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什么新发展?

作者&投稿:湛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是什么?对现实有什么意义~

1、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
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2、对现实的意义:
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扩展资料: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王阳明
百度百科—心学

很多人说,日本之所以明治维新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心学的探究和崇拜。东乡平八郎的名言就是:一生俯首拜阳明。心学能让一个贫穷落后的日本快速崛起,进入了现代工业时代,而为何我国的大明王朝反而铲除了心学呢?心学的重要弟子又为何被杀的杀,关的关呢?作为儒学的一支,心学和佛学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的人,又该从心学中学些什么东西呢?



谈到心理学,必须谈王阳明,王阳明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完人。他既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又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哲学家,甚至后来成了一代圣人。仅仅后人给他的荣誉,就可以写一两百字,这次就不啰嗦了。首先王阳明是一个出身极好的大公子,他的父亲就中过状元。在明朝想中一个状元有多难,恐怕都知道吧。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和遗传基因,王阳明的成长环境是很优越的。然而这孩子的思想却有点另类。当老师问他今后的目标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居然是做圣贤。看着眼前这个口出狂言的孩子,老师无奈地摇摇头。因为老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圣贤,而王阳明那时也不知道。



当王阳明被贬到贫困山区时,突然感悟,原来这就是圣贤。顿悟之后的喜悦,是飘逸在宇宙间的自由和快乐。什么是得道,那就是得道。什么是成佛,那就是成佛。当大彻大悟之后,能够看透宇宙的很多秘密,那就成了圣人。



我们都知道心学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知行合一。但对这四个字,我们几个人能够理解?心学的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行为化为一体,相辅相成,而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剖析。就比如说圣人,以王阳明的心学来看。很类似于佛学里的佛。在此作者要强调一点,佛学和佛教不是一个概念。同理,儒学和儒家思想也不是一回事。佛学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佛。只是很多人戒除不掉身上的弱点,所以才修不成佛。只要每个人肯潜心悟道,他都能够成佛。而心学里的圣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只是很多人如璞玉一般,很多人没有把自己雕琢出来。



而传统儒家思想里的圣人,例如孔子和朱熹。看看他们提出的什么玩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存天理,灭人欲……然而再看看历史上那些整天满嘴仁义道德的一群人,比如东林党之类,他们自己过的生活,他们是圣人还是伪君子?想必大家心里都明白吧。我们今天的人,还有几个人相信那一番鬼话呢?那帮圣人,让别人做这个做那个,而他们自己呢?看看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圣人,他们叫得越响,往往自己做得越差,这难道就是巧合吗?心学就突破了传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干嘛非要学习那帮吃人不吐骨头的玩意儿呢?这也是心学后来不被明朝皇帝待见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王守仁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 王守仁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详见《明朝那些事儿》记功碑

  http://baike.baidu.com/view/22488.htm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所以,我认为要理清王阳明心学不得不提及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理解。 “理”的分歧。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显不同。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从当前 新心学人物:贺麟
  德育范式来看,学习知识的多寡并不决定道德水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公的公仆并没有高深的知识,但是,知识的深浅有助于增长道德水准,不过,这是由于学习者不把学作为致知目的而作为完善德性的追求之果。朱熹本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这种定为方式决定了难以达到道德的较高境界。) “气”的分歧。陆九渊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做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心”的分歧。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朱熹觉得形而上心为道心形而下则为人心,本质还是天理决定气的问题;陆九渊认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http://baike.baidu.com/view/62655.htm#5

心学的观点就是:一切的道德观念,善恶的评判,都应该从心出发,从当时的现实出发,而不是按照前人定下的标准来评判。知识学来是拿来用的,没有用的知识直接可以扔掉,而不是拼命去领悟其所谓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世上没有这么多“更深层次的含义”,即使你领悟出来了,那也只是你自己“更荒谬的理解”而已,而并非那其中的所谓含义。所以心学出现,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儒家原本很多荒谬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全部摒弃掉,只是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拿来用。所以如此也就将儒家原本很腐败荒谬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反省,和重新的打造,如此,儒家才有了新的生命,才有了继续存活的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什么?谈谈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当年所受的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心学理论也是用儒学来表述的,当然了,也只有这样当时的人才能接受,才能更好的理解。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展现出来的禅学。还有“致良知”其实就是佛学中讲到的菩提(菩提:智慧、境界.)。一、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的教...

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 阳明心学
是的。阳明学,通常又称作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元代以及明初以来流行的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

明代心学对文学的影响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自明朝中叶产生以后,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狂潮,在国内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封建统治者极为推崇它,而且,一些文人学者也深受其影响。不仅在国内深有影响,而且在国外也很有市场(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

阳明心学课 | 心学即心性之学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性,在儒学有“天命之谓性”的定义,即是说“性”是上天赋予的。《论语》认为每个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人的后天努力。孟子认为“性”是善的,并提出“尽心知性”,教人只要尽量发挥自己所具有的四种善心,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了。荀子又说,“生...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处世之道:修身先要修其心是什么意思?
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正是儒学三纲。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弘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为光明的。因此,明明德的意思即为:发扬好的德行。是阳明心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中想要做到明明德的关键则是去除自己的...

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
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来看,要想判断一个人的内心强不强大,方法很简单,只要看他做这件事的态度即可,那就是能否融入环境。凡是能迅速融入环境的人,都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改变自己的窘境。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思想让人着迷的地方。儒家讲究经世致用,阳明心学虽然最早脱胎于禅宗,但也是儒家哲学,所以必然...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怎样的?包括了哪两方面的含义?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另一方面,心也表现为对正义、公正、善意的追求,比如“仁心”。王阳明汲取了孟子“心”思学说中的后一种,即“心”之良善,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其中,“心”即包含了“良知”,熊十力曾评价“儒者之学,唯有阳明善承孟子。”另外...

为什么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在
程朱理学强调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抽象的“理”,主张通过“即物穷理”来探寻道德准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相反,王守仁则主张“心即理”,将人的主观意志和道德观念视为宇宙的本源,认为“致良知”是实现道德的途径,他的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种新的儒学流派——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包括“...

王阳明为什么在中学课本里很少提及?
阳明心学就是要人敞开来检视自己,认识生命,用对人心深刻的体察来打破他人的心墙,树立起“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生活态度,达到“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的境界,使人在无论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心安自得,始终保持内心的强大。而王阳明对儒学的贡献更体现在精神的日常生活中,意即每个人每...

为什么说阳明心学是积极的
这几天有空在看《华杉解读传习录》。因为自己古文和国学功底一般,单独看传习录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先跟着华老师学习。但我又喜欢琢磨,加上曾经也学习过几本佛相关的书。我提出一个观点:阳明心学是在国学儒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心学乃至儒学相对佛学要更加积极进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个简单的说法是...

临朐县18387601022: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 -
葛削长天:[答案] 29 、 ( 1 )二程的思想: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 2 )朱熹的思想:①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

临朐县18387601022: 为什么说 王阳明的思想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是儒学的新发展 -
葛削长天: 王阳明的心学,是思想的进步,没有极大束缚人们的思想,鼓励人们致良知,知行合一,

临朐县18387601022: 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的联系 -
葛削长天: 王阳明先生是我国辨古通今的哲学家,是中国实用哲学的鼻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一直是中国自汉朝以来的主流哲学,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儒学的发展,始终遭遇着其他非主流思想的挑战,如魏晋时期的名教之争、初唐时期的佛教袭...

临朐县18387601022: 王阳明 心学的基本特征 及其 对明清之际思想变革的影响 -
葛削长天: .“心学”作为新儒学(宋明理学)的重要一脉,究其源,正如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可以追溯到南宋的陆九渊.不过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心学显然面对的问题要更多.若以新儒学乃至整个儒学的体系看,其形而上的理论架构的...

临朐县18387601022: 王阳明心学属于儒学范畴的吗 -
葛削长天: 王阳明的心学,实际上儒家学说的发展与补充.因此应当算是儒家的.知行合一的直接提法是王阳明说出来的,但是从孟子学说中发展而来.现在依然有人在学习和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心学和理学,都局限在儒学范畴内.知行合一,应该是王阳明所感悟的东西,但不一定是第一人.

临朐县18387601022: 请教儒家思想发展到明朝的状况已经对明朝的影响 -
葛削长天: 儒学到明代,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官学,也就是宋儒的程朱理学.第二种是王阳明的心学.这两种都是当时的大儒派,不过官学有皇家支撑,比较流行于上层,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更多的是走近百姓和社会阶层.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王阳明心学对中国的儒家和哲学的影响十分的大,主要体现在对生活哲学和事物认知上的演变.不再像程朱理学一样的死板.

临朐县18387601022: 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葛削长天: 出现了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的宋明理学;“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处于至上的地位,“即物而穷理”.

临朐县18387601022: 简要说明“心学”和儒学的关系 -
葛削长天: 心学是儒学的分支. 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明初陈献章确立了心学思想.王阳明完善了心学的体系.

临朐县18387601022: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葛削长天: 主要是王阳明的心学,主要观点是“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其政治立场是反动的,但教育思想有不少积极因素.

临朐县18387601022: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今社会是否具有积极意义? -
葛削长天: 王阳明心学是宋明理学的高峰之作,对于今人当然具有极其正面积极的指导作用.大而言之,共有二端: 1 从个人层面来说,王学强调的"致良知"学说,可让人达到"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王阳明临终语)的精神修养境界.这不是处于高压力心理状态的现代人所急需的吗? 2 从中华文化复兴的角度来说,王学继前启后,不只影响当代且及后代,不只影响中国且及日韩等周边国家,对它的学习肯定有助于我们恢复民族文化自信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