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章太炎的诗句

作者&投稿:须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有关仓前的诗句

诗吟仓前·文史斐然

作者:余杭诗社

一代儒宗颂

夏洪华

“一代儒宗”朴学家,斗争反帝走天涯。

随军北战烽烟滚,历尽沧桑救中华。

章太炎书斋

夏洪华

四面高墙不透风,独凭一室度秋冬。

纷纭屋外鼓声闹,安静攻书月夜中。

谒章太炎故居

王藻

古屋临河庭院深,凌霄枝老缠楼阴。

寒窗苦读儒先句,振笔《訄书》醒世音。

狂狷蹈波蓬岛客,孤高散发自由心。

还乡隐匿龙泉寺,习佛于僧细细斟。

僦舍吴门岁月愔,又开经笥惠青衿。

闯衙曾落幽禁地,革命功高崒兀岑。

夫妇相携琴瑟好,人生劬劳雪霜侵。

门前流水连西子,湖上瓣香同仰钦。

2.关于章太炎的事迹

章太炎传略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辑,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3.形容刻苦著书的名言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岭大樟树人。

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

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

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

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在民国学人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被黄兴称之为“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刘师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

其中黄侃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学界闻名,几与他的学问成正比。 ☆ 幼承家学而聪颖过人。

七岁时即作诗曰:“父为盐茶令,家存淡泊风”,(其父曾任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等职,为官清正廉明,有“黄青天”之誉),可谓语出惊人。 ☆ 早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0年,在湖北革命党人邀请下,黄侃回到老家蕲春组织孝义会,发表演说,鼓动革命,响应者达万人。因系名门之后,又善演讲,大家推他为首,称他为黄十公子,俨然一名年轻的革命活动家。

1912年, 弃政从文,埋头国学。 ☆ 黄侃是有名的孝子。

不管他母亲是从北京回老家蕲春,还是由蕲春来到北京,他都要陪伴同行。而他母亲又离不开一具寿材,他也就千里迢迢带着寿材旅行了。

☆ 黄侃脾气坏,自视高,自然得罪不少人,但惟独对恩师章太炎执礼甚恭,汪辟疆说他“二十余年间执弟子礼始终甚谨。” ☆ 1935年,黄侃过50岁生日时,章太炎亲赠他一副对联云: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

对联内无意中藏了“绝命书”3字,黄侃愕然。当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

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悔痛不已。 这就是一代国学大师、时人称为“黄疯子”的黄侃!☆☆黄侃的为人与治学☆☆黄侃手书历太鸿诗轴 章门“天王” 黄侃素有章门第一高足之称。

关于黄侃与章太炎的相识,有不同的版本,有种说法很有戏剧性——据说一天晚上,章太炎正在民报寓所写作,忽闻窗外响起哗哗之声,接着从窗外飘进一股难闻的尿骚味,章太炎遂对着楼上破口大骂:哪个王八蛋,这么没教养,往楼下撒尿?骂声未止,楼上冲出一青年与他对骂,两人各不相让,吵成一团。骂了不久,两人竟然停下来互相攀谈起来,此时楼上的青年才知道对方竟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两人由此相识。

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一次黄侃随众人往章处拜谒,看到章在墙上用大字写着东汉戴良的四句话:“我若仲尼出东鲁,大禹长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黄觉得章为人太狂,恐难接近,萌生退意。后章在报上看到黄的文章,惊为奇才,投书约见,二人遂得以相识。

后黄侃叩拜章太炎为师,执弟子礼,受业于章氏,学业精进。 章氏门人无数,但最得意的弟子也仅几人。

据章门弟子吴承仕回忆,章晚年在苏州时,一日闲话,说道:“余门下当赐四王”,即“天王”黄侃、“东王”汪东、“北王”吴承仕、“翼王”钱玄同。半年后又封朱希祖为“西王”,合称五大天王。

其中黄侃最得章氏青睐,章称其“清通之学、安雅之词,举世罕与其匹……” 罗常培上世纪40年代就把黄侃与章太炎并称,认为“周秦古音之研究导源于宋,昌明于清,至章炳麟、黄侃乃总集前人之大成”。〔详细〕魏晋风骨 尤重气节 季刚先生虽不再过问政治,但刚正不阿,尤重气节,坚守革命立场,始终不渝。

他在学问上除尊重章太炎外,还非常钦佩刘师培,曾以师礼事之。刘师培为人有才无行,早年曾参加同盟会,不久就叛变革命堕落成为两江总督端方的密探,后来又投靠袁世凯,成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1915年刘师培在北京召集学术界知名人士开会,动员大家拥戴袁世凯称帝。到会的人慑于袁世凯的淫威,又碍于刘师培的侍面,彼此面面相觑,默不出声。

只有季刚先生怒斥刘师培:“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说罢拂袖面去,众人亦随之退场。

刘师培原认为季刚先生对自已极为尊重,届时一定会带头捧场,没想到季刚先生坚决反对,弄得他十分狼狈。章太炎知道此事非常称赞,曾有“是时微季刚众几不可得脱”之语。

如此高风亮节实属民族英杰矣。 〔详细〕严谨治学 刻苦求研 黄侃先生作为国学大师,他的严谨治学、刻苦求研精神也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他常对人说:“学问须从困苦中来,徒恃智慧无益也。”他以为“治学如临战阵、迎敌奋攻,岂有休时!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

每读,必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白天不管如何劳累,晚上照常坚持鸡鸣始就寝,从不因人事、贫困或疾病而改变。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他仍要坐在灯下校读,读毕才就寝。

民国二年(1913年),他旅居上海时,穷困特甚。除夕之夜,街里爆。




关于章太炎的诗句
谒章太炎故居 王藻 一 古屋临河庭院深,凌霄枝老缠楼阴。 寒窗苦读儒先句,振笔《訄书》醒世音。 狂狷蹈波蓬岛客,孤高散发自由心。 还乡隐匿龙泉寺,习佛于僧细细斟。 二 僦舍吴门岁月愔,又开经笥惠青衿。 闯衙曾落幽禁地,革命功高崒兀岑。 夫妇相携琴瑟好,人生劬劳雪霜侵。 门前流水连西子,湖上瓣香同仰...

万里投荒什么意思
万里投荒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13课中指到遥远的异乡谋生。例句: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依依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李商隐长期受排挤而万里投荒。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

凉州词诗句
凉州词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

同理心的诗句
大仁之极,只求有人的良心。 ——章太炎 人可以由虚荣心知道什么是荣耀。 ——苏轼 当你感到自己是一个人时,不为利回。 ——《明史》 寡廉鲜耻的人是不会有良心的,仁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蒙田 君子之行。 ——雨果 幸灾不仁。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智之端也。 ——艾迪生 ...

关于读书的词语和诗句
——朱熹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

"七宝庄严才子座,万花飞舞圣人书"是谁的诗句
七宝庄严才子座,万花飞舞圣人书。---黄侃 黄侃(1886.04.03-1935.10.08),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

关于赞美杭州的诗句有哪些
白居易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我年三首】 我年五十七,荣名得几许。 甲乙三道科,苏杭两州主。才能本浅薄,心力虚劳苦。 可能随众人,终老于尘土。白居易 【和春深二十首】 何处春深好,春深妓女家。 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兰麝熏行被,金铜钉坐车。 杭州苏小小,人道最夭斜。罗隐 【题玄同先生草堂三首】 ...

和“华山论剑”有关的诗句或名言有哪些?
2、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3、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

日出扶桑是什么意思
“扶桑”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之于屈原诗句“饮余马于咸池兮 总余辔乎扶桑。”汉朝王逸为楚辞作注:“扶桑,日所扶木也。”《淮南子》中十日居于扶桑的说法,恰与此不谋而合。《说文解字》亦云:“扶桑神木,日所出。”扶桑既是日出其间的东方神木,那么它在何处呢?持此说的人认为,所谓的扶桑国,...

关于三山五岳的著名诗句
“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由于受到当时一些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天下名山全面考察,当然也就无法“择优录取”了。 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 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

监利县17623443302: 有关仓前的诗句 -
吉园复方: 诗吟仓前·文史斐然作者:余杭诗社 一代儒宗颂 夏洪华 “一代儒宗”朴学家,斗争反帝走天涯. 随军北战烽烟滚,历尽沧桑救中华. 章太炎书斋 夏洪华 四面高墙不透风,独凭一室度秋冬. ...

监利县17623443302: 太炎情古诗 -
吉园复方: 怀人诗十章 章太炎》 是 近代诗人 柳亚子 所作诗词之一.诗词正文 素王不作《春秋》废,大义微言一脉尊.却愧鲰生百无似,也曾立雪到程门.

监利县17623443302: 关于道德情操的诗句 -
吉园复方: 不为义疚. ——孟轲 仁慈是心灵美,以至仁为德,动则思义,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 ——姚 莹 仁以为己任,至义不为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论语》 大仁之极,只求有人的良心. ——章太炎 人可以由虚荣心知道什么是荣耀. —...

监利县17623443302: 章太炎推哪首诗为“绝句之最” -
吉园复方: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凉州词二首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监利县17623443302: 山水萧萧风更吹 这是一首什么诗 -
吉园复方: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岸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激发民族主义

监利县17623443302: 关于阳澄湖大闸蟹的诗句 -
吉园复方: 章太炎夫人汤国黎女士有诗曰:“不是阳澄蟹味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监利县17623443302: 有关宽容的诗词句、名言、谚语等
吉园复方: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 居里夫人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改造自己,...

监利县17623443302: 谁有章太炎的谢本师原文啊 -
吉园复方: 章太炎:《谢本师》 关键词: 章太炎 俞曲园 谢本师 余十六七岁始治经术,稍长,事德清俞先生,言稽古之学,未尝问文辞诗赋.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出入八年,相得也.顷之,以事游台湾.台湾则既隶日本,归,...

监利县17623443302: 诗人王之涣是何朝代 -
吉园复方: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

监利县17623443302: 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将味鲜肥美的螃蟹当做美食
吉园复方: 据文献记载,在早期中国,爆发最大规模的一次蟹灾是在春秋,地点是吴国.闹蟹灾... 跟现代有关的很多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吃蟹就是其中一种.南北朝的着名文人毕卓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