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花盆鞋、达拉翅是清代满洲女子的标配,达拉翅指的是什么东西?

作者&投稿:将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香港的历史~

在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境地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先秦时期,岭南(包括香港)为百越之地,《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 。正史记载中,岭南尽皆“南蛮之地”,至秦军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岭南地区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过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
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国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扩展资料:
位置境域:
香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5′,北纬22°15′,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中国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市相邻,南临珠海市万山群岛,距广州市约200公里。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的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为1106.3平方公里,其中港岛80.7平方公里,九龙46.9平方公里,新界978.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648.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2倍多的大屿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香港

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代、隰、朔4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太原、定襄、马邑、雁门、娄烦、西河、离石、上党、长平、临汾、龙泉、文城、河东、正平14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
宋代,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达拉翅”其实就是满洲女子头上那个扇形的东西,那个就是用来固定头发的装饰而已,主要是有牡丹髻、荷花髻等等,这些都是汉人很常用的发饰。


这个“达拉翅”是在晚清时期才开始出现的。那时候,满族女子的头饰变得越来越夸张了,所以发饰就开始变成了“牌楼”一样的形状,这个发饰呢,就是我们说的“达拉翅”。“达拉翅” 其实刚开始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头发的发饰吧,但是,后来却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宫里面的人才会梳这种发型,或者皇亲国戚家的女孩子们,在平常百姓家,是不会有这种发型的。

这个“达拉翅”,其实与慈禧太后也有一定的关系,慈禧太后是为了能保养自己的头发,才发明的“达拉翅”。慈禧太后是非常爱惜自己的头发的,而且据说,她的头发有大约六尺这么长呢,虽然这么长,但是慈禧太后却把它保养的非常好。但是,晚年的时候,慈禧太后也开始掉头发了,所以她为了保养自己的头发,所以就发明了“达拉翅”,而“达拉翅”的发扬,也是跟她这个身份有关系,就慢慢地越来越多人用这种发饰了,逐渐地很多人开始模仿,就成了晚清地固定的一种发型。

其实我在电视上面看见这种“达拉翅”,还是挺好看的,确实让头发固定得比较好,但是我疑惑的是,它的重量,体积这么大,不知道重量会不会很重呢。



达拉翅就是指的满清女子头上的头饰,打架都看过清宫剧,就是那些宫女嫔妃头上带的那种黑得,然后上面有花的那种东西。

达拉翅是一种外观装饰品。主要用于女子。作用是用来固定头发的形状。

就是满洲女子头上那个扇形用来固定头发的装饰。

达拉翅是满族人戴在头发上的装饰品。


旗袍、花盆鞋、达拉翅是清代满洲女子的标配,达拉翅指的是什么东西?_百 ...
“达拉翅”其实就是满洲女子头上那个扇形的东西,那个就是用来固定头发的装饰而已,主要是有牡丹髻、荷花髻等等,这些都是汉人很常用的发饰。这个“达拉翅”是在晚清时期才开始出现的。那时候,满族女子的头饰变得越来越夸张了,所以发饰就开始变成了“牌楼”一样的形状,这个发饰呢,就是我们说的“达拉翅...

清朝宫廷女子头上戴的装饰叫什么。 她们脚上穿的鞋叫什么?
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至于她们穿的是特制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间,这种鞋叫花盆底鞋,这些鞋子由于底部厚而且面积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须要慢且稳当,无形中增添了从容淡定的皇家味道。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

古代后宫皇后服装描述
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

大家可以给些关于旗袍的资料吗?
木制高底位于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马蹄,又被称为“花盆底”、“马蹄底”。而汉女则个个“三寸金莲”,着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高底则位于鞋的后部。 旗袍与上袄下裙的装式在总体风格上区别明显。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汉女的上袄下裙分割线多,富节奏感;旗袍紧窄合体显露腰身,而上袄下裙却异常宽...

言情小说里古代女子的衣服,什么首饰啊,鞋子之类的
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

求古代人物,首饰,服装详细描写。
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

要写一篇穿越小说,古代男女的发型,穿着,头饰描写又不怎么懂哇【悲催...
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

清河县17155462320: “二把头”是什么? -
鄂阮苦参: 二把头 开放分类: 发型 两把头是中国清代皇后、妃嫔、公主、宫女等在宫内生活的女性,以及贵族妇女、命妇、官员妻妾等入阙时头上常用的装饰物.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显得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

清河县17155462320: 清朝格格头上的是什么东西 -
鄂阮苦参: 旗头 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答喇赤、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清河县17155462320: 清朝贵族女性的旗头在清早期是没有的,那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
鄂阮苦参: 清朝中期,大概是那个皇帝的时候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

清河县17155462320: 满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有什么?来吧
鄂阮苦参: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

清河县17155462320: 关于满族人的头发? -
鄂阮苦参: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

清河县17155462320: 清朝宫廷女子头上戴的装饰叫什么. 她们脚上穿的鞋叫什么?
鄂阮苦参: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

清河县17155462320: 清朝贵族女人的衣服和发饰
鄂阮苦参: 服饰: 康熙年间 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 清代女装 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乾隆年间...

清河县17155462320: 清朝旗鞋“花盆底”的来历
鄂阮苦参: 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

清河县17155462320: 清朝汉族女子装扮与满族女子有什么不同 -
鄂阮苦参: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

清河县17155462320: 清朝后宫妃子们为什么喜欢穿花盆鞋
鄂阮苦参: 花盆鞋,也称“高底鞋”、“马蹄底”鞋,是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们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大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