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的发展任务

作者&投稿:雪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二五规划核心任务是什么~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主要是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建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是把居民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促进持续稳定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十二五”时期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机制,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有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受自然资源约束日益凸显,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出的空间越来越小。根本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我们必须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扶贫减贫取得更大进展。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必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建议》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但由于长期发展滞后,服务业对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服务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重视和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区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占用过多、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二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要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三要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住房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社会预期和有效的调控体系。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这里,我就两个问题作点说明。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中央提出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决定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这些都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主动行动。我们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议》明确提出了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求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这些工作。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四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对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完成近期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的重大步伐。《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增强他们对医改的信心和对政府的满意度,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还不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建议》强调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议》根据“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对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里,我着重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继续完善税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主体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必须通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该管的事情切实管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府公信力。五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和内外联系更为密切,也对我国与国际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建议》明确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点任务。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二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三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维护我国海外权益,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enku.baidu.com/view/dcc7eaea551810a6f52486cf.html,
  都在这个文件上呢,你仔细看看。这里装不下更多的内容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消费逐步提高,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8万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万亿元以上,形成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5∶48∶37调整为10∶50∶40;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44∶25∶31调整为36∶27∶37。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8%左右,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均期望寿命75岁。建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户籍人口控制在9200万以内,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1缩小到3.0∶1,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快生态四川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大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II级标准,主要江河水质巩固提高,重要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稳步提高,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180立方米以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

  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前提。“十二五”期间,要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方针,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进出川运输大通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至甘肃、陕西、云南、贵州、重庆、青海等周边省市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尽快融入国家铁路区际快速客运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框架体系,形成6—8小时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北部湾等经济区的便捷运输通道。加快建设成都市与市州城际快速客运系统,进一步提升国省干线等级,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路网络通达深度。全面完善成都主枢纽功能。加快推进“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加快建设干线、支线机场。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和整体效能,实现客货运输的便捷换乘、高效衔接。以提高铁路运输比重和发展水运、城市公共交通为重点,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成本的绿色交通。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发展管道燃气,提高城市能源保障能力和安全运行水平。进一步健全城市通信网络体系,推动“三网融合”。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用水需要。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水、土、路、电四大基础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渠系配套为重点,全面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改变川中等老旱区和农业主产区的灌溉条件,“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加强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加快机耕道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基本消除无电乡村。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提升发展保障能力。重点加快水电和天然气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规模化沼气发电等新能源,加快推进核电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以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等为重点,促进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提升能源普遍化服务水平。加快煤电油气输送通道建设,优化能源区域布局,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建设西部通信枢纽,以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应急通信体系和数据灾备中心为重点,提高信息汇聚处理能力和信息安全支撑能力,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城市网络系统。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提高四川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层次。“十二五”期间,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三中心、四基地”建设,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初步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四川经济综合实力。

  ——以建设“四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加快建设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拥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产业基地。以水能、钒钛、天然气为重点,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优势资源开发基地;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节能环保设备、数控机床和石油钻采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建成世界知名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数字视听、新一代平板显示、军工电子、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数字医疗等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以川猪、川酒、川烟、川茶、川菜、川果、川药、丝麻、林竹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以“十大旅游区”、重点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建设为重点,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努力培育壮大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强化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以节能减排和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以发展“六大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着眼于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力争在我省最具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重点发展以核电、太阳能及风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和以“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产业规模水平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以高性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高速铁路、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我省军工优势,形成军工与民品相互促进共融发展的新格局。要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建设“三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四)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
  ——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

  (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要把全面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扩大就业。

  (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七)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区域。加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坚持重点学科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实施天府科技英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等,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塔尖”人才,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加强人才培训,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人才,实施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促进人才开发的规模扩张和能力提升,建立促进人才开发的长效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优化事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

  (八)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加强生态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 林、湿地、草地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化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恢复林草植被。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和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建设。

  ——着力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人为破坏活动,努力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确保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严格保护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建设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推进城市大气复合型污染防治和酸雨防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核与辐射环境污染防治和监管,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治理。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积极发展低碳产业,有效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加快以低碳排放为重点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大先进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结构性、技术性和制度性节能减排。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考核制度。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全面推进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强化保护,通过技术措施和市场导向,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以提高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为主,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加强重要资源规划和保护,提高矿产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以地震灾区为重点,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普查、监测预警和防治,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继续推进长江、嘉陵江、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健全洪涝灾害防治体系。完善预警系统和快报系统,健全地震灾害防治体系。加快预防避让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建自然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九)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科学发展新动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使改革创新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二五”期间,要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构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完善资源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继续推进现代公司制改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改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土地市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和科技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政社会管理一体化。总结推广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资本和人力资源市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探索通过农村土地权益和城镇社保权益合理置换,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家属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平等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破除城乡分治管理的体制障碍,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立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健全完善村民民主管理制度,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社会管理体制。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建设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改善对内对外开放环境为重点,促进全面开放,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全面扩大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畅通中亚和俄罗斯,以及通达国内重点经济区域的对内对外开放的通道,加快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保税区、保税港和保税库建设,完善电子口岸平台,积极开展与沿海口岸的大通关协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西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投资促进、经贸合作和对外交往的平台功能。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体系国家的投资与经贸合作交流,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扩大全省开放型经济规模,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等服务贸易。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注重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增强内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促进省内相关产业发展和成套设备、材料出口。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加快培育我省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依托我省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各类开发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和商务环境,重点承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转移。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在川投资,设立区域总部、建立研发中心、建设制造基地。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以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为目标,全面加强国内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全面深化川渝合作,促进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把成渝经济区建成全国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建立健全省际开放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与周边省区市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能源、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共同开发,实现协同发展。继续扩大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区域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经贸投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十一)加快振兴灾区经济,增强长远发展能力。

  全面推动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是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要编制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以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修复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改善发展条件,提高长远发展能力,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灾区产业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发展条件,优化提升灾区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撤并或迁建不具备恢复重建条件的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长期合作机制,推进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对口支援省市产业转移,将灾区产业合作园区建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促进灾区民生改善。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灾区群众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帮扶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努力扩大灾区就业。加强对口劳务合作,强化灾区劳动力技能培训。把新村扶贫、劳务扶贫、连片扶贫等扶贫工程与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在灾区选择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区域扩大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实现灾区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的转变。以“三基地、一窗口”为重点,建设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加快灾区生态修复。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加强地震灾区次生灾害防治,对不具备基本耕种条件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地区的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环境功能。对环境特别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移民,促进灾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加快建设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客运专线、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等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连接成都主枢纽与20个区域性次级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直接服务“四大城市群”和“五大经济区”,形成畅通周边省市,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地区门户枢纽建设,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国内航线,大力推进国际货运航空发展,架设内陆对外开放的空中桥梁。
1.铁路。
全方位打通进出川铁路大通道,增强路网灵活性,形成以客运专线、快速铁路、提速干线为主体,覆盖范围广、通道能力强、布局完善的区域快速铁路网。
以成都主枢纽为中心,加快建设以西成客专、成兰、兰渝铁路为主干线的连接陕西、甘肃的北向通道,以成渝客专、成遂渝铁路为主干线的连接重庆的东向通道,以成贵客专、成昆、隆黄铁路为主干线的连接贵州、云南的南向通道,以川藏铁路为主干线的连接西藏的西向通道。通过欧亚陆桥通道和泛亚铁路连接欧洲、中东及东南亚。到2015年,力争新增成渝、兰渝等4条进出川铁路,形成11条进出川铁路大通道。
专栏四 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
重点铁路项目
建成成都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兰州至重庆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成都至峨眉段、成都至雅安铁路、遂渝铁路增建二线等项目。力争建成西安至成都铁路西安至江油段、成都至贵阳铁路乐山至贵阳段等项目。加快建设成都至兰州铁路等项目。新开工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新都桥)至昌都段、成昆铁路扩能峨眉至广通段、隆黄铁路(内江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叙永至毕节段)等项目。加快川青铁路成都至马尔康至格尔木段、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铁路、成都至西宁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2.公路。
加快进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全面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四川部分,实现主要进出川通道由普通公路向高速公路的跨越,显著提升通行和安全保障能力。
建成广元至陕西界、广元至川甘界、达州至陕西、巴中至桃园等高速公路,新增4条与陕西、甘肃相接的北向通道。建成成都至安岳至重庆、南充至大竹至梁平、达州至万州、宜宾至泸州至重庆等高速公路,新增4条与重庆相接的东向通道。建成纳溪至贵州界、攀枝花至丽江、成都至自贡至泸州至赤水等高速公路,新增3条与贵州、云南相接的南向通道。到2015年,新增11条进出川高速公路,形成18条进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
专栏五 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
重点公路项目
建成成都至自贡至泸州至赤水、雅安至泸沽、纳溪至贵州界、攀枝花至丽江、内江至遂宁、广元至陕西、广元至川甘界、达州至陕西、广元至南充、成都至南部、巴中至南部、巴中至桃园、成都至什邡至绵阳、达州至万州、巴中至达州、成都至安岳至重庆、遂宁至资阳至眉山、宜宾至泸州至重庆、绵阳至遂宁、乐山至自贡、南充至大竹至梁平、映秀至汶川、雅安至峨眉至乐山等高速公路。
加快仁寿经沐川至金沙江岸、乐山至汉源、宜宾至叙永、叙永至古蔺至习水、汶川经川主寺至川甘界、绵阳至九寨沟、巴中至广安至重庆界、自贡至隆昌、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3.水路。
实施“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全面提升水运通道通行能力和内河港口客货运吞吐能力,打造“畅通、高效、绿色、安全”的内河航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以岷江(乐山至宜宾)、嘉陵江内河高等级航道为干线,以渠江、岷江中段(成都至乐山)、涪江、沱江、赤水河、金沙江等航道为补充,构建“一横两纵六线”的内河航道体系。加强长江川境段、嘉陵江川境段、岷江、渠江等航道整治和渠化梯级改造,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加快主要港口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泸州—宜宾—乐山和广安—南充—广元两大港口群。
专栏六 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
重点水路项目
内河航道。继续推进长江川境段泸州至宜宾228公里航道通过能力提升,完成宜宾至水富30公里三级航道整治。全面实施岷江乐山至宜宾段航电综合开发,建成乐山至宜宾三级航道162公里。全面完成嘉陵江川境段534公里航道渠化建设,建成苍溪、亭子口2个航电枢纽,完成嘉陵江航运配套工程建设。完成渠江广安段航运工程建设,研究建设渠江风洞子航电枢纽。共渠化航道242公里,整治航道410公里。
港口码头。建设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一期工程、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一期工程、南充港都京作业区一期工程、广元港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金沙江库区码头等项目,新增港口泊位28个。
4.民航。
巩固和强化现有双流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优势,全力推进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地区门户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重要航空枢纽和西部地区门户枢纽功能,建成“一个枢纽,三个网络”,即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地区门户枢纽,省内及周边省(区、市)省际航线网络,国内大中城市干线网络,面向欧洲、美洲、南亚和东南亚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到2015年,全省通航机场达到14个,全省机场直接通航城市超过108个,航线超过 150条,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5万吨,其中成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0万吨。
加快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发展。加快旅游机场建设,迁建和改扩建部分支线机场,完善支线机场布局网络体系,促进干线、支线机场协调发展。积极培育支线航空市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线机场和支线航班补贴政策,引导鼓励航空公司开辟更多的支线业务,完善支线航线网络。开展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的布局规划工作,优化通用航空的运营环境。
专栏七 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
重点民航项目
建成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工程,并全面投入使用。加快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全面开工建设。建成九寨黄龙机场三期扩建、西昌机场扩建、南充机场扩建、阿坝红原机场、稻城亚丁机场。新开工乐山机场,迁建宜宾、泸州、达州机场。加快甘孜机场前期研究论证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加快遂宁、阆中等通用机场前期研究论证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5.管道。
加快油气管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油气管网结构。积极支持建设省外进川油气管道,提高全省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填补供应缺口。加快连接几大重点产区和消费中心的省内油气管道建设和现有管道改造,拓展油气支线网络,提高对省内石油天然气的输送、调度能力。
专栏八 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重点
管道项目
建设宁夏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联络线(四川段),北外环、楚雄至攀枝花至西昌、川东北至川西、大邑至青白江至德阳等天然气管道。建设兰州至成都原油管道,成都至乐山、内江至宜宾、泸州至成都、成都至遂宁至南充至广安至达州、昆明至攀枝花至西昌等成品油管道。
(二)完善内部交通网络。
1.城际快速网络。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干线公路为辅助,推进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在成都主枢纽与次级枢纽及重要节点城市之间,在利用进出川大通道的基础上,新建快速铁路和改造既有铁路,建设成都至周边的高速公路放射线,形成城际快速通道。在区域性次级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之间,建设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城市过境高速,提高区域间经济干线技术等级,实现城市间快速连接。
2.地方铁路。科学合理制定建设规划,加快地方铁路建设。整合既有资源,构建地方铁路局部网络,拓展服务范围,形成国家铁路网的重要补充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建设通往煤炭、矿产、旅游等资源富集地区,以及物流园区、港口、重要物资仓储设施等货物聚集地的铁路,提高大宗物资运输能力,促进地方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
3.干线公路。以提升等级、完善路网、改善路况、健全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干线公路在各级公路网和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承接作用。加快建设连接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旅游景区和重要资源地的干线公路,大力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国省干线和经济干线高等级公路比例,新改建国省干线和经济干线1.4万公里,实施干线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
4.农村交通。依托干线公路,以县城为中心,完善覆盖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服务民生,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安全和便捷的运输服务。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切实改善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基本完成通乡通畅、通村通达、农村断头路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通村通畅建设,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9.3万公里,启动山区和丘陵地区重要乡镇联网路,平原地区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片和农业产业园区的延伸线建设。完善农村道路配套,继续实施农村危桥、渡口、渡船改造,加快农村客运发展。加大农村安全保障投入,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切实改善农村出行条件。
专栏九 内部交通网络重点项目
铁路。建成绵阳至成都至乐山客运专线、巴中至达州铁路等项目。新开工建设成渝铁路成都至内江段扩能改造、绵遂内自宜城际铁路、广元至巴中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乐山至自贡至泸州、宜宾至泸州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建成叙永至大村铁路。加快连界至乐山、九寨沟旅游支线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高速公路。建成广陕广巴连接线、广南广巴连接线、绵阳绕城高速公路。加快遂宁至西充、遂宁经武胜至广安、内江至威远、绵竹至德阳至中江、蒲江至简阳至中江、绵阳至西充、德阳经蒲江至井研等高速公路以及部分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干线公路。加快甘孜州“两路一隧”(国道318线、317线改造和雀儿山隧道)、阿坝州国道317线、省道302线、省道303线和凉山州国道108线、省道208线、省道216线、省道307线等藏区、彝区干线公路以及内地的国道108线、210线、212线、213线、318线、319线、321线和现有省道为重点的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大九寨、川东北、川南、川中、川西等重要经济干线公路。规划研究第二大件运输专用通道。
(三)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1.成都主枢纽。
依托12条铁路、16条高速公路和大件运输通道,进一步完善成都铁路枢纽、公路运输主枢纽功能。巩固和强化双流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地位,加快建设成都新机场,全力推进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地区门户枢纽建设。开辟更多国际长程直飞航线,构建枢纽航线网络,扩大服务范围。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加强铁路、公路、民航、地铁等多种运输方式间的紧密衔接,促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把成都建成西部最大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
科学制定天府新区综合交通建设规划,加强与成都主城区综合交通的衔接,完善天府新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由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组成的天府新区轨道交通线网,加快区内高等级公路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加强与铁路客货运站、机场、港口的衔接,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为天府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和保障。
2.次级交通枢纽及重要节点城市。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铁路站场、公路枢纽站场、港口、支线机场和区域间运输通道为基础,完善次级枢纽客货运输功能,扩大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快各次级交通枢纽间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泸州、宜宾、乐山、南充等水陆联运次级枢纽,遂宁、内江、自贡、雅安等物流配送次级枢纽,攀枝花、广元、达州、广安等省界次级枢纽,大力加强绵阳、德阳、巴中、资阳、眉山、西昌、康定、马尔康等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建设,推进主要港口、铁路和公路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等集疏运网络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3.城市交通。加快建设规模合理、网络完善、结构优化、有效衔接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加强各种城市交通方式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间的紧密衔接,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承载力,满足市民基本出行和生活需求。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推进成都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建成成都市区地铁线网主骨架,并加强市区地铁与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的衔接,构建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立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在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研究论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规范发展城市出租车业。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合理采用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措施,引导私人机动车出行,倡导绿色出行,提升交通管理组织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专栏十 成都主枢纽及城市交通重点项目
成都铁路枢纽。建成成都东客站、成都至蒲江铁路、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彭州支线、成都铁路枢纽环线改造工程、成都车站扩能改造工程、成都枢纽“一所三段”、成都枢纽城厢车站新建快运和特货作业区工程、成渝客专龙泉驿站等项目。加快天府新区联系川南地区的铁路通道研究以及天府新区铁路枢纽站选址等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成都公路枢纽。建成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规划建设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大件路货运外绕线。建成“三主九辅”公路货运场站。
成都航空枢纽。建成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工程,并全面投入使用。建设成都区域管制中心、成都终端区管制工程。加快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全面开工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整合成都主城与天府新区的轨道交通线网。建成并运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1号线南延线一期工程、2号线全线、3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地铁1号线南延线二期工程、3号线北延线及南延线、4号线东延线及西延线、5号线一期工程、7号线全线以及机场快线。启动1号线南延至煎茶段、6号线南段、10号线东延段(双流机场至万安至煎茶东)等项目建设。
(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1.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促进一体化运输。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合作,提高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鼓励运输企业开展一体化运输服务,加强运输服务中的线路、能力、运营时间、票制、管理的衔接。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先进的一体化运输服务方式,有效延伸运输服务链。加快运输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快速铁路、航空运输市场的开发与培育,优化运输服务产品结构。
2.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保障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作,基本实现全省乡镇邮政局所全覆盖,行政村基本设村邮站。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保障和监督机制,提高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农村邮政物流,支持邮政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流通网络建设,推进公路客运班车代运小件邮件、快件试点。推进快递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把成都打造成为西南地区快递服务中心。加快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快递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3.依托综合交通网络,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支持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等运输方式,加强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建设,解决各种运输场站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提高运输效率。推进公路铁路货运场站、机场、港口等单一货运功能运输场站向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发展,引导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由单一的货运业务向仓储、配送、分拣、包装等多元物流业务拓展。完善交通物流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进现代物流业全面发展。
4.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并完善智能交通基础数据平台,推进物联网发展及应用,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服务。推进高速公路监控、联网收费系统,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建设,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5.强化安全保障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落实交通运输安全标准和措施,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安全性,强化危险品运输的监管,加强交通安全意识宣传教育和运输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减少交通事故隐患,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完善交通运输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企业等层面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加强灾害易发区域和重点区域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大应急装备和应急平台建设投入力度,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可靠性,增强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6.提高运输效率,发展绿色交通。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促进铁路、水运等高能效、低能耗、节约型交通方式的发展,推进发展交通循环经济。合理引导运输需求,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交通运输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推进绿色交通系统建设,全面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
(五)规划投资。
“十二五”期间,全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资预计将达到8453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72.5%,其中铁路2800亿元,公路4138亿元,水运410亿元,民航200亿元,地铁895亿元,邮政10亿元。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发展任务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包括:1. 构建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铁路: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多方向铁路网络,如西成客专、成兰、川藏铁路等,形成11条大通道,并新建或改造多条进出川铁路。公路:加速高速公路建设,形成18条大通道,连接陕西、甘肃、重庆、贵州等地。水路:提升“四江六港...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十一五”发展回顾
在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的背景下,"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交通运输业经历了显著的飞跃发展。这个时期的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和能力提升都创下了历史纪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102.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计划...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_百 ...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目标是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致力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通过转变运输方式和适度超前的发展策略,满足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兼顾区域布局和协调发展。...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知_百度知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的通知,具体编号为川办发〔2011〕62号。这份规划旨在指导各市(州)人民政府,以及省政府的相关部门、直属机构和相关单位在未来五年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经过省政府的审慎审议和批准,现已正...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的发展任务
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交通运输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推进绿色交通系统建设,全面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五)规划投资。“十二五”期间,全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资预计将达到8453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72.5%,其中铁路2800亿元,公路4138亿元,水运410...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_百 ...
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按照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发展要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转变方式,适度超前。由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由依赖要素投入发展...

川藏铁路什么时候修建
川藏铁路于2014年年底开工,预计2026年全面实现通车,届时,川藏两地的交通距离会大大缩小,从以前的行车40多小时缩短到开通后的13小时左右,因为地形等原因,川藏线属于客运双用线路,设计时速为160--200km\/h,不会很快,但是我相信以祖国的实力,以后提速是很正常的。2014年年底,林拉段和成康段双头开工...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节选)
建设以连通县城、通达建制村的普通公路为基础,以铁路、国家高速公路为骨干,与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覆盖全国的综合交通网络,发挥运输的整体优势和集约效能 。1.完善区际交通网络。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建设黑河至三亚、北京至上海、满洲里至港澳台、包头至广州、临河至防城港等5条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天津至喀什...

保山市18293815930: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 - 搜狗百科
柏虽消炎: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四川要打造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关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和水运规划都要修编.高速公路:1、建设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这样可以形成成都—巴中-万源-安康-西安的出川通道;2、建设宜宾—毕节—贵阳高速,...

保山市18293815930: 川藏铁路什么时候修建 -
柏虽消炎: 川藏铁路于2014年年底开工,预计2026年全面实现通车,届时,川藏两地的交通距离会大大缩小,从以前的行车40多小时缩短到开通后的13小时左右,因为地形等原因,川藏线属于客运双用线路,设计时速为160--200km/h,不会很快,但是我...

保山市18293815930: 材料 1 : 2011 年 12 月初,四川省政府通过《四川省农村公路 “ 十二五 ” 建设规划》, “ 十二五 ” 期间,四川将投入 811 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基本解决广... -
柏虽消炎:[答案] 解析:第(1)、(2)题,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的影响比较大.第(3)... 答案:(1)方式 线路(2)公路 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小(3)不合理 地形平坦的地...

保山市18293815930: 川藏铁路什么时候能建成?
柏虽消炎: 川藏铁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南站(而由成都西站经温江区的成蒲客专是市域铁路),经成都市双流区抵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629千米,建成后从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开行至拉萨的动车组列车仅需13个小时[1].[2]川藏铁路是“天...

保山市18293815930: 达州铁路至通江铁路要经过哪些地方 -
柏虽消炎: 巴中至达州铁路起自乐巴铁路的巴中站,向东南经平昌县、石梯至农会接入襄渝线的达州站,同时修建重庆方向联络线.该铁路计划于2012年底建成.该线为国铁Ⅱ级,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单线铁路.项目处于低中山区,工程较为艰巨.新建正线长约99.3公里,桥隧约占65%.工程包含联络线长52.8公里. 初设方案的沿途站点为:巴中市—巴州区东兴场—曾口—平昌境澌岸—雷山—坦溪—南河子—雪花坪—杜家沟—大林滩—猫儿寨—板庙—青凤—达县北山—金银口—谭家河—达州市.

保山市18293815930: 丽攀昭铁路的线路规划 -
柏虽消炎: 遵义至攀枝花段:新建铁路攀枝花至遵义线位于云贵高原北部,东西横贯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线路西起四川省攀枝花市,东至遵义市结束,途经云南省昭通市、贵州省毕节地区,接昭通车站内昆线、毕节车站成贵线(在建)、遵义车站渝黔...

保山市18293815930: 巴中机场的国家规划 -
柏虽消炎: 2013年7月29日从四川巴中市发改委获悉,巴中支线机场项目被列入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十二五”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此前,巴中机场建 设项目已被纳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 》和《四川民用机场布局建设规划》. 据巴中市发...

保山市18293815930: 材料一: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 -
柏虽消炎: (1)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发挥交通建设的带动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

保山市18293815930: 四川省南充市以后的发展观如何? -
柏虽消炎: 嘿嘿!分是我的了!(纯手打啊!)第一:成渝经济区晓得吧!南充是国家规划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川东北六市的说)潜力还是不错滴!第二:区位优势是可见滴!十二五规划高速十二条(、包括第二绕城)轨道交通两条、铁路五条、空中航线好像是增开十一条吧(不是很清楚)…全力打造南充其中心地位.第三:经济虽说是其硬伤,不过在2011年南充以GDP1028.9亿携绵阳等四市一起突破1000亿大关,从此四川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加之南充化工园项目(总投资上千亿)于十二五期间正式运行南充在今后肯定是可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