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中孟子说齐宣王的 大欲 比 缘木求鱼 有甚 ,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终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缘木求鱼中孟子说齐宣王的大欲比缘木求鱼有甚原意是什么~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战国时候,齐国国君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采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缘木求鱼’,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造成祸害。” 齐宣王觉得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劝告。 “缘”在这里是沿着、顺着的意思,“木”指的是树木;“缘木求鱼”就是沿着树木爬上树去找鱼。 树上怎么会有鱼呢?当然没有啦!所以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方向、方法错误,或违反客观规律,结果当然无法达到目的。

  却说孟子问齐宣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齐宣王脸上现出了既得意而又贪婪的神采,仿佛一个垂涎者正在吞食珍馐美味。他举起右手摆了摆,同时摇了摇头,羞怯似的微微一笑。在这个笑容里,也许有故作神秘的味道,也许表现了“你猜猜看”的反问神眼,也许自知理亏碍于启唇以笑置之,也许根本就懒得跟这位不识实务的孟老夫子讲。

  其实,勿需齐宣王回答,他的心思孟子早已一目了然了,但却故意问道:“是为了肥美之食不够吃的吗?是为了轻暖之衣不够穿的吗?是为了艳丽之色不够看的吗?是为了美妙声音不够听的吗?是为了宠幸之臣不够使的吗?”

  齐宣王急忙摆手摇头否认道:“不,不,寡人并非为了这些!”

  “既然如此,陛下之大欲可知矣,孟子十分有把握地说:“陛下欲扩大疆土,令秦、楚来朝,称霸诸侯,安抚四夷。”

  听了孟子的话,齐宣王忽然容光焕发,仿佛多贪了几杯,正酒力上涌一般。虽说是酒力上涌,但他却不兴奋,不激动,不浮躁,仍一言不发地笑了笑,这是甜蜜的笑,含蓄的笑,似乎也是出乎意料的笑——谁说孟子迂腐,这不是满透灵的嘛,我的心思他一看便知。

  这里,孟子故作先猜哑谜,最后才直截了当地说出齐宣王的心思。因为一开头说穿了,也许双方都难为情,齐宣王也许会加以否认,所以先说一些声色货利等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把齐宣王套住,让他先否定了这些以后,才真正的放矢,直中红鹄,说到他内心深处。

  正当齐宣王沾沾自喜,心中滋得流油的时候,孟子话锋陡转,说道:“然而,以扩大疆土来满足称霸诸侯的欲望,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的这一见地,无异于火正旺,浇上了一瓢冷水;花正红,袭来了一阵暴风雪;鸳鸯正嬉戏,打来了一阵无情捧,弄得齐宣王大吃一惊,反问道:“竟能严重到如此地步吗?”

  孟子肯定地指出,缘木求鱼,虽不得鱼,却无后患。以扩大领土的方法去实现称霸诸侯的愿望,虽费心尽力,到头来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定有后患!……

  这是齐宣王所不曾想到的,也是他不可思议的。

原因是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只知道用武力去扩张疆土,收拢不到民心。

原文: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文: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原,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缘木求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因为齐宣王想通过战争来达到征服别国,一统天下的目的。这是齐宣王的“大欲”。孟子说这就好比缘木求鱼。

孟子分析说,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海内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

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难度有多大,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

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体现了孟子以仁政治国的思想。

扩展资料: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减国刑罚,减免税赋)、“不违农时”(按季节耕种)等主张。

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缘木求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只知道用武力去扩张疆土,收拢不到民心,如果施行仁政,百姓就会心里真正佩服齐宣王

小的一方本来不可以同势力强的敌对,人少的不可以同人多的敌对。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潜台词是什么...
凭您的所为,去实现您的抱负,这就好像循着树木去寻找鱼儿一样没有希望。 齐宣王说: “会有这么差吗?”孟子说: “比这会更差呢。 循着树木去找鱼儿,虽然找不到鱼,但也没有什么灾祸;如果按照您的所为,去实现您的抱负,以后必然会有灾祸。”【见解】在齐宣王政治理念中,霸政意识根深蒂...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

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王曰:“若是其甚与?”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

缘木求鱼是什么意思
2、缘木求鱼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一次齐宣王和孟子闲谈。孟子问齐宣王:大王总是集结全国的军队,让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攻打别的国家,难道只有打败了别的国家,您的心里才痛快吗?不是的,我这样做,不过是为了统一天下,满足我最大的欲望罢了。齐宣王回答道。孟子接着说:噢,我明白了,大王最大...

椽木求鱼的意思是什么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缘木求鱼,狼则罹之。”“缘木求鱼”成语故事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

缘木求鱼成语出处?
缘木求鱼 [ yuán mù qiú yú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示例】: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蒲松林的 狼 其中一则最后一句 缘木求鱼这个比喻的含义和成语缘木求...
狼三则是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成语缘木求鱼是 战国时候,齐国国君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采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缘木求鱼’,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

( )木求鱼
缘木求鱼 yuán mù qiú yú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示例〗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

齐桓晋文之事中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
16、以“揉木为桷”“抉而去之”“张本”“杜隙”“构木为巢”“搏埴”为喻,说明齐宣王不明事情的轻重缓急。17、以“说秦者与秦构敌,待邻而犹忒也”为喻,说明齐宣王不明事情的轻重缓急。18、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喻,说明齐宣王不能行仁政。以“缘木求鱼”“邹人与...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一一对应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王的最大欲望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土地,使秦楚都来称臣朝见,统治中国,同时安抚四周的外族。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象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说:“竟然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严重呢。爬到树上捉鱼,虽得不到鱼,却没...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缘木求鱼中孟子说齐宣王的“大欲”比“缘木求鱼”“有甚”,原因是什么? -
祢询复方:[答案] 意思是,按照现在齐宣王的 统治,却想做到大一统,比“缘木求鱼”更甚. 这也是孟子想向齐王推行自己 治国思想的委婉说法.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孟子说齐宣王的“大欲”比“缘木求鱼”“有甚”,原因是什么? -
祢询复方:[答案] 因为缘木求鱼,虽然得不到鱼,对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害处.而“大欲”指的是发动战争称王天下,对百姓的生活生产会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大欲”比“缘木求鱼”“有甚”.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缘木求鱼》中齐宣王的“大欲”指的是什么 -
祢询复方:[答案]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 作为一个大王当然是想让自己的国土得到扩张,征服外族,使自己成为天下霸主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缘木求鱼中孟子说齐宣王的大欲比缘木求鱼有甚原意是什么 -
祢询复方: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战国时...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孟子说齐宣王的大欲比缘木鱼有甚原因是什么 -
祢询复方: 因为缘木求鱼,虽然得不到鱼,对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害处.而“大欲”指的是发动战争称王天下,对百姓的生活生产会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大欲”比“缘木求鱼”“有甚”.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缘木求鱼文言文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 -
祢询复方:[答案] 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他的大欲是指想做到大一统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缘木求鱼中的齐宣王“大欲”指什么 -
祢询复方: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解释: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 作为一个大王当然是想让自己的国土得到扩张,征服外族,使自己成为天下霸主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缘木求鱼 一文中
祢询复方: 齐国国君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采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缘木求鱼',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造成祸害.”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文言文 缘木求鱼 -
祢询复方: 1.齐宣王的大欲是齐宣王的最大愿望,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 2.孟子用了打比喻、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以退为进,投其所好,欲抑先扬,来说服二楼齐宣王. 3.缘木求鱼现在比喻方向不对,不可能达到...

麦盖提县17178509673: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以“缘木求鱼”喻指 -
祢询复方: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劳而无功.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