彭城郡管辖。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氶,《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县,属沂州(临沂)。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盛唐诗人李白吟诵兰陵美酒的绝句《客中行》。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迁居任城(济宁),开始了寄居东鲁的日子。嗜酒如诗的李白游历兰陵古镇,为美酒陶醉,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使兰陵美酒名扬天下。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时,兰陵古城属沂州承县管辖,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朝代。
北宋时,兰陵仍属沂州承县管辖。
金(1115—1234年)统治初期,兰陵曾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兰陵县,治所在承城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兰陵县治所移至土娄村(见《金史·志第六》),共49年。金兴定中(1217—1222年)在承县旧地设置峄州。
元代(1206—1368年),据《新元史·志第十三》载:“金兰陵县,属邳州。元初,于县置峄州。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李璮为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李璮是反叛蒙元的山东军阀,1262年初举兵反元,7月兵败济南,被忽必烈处死)1265年,元朝撤兰陵县并入沂州。




兰陵郡的区域变迁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一统,全国实行郡县制,今县域属东海郡,设有兰陵县、襄贲县和鄫县,是东海郡县治所最密集的区域。前206年西汉建立,今兰陵镇为东海郡兰陵县。兰陵县辖9乡35亭,规模居东海郡第四位,东汉末年王莽改制,将东海郡改名沂平郡,兰陵县改名兰东县,东汉恢复旧县制。公元196年,...

巴陵郡历史沿革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巴陵郡的变迁历程源远流长。起始于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巴陵县应运而生。随后,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巴陵郡设立,郡治设在巴陵县,然而这段时期并未长久,巴陵郡曾一度被废置。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9年),巴陵郡再次被设立,反映了其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江东六郡庐陵郡
庐陵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起源于汉朝,直至唐朝时期。这个郡的地域范围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动,但其核心区域始终位于吉泰盆地,现今大致对应江西省吉安市的行政区域。在东汉的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孙策根据当时的局势,将豫章郡分割出来,设立了庐陵郡,郡治设在西昌县,这个地点位于现在的...

博陵郡东汉置
博陵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是在桓帝延熹元年,即公元158年,由当时的中山郡划分设立。在献帝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赵王珪被册封为博陵王,博陵郡的地位随之提升为博陵国,其治所位于博陵县,即现今的蠡县南部。曹魏时期,博陵国被废除,重新恢复为博陵郡。西晋时期,博陵郡再次被设立...

三国演义中的长沙、零陵、桂阳、巴陵四郡现在是 ?
长沙郡:当时治所在临湘,即今湖南临湘 桂阳郡:治彬县,即今湖南彬州,辖今湘南粤北。零陵郡:辖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当时的零陵县在今广西全州。还有一郡是武陵吧,不是巴陵~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博陵历史沿革
博陵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本初元年设立,最初的治所在博陵。到了西晋时期,博陵被升格为国,其治所迁至安平,覆盖了现在的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和安国等地。博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具体在《田敬仲完世家》的记载中,提及晋国曾攻打齐国,到了博陵,这发生在齐威王六年...

古代信陵郡在哪?
古代信陵郡,是南朝梁所设置的一个郡,属于信州,在今天的湖北巴东县西北长江北岸旧县坪,北周就废除了。而魏公子无忌信陵郡的封地,应该是魏国的一个封邑,就在今天河南宁陵县东南,所以《史记·魏公子传》说:魏公子无忌为“信陵君”。

舂陵两个舂陵
因此有“舂陵古之道州也”这样的说法流传至今。公元前45年,舂陵的行政中心被迁移至湖北枣阳南。在东汉时期,这个地方改名为章陵。隋代时,以枣阳作为郡治,再次以舂陵为郡名。唐朝时期,这里被称为昌州舂陵郡,而到了天宝年间,郡名被改为淮安。这样的变迁见证了舂陵地区从古至今的历史沿革。

天门历史沿革
直到1726年因避讳更名为天门县。进入民国,天门县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变动,最终在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恢复了天门县建制,并归属荆州专区。1987年,天门县升格为天门市,2002年被纳入武汉城市圈。从南齐以来,竟陵区域经历了多次郡治变迁,县境内的行政划分也有所调整,直至现代的行政区划。

古代春陵是指现在的哪里
1、古代没有春陵而是舂陵。舂陵乡即今湖北枣阳市境内吴店镇。2、公元前四十五年,改以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舂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3、公元前二十九年,东汉光武帝诏令,提高舂陵乡建制,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后又分襄阳县的东北地带设襄乡...

平川区13576306334: 枣庄历史古国现在的地理位置在哪
邸战去痛: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枣庄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根据考古发现,早在7300年前的新... 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秦朝,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

平川区13576306334: 古代兰陵现今哪儿 -
邸战去痛: 兰陵(Lanling )中国古代名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境内,自战国后期楚国在此置兰陵邑,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省境内最早设立的县. 兰陵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春秋时,鲁国在兰陵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兰陵县,治所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镇),后春申君以荀子为两任兰陵令.汉、三国曹魏属东海郡.西晋初沿袭旧制,元康元年,晋惠帝置兰陵郡;十六国时期,再设兰陵郡;北齐设兰陵郡. 兰陵故城遗址今位于现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

平川区13576306334: 兰陵在临沂哪里啊? -
邸战去痛: 兰陵 ①古县名.(1)战国楚置.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即此.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大业初废,历时1200年.(2)南兰陵:东晋初侨置.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南朝梁废.东晋、南朝,曾...

平川区13576306334: 丞县是现在什么地方?
邸战去痛: 兰陵县 战国楚邑,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即此,汉置县,南朝宋省入丞县,后魏复置,北齐废,隋复置,故城在今山东峄县东五十里,寻又废,改丞县为兰陵,在今山东峄县西北一里,唐改兰陵为丞县,别置兰陵县,寻复省入丞县,金又改丞县为兰陵,元省,即今峄县治.汉兰阳县之讹.晋侨置,隋省,故城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九十里.后魏置,今阙,当在安徽境.

平川区13576306334: 兰陵萧后的兰陵是指当今哪里? -
邸战去痛: 兰陵郡:萧氏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郡... 祖籍南兰陵,

平川区13576306334: 以前的兰陵郡现在是属于山东那个地区啊, -
邸战去痛: 现在属于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

平川区13576306334: 肖姓源萧,山东兰陵氏后人,安徽萧县是封地 ,是怎么回事? -
邸战去痛: 周代周成王把微子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以后为宋国,都于商丘.春秋时,宋国南宫长万杀死宋闵公,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是宋国始祖微子启之后,他处死南宫长万,立公子御说为君,称为桓公.萧邑大...

平川区13576306334: 枣庄王是什么梗 -
邸战去痛: 枣庄王这个梗源于对历史人物兰陵王的戏称.在历史上,兰陵王高长恭因为其治下的兰陵郡,而被称为兰陵王.而这个兰陵郡,包括现在的枣庄市全部区域,以及临沂市兰陵县西南部、济宁微山县大部、济宁邹城市南部,所以枣庄王这个称呼可以看作是对兰陵王的戏称.这个称呼在FGO游戏中的兰陵王实装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平川区13576306334: 常州地方历史
邸战去痛: 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代置县. 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