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都说汪曾祺是个真正美食家?

作者&投稿:佛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美食的成语大全~

狼吞虎咽、津津有味、余味无穷、大快朵颐、饥不择食。
一、狼吞虎咽
白话释义:狼在吞食食物,虎在咽下猎物。
出处:《官场现形记》:“不上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朝代:清
作者:李宝嘉
二、津津有味
白话释义: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出处:·《朱舜水集·答野节书之十七首》:“佳作愈;读愈觉津津有味;可见理胜之文;大胜他人词致美好也。”
朝代:明
作者:朱之瑜
翻译:好诗愈;读越觉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到理胜的文章;大胜过其他人带来美好的词。
三、余味无穷
白话释义:形容美妙的诗文、歌曲或可口的食物耐人回味。
出处:《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五章:“须是如我方才的样子,轻吸慢嘘,不惟安然无恙,且觉余味无穷哩!”
朝代:近代
作者:刘斯奋
翻译:必须是像我刚才的模样,轻吸慢吐气,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觉得多味无穷哩!
四、大快朵颐
白话释义:指吃喝方面,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非常快活的享受美食。
出处:《周易·颐》:“舍尔灵龟,观我朵颐。”
朝代:周
作者:姬昌
翻译:你自己放着大量财物,还来窥伺我的衣食。

五、饥不择食
白话释义:饿极了的时候,就不挑拣食物了。比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选择。
出处:·《五灯会元·天然禅师》:“士曰:‘饥不择食。’”
朝代:宋
作者:释普济
翻译:这位先生说:饿极了的时候,就不挑拣食物了。

1920年汪曾祺出生。算到如今,恰好百年。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后,中国美食最具发言权的老饕。

他生平走过的地方,则串起了中国美食极具象征意义的舌尖地理。

1920年-1935年:高邮·美食的故乡

汪曾祺的家乡在江苏高邮,这是一个地处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小城,南接扬州,北望淮安。秦始皇灭楚,经过这片遍布湿地沼泽的区域,偶然看到一片干净爽朗的高地,于是置驿站邮亭。高邮之名,由此而来。


南方人眼中,那里是粗犷的江北;北方人眼中,那里是曼妙的江南;而在美食家眼中,那里则是淮扬菜系的核心区域。

高邮独特的风物人情,构成了汪曾祺的生平底色和性格特质。他有北方汉子的潇洒不羁,也有江南士子的狷洁内敛。对于饮食,他爱吃油荤,也能品清蔬,中国饮食历史包容、多元的性格,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故乡的美食》是汪曾祺散文的第一篇,炒米、焦屑、咸鸭蛋、咸菜茨菇汤、各种河鲜、各种水禽、蒌蒿,都是南方人耳熟能详的食物,但在他笔下就是这么色香味俱全,淮扬菜粗菜细作,在平凡中见工夫的特质,已经渗透进了汪曾祺的字里行间。

淮扬早茶是最丰富的,高邮人的早茶是蒸饺、包子和阳春面。虾仁蒸饺好吃,皮薄,汤多,筷子夹一只放到小碟里,淋上一圈醋,低下头,轻轻一抿,肉皮熬制的皮汤立刻充满口腔。虾仁不是广式虾饺的大海虾,而是更鲜美、更具江南风情的小河虾。一只虾饺里能找到四、五个虾仁,和猪肉馅搅在一起,分外诱人。

高邮阳春面是是一种加碱的水面,和挂面、手擀面都不同,细且有韧性,煮面时要用冷水激面几次,内芯尚是半生的,有嚼劲。

高邮人还喜欢吃下午茶,一天五顿饭对于富庶的江浙平原、生活节奏缓慢的小城来说并不奇怪。纯肉馅的小馄饨鲜美滑溜,泡在用鸡汤吊的汤头里,足以让午休刚醒,睡眼惺忪的人精神振奋。

软兜是汪曾祺家宴的必备大菜,也是濒临高邮的淮安特色。所谓软兜,是用烫熟的鳝鱼肉切丝后裹上芡炒,一筷子夹下去,能兜起浓郁的汤汁为美。除此之外,还有生炒的脆鳝,红烧的马鞍桥、焖张飞,明火烧烤的鳝背,大火旺油处理的炝虎尾……这些,都是汪曾祺早年,最心向往之的美食。

当然,作为高邮人,咸鸭蛋是汪曾祺不会落下的。他说家乡的咸鸭蛋“蛋白柔嫩、蛋黄冒红油“,如果用以待客,要连壳对半切开,但自己享用,最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字里行间,都是旧文人的闲情和趣味。

1935年-1937年:江阴·初恋的记忆

1935年,汪曾祺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长江南岸的江阴,在南菁中学读高中。

这座每天守着滚滚长江的浪漫城市,是徐霞客的故乡。汪曾祺后来这样描绘江阴:“每天江里涨潮,城里的河水也随之上涨。潮退,河水又归平静。行过虹桥,看河水涨落,有一种无端的伤感……“

从他叙写江阴水果店的文字,很能窥见朦胧的诗意:“江阴有几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对寿山公园的一家,水果多,个大,饱满,新鲜。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这香味不是时有时无,时浓时淡,一阵一阵的,而是从早到晚都是这么香,一种长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

汪曾祺后来还常跟人谈起江阴的一种叫粉盐豆的小吃。把黄豆发到半寸大,用盐炒到酥松,一口嚼下去,化成满嘴细粉,味道香美堪比孔乙己的茴香豆。汪曾祺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涯:“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读李清照、辛弃疾词,别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阴南菁中学读过两年,星期天多半是这样消磨过去的。”

1937年-1946年:昆明·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日寇入侵。还没有完成高中学习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江阴,辗转在淮安、扬州和盐城读书。最终,他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毕业后,他又留在昆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

多年后,汪曾祺的一篇题为《新校舍》的文章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在大学、以及最初工作,形成真正世界观的这几年里,昆明带给了汪曾祺巨大的影响,他说:“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

一个文弱的、吃惯了江浙甜的年轻人,竟然做出了如此大的改变,可想而知,云贵口味影响了汪曾祺后半生的饮食观。

云南美食里,汪曾祺最爱的可能是火腿。最美味的是“金钱片腿”,也就是切成薄片的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当中是精肉,周围是肥肉,带着一圈薄皮。加了云腿作为辅料的汽锅鸡,更被汪曾祺誉为“中国人吃鸡方法的第一”

和汽锅鸡同列汪曾祺眼中天下第一的,还有昆明的糖炒栗子、昆明的火腿月饼,连最普通的炒鸡蛋,昆明都比别处好吃。

米线和饵块是种植小麦困难的西南地区,用稻米磨粉制成的模仿面食的小吃。汪曾祺赞叹它们“洁白、光滑、柔软“,比之面条面疙瘩,另有一番风味。


云贵高原的乳制品也被汪曾祺多次提及,包括被称为乳扇的奶皮子、被称为乳饼的奶豆腐。他饶有兴趣地研究这些食品可能源自蒙古时代的流变“蒙古人的奶制品只是用来佐奶茶,云南则作为菜肴。”这种以历史、地理为脉络,观察饮食源流的眼光,或许已经奠定了日后汪曾祺成为美食大家的基础。

联大时期,汪曾祺(中)

1946年-1948年:上海·最难忘的江南

抗战胜利后,汪曾祺返回内地觅职,第一站就是当时的东方巴黎上海。

其实上海距离汪曾祺的家乡高邮不远,无论地方风土、饮食习惯,在云南辗转近十年的他,都觉得非常习惯。以上海为代表,包括苏州、杭州、湖州、无锡在内的许多江南美食,也都是后来汪曾祺念念不忘的,并引以为经典的食物。

比如他谈吃肘子的那一篇,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冰糖肘子、红焖肘子、东坡肘子、锅烧肘子、四川菜的豆瓣肘子,是肘子就行。”


在汪曾祺眼里,江南四时都有美味,春天要吃新摘的荠菜马兰头枸杞头、初夏要吃肥美的塘鳢鱼、秋天要打野鸭子,切块红烧最好、冬天还有新腌的雪菜,细、嫩、脆、甜。

而被汪曾祺誉为豆腐里上上品的香椿拌豆腐,更是江淮地区人人会做的家常菜。香椿过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揉盐切碎,拌入豆腐,再加香油。“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汪曾祺和沈从文(右)

1948年:北京·终生寓居之所

1948年,汪曾祺为了与热恋中的未婚妻团聚,来到当时的北平,在赋闲半年后,终于谋职落户。古都北京,成为他后半生定居的地方,也是他一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城市。

对北京,汪曾祺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辈子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虽然他常常鄙夷这里的饮食,说北京的咸鸭蛋“蛋白像石灰,蛋黄居然是黄的”。但北京的各种风味,恐怕依然是汪曾祺定居于此的理由之一。

在“炙子”上烤的北京烤肉,是汪曾祺笔下最美的油荤之一。这种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吃法,是拿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牛羊肉切成薄片,用长筷子平摊在上面烤。汪曾祺说这种食物“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

北京的各类菜蔬也有特色,脆嫩有甜味的小水萝卜,凉拌、炒、焖皆宜的扁豆,壳薄开裂的良乡栗子、还有喝了会上瘾的豆汁儿,都在汪曾祺笔下有滋有味。

汪曾祺还喜欢北京人喝茶的架势。相比家乡江浙地区茶馆“端着”不同,北京人无论贫富,都要早起喝茶,“把茶喝通了,一天才舒服”。汪曾祺说自己喝不惯北京的花茶,但在老舍先生家做客喝的花茶,却让他念念不忘。

汪曾祺全家福

1958年-1961年:张家口·低谷里的作乐

1958年,汪曾祺被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这是他一生的低谷之一,但今天留下的照片里,这段时间里的他,笑容却是最灿烂的。

这是中国旧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典型写照。


土豆是汪曾祺这一阶段吃得最多,也是后来写得最多的食物,他还在当地马铃薯研究站画了一套《马铃薯图谱》,可惜画稿毁于“文革”中。

因张家口而得名的口蘑,汪曾祺当然也不会放过,他亲手采了白蘑菇回北京做汤,孩子们喝了,都说比鸡汤还鲜。


张家口距离山西很近,当地还有山西风味的莜麦面。汪曾祺赞美当地最上好的莜面“比白面还细,还白”。

此外,张家口还比邻内蒙,蒙古风味的奶茶、手把肉,清蒸肉、拔丝羊尾,都是汪曾祺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的风味。“拔丝羊尾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

1987年:美国·另一种眼界

1987年10月,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汪曾祺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历时三个多月。

聂华苓和丈夫保罗·安格尔

在美国期间写给太太的信中,他有一半篇幅都在讲做饭吃饭的事。他亲手给美国留学生们包饺子、做鱼香肉丝;给华侨朋友们做白菜丸子汤、拌芹菜、煮干丝和水煮牛肉,获得交口称赞;与美国作家们一起品尝中国风味的茶叶蛋、拌扁豆、土豆片、花生米和泸州大曲。

从美国回来后,汪曾祺对自己下厨的热情持续升高,并多有独创美味,比如塞肉回锅油条。勾人食指大动:回锅油条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拓宽眼界,中西结合。如果说年轻时的汪曾祺是饕客,那么从美国归来后,他就成为真正上写文字,下入厨房的美味实践者了。

汪曾祺晚年爱好做菜

1989年:福建·山海至味的女婿

解放前,是在昆明执教期间,汪曾祺结识了同校任教,后来成为新华社记者的施松卿。

两个年轻人很快相爱,并成为终生伴侣。施松卿是福建长乐人,父亲是南洋侨领,虽然特殊的年代里,汪曾祺并没有机会陪伴太太回乡省亲,但与她相伴终生,还是颇受福建饮食习惯影响。

1989年,汪曾祺初访福建,这位福建人的女婿,终于在临近七十岁的时候,来到了太太的家乡,对于那里的山海至味,他早已了若指掌。


而面对各种山珍海味,老爷子更是忍不住食指大动:香浓的蚝煎、汤清爽口的西施舌、鲜美的泥蚶;山间所产的石鸡、狗肉、蛇汤……总之,没有他不吃的东西。他写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剥开壳就进嘴的。我吃菜不多,每样只是夹几块尝尝味道,吃泥蚶则胃口大开,一大盘泥蚶叫我一个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壳堆成一座小丘,意犹未尽。吃泥蚶,饮热黄酒,人生难得。举杯敬谢主人,曰:‘这才叫海味!’”

汪曾祺和夫人施松卿,她曾是新华社记者


1992年:四川·补齐中国美食的最后一课

川菜是中国美食重要的源流之一,但汪曾祺却一直没有亲身到过四川。早年他写的川菜,都是在昆明、上海、北京吃到的。他自己也说:外地川菜的川味都淡化了,否则当地人吃不消。

直到1992年,72岁高龄的汪曾祺终于来到四川,并在后来写的《四川杂忆》里,详细记叙了成都、眉山、乐山、洪椿坪和重庆的北温泉、大足各地川菜。补齐了老爷子中国美食地理的最后一课。

川菜尚辣。”是汪曾祺对四川风味最浓缩的理解。他描述了四川放红油辣椒的汤圆:“精瘦肉剁茸,佐以盐、生姜、青葱等为馅。一层红红的辣椒油飘浮在碗里,汤圆吃进嘴,糯、香弥漫,辣、麻交错,特别有味道。“


汪曾祺76岁时的全家福

1997年:到另一个世界,尝更多的美食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对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的、透亮的龙井!”龙井尚未端上,他就已离世。留下了150万字描绘美食的作品,和对中国饮食文化谱系宏大而精微的理解。

对汪曾祺来说,饮食的意义,是作家与土地的相互馈赠;对后来者而言,饮食是洞察时间、空间流变的一扇大门。

如老爷子所言:“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



因为美食家不仅仅是能吃,会吃,想吃,而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要求才能称得上是美食家,首先就要求美食家品尝过各个地方的美食,其次要求能够在美食中感受到当地的习俗和文化,最后要熟悉各地的风物民情,这些汪曾祺都做到了,因此把汪曾祺称为真正的美食家。

因为汪曾祺的小说里面都是一些十分休闲舒适的生活,并且也用了非常多的笔墨来描写一些美食,他比较的美食都是十分的美味的,并且也都是十分向往的生活,所以人们也说他是美食家

因为汪曾祺对美食很有研究,很多作品都是和美食有关的。

曾汪祺是一个特别会吃的人,他吃过特别多的美食。对于美食一眼就可以看出好吃不好吃,他就是一个美食的专家吧。


怎样概括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

为什么说汪曾琪是中国当代的文体家
简单说六个字,“随便,顺其自然。”小说其实大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戏剧性故事性的小说,一种是散文化诗化的小说——汪曾祺走到自然是后一条路。这两种类型并没有高下之分,都能写出杰作。汪曾祺的选择跟他的文学追求有关,他希望能打通散文和小说的界限;也跟他的才具有关,他曾坦言:“我不...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汪曾祺受的散文优美、淡雅、朴实、精炼。第一个特点,汪曾祺的语言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二个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怎么样?
汪曾祺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常常使用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

汪曾祺的“人间滋味”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深情。”在《人间草木》一书中他说道。初见汪曾祺是初中课文上高邮的咸鸭蛋,写的人真是让人食欲大动。估计很多人都是因为他才知道高邮的咸鸭蛋有很多双黄的吧!如今汪曾祺已经成为了高邮的一张名片,如果你有幸能够去高邮那儿看看,就知道为什么汪曾祺的文字是水...

汪曾祺《独坐》,闲读最好,如茶,悠远绵长,让人修身养性
”他还说:“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谢谢汪老含蕴静气的文字,滋养我们,使我们健康生长。汪曾祺老先生活的很年轻,看老先生的文章,就像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历史...

你读过汪曾祺的文章吗?有什么印象呢?
汪曾祺很喜爱美食,也喜欢通过文章来表达美食,一想起他,我脑海里就都是满口酸甜的昆明乌炭杨梅、倒挂着开花的仙人球还有香气四溢的过桥米线、流油诱人的咸鸭蛋等等。汪曾祺的其中一篇作品《端午的鸭蛋》,文章中的主要食物——鸭蛋,被汪曾祺形容的真是一个蛋中流油,且满香扑鼻的美食。让...

汪曾祺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汪曾祺小说散文中大量采用了地道的方言,文章读来琅琅上口.在小说《星期天》、散文《安乐居》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上海方言.如“操那起来”、“斜其盎赛”等,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人物。简单点说,就是朴素+平实+口语化。当然,汪曾祺真正的语言风格肯定不是这几个字就能包含得了的,但我觉得,这...

阅读│有心才能有味——读汪曾祺《万事有心,人间有味》
汪曾祺写凡人小事,记乡俗民情,谈花鸟虫鱼,于不经意间,即兴偶感,妙语连珠。他能把寂寞写得很美: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他说天牛是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他喜欢逗弄含羞草,还不屑地说:“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他写昆明的雨: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写泰山的...

汪曾祺: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汪曾祺靠着爱着点什么,磨练自己的念头保全了自己的天真,热情。 他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不管走到哪一步,他都不允许自己愁眉苦脸,总想办法找点乐子。 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他发现 “波尔多液”是很好看的天蓝色。在坝上工作时,他采到一个大蘑菇,为能带回北京给家人做一碗汤而...

洞头县15037599208: 汪曾祺的《五味》一文中不止五味 为什么还以五味为题 -
主詹欣母: 文章写六味,却以五味为题,是想暗寓五味杂陈之意.古汉语中的数词多为虚数,五味杂陈是固定词组,形容复杂的心境.五味,一般指苦辣酸甜咸,引申意是人世间的艰幸. 作者凭着他丰富的人生见识、深入的饮食体验和本色的语言,向人们...

洞头县15037599208: 汪曾祺的萝卜1无锡有哪些土特产(十多个)2文中写了哪些地方的萝卜和萝卜的名称3表现该萝卜特点的句子 -
主詹欣母: =、梨子~少年~你也在啊~土特产:水蜜桃杨梅小笼包子梅花糕酱排骨油面筋太湖三白~美食家:对生活有盎然情趣~遍...

洞头县15037599208: 故乡的食物怎么样 -
主詹欣母: 汪曾祺有一点讲车轱辘话.一个食物,不同的文章里都会写到,其中的警句都是一样的.不过这个也说明,汪先生前后一致,观点不带变的. 其实故乡的食物不只是淡淡写了他故乡的食物.除了高邮咸鸭蛋意外,书里面还写了不少他在昆明、内蒙、杭州等地难忘的食物,有的还相当专业.汪曾祺对身边的食物非常细心,什么食物在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做法有什么不同,好吃不好吃,仔仔细细,娓娓道来,非常亲切. 想起《好吃》一书,汪曾祺可谓平民美食家.

洞头县15037599208: 四方的口味读后感 每一个地方的口味为什么不同 -
主詹欣母: 【人间美食照吃不误——读汪曾祺《四方食事:饮食篇》有感】 汪曾祺老先生是出了名的美食家,既爱吃美食又擅长烹饪,他还把与“吃”有关的文章集成册,其中一本就是《四方食事》. 汪老见识广博,涉猎广泛,常能从食物里悟出更深...

洞头县15037599208: 汪曾祺帮助人们发现身边的什么之美 -
主詹欣母: 生活平淡见美.汪曾祺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一勾二划,描绘世间风俗百态;一品二评,网罗天下美食百味.他的散文与吃、喝、玩物、民俗等内容有关,所叙便是“闲”之物;他的话语不紧不慢,在平淡自然中流露出温柔敦厚,这便是“闲”之语;他在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中把握个体生命的永恒,使得他的散文重和谐、重平和,这就是“闲”之情.汪老一直属于水族,写的文字总有一种水汪汪的感觉.纯真如您,真实如您,淡定如您.生活的真情趣,人性的真善美,双手一挥即是人生智慧.汪曾琪的文字就很像洗涤脂粉华气的清泉,最质朴的才是最美的

洞头县15037599208: 为什么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主詹欣母: 我也非常喜欢汪曾祺的作品,《受戒》一文堪称绝顶 有叹为观止之感 “士大夫”本指官僚阶层.只有做官或做过官的读书人才是士大夫,没做过的就不算. 而汪曾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所以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所以有人说他是“士大夫”吧

洞头县15037599208: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
主詹欣母: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剧作家,他的家乡高邮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在《端午的鸭蛋》等许多作品中,汪曾祺以满腔的热忱,向人们介绍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充分体现出他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读过汪曾祺先生的《...

洞头县15037599208: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 -
主詹欣母:[答案] 1.作者介绍连老大的生意经是为了表现连老大的诚信、善良和勤劳,为介绍他的优质茶干做充分铺垫. 2.一是要工序考究(或复杂或不马虎);二是使用药料多;三是成品精致好看(或外皮呈深紫黑色里面是浅褐色);四是有结实有咬劲,越嚼越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