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所著朝花夕拾中1926年离开北京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巴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什么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扩展资料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
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鲁迅所著朝花夕拾中1926年离开北京的原因是因为敌人的压迫。

鲁迅在自己写的《自传》中这样解释道:“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湮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扩展资料

北京是鲁迅的第二故乡,对北京他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其一,他的亲人都在北京。当时周氏三兄弟,除三弟周建人只身在上海谋生之外,全家三代十几口人都在北京生活。

其二,他的职业在北京。在北京十四年间,鲁迅一直在教育部当职员,任科长、佥事,工作清闲,有时间创作研究和教书,高薪之外尚有讲课费和稿费收入,这是他能坚持十四年始终没有跳槽的主要原因。

其三,他的事业在北京。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鲁迅的新文学创作从这里起步、成熟,他的文学创作、译介研究都集中在北京时期,并先后在八个学校兼课,从而奠定了他成为精神领袖和文学大师的地位。北京做过四百多年的帝都,这里恢弘大气,精英荟萃,文化资源丰厚,思想活跃,信息畅通,图书馆、大学、报刊、书店林立,为鲁迅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有利的条件。

其四,他的活动圈子和朋友圈子也主要集中在北京。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些朋友和文化圈子是鲁迅成长发展的肥沃土壤。



鲁迅锁住的朝花夕拾中,1926年离开北京的原因是一早年鲁迅愿意去北京,一是有饭碗,蔡元培请他去,二是北京古城大学多,文人多,照鲁迅的说法,适合做学问。所以鲁迅在北京盖了八道湾和阜成门外两处四合院,预备长久住下去,母亲、夫人、弟兄,全都接过来。但“天时”不很对,因为民国初年军阀统治,鲁迅的学生就是给军阀打死的;“人和”也不对,鲁迅在北平和许多当时官员、文人和海归派不要好,闹翻了,于是1926年到厦门教书去。现在关于鲁迅离开北京的理由,能够比较平实地交代了,就是说,鲁迅有了许广平许先生。出于当时的种种现实考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地方。这是人之常情,我以为鲁迅走得对,走得好。 到厦门待了半年,“人和”还是不对:和林语堂不对,和将要到来的顾颉刚不对,等等,鲁迅就去了广州大学,和许先生会合了。可是到广州不久,著名的“412清党”发生,鲁迅说他一辈子没见过这么杀人的,而且是年轻人出卖同伙的年轻人……于是鲁迅在1927年秋天,带着许先生来到上海。 大家知道,“412清党”的发端就在上海,同时,发布“清党”命令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刚刚和宋美龄在上海结婚;大家又知道,鲁迅痛恨帝国主义,各国帝国主义当时在中国最密集的地方,正是上海。问题来了,痛斥政府“清党”杀人、痛恨帝国主义的鲁迅,为什么反而去了上海? 原因很简单,大家也知道:上海有租界。租界的意思,就是发生灾难,有租界,你可以躲藏,可以逃避。我在当年的纪录片亲眼看见日本人打进上海,租界的巡捕把铁丝网打开,指挥人山人海的上海难民往租界里逃;南京没租界,1937年兵败沦陷,大屠杀发生,不少洋人的教堂、医院、慈善堂,救了许多难民的性命。鲁迅有幸,生前不曾遭遇813淞沪战争和南京大劫难,但他因为和左翼的关系,也在租界躲藏过。我读到一位日本青年的回忆,说是在一个粗陋的民居邂逅躲藏的鲁迅,两人坐在楼梯角落天天说闲话,后来才知道这个留胡子的中国人就是鲁迅,逃难过后,鲁迅还请他去家里玩,写字送给他。 外国的租界,是中国人的屈辱。鲁迅到上海的种种考虑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上海有租界,而且特意选择日本人聚居的虹口区。这一层原因,鲁迅不好说,也不愿说,因为这是屈辱。怎么表达这种屈辱呢?他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写成“且介亭”,作文集的题目,表示他躲在租界,是一个半殖民国家的奴隶。所以在选择“地利”时,鲁迅既是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个现实主义者。说他是民族主义,因为鲁迅一步也不肯离开中国,在他危险时,生病时,宋庆龄、蔡元培、史沫莱特,还有延安来人,都劝他出国去,可是鲁迅不肯,连他当时向往赞扬的苏联,他也不去。说他是现实主义者,他明白上海,尤其是上海的租界,是当时中国各地的最佳选择,在上海待下来,他可以有一个进退回旋的余地。
681
相关问题全部
我母亲1926
您的母亲已经93高寿了,真的好羡慕啊,有母亲就有家的感觉,希望您和您的母亲健康长寿。
浏览382019-09-04
鲁迅一声冷落朱安的原因
对于朱安,41年的婚姻一片荒漠,孤独地来孤独地去。对于鲁迅,也多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位于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的鲁迅故居,不大的四合院,种有丁香树,北面是个两进的卧室,外面一间,大概八平方米左右,里面摆着张桌子,还有一张沿西墙放置的床,桌子上放着一个介绍性质的小纸片,上书:鲁迅母亲和朱安的卧房。朱安从1924年5月到去世,一直住在这里。 看朱安的照片,才知道她并不美丽。眼睛低低地望着,重重的眼皮,天生有一种旧式媳妇的恭顺相,高高的额头,扁扁的鼻子,宽厚的嘴唇,穿着一件深色元宝领的旧式棉袄,那上挺的领子把脸庞遮盖得更加逼仄尖薄。 小脚、没读过书的朱安是旧式中国的产物,留洋归来的鲁迅从最初,便是带着一种抗拒旧势力的情绪来对待她的,这样的不接纳,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意思,是不可改变的刻板印象,从头错到尾的那种。 其实放到现在看,朱安身上的谦良恭俭,正好是作为一名贤良的家庭主妇的绝好品质,最起码比起胡适那个动辄操刀的太太,朱安要柔和温婉得多。可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交汇处,朱安却只能是个时代进步的牺牲品,就好像那三寸的小脚,踏过旧时代的门,也如同过了气的时髦一样。 1906年夏,鲁迅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的安排下,与同乡的、大自己三岁的朱安结婚,婚后四天,鲁迅毅然东渡日本,朱安顶着一个名不副实的媳妇头衔,伺候娘娘(绍兴话,即婆婆,鲁迅的母亲鲁瑞),独守空房,一等就是十三年。直到1919年冬天,她才在鲁迅的安排下,和婆婆及鲁迅三弟一家搬进了北京西直门的八道湾居住。 在八道湾,周氏一家团圆的岁月里,也许是因为朱安没有读过书,也许是因为大先生鲁迅的冷落让朱安一直抬不起头来,又或者是由于朱安天生就有着与世无争性格,总之周氏兄弟分家之前,朱安这个长嫂,没有顺利成章地当上家,家庭财政的大权,便悄然旁落到周作人的日本媳妇——羽太信子手里。 三年以后,因为某种至今不能确定的原因,周氏兄弟失和,1923年8月2日,鲁迅带着朱安,搬去砖塔胡同俞氏三姐妹处借住,基于担心流离失所的考虑,搬走之前,鲁迅曾询问过朱安是愿意留在八道湾还是回绍兴,如果她愿意回去,他会按月给她寄钱。朱安婉转地拒绝了,她想和鲁迅一起搬出去,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1924年5月,朱安和娘娘一起,搬进了阜成门内的这个小四合院,这一年,朱安四十六岁,这个如今只有一棵丁香点缀的四合院,就是朱安后半生全部的天地。1926年,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广州、厦门,同许广平女士结百年之好,后来长期居住在上海,这其中,只有1929年和1932年回过北京两次。 这时候的朱安恐怕已经是彻底断了念想,以一种吃斋念佛遁入空门的心态度日,所谓生趣,也只能是照顾娘娘这件事上。大先生是新式的大先生,娘娘还是旧式的娘娘,有娘娘在,朱安便还会觉得自己是有点用处的。在那个略显阴沉的、青灰色的四合院里,两代旧式妇女相依为命。 1936年,鲁迅去世,北京方面的生活费,大部分是许广平在负担。1943年,鲁瑞去世,临死前,鲁瑞让朱安千万收下原周作人每月给她的十五块钱,算是这么多年服侍她老人家的一个交代,朱安的人生走到这儿,真的是到了恋无可恋的地步,只剩下糊口这个本能可供她操劳。 由于经济上的困难,朱安忍痛将鲁瑞喂养了十几年的黄黑色大花猫,蒙了双眼,让佣媪带到崇文门外放走了。1944年唐弢造访朱安,看见她也只是默默地喝着汤水似的稀粥,吃着几块酱萝卜。虽然有许广平的接济,在心底里,朱安依旧有着一种拿人家的手软的客气和怯怯,尽量把生活需要降到最低,不给别人造成太大麻烦。 1947年6月29日,朱安因病去世,逝世前,她还将两块衣料送给许广平作纪念。 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因为她的人生,几乎没有飞扬的时刻,她仿佛是一颗锈了的图钉,最初被钉在哪,一生就只能钉在哪,无可奈何地孤独老去。她不过是想做一个孝敬婆婆、恪守三从四德的旧式妇女,她最大的愿望也不外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可惜她是带着一双小脚被推进新时代的,她无力往前走。 当时代的列车轰轰然朝前驶去的时候,我们站在车上,望着车尾那些渐渐远去的人影,不经意间,我们大概还能够望见朱安式的哀怨眼神,这眼神里,囊括了一代旧式妇女悲惨命运的写真。 朱安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她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 朱安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过错,错的是那个时代。 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来。鲁迅对朱安压根就没有爱。所以会冷落她也是很正常的。
13 浏览15742016-04-17
鲁迅在中国那些地方住过
鲁迅在:浙江绍兴、南京、日本仙台、日本东京、杭州、浙江、北京、广东、上海住过。 请采纳
9 浏览569
又在北京上海住了十几年意思是俩个地方都住了十几年
应该是两个地方一共住了十几年,是累计⊙﹏⊙。

我想鲁迅1962年离开北京的原因是他出国留学去了。

你要知道就是一个一学医不能救活之后。就鲁迅先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以闻起来就过。

到厦门教书去了


朝花夕拾中琐记的批注
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象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赏析:鲁迅先生的笔触甚是犀利,短短几句话将头二班学生的趾高气扬描画得淋漓尽致。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深深的蔑视 ...

<<朝花夕拾》中的次要人物及其性格和书的中心思想拜托了各位 谢谢...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 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 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 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

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狗猫鼠》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老鼠并非全部都那么厌恶,其实有些鼠还是很讨人喜爱,很有灵性的,但却遭到别人的摧残。其实,我们能够对这些弱小的生灵赋予一些爱心和同情。还学会了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我会继续多读几遍这篇文章,更加深刻的体会文中的深意。《朝花夕...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05赞·1播放朝花夕拾里的二十四孝图概括主要内容,80字。《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

朝花夕拾 片段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

《朝花夕拾》中有趣片段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目录《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

朝花夕拾范爱农佳句点评
1.朝花夕拾 范爱农 赏析 原文(好段好句)+赏析 《范爱农》: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

朝花夕拾中任三篇的思想感情
《朝花夕拾》读后感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

朝花夕拾,要十篇文章分别概括,越短越好,多谢!
因为这些散文中习见的只是一些纯属个人的所谓家务事、儿女情,纯属个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澜;主人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点也看不到身外涌动的时代风云和飘散的炮火硝烟。 有些散文作品有助于了解某个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态,却难以展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朝花夕拾》则与此不同。由于作者具有远大的...

朝花夕拾摘录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有关《朝花夕拾》的对联: 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朝花夕拾谁归属,甜酸咸辣苦...

崇明县15169112742: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
阎鲍复方:[答案] 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

崇明县15169112742: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离开故乡的原因是什?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离开故乡
阎鲍复方: 《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中提到鲁迅离开家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和重伤 )和(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类人 ) 流言有人说他偷家里的东西变卖;他自己写的是雷电学堂其实是江南水师学堂 躲避流言和中伤、水师学堂、英文、中文、乌烟瘴气、矿路学堂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去学习,从而离开家乡.

崇明县15169112742: 求一本关于鲁迅的评论性书籍 -
阎鲍复方: 《鲁迅评论集》后记 鲁迅的文学活动涉及到创作、翻译、评论、文学史研究、编辑与出版、版画的奖励、文字改革运动等各个方面,这里所收仅限于评论文章,分量也并不充足,为了不至于在理解...

崇明县15169112742: 鲁迅《朝花夕拾习题联系小引全文,说说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阎鲍复方: 在这段“小引”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到,鲁迅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带着强烈的虚无与悲观.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

崇明县15169112742: 朝花夕拾中鲁迅童年生活经历 -
阎鲍复方: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共10篇.其中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

崇明县15169112742: 求朝花夕拾简介(50字) -
阎鲍复方: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往事之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