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壁之战问题

作者&投稿:布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赤壁之战的问题~

有历史学家说赤壁是遭遇战,但是关羽训练的江夏的的荆州水军没有任何记载说参与了这场战斗!周瑜在藩阳湖练兵到赤壁带领三万人!要请示孙权要集结人马,粮草等等!而且三国志有记载刘备入吴营问周瑜带了多少人,周瑜说三万!刘备说:恨少(太少了)!而且赤壁是水军为主!曹操虽然打败袁绍以后很狂妄!但是没有狂妄到以自己陆军对海军的地步!而且曹操在八九月分收降的荆州,十一月赤壁之战才开始!两个月时间安抚刘表内部问题!刘表的荆州水军从来很少打败江东水军!曹操后方还有辽东公孙康,西开凉马超等!最多可用部队也就在十五万到二十三万之间!
希望采纳

赤壁之战,曹操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而孙,刘盟军总兵力不过三,四十万,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曹操的一败涂地,损兵折将,从而一定天下三分的格局.是什么原因让曹操如此惨败?
一,盲目的乐观,自信
从曹操的发家史来看,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他从一个小小的都尉,通过不断地兼并和收购,一跃成为可以“挟天子而令天下诸侯”的“曹丞相”,足以证明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官渡一战,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他在当时社会的领袖地位。成功来的如此之快,令他多少有些得意,且忘形了。他很清楚,要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就必须清除东吴这个心腹大患,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迫切心情,带着刚刚平定完袁绍集团的余威,他率大军南下。作为一个前线最高的作战指挥官,他和他的谋士们并没有认真地分析和研究过他的对手--诸葛亮,周瑜。或许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大战在即,他在战船上大宴群臣,引槊高歌。以至于他的部下提醒他,对方如采用火攻,我方该如何应对?他却大笑对方多虑了,认为现在的季节不可能有东南风。正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决定了他的失败。而他的对手--孙,刘盟军此时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着防御之策,对天气,兵力,攻略,粮草。。。甚至对曹操本人都作了仔细的分析。可以说,战争还未开始,胜利的天平已悄悄地向东吴倾斜了。
二,用人不当
战争期间,双方互派间谍刺探军情本无可非议,关键是要派怎样的人选?曹操却把这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交给了蒋干。曹操怎么会看上他呢?我真是百思不解,唯一的理由:他曾经是周瑜的同窗,或许还毛遂自荐了一下,要么就是此人平时工作比较卖力。但这些都不是作为一个间谍的基本条件,周瑜是何等的人物!论智商和谋略,他可能还不及周瑜的一半,这样的一个蠢才,怎能担此重任!曹操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其结果很明显,也很合理。曹操白白损失了两位对于水战最为专业的前线指挥官,这也是战败的又一主要原因。此事曹操最大的错误在于用人不当,以至酿成大祸。
三,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蔡瑁,张允曾经是荆州守将,后归顺于曹操,其部下也大多为原荆州人马。此二人有着丰富的水战经验,故曹操命二人统领水军。赤壁多为水战,且曹操部下兵马大多从中原而来,毫无水战经验,有的甚至连船都未乘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蔡,张二人对这场战争的影响是何期重要!此二人平时和曹操手下的将军们发生些小摩擦是有的,且还喜欢发发牢骚,但此二人绝无谋反之意。而曹操却对这二人一直放心不下,老是“惦记”着这哥俩。终于,在得到了蠢才蒋干的“可靠”信件后,曹操第一反应竟是自己的猜疑是何等的正确!立马将这二人给斩了,这下曹操是可以放心了,可最为放心的恐怕还是在东吴军营里的周瑜吧。蔡,张二人的死,对魏国水军来说,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蔡,张二人部下的军心不稳。 这是曹操长期以来对下属不信任的最终结果。
四,缺乏应有的亲和力
平心而论,曹操还是有一点伯乐之术的。想当年,赵子龙大闹长坂坡,曹操在阵前看见赵云浴血奋战,连忙高呼:英雄啊,英雄!不得开弓放箭!不得伤了子龙将军!硬生生地让赵云从曹操的百万大军中冲杀出去。(曹操哪里知道此时的赵云怀里还藏着刘备的儿子阿斗!)可见曹操对人才的爱惜。可刘备只用了几滴眼泪就让赵云跟了他一辈子,刘备死后,赵云继续辅佐太子阿斗,直至自己老死。
刘备和关羽都在曹操手下干过,前者一直自认为是刘皇叔,所以不可能在曹营呆下去。可关羽曹操为了挽留住他,金钱,美女,高官,厚禄。。。该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可关羽仍不为所动,一路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绝曹操而去。(关羽仅仅接受了曹操所馈赠的赤兔马和一件战袍,而正是这样的一段“感情”故事,在华容道关羽顶着 军令状的巨大压力,让曹操躲过一劫。)论当时曹操的企业规模,薪金待遇,工资福利,以及个人的发展空间。。。等等,刘备是一样也比不上曹操的。可关羽还是奔刘备而去。
曹操的确是需要人才的,他很清楚要完成他的统一大业,就必须先拥有人才的优势。可他不明白“得人必先得其心”这个道理,说得再简单些,就是“攻心为上”。而在这一点上刘备要比曹操聪明得多:
几杯水酒,几块牛肉,他得到了关羽,张飞,成为他日后的左膀右臂。(这酒钱和肉钱还是张飞买的单)几滴眼泪,他让赵云给他签下了终生劳动服务合同。(这可真是比钻石还值钱的眼泪!)。三次冬季出游,他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卧龙先生--军师诸葛亮,后者让他今后的事业如日中天,并骄傲地戴上了皇冠,达到他人生事业的顶峰。。。。这么小的投入,却获得这么高的巨额利润!这真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思考的!反观曹操 ,就为了挖到一个并不怎么样的徐庶,千方百计,结果却还是弄巧成拙,把人家的老娘逼的上吊自杀了。徐庶是个有名的孝子,他怎么再有可能尽心尽力地帮助曹操!?最后正是徐庶给曹操出的馊主意,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进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派遣张辽、于禁、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回答者:超值问号 - 初学弟子 一级 12-22 17:55

赤壁之战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二、详细介绍。
“赤壁大战”可谓是《三国演义》中花费笔墨最多,描写得最为详细的战争,因此,它的虚构成分也是最多的。从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开始,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为止,整整十六个章节,把曹操南取荆州,并图扬州,但在孙刘联军的抵抗下,最终铩羽而归的整个过程,描述得巨细靡遗,使读者无不血脉贲张,拍案叫绝。那么,首先让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小说中这一大战的整个过程吧。
首先,屯扎在樊城的曹军将领吕旷、吕翔点军五千,进攻刘备防守的新野城,结果被单福设计,双双杀死。樊城大将曹仁大怒,不顾李典的劝阻,统军两万五千,二攻新野。单福不但斗阵赢了曹仁,复袭取樊城。曹仁逃归许昌。
曹操计赚单福也就是徐庶,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孔明出山相助。中间插叙江东故事:攻黄祖凌操战死,杀妫、戴徐氏报仇,锦帆贼甘宁投吴,战江夏黄祖殒命。然后刘琦问计,出守江夏。
曹操派夏侯敦等领兵十万来攻新野,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坡。曹操遂点起五十万兵马,南取荆州,临出兵杀了谏阻的孔融。刘表惊死,蔡张弄权,拥立刘琮继位,并派宋忠往曹营投降。诸葛亮火烧新野,战败了曹军先锋曹仁、曹洪。
徐庶受命劝降刘备失败。刘备在襄阳被阻,走投江陵。曹操进入樊城,蔡张来献上“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荆州军。然后就是著名的长阪坡赵云救阿斗,当阳桥张飞喝曹军。刘琦从江夏赶来接应,刘备军暂时稳定下来。
鲁肃引孔明过江,舌战群儒;孙权决意抗曹,从柴桑召回周瑜。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使诸葛瑾劝诸葛亮归吴遭到拒绝。周瑜欲使孔明劫曹军粮草,借刀杀人,被识破,再想杀死刘备,幸有关羽保驾,也落了空。大战迫在眉睫,盟友先自内斗,写得精彩无比。
甘兴霸奋威三江口,蔡瑁、张允造水寨。蒋干过江说周瑜,反中计使曹操杀了蔡、张。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派二蔡用间,黄盖献苦肉计,阚泽送诈降书。蒋干二过江东,庞统献连环计。曹操横槊赋诗唱《短歌行》,酒醉误杀刘馥。两军二度接触,焦触、张南战死。
诸葛亮请借东风,周瑜南屏山筑七星坛。一场大战,到此才揭开序幕,但是作者不紧写战争,又岔开去——丁奉、徐盛往七星坛捉孔明,孔明得赵云接应离去,周瑜杀二蔡祭旗起兵,孔明在华容道层层设伏。越是紧要情节,越是不慌不忙地缓缓展开,真大手笔!
大战终于开始了,“三江口周瑜纵火”和“关云长义释曹操”,不过花了一章多点的篇幅。果然真正的大战,在战前就已经确定了胜负,两军对垒,不过一套热闹武戏,已经不需要费太多笔墨了。
这就是小说中的“赤壁大战”,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小说,描写的战争,以《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为其魁首。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也是相当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魏书•武帝记》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非常简略,只说:“(208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不奇怪,所谓“为尊者讳”,对于曹操一生中罕有的败仗,大而小之,详而略之,轻轻巧巧一笔带过,也是旧史家惯用的手法。但关键问题是,这段记载有点故意混淆视听,似乎曹操根本没有打败,只是因为军中瘟疫流行,所以主动撤兵的,又似乎在赤壁与曹操对战的是刘备军,而没有孙权多少事儿。
《蜀书•先主传》中,则站在刘备的立场,描写稍微详细一点,说:“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这也和《吴书•吴主传》的记载基本相同。《吴书》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相较之下,这还是比较可信的。
还是让咱们从头说起吧。首先,杀吕氏兄弟、烧新野,这都是小说家的虚构,烧博望却可能实有其事。刘备在建安八年(203年),也即曹操致力于解决袁氏兄弟的时候,奉刘表的命令,向北进攻许昌西南的叶县,曹操派夏侯敦、于禁迎战,刘备诈败,夏侯敦不听偏将李典的劝阻,追击中伏,幸被李典解救。另一种说法是夏侯敦奉命来击刘备,被刘备诈败破之于博望(没说是不是遭了火攻)——如果真有火烧博望坡,设计的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从此直到曹操亲统大军南取荆州前,两势力基本上再没有什么接触。
刘表去世以后,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迅速膨胀,当曹军南下之时,刘备已经占据了樊城。将此处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他是弃樊城南逃的,而非新野。“先主(刘备)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刘)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就这样,刘备带着大量老百姓逃跑,“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而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阪。”
刘备从樊城逃跑前,徐庶并没有投降曹操,所谓程昱伪书赚徐庶,徐母自尽等等情节,都是虚构的。在诸葛亮出隆中以后,徐庶和他两个,还一起辅佐了刘备一段时间,直到从樊城逃走以后,才因为一桩偶然事故而主动分手。刘备逃亡,“(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关于长阪坡之战,《蜀书•先主传》中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关于赵云单骑救主的事情,史书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确实很英勇啦,可是小说中夸张得太过了。演义说:“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前几句还靠谱,可是“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且不说曹操追击刘备,只有精锐骑兵五千人,合着平均每百人配一员名将……就说演义被赵云在这战中干掉的: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以前根本面都没有露过,算哪门子名将?
张飞悍拒长阪桥,喝退曹兵,听着象是虚构,其实倒真有此事。史书的描写得非常简略,但勃勃英气,逼面而来,且看——“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关于赤壁之战的曹操方兵力,演义上说“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当然是虚构啦。史书对此语焉不详,后人统计考证,其实曹军兵力,当在二十三万左右,除去曹操本队,还包括自汉水出征的北路军,即由护军都督赵俨、奋威将军程昱统率的于禁、张辽、张郃、朱灵、乐进、路招、冯楷、文聘七路,以及夏侯渊的运粮部队。所以在赤壁和孙刘联军对峙的,不会超过二十万人。
拉回来再说东吴,鲁肃在江东听说刘表死了,要求前往吊丧——多少年的仇敌,吊的哪门子丧啊,其实他别有用心。他对孙权建议说去查看一下情况,如果刘备和刘表的两个儿子可以联合一心,就暂时放下冤仇,联刘抗曹,否则,准备趁乱取利。没想到他才走到半路,就听说刘琮投降了,于是到处打听,终于见到了刘备。刘备其实也想联合孙权,却假惺惺地说要去投靠吴巨(演义中误作“吴臣”)。吴巨是割据今天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军阀,刘备说要千里迢迢去投靠他,摆明了准备退出中原逐鹿的舞台。鲁肃急忙劝说,刘备正中下怀,于是派诸葛亮过江去游说孙权。
“舌战群儒”的情节,是演义虚构的,但是虚构得非常精彩,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和东吴诸臣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江表传》记载,曹操给孙权送去一封书信,上写:“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吓了个半死,幸亏鲁肃趁孙权上厕所的时候劝说他:“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你在想什么啊,我们投降了照样做官拿俸禄,你投降了想曹操把你往哪儿搁?
于是孙权往召周瑜,周瑜也主张与曹操一战:“瑜请得精兵三万人(另有记载,说他要求五万),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至于诸葛亮智激周瑜,当然也是虚构啦,“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两句,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故意曲解,“二乔”当作“二桥”,不过是指两座飞桥而已。可这样解释就更含糊了,因为事实上,“乔国老”其实是“桥国老”,“二桥”指桥还是指人,谁知道呢?
哈哈,其实查查时间就一切明戏了,赤壁之战是在建安十三年,而曹操筑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也即赤壁之战两年后。除非诸葛亮真能未卜先知……
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多出于文学需要的虚构,但奇怪的是,连小说中都明显指出,周瑜是怕诸葛亮“后必为我国之祸”,而非出自私心,不知道为什么传来传去,大家都认为周瑜小心眼儿。很精彩的“草船借箭”也是子虚乌有的,不过史书上倒有孙权草船借箭的记载。时为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的五年以后,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来迎,《魏略》上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据说就是在此战后,曹操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拉回来再说赤壁,关于三江口的接触战,史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于是扎水寨,连战船,准备长期对峙。这里没有庞统什么事儿,连环计估计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好了,下面就是被人津津乐道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了……
最近突然想起前些天看到一篇报导,说某处几名小学生,看到语文课本上的《赤壁大战》一文,心生疑窦:“火烧战船明明是周瑜和诸葛亮定下的,怎么变成黄盖出的主意?而且,整场战役,怎么诸葛亮都没有出场?”诸葛亮确实没有出场,那篇课文是根据《资治通鉴》上的记述改写的,是历史而非演义。小学生没有看过正史,产生这种疑问很可以理解,但可笑的是,他们去问老师,老师除了夸奖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外,也是一头雾水——起码应该懂得回去翻翻书吧,这什么老师啊!
好,该阚泽献诈降书了,这段描写得尤其精彩,阚泽此人,虽然出场重头戏仅此一段,但其胆略智谋,跃然纸上。历史上的诈降书是谁献的,完全没有记载,也说不定根本没有这样一位信使,是两军阵前捆在箭上射入曹营的。阚泽字德润,是江东有名的大儒,精通礼仪,在东吴做到中书令,也是一等一的大官。他学问是很好的,是否象演义中所写那么有胆识,可就谁都不清楚了。
蒋干二过江东,请来了庞统献上连环计。这里就编得有点可笑,连周瑜都装模作样,又不去接他,又给他脸色看,完了还把他送去西山庵中软禁,可是曹操倒一听他说:“某前日空往东吴,未得成功,深怀惭愧。今愿舍身再往,务得实信,回报丞相。”就立刻“大喜,即时令蒋干上船。”曹操年纪大了,健忘吧,把这小花脸前两天做的“好事”都已经忘到爪哇国去了?还是京剧中编得靠谱,曹操本待不理,是蒋干一心立功,苦苦哀求,曹操才勉强应允。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大战的序幕,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里凸现出罗贯中的杀人手法,翻看史书,此人无用,此人结果不详,既然情节需要,就干脆一刀干掉。演义上说曹操横槊赋诗,刺死了扬州刺史刘馥。其实刘馥是病死的,可惜他死的时候不对,正好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战那一年……罗贯中不拿他祭刀才奇怪哪。接着,两军再次接触战,袁绍降将焦触、张南又被作者随手砍掉。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大战终于正式爆发了。诸葛亮借东风,大家都明白那是小说家言,历史上不可能有那么一回事,也就不用多说了。战争的过程,除去曹操未必败得有那么惨,其它虚构的情节不多,还算蛮写实的。这里咱们添一个有趣的插曲——
这章结尾说黄盖被张辽射翻落水,生死不知,留个悬念。下章开头乃叙述:“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报道:‘后梢舵上一人,高叫将军表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当曰:‘此黄公覆也!’急教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出箭头,扯旗束之,脱自己战袍与黄盖穿了,先令别船送回大寨医治。”这段故事来源于裴疏引的一段《吴书》:“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注意,这个“厕”是“侧”意,并不是说把黄盖放在尿池里……
就是这一章——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虚构可大发了,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都是演义作者的文学创作,而和历史挨不上边。曹操是怎样从败仗中逃得性命的,史书上只引用了《山阳公载记》中一段不大靠谱的记载——因为这本书认为曹军战船是被刘备烧掉的,而不是周瑜——书上说:“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刘)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就算按这本书上说的,也没有诸葛亮设计多路埋伏,想要捉拿曹操的故事。确实是个故事,仔细想想看,就会发觉它很不合情理。既然可以三段埋伏,干嘛不把关、张、赵都埋伏在一起,或者干脆堵住前面的道路(不是说路途很险要吗?),那样曹操不就死定啦?明明知道关羽会放了曹操,又干嘛要派他设最后一路埋伏?演义中给出的答案非常可笑——“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刘备还高兴哪,说:“‘先生神算,世所罕及。’”我要是刘备,就一脚踹过去:“汝这妖人,莫非是曹贼的纤细?!”
有些朋友热爱诸葛亮,要给他圆谎。其实大可不必,这是小说虚构的情节,作者就那种玄之又玄的理由,你偏要使其合理化,有什么意义?这些朋友认为,曹操若亡,则北方必大乱,孙权就可趁胜追击,尽吞胜利果实,刘备就没有发展机会了,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把曹操放跑。
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东吴水军厉害,但是缺乏战马,北上平原作战的能力极差,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孙权数次亲征合肥,再往后陆逊和诸葛瑾也屡次北伐,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安全退回的主要原因。并且东吴诸将也缺乏平原作战的经验,比起半辈子纵横河北、淮东的刘备来,肯定要差得远了。当时周瑜有三万或五万人,估计全吴可调动的兵马也就这个数,而刘备合了刘琦,也有两三万,实力差距不大。一起争夺中原,正未知鹿死谁手呢。
何况,曹操若是死了,荆州降曹的诸郡,铁定跟刘备,而不是孙权——那是世仇啊。北边呢?中原基本统一,而且曹操多以宗族为大将,什么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渊,其他外姓将领可能离心,他们是不会反叛的,一定联合起来,南下报仇。就算诸子争夺继承权(也就曹丕、曹植、曹彰三个有这种能力),但想想看,袁绍死了以后,他几个儿子乱斗,连曹操都要费几年功夫才能全部平定河北,何况诺大一个中原。孙权、刘备抢着北上,谁能最后获得胜利,变数很大,这个险有什么不敢冒的?
刘备一辈子和曹操斗,就怕曹操,别人他哪里放在眼里?若说刘备同意这种假说,为怕孙权坐大而放了曹操,更是没有可能。罗贯中为了描写关羽的义气,才虚构了这一段情节出来,何必去圆谎呢?根据这一段情节,倒是诞生了著名的益智游戏“华容道”,恐怕连作者也始料不及吧。
赤壁之战史书记载不详,并且疑点很多,但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没有错的。周瑜的雅量高致,善于用兵,遂一时威震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都有点害怕。史载,某次孙权送刘备回荆州,分手的时候欢宴痛饮,等到张昭、鲁肃等陪客都离开了,只胜这哥儿俩一对枭雄,谈起周瑜,刘备突然叹气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竟然进谗言说周瑜功高震主,恐怕要造反。幸亏周瑜死得早,孙权自己还没来得及起疑心,否则公瑾的下场还不定怎样呢!
对于赤壁之战,曹操看起来是很窝火的,他一辈子胜仗无数,败仗也有一些,从来就不隐晦,光明磊落大丈夫气概,只有对这场仗,总羞得说不出口。后来他写信给孙权,谈到这一仗,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轻轻地想把败仗一笔带过。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周瑜这一仗打得有多漂亮了!

  赤壁之战,曹操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而孙,刘盟军总兵力不过三,四十万,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曹操的一败涂地,损兵折将,从而一定天下三分的格局.是什么原因让曹操如此惨败?
  一,盲目的乐观,自信
  从曹操的发家史来看,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他从一个小小的都尉,通过不断地兼并和收购,一跃成为可以“挟天子而令天下诸侯”的“曹丞相”,足以证明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官渡一战,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他在当时社会的领袖地位。成功来的如此之快,令他多少有些得意,且忘形了。他很清楚,要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就必须清除东吴这个心腹大患,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迫切心情,带着刚刚平定完袁绍集团的余威,他率大军南下。作为一个前线最高的作战指挥官,他和他的谋士们并没有认真地分析和研究过他的对手--诸葛亮,周瑜。或许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大战在即,他在战船上大宴群臣,引槊高歌。以至于他的部下提醒他,对方如采用火攻,我方该如何应对?他却大笑对方多虑了,认为现在的季节不可能有东南风。正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决定了他的失败。而他的对手--孙,刘盟军此时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着防御之策,对天气,兵力,攻略,粮草。。。甚至对曹操本人都作了仔细的分析。可以说,战争还未开始,胜利的天平已悄悄地向东吴倾斜了。
  二,用人不当
  战争期间,双方互派间谍刺探军情本无可非议,关键是要派怎样的人选?曹操却把这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交给了蒋干。曹操怎么会看上他呢?我真是百思不解,唯一的理由:他曾经是周瑜的同窗,或许还毛遂自荐了一下,要么就是此人平时工作比较卖力。但这些都不是作为一个间谍的基本条件,周瑜是何等的人物!论智商和谋略,他可能还不及周瑜的一半,这样的一个蠢才,怎能担此重任!曹操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其结果很明显,也很合理。曹操白白损失了两位对于水战最为专业的前线指挥官,这也是战败的又一主要原因。此事曹操最大的错误在于用人不当,以至酿成大祸。
  三,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蔡瑁,张允曾经是荆州守将,后归顺于曹操,其部下也大多为原荆州人马。此二人有着丰富的水战经验,故曹操命二人统领水军。赤壁多为水战,且曹操部下兵马大多从中原而来,毫无水战经验,有的甚至连船都未乘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蔡,张二人对这场战争的影响是何期重要!此二人平时和曹操手下的将军们发生些小摩擦是有的,且还喜欢发发牢骚,但此二人绝无谋反之意。而曹操却对这二人一直放心不下,老是“惦记”着这哥俩。终于,在得到了蠢才蒋干的“可靠”信件后,曹操第一反应竟是自己的猜疑是何等的正确!立马将这二人给斩了,这下曹操是可以放心了,可最为放心的恐怕还是在东吴军营里的周瑜吧。蔡,张二人的死,对魏国水军来说,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蔡,张二人部下的军心不稳。 这是曹操长期以来对下属不信任的最终结果。
  四,缺乏应有的亲和力
  平心而论,曹操还是有一点伯乐之术的。想当年,赵子龙大闹长坂坡,曹操在阵前看见赵云浴血奋战,连忙高呼:英雄啊,英雄!不得开弓放箭!不得伤了子龙将军!硬生生地让赵云从曹操的百万大军中冲杀出去。(曹操哪里知道此时的赵云怀里还藏着刘备的儿子阿斗!)可见曹操对人才的爱惜。可刘备只用了几滴眼泪就让赵云跟了他一辈子,刘备死后,赵云继续辅佐太子阿斗,直至自己老死。
  刘备和关羽都在曹操手下干过,前者一直自认为是刘皇叔,所以不可能在曹营呆下去。可关羽曹操为了挽留住他,金钱,美女,高官,厚禄。。。该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可关羽仍不为所动,一路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绝曹操而去。(关羽仅仅接受了曹操所馈赠的赤兔马和一件战袍,而正是这样的一段“感情”故事,在华容道关羽顶着 军令状的巨大压力,让曹操躲过一劫。)论当时曹操的企业规模,薪金待遇,工资福利,以及个人的发展空间。。。等等,刘备是一样也比不上曹操的。可关羽还是奔刘备而去。
  曹操的确是需要人才的,他很清楚要完成他的统一大业,就必须先拥有人才的优势。可他不明白“得人必先得其心”这个道理,说得再简单些,就是“攻心为上”。而在这一点上刘备要比曹操聪明得多:
  几杯水酒,几块牛肉,他得到了关羽,张飞,成为他日后的左膀右臂。(这酒钱和肉钱还是张飞买的单)几滴眼泪,他让赵云给他签下了终生劳动服务合同。(这可真是比钻石还值钱的眼泪!)。三次冬季出游,他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卧龙先生--军师诸葛亮,后者让他今后的事业如日中天,并骄傲地戴上了皇冠,达到他人生事业的顶峰。。。。这么小的投入,却获得这么高的巨额利润!这真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思考的!反观曹操 ,就为了挖到一个并不怎么样的徐庶,千方百计,结果却还是弄巧成拙,把人家的老娘逼的上吊自杀了。徐庶是个有名的孝子,他怎么再有可能尽心尽力地帮助曹操!?最后正是徐庶给曹操出的馊主意,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赤壁之战中,曹操是怎么败的,孙刘是怎么胜的,如果只看《三国演义》中精彩描写,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看历史记载,关于胜负的原因却是篇糊涂帐。

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分天下的重要战役,但是,历史记述却相当简略,而且似有矛盾。为了说明白,下面引些《三国志》及其注释原文。

该书第一卷《武帝记》(即曹操传)中说:“公(本文所有引文中,公皆指曹操,下不再注。)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有意思吧。不但不提火攻,而且连和孙权间战争都不提。这不可能是作者不敢写,因为《三国志》是在晋朝成书的,不必为曹操讳。)

与之相应的,还有裴松之给《三国志》五十四卷作的注释中,引用了曹操给孙权的信,其中讲:“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曹操自称)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竟然完全无视赤壁火攻。曹操这个枭雄,写信夸张是正常的,但是,假定他象个小痞子臭无赖似地当面扯谎则不符他的身分。他的信肯定还有他自己的根据的。)

三十二卷先主(刘备)传中则说:“(孙)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刘备)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含糊的很,是打败曹军后才烧其船,还是在战斗中烧了船才得胜的?是到南郡时曹军才有疾疫,还是北军早有疾疫,到南郡时才大量死亡?按其它记载推论,应理解为早已有病,到南郡时才大量死亡。)

四十七卷孙权传说:“(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饥疫死者大半。”(这里肯定了曹操自己烧了余船。这暗示大破曹军时,其船损失不少,曹操只是烧“余船”。虽然没有明说是火攻,但不是火攻如何能使曹水军损失许多船?但也没烧光。这里讲到曹操自己烧船,是不是可以看作前引曹操给孙权信的旁征?)

五十四卷周瑜传中说:“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延烧岸上营落,倾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中间删节号是有关黄盖献火攻计等内容,与《三国演义》所述大体类似,太长了,不引了。看来,《三国演义》的故事主要是据此编写的。)

由以上这些记载,可以 看到下面几点:

一,在所有记载中都提到曹军中有疾疫,可见这场疾疫是相当严重的,受到各方重视。

二,周瑜传中对于火攻讲的非常清楚,在黄盖传中也提到。火攻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疾疫还是火攻,由这些记载还不能有直接的结论。

三,此外,在所有记载中都强调了刘备在战争中的作用,吴军只是与之“并力”而已。武帝记中甚至只说刘备是曹操的作战对手。看来,刘备虽然在当阳长阪弃妻丢子狼狈之极,但其军力并没有被消灭,可能是因为和十万非武装人员同行,而被曹军几千精骑所冲散。把失散的兵将们再召集在一起,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当鲁肃奉命去见刘备就是在当阳长阪,可见曹军没有把刘备消灭,甚至也没把他打跑。在刘备当阳长阪之败后,赤壁之战前,孙权、周瑜、鲁肃还都愿意与之联合,并力抗曹,可见刘备当时确有着不能忽略的兵力。

对于历史记载,在没有足够的理由,不宜只相信某些而不信另一些。陈寿写《三国志》在西晋,裴松之注释在东晋至南朝宋时,距离三国时期还不能说很远,其记述都应看作是有权威性的。对于上述看来似有矛盾的记载,都不能抛弃,只能设法找出一个说法,使各传中记载都合理。也就是说应作个假定,尽量能对上述各记载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本文的目的。

这种假定应是怎样的?首先,应承认周瑜火攻曹军,取得了不小胜利。但是,如进一步考虑,则就有了问题。在当时,曹军以精兵见称,在以往平定北方各路人马时,不论曾多么困难,所有战役都取得了最后胜利,其军事素质是很高的,怎能一把火就彻底烧败了。按常理说,几十万大军,绝不可能都挤在船上,何况,精明如曹操,也一定会派兵驻在新占领的荆州各战略要地。所以,无论如何,不可能一把火就把曹军烧光。

可以合理的假设,周瑜火攻战胜的只是曹操的水军,即荆州投降的部队,而不是曹操的主力陆军。就水军军力而言,孙吴和曹操的力量应该差不多。曹军水军主要来自荆州,而过去刘表和孙吴之间战争是各有胜负,军力应差别不太大。所以,周瑜在赤壁运用正确策略,不熟悉水上作战的曹军多有瞎指挥,孙吴战胜曹水军也就不奇怪了。

和刘备作战的陆军,则是曹军主力,主要是北方人,刘琦投降占领荆州后,发生疾疫,产生大量病号,失去了战斗力。在和刘备等军战斗中,失利,最后被迫退出荆州大部分地区。至于是什么疾疫,很难说,应该是初到南方的北方人抵抗力相对弱的一种传染病吧。

简而言之,赤壁之战胜负的真相,可以这样假定:曹军主力——陆军主要败于疾疫(主要是刘备与之作战),而水军(主要是荆州降兵)败于周瑜。这样,对于以上引得《三国志》四个传记中关于此次战争的记载以及曹操的信,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中国历代都有史官对所发生的大事作记录的传统(当然也不是每朝每国都有这种记录),这些记录就成为后来史学家编写史书的重要依据。各国史官记录时,当然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的。按曹魏的观点看,周瑜所打败的只是荆州降军,而不是魏国自有的大军;和大军作战的主要是刘备军,且因疾疫失去了战斗力,这才退军的。他们也会把这种观念渗透于所写的记录中。《武帝记》中的记载可能是陈寿按魏国史官的记载写的,各国的史料集累的重点不同,就会影响陈寿写作时的强调点。 陈寿大约是基本同意魏国史官的这种说法,即曹军主力是被疾疫战败的,才写成那样的。

至于关于曹操给孙权信,确有曹操护短之处,但是,从曹操的角度看,你周瑜打败的只是荆州军,并没有真正战胜我曹操军,所以,说周瑜战败了曹操,那只是虚名而已。假定曹军主力中没疾疫,以其荡平北方的精锐之师,孙权、周瑜都可能不是对手。刘备也可能仍是遇曹就败,刘备真正战胜曹操是在后来的汉中之役。曹操这样说,也不能算是过分吹牛。

刘备传中有:“又疾疫,死者大半。”孙权传中有:“饥疫死者大半。”这样的表述和上述假定都相合洽。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得胜,有很大成分是曹军染疾疫,这是刘备运气好。但是,要说刘备只是坐享其成,未曾战斗,那是不符历史记载的。孙权更是好运亨通,不但曹军主力有病,还有东风。

《三国演义》中关于曹军中疾疫的影响写的太少了,给人的印象好象是一把火就烧掉了几十万精兵,这既不符合历史的记载,也不符合常理。《资治通鉴》写疾疫影响的内容,和火攻的胜利内容相比,有些少的过分。不过,《资治通鉴》已是三国以后八百年历史学家的著述,其权威性和《三国志》是不能相比的。我们应作的是为《三国志》的记述作一个合理的解释。

最后再说与本有点关系的题外话:在《武帝记》的注释中,说曹操兵败后,“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初看这一段时,颇奇怪,曹军中怎么还专门有分出瘦弱的兵供驱使?现在看来,所谓羸兵,并非本来就瘦,而是当时患病的兵。曹操令小兵们以草填道,既然多有病,当然就是令有病的羸兵去干,后来多死,也就不奇怪了。(至于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纯是虚构。)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有什么战略上的错误?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虽然在人力和物力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扩展,但是,当时黄河流域一带,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军民在长期战争以后,渴望得到喘息的机会。荆州人民在刘表“保境安民”的政策下,生活一向比较安定。曹操的军事行动,也不能不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曹操这次用兵,时机是不够成熟的。由于一连串的...

赤壁之战的问题?
其实诸葛亮知道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在也没有机会灭曹了.至于当时他为何要让关羽放了曹操,那时刘备根本就不是曹操和孙权的对手.所以刘备需要曹操和孙权的对抗而从中渔利.诸葛亮在隆重对的时候就提出三分天下.

本人关于三国赤壁之战有2个疑问
首先,我们来看正史。无论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还是黄盖的骨肉计,在陈寿的《三国志》原文以及后来裴松之注《三国志》里面所引用的史料,都是没有记载的。草船借箭这个事情是有影的,在三足鼎立后,也就是赤壁之战几年以后,曹孙对峙于濡须口的时候,孙权驾船探视曹操水军,当时曹操水军放箭,导致...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书28课《赤壁之战》 问题:黄盖给曹操的投降信中包含...
1、总说黄盖不是无缘无故背叛的;2、黄盖合情合理地分析双方力量的悬殊,说吴国很多大臣都看出来,东吴兵少,抵挡不住八十万大军;3、说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4、黄盖故意吹捧曹操,说曹操厉害,合乎曹操的心意,让曹操读信后得意忘形,沾沾自喜,目的是让曹操麻痹大意...

曹操为何败于赤壁之战?
(一)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二)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锁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曹操赤壁之战是否战略错误?何不先攻汉中及西川呢?
赤壁之战也没有像演义中的复杂,阴谋层出不穷,精彩绝伦,因为是遭遇战,就是几次小规模试探性战斗,由于刘备与孙权联合,曹操缺少水师,又面临天灾,根本无力继续征战,南征战略完成一半,索性见好就收。赤壁之战是曹操南征最后一战,也是曹操主动撤退,南征荆州战略上没问题。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

火烧赤壁曹操失败的四个原因是什么?
初定荆州,民心不稳,无论周瑜还是诸葛亮,在和孙权分析曹操军战力的时候 都有说过,荆州刚平定,不是一个稳定可靠的“后方”曹军依荆州而战,太仓促 这个从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轻易三分荆州可以看出来。而且荆州水军包括军事将领,是用还是不用,怎么用?怎么和自己的陆军配合用?都是大问题,没有...

赤壁之战疑问(相当于古代渡河作战疑问)
由地图可见 http:\/\/hiphotos.baidu.com\/arkhe\/pic\/item\/5400f9f0ff308b38b07ec5f5.jpg 1.柴桑城以西还有一条支流 2.由南郡攻孙权 一来补给线 拉的过长 易被截断粮道 二来作为 曹操原本目标的刘备 可乘机袭击荆州 曹操两面受敌必不战自溃 所以曹操大军沿水路进攻柴桑为上上之策 蓝色 曹操(其中...

关于赤壁之战的问题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

赤壁之战取胜的原因
问题三:赤壁之战中,周瑜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天时,地利海人和。 天时就是指那一场东风,地利是指曹操从北方到南方,军中大将多不识水性,舟车劳顿,水土不服。 人和就是指孙刘两家联合,并且对于当时历史来说,曹操算是侵略者,而孙刘两家是自卫反击,民众的舆论导向更倾向于孙刘。 问题四:分析赤壁之战孙刘联...

涞源县15741485841: 关于《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问题 -
锻点仙林: 赤壁大战后,曹操被周瑜的一把火烧掉了八十七万兵马.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幸亏守华容的关羽故念旧恩,放了曹操一马,才不使曹操英雄早亡.但另我感到奇怪的是,诸葛亮为什么让关羽去守华容. 演义上记载是诸葛亮认为曹操气数未尽,...

涞源县15741485841: 关于赤壁之战的问题 -
锻点仙林: 真正的赤壁之战,史学家们也有许多的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曹搡大军既没有八十三万这么多也不止这五千铁骑,后面应该又来了十几万人,也的确发生过烧船,但火攻也有许多谜团,从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还是十分激烈.

涞源县15741485841: 关于赤壁之战为什么说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三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包含在东汉里面吗? -
锻点仙林:[答案] 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公元207年,属于东汉末期;真正的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1年曹丕建立魏国开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不同的历史时期.

涞源县15741485841: 关于赤壁之战的疑问
锻点仙林: 许多人有错误概念,以为赤壁之战曹操的目的是想渡江. 其实当时曹操已夺取南郡(江陵),招降了原刘表的水军,渡江南下不成问题. 但是曹操的敌人不在江南的长沙...

涞源县15741485841: 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是什么? -
锻点仙林:[答案] 与赤壁之战相关的事情有黄盖苦肉计诈降,庞统献铁锁联船计,孔明借东风,一气周瑜,长江上曹孟德赋诗《短歌行》杀韩馥.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涞源县15741485841: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曹操为什么会遭到惨败? -
锻点仙林:[答案] 我能告诉你,经中科院最新分析,赤壁之战完全就是一场弥天大谎,大家都看三国演义之类的,那些都是小说,不算数的.实际是曹军15W人,孙刘5W人. 按周瑜传记载船到长江中游“船去如飞”在今天在长江中段,从下游到上游,即使顺风也最少...

涞源县15741485841: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是什么?
锻点仙林: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是:开战之初,曹操的军队先从江陵向东退,与孙刘在赤壁会师.一开始战斗,曹军败北,只得退至长江北岸,周瑜率军驻守南岸.此时已经是寒冬...

涞源县15741485841: 关于赤壁之战的疑问 -
锻点仙林: 1、当时曹魏军主力还是集中在江北.荆州虽然江南部分地域广大,但真正最富庶,最精华的地方还是在江北的襄阳、南阳等地,军队和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这里,曹魏军当时主要控制的也是江北地区.而江南地区,大部分仅仅是跟随襄阳政权归...

涞源县15741485841: 赤壁之战是怎么回事?
锻点仙林: 赤壁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三 大战役之一,当时,基本控制了中国北方的曹操 率领大军在长江沿岸赤壁、乌林地区与刘备、孙 权的联军交战,结果孙刘联军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