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犯了大错要判死刑之前,关在那里?

作者&投稿:朱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判死刑要上报朝廷~

是的!附相关资料
死刑是剥夺受刑人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和它的不可挽回性,凡属法制文明的国度,对死刑的适用都极为慎重。在现代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拥有死刑复核权。那么在中国古代,被判了死刑是否可以得到复核呢?中国古代法律对于刑罚执行也有严密的制度规定。至少从汉朝开始,死刑判决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才可执行,即所谓“报囚”。

  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包括死刑复核和死刑复奏。死刑复核是指对那些拟判定为死刑的案件,先由国家有关部门复查,然后,在最终定判之前报请皇帝裁定。而死刑复奏则是指对已判定死刑的案件,在行刑之前必须再次奏请皇帝进行核准。

  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在汉代,死刑复核制度处于萌芽阶段,是皇帝为了慎重决定高官的生死才出现的。只有年薪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处死前才需要皇帝复核。

  因此,汉代的死刑复核制度,只适用于小范围内,仅是对部分案件进行复核,并没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死刑案件都普遍适用。在汉代,死刑能否得到复核,需要看官员的品级。

  魏晋南北朝,死刑复核制逐步确立。《魏书》记载:“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俱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漱报,乃施行。”

  到隋朝时,死刑三复奏制度才正式确立,刑前要三次奏请皇帝。因每起死刑案件要复奏三次,故称“三复奏”。《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即通过三次奏请才能决定是否最终处以死刑。

  到唐朝时,唐太宗完善了这一制度,规定了“三复奏”和“五复奏”两种,即地方的死刑案件适用“三复奏”,京师的死刑案件适用“五复奏”。司法官员不奏而擅刑者,要受刑事处罚。《唐六典·刑部》记载,对刑杀之人,死前一天允许复奏两次,执行死刑当日仍可复奏一次,尽量避免错杀无辜。

  后来,唐太宗为了避免错杀人,又将行刑前的“三复奏”更改为“五复奏”,即决前一天两复奏,决日当天三复奏。但因古代交通不够发达,地方离京城远近不一,都实施“五复奏”不太现实,于是唐太宗又规定地方适用三复奏,京师实行五复奏。


  但对犯有“恶逆”(即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以上罪者,以及身为贱民的部曲、奴婢犯杀主人罪者,则实行一复奏后,就可动用死刑。唐朝确立的死刑复核制度,一直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用。

  明清时期的死刑,分为立决(立即执行)和秋后决(秋后执行)两种形式。清律称前者为“斩立决”、“绞立决”,后者为“斩监候”、“绞监候”。凡是性质特别严重的死刑案件,如谋反、大逆、谋叛及杀人、强盗罪中之严重者,要立决,一般死刑则待秋后决。

  这两种死刑都要经过中央司法机关和皇帝的审核批准。对于立决的死刑案件,一般先经刑部审定,都察院参核,再送大理寺审允,而后三法司会奏皇帝最后核准。对于秋后处决的死刑案件,明朝建立了朝审制度加以审核。朝审是天顺二年下诏,三年开始实行,且从此“永为定例”,“每岁霜降后”进行,“历朝遵行”,所以史称“朝审始于天顺三年”,成为对秋后处决重囚法定的每年必行的制度。

  清朝在明代的基础上实行秋审和朝审两种复核制度,凡斩监候和绞监候的案件,都要经过秋审、朝审。秋审是审核地方各省所判的监候案件,朝审是审核刑部所判的监候案件。

触犯刑律的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先秦时期“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有人关一起

汉代“约法省刑”设立“颂系”制,监狱分不同级别高官重臣犯罪按爵位关押
所谓“颂系”,是宽容犯罪分子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设计,是基于儒家文化原则,首先考虑了官员和有爵位者的犯罪。凡是得到“颂系”的犯罪人员,不需坐牢,监外执行即可。即便坐牢,也不用戴刑具。

《汉书·惠帝纪二》记载,爵位“五大夫”以上的、公务员“六百石以上”的,还有皇帝身边的宦官、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可获得“颂系”。后来80岁以上、8岁以下及孕妇等普通囚犯也可以获“颂系”。早在汉代,已设有不同类型的监狱,如掖庭秘狱、廷尉诏狱、上林诏狱、郡邸狱、共工狱、若卢诏狱、都船狱、都司空狱等。这些监狱所关押犯人的身份都不一样。如“若卢诏狱”,关的是将相大臣、两千石以上的大官,是一种“高干监狱”;“都船狱”所关押犯人的级别相对低一些,人员成分也较杂,关“将军以下与两千石”犯罪官员。

唐代沿袭了“颂系”制度,除对老幼妇病残者给予“颂系”外,同样照顾坐牢的官员,囚犯如果是五品以上的,“月沐一度,暑与浆饮及钱物等”。能定期洗澡,夏天还发给冷饮和钱物。
这类专押权贵的监狱,在古代被称为“官狱”。对犯罪官员的“颂系”,无疑是一种司法不公。后来不少朝代取消了官员的“坐牢特权”。如南朝陈,所有囚犯“不计阶品”,一律“著械”与“著锁”。不论是谁,只要进来了,都得戴上刑具。

沈全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是谁扳倒了严家,他们父子犯了什么大错,最后嘉靖怎么惩罚他们
严嵩的倒台,幕后指使者是徐阶,直接操作者是道士蓝道行和御史邹应龙。嘉靖皇帝非常迷信,对于道士言听计从,当时的大臣徐阶想要扳倒严嵩,就窥伺严嵩的行为。那时严嵩已经82岁了,多少有点糊涂,所以嘉靖对他本身就有点不满,但是还是很重新他的。有一天严嵩向皇帝提交了一份密折,于是徐阶把这个消息告诉...

三国名将之后,在明朝犯下大错,为何连君王都不敢杀他?
虽然大臣们都上书建议皇帝严惩这个张元吉,把他给杀了,但是皇帝却迟疑了,因为这个张元吉有一个不一般的背景:他是第四十六代张天师,在民间有很多的信徒。张天师可不是一般人能当的,据说从第一代张天师到明朝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因为古代人迷信,而且很相信...

康熙除掉鳌拜这个祸患后,鳌拜的妻儿是什么下场?
在清朝鳌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时候皇太极建立清朝,之后在顺治帝去世之后,康熙帝玄烨当上皇帝,当时康熙只有8岁,年纪非常的小于是,就有鳌拜为首的四名满洲大臣执政,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是从皇太极到康熙年间三代的元老,从皇太极时就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人,也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到了康熙的...

为什么有才华的人最后反而穷困潦倒
永远不要瞧不起那些现在看起来很俗的人。若干年以后,他们或许就是最不俗的人。锋芒太露没饭吃——...哪怕你荣耀了大半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做人就像种田,最后...独断专行、以才压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最好,目中无人,最终引起众怒,被大臣们设计害死,牵连家族也遭到...

以下犯上是大错吗?
“以下犯上”是大错。身份较低的人冲撞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从古至今都是!(4)上天;天帝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范仲淹《岳阳楼记》(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

韩林儿元末小明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事实证明,韩山童也非无能之辈,他吸取前代农民起义的经验,做了三件事情:第一,韩山童先让刘福、杜遵道...顺帝征四方兵入卫,议欲迁都避其锋,大臣谏乃止。元顺帝四处征召兵马勤王护驾,甚至要迁都避难,在...但是,他当年私自揣摩我的意图,导致韩林儿死于瓜步,犯下大错,因此才不能被封为公爵。也就是说,韩林儿...

崇祯为什么宁可哀求大臣和亲戚、最后自尽了也没有抄他们的家?_百度知 ...
大臣和亲戚都是崇祯的利益群体,里面既有他的亲戚又有大明皇室的亲戚,动一个都是大折腾。再加上崇祯的能力不行而且喜好猜忌。他信任的杨嗣昌、魏藻德、陈演这几个大臣,最后都是卖他没商量。而他所猜忌的卢象升、孙传庭等几个大臣却一个个为大明尽忠而死。

被曾国藩弹劾的大臣,写了哪幅对联,保住了性命?
本来以翁氏家族的权势,极有可能成为晚清政坛的执牛耳者,左右整个大清的政局。可惜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不争气,在与太平天国的作战中连犯大错,让翁氏家族开始走了下坡路。在咸丰八年(1858年),翁同书出任安徽省巡抚,同时给钦差大臣瓜尔佳·胜保帮办军务。翁同书上任后不久,驻跸的梁园被攻陷,即...

黄林大厦为什么蜀汉这么早就灭亡了?诸葛亮执政犯了大错
那为什么是诸葛亮犯了大错,导致蜀国灭亡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刘备临死前,把一切都交给了一向小心翼翼的诸葛亮。为了帮助刘备实现他的愿望,诸葛亮竭尽全力使蜀国逐渐发展起来。现在的蜀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弱小的蜀国了,连曹魏都怕了。诸葛亮死后,蜀国成为三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这里的原因要从诸葛...

明史案是由辅政四大臣干的,康熙亲政后对这件事是怎么处理的?
很多历学家把康熙皇帝称赞为一代圣君,居然还给了个“千古一帝”的头衔,但深入一研究就发现不是那么...在战略上犯了大错,在占领湖南后就没有进兵长江急速北征,给了满清以难得的喘息机会,使清廷从容地调动...几乎年年饥荒,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无官不贪,上到王公大臣,下到九品芝麻官几乎没一个清官,仅两位...

延津县13861784177: 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 狄仁杰公正护法 课文 -
尘垄丽科: 唐朝有一位刚正廉明、执法不阿(ē)的政治家,他就是一代名相狄仁杰.公元676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大理寺负责人.大理寺是当时中央的审判机关.他到任第一年,便处理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无论被判处有罪还是无罪,...

延津县13861784177: 斩立决是立即行刑还是秋后行刑?
尘垄丽科: 对于那些尚有疑问或是有矜免情节的案件,则判处“监候”,称为“斩监候”或“绞监候”.被判斩、绞监候的案犯,不在当年处决,而是暂时监禁,留待来年秋审或者朝审再做判决. 对于那些性质比较严重、案情属实、适用法律适当、并无疑义的案件,判处斩刑或者绞刑,在当年秋分以后执行,称为“斩立决”或“绞立决”.

延津县13861784177: “八议制度”起源于何时?
尘垄丽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法律法典制度化和法律制度不断进步 的重要时期,而就是在魏明帝时,《魏律》中明确正式规定了一种特别 的审讯程序,“八议制度”.“八...

延津县13861784177: 石守信是由于什么原因被杀的?
尘垄丽科: 石守信压根没有被杀掉,是病死的.因为在宋朝是不以罪诛大臣的,也就是说,大臣只要不谋反,无论犯什么错都不会判死刑.所以当古代大臣一定要当宋朝的,宋朝以前的当着太累,舆论监督很厉害,宋朝以后没有大臣,只有奴才.

延津县13861784177: 《大唐新语·极谏》 翻译 -
尘垄丽科: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把自己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俸禄多,不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从了下级汇报而判人死罪,却把罪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遵守法纪,错误地判刑,应判自己的刑,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审察不明显的和判定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狱官,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吏的汇报而判人死刑,罪责应当死.”于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延津县13861784177: 望帝滴血的故事 -
尘垄丽科: 杜鹃啼血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

延津县13861784177: 杜鹃啼血的典故(50字) -
尘垄丽科: 据《史书.蜀王本纪》载,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

延津县13861784177: 晋文公认为李离无罪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尘垄丽科: 原文只说『听过杀人』,没有说清楚李离究竟错在哪里.结合上下文来看,基本事实应该是:李离作为法官听审,判错了案子,杀了不应当杀的人,李离把自己关起来,请求以死赎罪.晋文公说:是下面的人没有调查清楚,不是你的错.李离说:我当官,既不和下属分享权力,也不和下属分享工资;今天我犯了错,却要和下属分担责任,从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晋文公说:如果下属犯了错,上司也有罪,那么你认为自己错了,我不是和你一样有罪吗?李离说:法官受法的约束,判错刑期,法官也要被判刑,判错死刑,法官也要接受死刑.主公认为我能够明察秋毫,才让我当了法官,可是今天我判错刑,杀错人,依法当死.于是李离不听晋文公的劝告,自杀身死.

延津县13861784177: 为什么古代犯人执行死刑要在秋季?具体是为什么?谁制定这样的法例?
尘垄丽科: 古代被判为死刑的犯人,除了重要罚犯(如钦定要犯)或在非常时期(如战争中)应立即处决之外,一般经有司备案审理并报请朝廷批准判为斩罪的犯人都要在狱中关押,...

延津县13861784177: 为什么古代处斩的时候都在午时三刻,或是秋后处斩? -
尘垄丽科: .大量证据表明,到汉朝时,将死刑的执行以及重要的诉讼活动限制在秋季和冬季举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人们所接受的实践了.当然,也有一些证据表明,当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