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王守仁心学的请进。有点小问题谈谈

作者&投稿:由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丁肇中为什么黑王守仁~

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是非常有用的,后世的两位伟人——蒋介石和毛泽东都非常崇敬他,毛的很多著作中都提到了‘知行合一’的问题,至于后来的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依我看也是脱胎于此吧?丁肇中其实是说反了,他说的那段‘格竹子’的事情发生在王先生小时候,那时候他还是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要‘格物致知’,如今中国的学生其实又回到了理学的框框里去了。朱熹这老东西最会骗人了,他一方面不允许寡妇改嫁,一方面自己有纳了好几房小妾,真是不要脸!后来的科举就毁在这老东西手里了!

优点:
1、强调“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行动,不然不能算真知道。影响了后世人们做事的方法,要学会脚踏。实地。
2、创建了“阳明心学”,丰富了晚清社会的思想,解放了人们当时的封建思想,为瓦解封建社会作出了一份力量。
缺点:
1、“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唯心主义思想,他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2、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

扩展资料:
王阳明和所有宋明理学家一样,其标准只有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
这是儒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遭到最严厉批判的六个字,也是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被误解乃至曲解得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理”通常被解释成封建礼教,而“人欲”往往被理解为人的基本欲望。
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学

在谈王守仁的心学时,就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年代,其年代的社会结构,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据我所说,王守仁也是很重视“知行合一”的,并非是真的就重理论而不动手。
他在解释心学的时候,是延续陆九渊的学说“心即理”。通过自己的领悟与创造而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学说,我理解为除了人心所想的理和事外,并没有什么事存在。他也强调了做到“至善”要从心地上求,具体而言则是要去人欲存天理。人欲,也就是人们的种种贪念;存天理,也就是他所认为人心共向,合乎情理的真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个命题也并非是真的否认客体的存在,而是说客体的存在离不开主体的作用,倘若去掉主体,一切问题便处于停止状态。自然王守仁在说明“心即理”问题时,强调了“心”的作用,有主“心”而绯“物”之嫌,但纵观其学说前后,还是可以找到他对物、行的重视的阐述。
另外,王守仁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致良知”,也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首先来说,良知,这是一个哲学范畴,对于王守仁来说,“良知是心之本体”,也就是说人心的本体是良知。那么所谓的良知,是不是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良知?王守仁说道“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他认为良知的作用是对人内心活动的约束,不令其蛊恶为怪,同时,良知人人皆有,从这个方面来说,王守仁的“心”也就等同于“良知”了。
至于格物问题,《传习录》中有“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以其格物,真正意图在于劝善去恶,除些外应该也有其他之用。从这一点来说,心学,到今天为止,仍然还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人的信念,其实也是心学研究一个方面,在于我们如何去“格”!王守仁的格物,也就表现在其“致良知”的学问上。致良知,可以解释为,去格物从而达到“良知”(即为善去恶)。显然,格物,离不开事事物物,只有把从事事物物不断的研究、探讨(这些作法,也就是心之用),才能达到良知。所以王守仁也说“合心与理而为一也”。此理当理解为现实事物。
良知,属道德哲学范畴,因此从这个大方面来说,王守仁的心学在当今也必须给予一席之地。
从致良知的目的出发,他事实上把知行统一起来,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首先:“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也就是说,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心所知,则行必然紧随其身。实际上,他的所说的知(心之体用)就是最基本的行。“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不能曲王守仁之真义,他不仅仅是强调了心的作用,同时也在强调行的重要性。对于科学指导,有其意义的。科学一名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若用王守仁所阐述的真义,虽不能极其准确,但也是恰当的。
文中有些观点,有借鉴于一些书籍,海涵!

任何事物光描述都是不够的,需要照片。关于“理”的问题,他认为说出来就不是“理”了,只能用心领悟,所以圣人说的东西需要你去领悟。
关于圣人的问题,他认为圣人圣在对“天理”的理解,不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所以,孔子才好学、善问,但他对“天理”的理解别人是比不上的。
“格物”的问题,说的多了。但“格物”是在认识天理,随便你怎么说都行,就如“上善若水”一般,水究竟怎么个“善”,你自己理解去吧。
“致良知”的问题,什么是良知他从不说,而要让你通过学习领悟认识到。
归根结底,心学主要在心,因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等一切形容词全由各人理解,所以要“致良知”。
“知行合一”问题,依旧主要在心;如不可动恶念,一般人认为只想想恶,不去做就没事,但王阳明对此严加批判,他认为恶念一动,既是毁灭之时,所以要修炼。如曾国藩说梦到钱感到快乐,是自己的耻辱。
仅此这些,个人理解。

关键问题是马列主义无知论的胡言乱语在作怪。即不是科学(马列主义不是科学,只是迷信。只要细读所有科学家的著作可以得到的结论)而且不道义所致。
愚蠢像猪一样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独断作风,使我们的言行被毒害,死死的困扰我们的判别能力,蒙蔽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在看问题,做事情上。不能用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后的正常思想心态对待本国固有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我国关于“心学”(精神意志)乃至宋明理学,关于人生心性,道德精神,决不比亚力士多德的伦理学,康德的道德学差,并且关于人的道德实践比西方还要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诺贝尔奖,日本明治维新可是把宋明理学作为国民教育思想的。启今有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故此毫无理由和根据说“心学”重理论而不动手,或者说儒家是阻碍我国获得诺贝尔奖。

文中讲的只是王阳明少年时的事情,并不是心学,不要混为一谈。我们的教科书是很偏颇的,你可以查找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之后,再看这段话,就知道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没有特殊意义,并且也不牵涉心学。

唯物而论,唯心而存!


第五十五签 古人王守仁归隐 拜托会解签的老师帮忙解解 (求事业)
解:王守仁是明朝人,因为被奸臣陷害而丢了官职。逃离朝廷追杀时,利用跳河自杀来隐姓埋名。最后得到朝廷平反,再度获得高官厚禄。综合解释——求事业的五十五签是中吉签,凡事平稳发展,事业逐步上升。但是此签也主蛊惑人心之象,求签的人容易被表面事物蒙蔽双眼而导致失败!所以此签要告诫你——凡事不可急...

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的青年有何作用?请具体说明
我对 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大概理解为:其主旨为:致良知,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怎样才能拥有良知呢?我们的心原本是无善无恶,没有被私欲所蒙蔽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善与恶只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意识而强加上去的,有人认为求至善是正确的,人的心中如果有善,那一定就有恶。无恶,那善是什么·...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2,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朝很流行,王阳明心学精髓是什么?
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1、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

王守仁的心学
一。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二。他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三。“格”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立于现实。以现实为根本出发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如何解读王守仁的心学?
王守仁的心学非常之深,他跟佛、教、的大道是有一定相同的地方。我听过一家做心训的 他的心训讲的挺好的,海涵老子,孔子,鬼谷子等人的“人生心学”。

怎么理解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王守仁的心学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要深刻一些,好是有追加分!谢谢大虾们...
唯心主义,以本心为真实。本心之外的皆是虚无,所以要修炼本心。本心是怎么想的就是这么做的,是没有善恶物我的分界,是对万物的完全接受,是最真实的存在。格物致知是本心的修炼,格物是本心意识的行为追求,致知是本心意识的道德追求。良知是说本心的道德心,追求心,是本心的修炼追求。本心是没有善恶...

王守仁心学口诀名句王守仁心学
关于王守仁心学口诀名句,王守仁心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2、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3、陈献章开...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怎样的?包括了哪两方面的含义?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偏重于对心体的阐发,强调的是良知的真诚,在孟子“心以言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在王阳明看来,“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理”即在于心中,凸显的是“心”的作用和地位。此外,王阳明还倡导“学贵得之心”,也就是说,王阳明主张通过个体内在的良知来认识...

兖州市17141099992: 你对明朝王守仁的“心学”有什么看法 -
卜转人破: 王守仁 是我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 最最钦佩的 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心外无物 1.基本含义:也即是“...

兖州市17141099992: 简述王守仁的心学的影响 -
卜转人破: 王守仁心学的影响如下: 王阳明心学思想精髓:知行合一,致良知.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朱熹解释格物致知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

兖州市17141099992: 谁知道王守仁的心学的具体内容? -
卜转人破: 王阳明 心外无物 1.基本含义:也即是“意之所在便是物”,指事物不能离开人的知觉意念而存在. 立言宗旨:他的心外无物说及其中所有对“物”的解说都是针对自青年时代面竹格物以来一直困扰他的“格物”问题.他的“意之所在便是物”...

兖州市17141099992: 王守仁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卜转人破: 王阳明被认为是五百年一出的圣人,号称真三不朽.心学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兖州市17141099992: 王守仁对“心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卜转人破: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带兵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他的主要...

兖州市17141099992: 王守仁的心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
卜转人破: 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由此推断,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欲所侵蚀,故需去除人欲,恢复良知.

兖州市17141099992: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
卜转人破: 王守仁的心学主要主旨和中心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

兖州市17141099992: 王守仁的心学? -
卜转人破: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

兖州市17141099992: 懂王阳明心学的朋友请进来下,帮帮小弟!! -
卜转人破: 我看过传习录两遍,也看过一些王阳明(守仁)的故事.阳明公思想核心就是“心即是理”.这个理解起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其实每个人只要倾听心中的声音,便可得真理.很多人时候,人总是明知道这样做不对,还是去做了.这也是南怀瑾先生说的,想的过,忍不过.怎样学习呢,读一次,放下来,有一些经历之后再看.这种没有捷径,急不得.学习古文哲学是很烦人的,要看很多次,隔一段时间看一次,慢慢才能有感觉.这个是我个人的学习感受吧,分享一下,呵呵

兖州市17141099992: 王守仁心学理论,能简单的告诉我么?给我一些初步印象! -
卜转人破: 心外无理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