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派兵打到东南亚国家吗?

作者&投稿:其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把吴三桂打下去的~

康熙
一,吴三桂不是不坏,而是康熙太愚蠢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描述康熙和吴三桂之间的关系是极正常的。康熙并不是错在是否收拾吴三桂,而是做的太愚蠢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着极高的智慧;刘邦也能血不染刃收拾了韩信、彭越两心服大患;最不济如朱元璋杀功臣,也没有引发大规模战争。既然吴三桂称王是你封的,你的命令他还服从,你不论用赵匡胤或刘邦的帝王策略,或别种高招皆可,偏要挑起战争,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战争中真正受苦的老百姓,凡是可不打的战争却要去打,就必是不义!
  
在我博客中定位吴三桂曾是咬汉族人及明王朝的恶狗(比卑鄙小人还恶)。从汉民族的角度出发,他是有罪的,而且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辨析他的罪责,绝无开脱他的意思,而只是说他的行事根本就构不成康熙挑起战争的理由,清政府对他的指责没有道理。对满清而言,吴三桂是不可多得的大功臣,只是由于康熙处理不当,他才反过来咬他主子。
  
如家养恶狗,要狗去咬人,你当然得喂狗;如果发现狗太恶,且可能发疯,你不论是吊死、毒死或打死都可,可绝不要在狗链子拴的不太紧时拿棍子去捅鼓恶狗。康熙就是瞎捅鼓恶狗的笨蛋。
  
二,这场战争是康熙挑起的
  
康熙没有用任何谋略,只是简单地去严重触犯吴三桂及其下属的既得利益,这就是其愚蠢之处。
  
昊三桂入云南是在1659年(吴四十七岁),起兵时为1673年(吴六十二岁),他和他的部下已经在云贵盘据了十多年。不止他本人在云贵置下了极大家业,他部将,乃至一般的藩丁,也在云贵立脚扎根,其中也有置下一点家业的。康熙下令吴三桂及其藩属全部迁移到东北,他们必须舍弃他们在云贵的既得利益,到东北去。当时,没有暖气,没有玻璃,在东北生活不如云贵,而且他们是要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垦荒盖房。他们可能愿意吗?
  
那些降将本来就无廉耻可言,他们降清就是为了一已私利,侵犯了他们利益,会有什么反应!?至于藩丁,有个落身之处,还可能娶了当地女为妻,好不容易有得一点家业,在穷汉眼中可能更宝贵,他们能诚心服从满清?何况他们对满清,是立下大功的,撤藩也会积下受骗的怨恨。吴三桂起兵得到了部下的积极拥护,开战后士气甚高,打得清兵屁滚尿流,只能用吴三桂的部下是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战来解释。
  
康熙这种兔死狗烹的手段,对汉族将领极不信任的态度,也刺激了其他降将。有不少原明朝降将响应吴三桂,响应的有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的提督(省级军事长官),还有湖广、广州、潮州、温州等总兵,提督中就有著名悍将王辅臣。
  
如果没有部下的支持,没有降将的响应,吴三桂很难起兵,即使起兵了,也难有大作为。
  
所以,康熙逼吴三桂及其藩属于绝路的撤藩,而不是采用些谋略处理,实质上就是在挑起战争。
  
三,这场战争有可能避免吗?
  
回答是肯定的,避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说撤藩也反,不撤藩也会反,只是为康熙的愚蠢遮丑。
  
吴三桂干预行政的权力被取消了,他管辖的军队也在裁军,拨给他的军费也在下降,这一切都意味着,康熙本来是可能采取某种谋略来进一步削减吴三桂的势力,消除隐患,而不要采取撤藩这样的激烈手段,所以,是可能不挑起战争的。
  
即使不采取什么高明的策略,只是无所作为的拖着,也可能避免战争。起兵时吴三桂虽然已经六十二岁了,在阅兵时,他在校场上飞身上马疾驰,连发三箭,箭箭中目标,然后他还演练各种兵器,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技法高超,似乎不减当年。这当然会极大地激励部下随他起兵的信心。但是,这样的能力还能维持多长时间?设想如果再过几年,他年近古稀,玩不动这些把戏,不但激励不了部下,也很难说他自己还会有信心。
  
他是在起兵后五年死去的。如果拖几年,吴三桂翘辫子,谁还可能有那样的号召力?其子吴应熊被招为额附,对满清一直保持着绝对奴才相。即使他想反,也没那两下子。
  
断言不论撤藩与否,吴三桂都会反的说法似乎是表明康熙在撤藩时已经有了预见。实际上绝非如此。康熙二十年,平定吴三桂之后,康熙帝曾说过一段话,其中有指责臣下的意思,他说当撤藩时,群臣有同意撤,有不同意撤,但是“并不言迁移吴三桂必致反叛也”。即当时没有一个臣子说撤藩后吴三桂会造反,(见《清圣祖实录.99》P10)可见不论是君是臣,没有一人有这种预见,如果康熙有此预见,他当然不会再说这样的话。
  
说不论撤藩否吴三桂必反,只是重复为掩盖康熙愚蠢所编造的谎言。我们不是留辫子的满清遗老,不必那样贱。
  
四,为什么康熙要激起这场战争
这样一场战争是康熙没有估计到吴三桂可能造反而冒然撤藩所激起的。为什么康熙要这么冒失地干这傻事呢?原因有二:
  
一是康熙对汉人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在敝人发的博客《满清闭关锁国原因——对汉人的防范》《康熙是千古罪人论证之一:康熙使火器发展停滞》中都说过,康熙是极其精明的,正是因为他精明,才对占人口绝大多数被压迫族十分不放心,因而中断了和东南亚的贸易,中断了火器的发展。这种不信任感落实到军事问题上,就是对掌有精兵的吴三桂极度不放心。
  
这对于一个本族人连全部人口百分之一都不到的皇帝,特别是一个极精明的皇帝来说,不放心是正常的,但是,正是如果到极度不放心,就会使他干出蠢事。极精明的人常会这样“极度”。
  
二是康熙有着强烈的集权思想,政令必需由他一人发出。康熙曾说过:“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见章梫《康熙政要》卷二《政体》)。还说过:“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见《清圣祖实录.275》)成功的帝王大约都是这样,都是要独裁的,不过对于清醒一点的,可以独的时候独,没到时机,要创造条件后再去独。康熙就是太强烈了,对于吴三桂这样的,只是宏观调控,不能政令直接下到他的藩部,无法容忍,于是就急不可待的撤藩,激起反叛。
  
集权于一身的观念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可怪的是,现在许多小说电视剧却在宣扬这种思想。最明显的可能算讲雍正的那个电视剧吧。有些史学家们也在若明若暗的宣扬这种集权力于一身的思想,不是更为可怪吗?

  吴三桂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袁崇焕更大。满清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已经没有后患和牵制,并且可以不经山海关进攻北京城。洪承畴失败投降,松山、锦州的占领,满清战略位置极佳,实力也是空前强大。并且自己也有了大炮等装备。宁远方面,袁崇焕被杀影响深远,明朝军心早已涣散,军饷问题达到最严重的地步。而且自己一方的战略防守位置已经不成形了,只是独立支撑。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这个时候崇祯要吴叁桂放弃山海关,全力救北京城。

  此时,大明朝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吴三桂的叁万关宁铁骑能挡得住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吗?吴三桂应该与大明朝共存亡。并且就算是送死,也该兴冲冲地赶着去吗?圣旨不可违,于是他带兵走向北京城。李自成很快攻下了北京城。崇祯自杀,国都易主。这个时候,吴三桂该向谁效忠呢?吴三桂的军力,不过数万而已。
  当时他可以有三个选择。

  一、领兵杀回北京,争取夺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军事才能,保住一方领土,然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达到个人政治的最高峰。可是首先的问题是:他打得过李自成吗?军力相差太多了。而且,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吴三桂腹背受敌,可能吗?要想活下来,则必须连大顺抗清,或连清抗大顺。否则必死无疑。
  二、投降满清。马上开关,与满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吴三桂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吴叁桂背不起汉奸之名,何况明朝溃烂,吴三桂早已知晓,李自成军纪严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说实话,要作到这点很不容易。吴叁三是大明提督,而且大明刚刚被灭亡,不思报国犹自可,马上投奔“反贼”,只怕招致很多人非议。可是从战略眼光看,不可能选择腹背受敌的做法,也不可能面对国内这样大的变化不做反应,既然排除了投降满清的选择,自然倒向李自成。毕竟大家都是汉人,这样能保证国家不受到外敌的入侵,对自己和士兵的北京家属问题也是一个交待。吴三桂是个一代名将,他看到这样的局势下,投诚李自成是最好的选择。据说吴三桂把山海关交给了大顺军,带领部队到北京来见李自成。然而李自成却令吴三桂失望了。在回京路上,吴三桂听到了李自成手下冲进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产、抓走他的家人、抢走他的爱妾陈园园的消息。吴三桂勃然大怒。就这个消息看,吴三桂可以理解为李自成对吴三桂的示好置若罔闻,这种不友好的态度令吴三桂无法信任李自成了。试想连吴三桂都保不住自己的家人,那些边防士兵的家属想必更不用说。一下子,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吴三桂当即退回山海关,并且开始联络满清多尔衮,意图借兵复国。不久,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满清奇袭李自成,并且击溃了李自成,清兵顺理成章的进驻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

  如果从事实上分析,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陈圆圆被吴三桂买去,已经到了宁远,宁远现在称兴城,在锦州南边。当李自成进北京时候,陈圆圆已经不在北京,在宁远。但是吴三桂的父母和家里的人(大概有三十几人)还在北京。难道吴三桂不为父母生命着想,不为全家生命着想?难道吴三桂不为千秋名节着想?当了投敌汉奸,仅仅为着一个妓女,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何况古时讲对父母之孝,比今天高得多。今天我们把满族看成兄弟民族,但是明朝时不是这么看,以汉族为代表的明政权,和以满族为代表的清政权,这有一个民族对立啊!那个时候不讲兄弟民族,是势不两立的民族。难道吴三桂以一个汉族人,为一个妓女被刘宗敏霸去了,竟然不顾其父母,不顾其三十口亲人被杀害,也不管千秋名节,落一个汉奸之名,你们想他肯不肯,到底肯不肯?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封建时代,你要把他的妻子夺走,这认为是奇耻大辱。你要把他的姨太太、妾夺走了,这不算个事情,甚至可以送人。你看中了可以送给你,所以有“爱妾可以换马”的说法。看中了一匹骏马,非常好,没有钱买,好,把姨太太换一换。如果吴三桂要是真的知道刘宗敏把他的陈圆圆夺去,这个阔公子出身、二十几岁就当了总兵官、挥金如土的人,他就会想,算了,把陈圆圆给他刘宗敏。反过来说,真要是吴三桂为此叛变,那好,刘宗敏和李自成就抬举他,以重礼把陈圆圆给他送回去,这个问题好办。为什么产生这个战争,原因很多也很深。政治原因、阶级原因、军事原因……科学的历史家,应该从这些原因来探讨事物的本质,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放过了这个历史的本质,把这么大一个生死斗争归结到一个姨太太身上,这个道理站不住,何况陈圆圆此时不在北京。
  话说回来,当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这个人死要面子,他的个性,他的悲剧性格促使他只要有人一反对,他就决定不逃走了。按照中国春秋以来的话,叫“国君死事社稷”。就是一个国家的皇帝、国王为他的社稷而死,这是正统的。不逃走,守城的军队靠什么呢?光靠北京的部队?北京的部队腐化了,不能作战。只有吴三桂的精兵可以,这就决定调吴三桂的军队。调走吴三桂的军队,关外的城池就要放弃,不放弃怎么办,有人唱高调,说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此城不可放弃,放弃了后人要骂的。崇祯又动摇了。是的,我既是英明皇帝,如果在我手里放弃了东北的一份土地,这可不行。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才决定调吴三桂。地方放弃了,要把老百姓都带到关里去。吴三桂一出发,后边就带着几十万老百姓,据说是五十万老百姓。可能数字没有这么多,一天走几十里,如果老百姓不带这么多,轻身前进,吴三桂以骑兵为主,几天就可以到北京。吴三桂如果到了北京,李自成进攻北京决不能成功,可是吴三桂带了几十万老百姓背井离乡,一天走几十里路,把时间耽误了。当李自成到居庸关的时候,吴三桂到了山海关,就差这点远,李自成进攻北京,北京不能守,三天就进了北京。而吴三桂本人走到玉田县,也是差这么一点远。非常严重,前进不能,北京已经被人占了,后退没有办法退。山海关以外,被清军侵占了。带着老百姓他自己还有五万多精兵,给养从那里来?有皇帝在,给养的供应都有办法,皇帝没有了,怎么办?所以吴三桂这时进退都失去了抉择。成了这个形势,要他投降李自成,他不肯。为什么不肯?首先得解决问题。吴三桂的父亲是总兵官,吴三桂年轻轻的做总兵官,总兵官是方面大将,一品官,武一品,吴三桂的舅舅有几个总兵官,他的亲舅舅祖大寿投降清朝,他的亲戚、朋友、舅舅在东北形成了一武力集团。吴三桂的家叫武将世家,代代武将。他父亲是总兵官,老了,他当总兵官。这种世家,与李自成这个“流寇”是势不两立的。所以有人说吴三桂本来想投降李自成,后来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夺去了,不投降了,确实是不研究当时的阶级情况、阶级斗争的情况。他代代是明朝大将,已经两代,总兵官下边还有副将、副总兵、游击将军等等,这些那就更多了,形成武装集团,是明朝皇帝的集团,当然不肯投降,他没有写过一封信给大顺皇帝说他要投降,大顺皇帝派人去,他应付一下。为什么?他想摸摸底,因为他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方,兵源、财源没有来源。这时候有个政治投机的好题目:如果他能把太子弄到手,拥护太子登基,号召天下人拥护他,他就是复兴明朝的一个最大功臣,当时要求把太子弄到手,这个时候不是因为他要求清兵,清兵才来。
  这一头暂且放下,来谈第三头,谈清朝兵。事物是错综复杂的,清朝的第一代皇帝叫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第二代皇帝叫皇太极,是顺治皇帝的父亲,即清太宗。他们都是满族,特别是皇太极这个人,对中国的威胁最大。作为今天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皇太极是个英雄,对中华民族有重大贡献。原来满族,北到黑龙江是一个地方,一个城、一个小城的国家,完全是部落的社会。通过皇太极把满州统一起来,又通过他把蒙古大部分统一起来。他把北方乱七八糟的部落,统一成一个整体,归到中国版图,所以说皇太极贡献很大。满族原是游牧部落,由游牧部落演变到了奴隶社会,逐步进入封建社会,皇太极作用非常大。当然也有不可取的,他占领了朝鲜,所以他后来跟明朝作战,许多粮食是朝鲜来的,有的船只是朝鲜的船只。皇太极崇祯十六年八九月间突然死了,没有遗嘱,引起了内部争权的斗争。多尔衮这时28岁,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人劝多尔衮当皇帝。因为他是皇太极的弟弟,他不干,他把那一派想夺取皇帝的人来个很大打击,杀了几个人,就拥护顺治当皇帝,当时顺治是个6岁的孩子,拥护他当皇帝,有三个人成为辅政王,他是辅政王之一,但这个人非常有手腕,也有兵力。八旗,他兄弟三人占了两旗,皇太极留下一旗,在兵力上他占绝对优势,就拥护这6岁的孩子继承皇位,结果他很快由辅政王变成摄政王。这个名一变可不得了,他可以真正代表皇帝。他的地位是步步高升,进了北京后,他是叔父摄政王,摄政王前头加两个字,叔父摄政王,实际上这个头街等于皇父摄政王。相传顺治的母亲皇太后,嫁给多尔衮,皇太后下嫁,到底嫁了没有,说法不同。多尔衮这个人很有办法,李自成进攻北京,他得到情报,就马上动员武装,进长城,兵已出动,这支大军是把满州和蒙古的部队抽调了三分之二,投入这次战斗,要夺取北京。他的部队走了几天后,原来不从山海关走,因为山海关是吴三桂占领,他进不来,他要从山海关以西,现在怀化一带找一个长城口子进来。屡次满州进军都是从这一带,从这个长城口子进来威胁北京,走了几天还是按这个方向走。忽然接到吴三桂一封信,要求清军派两个将领支援他,就是向他借兵。吴三桂当时是借兵,不是投降。信中写道:李自成进入北京,逼死了皇帝和皇后,我现在力量不够,难以恢复北京,请你派兵来帮助我,将来把李自成赶跑了,恢复大明江山,我们在土地、钱财方面给予报答。这是吴三桂的幻想,首先他想把明朝的江山恢复以后,把关外的土地给一点,然后每年给一部分钱,像南宋对待金朝一样。这是吴三桂想的,不让清兵进山海关,划定区域从什么地方进长城。
  他没有想到多尔衮有多么厉害。一接到吴三桂这封信,马上决定进攻山海关。为什么多尔衮有这么大本领?首先提出这个计谋的大臣是汉族人。有一个原来住在沈阳的人,姓范,很有本领,另外冯中寿,这些人帮助多尔衮分析当时的局面,说吴三桂进退两难,趁此机会夺取北京,可是吴三桂这么个态度不行,要使吴三桂投降。我们来帮助汉人报欺君之仇,剿灭流贼,吴三桂不算什么,这就命令部队改变路线,直攻山海关,大炮放在后面,骑兵前进,直奔山海关。

  这时候李自成的部队也逼近了山海关,吴三桂一看这个局面,不再借兵,只好接受多尔衮的条件,欢迎多尔衮进山海关。如果我是吴三桂的参谋长,我有个打法,如果山海关守不住,往南退兵,退到天津或更南一点,可以代表明朝,号召汉族,号召各地千万人来恢复北京,不投降清朝,保持独立性,就会变成对峙的局面。好,再往下一步说,李自成由于吴三桂不投降,就不忙举行登基大典。日期一次一次推下去,后来他觉得这个事情非解决不可,越耽误久越不合适,这才决定带兵往山海关去。当时就有人阻止,首先是军师宋献策,劝他千万不要去,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陛下去,对陛下不利;吴三桂来,对吴三桂不利。”不让他出北京。这道理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吴三桂那么坚决,因为他是明朝的将领,不要忽略封建的忠君名义非常重要。李自成进北京以后,策略方面犯了错误,战略方面也犯了错误。策略方面,就是把明朝官吏、贵族抓了很多拷打要钱。这个作法很不好。你进了首都,首先要让首都安定下来,至于将来如何处置这些人,慢慢来,你一进北京马上就搞得人人自危,包括北京周围的许多地方,人人害怕,这不像得天下,自古以来没有这个搞法。

  你看汉刘邦进入咸阳,约法三章,首先是安定局面,唐朝进入长安也是缓和矛盾,缓和斗争。朱元璋进入南京的时候,也是缓和斗争,把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请来作客,而李自成一进北京就抓人,拷打要钱,有的打死。这不像建天下的模样。这时候许多人对他害怕,吴三桂当然害怕,你现在想我投降,我投降以后,你不也这样么?

  李自成的部队大部分是陕西人,陕西人居功自傲,认为老子打天下,你们是后来投降,这个已经表现在对唐通部队的态度上。吴三桂当然听说了。这是政策方面的错误。战略上严重错误,许多书上说李自成进北京20万人马,这是吹牛,古人用兵虚虚实实,吹牛时候多,虚张声势。进北京多少人马,6万人马,为什么不多带?两个原因,一是没把清兵的力量估计进去,没有想到清兵要进来。今后与他争夺江山的,不再是明朝部队而是清朝部队,这点没有估计到。

  第二点,李自成的部队本来不多,相传有百万人马,那是吹牛,没有,大概几十万人马,地方这么大,南到湖南边界,湖北的大部分,河南全省,陕西,现在西安以西到兰州,宁夏、青海一部分。到处分散兵力,还派兵到山东去,所以兵力分散。另外一个是经济条件。部队的数量多少和装备的水平,依靠的是经济基础,可是李自成占领的地方,从来没有巩固地方恢复生产,到处还破坏生产,遍地饥民,就没有更多的钱养更多的兵,把部队装备好。到北京六、七万人,其中一部分是路上投降的。这么多人马跟吴三桂差不多,吴三桂大约精兵5万人,因为吴三桂当时不晓得李自成的兵力,一直认为他20万人马,所以吴三桂害怕了,又没有后方,山海关是个古城,吴三桂因为战略地理很不利,只好向清朝借兵。可是李自成带6万人马往山海关,战略上非常不利。
  如果李自成真的带20万人马进北京,在山海关打败仗以后,不会马上退出北京。北京可以守,不说守北京城,如果守城郊的三个战略据点,能守几个月,这个结果会大不相同。你很快丢掉京城,全国人民一看,唉!你果然没有天子之份。你完了。所以不叛变的地方也叛变了。因为北京是个政治城市,问题严重了,不应该丢掉北京这个政治首都。如果有20万人马,丢不掉,你可以继续守下去,因为你后方可以陆续派兵增援,只有6万人马,他就留下1万人马,不是精锐部队,让李过守北京。我们说1万人马守北京这么大一个大城,人是很少。李自成带领不足6万人马到山海关,所以宋献策坚决劝他不要去,他坚决要去,为什么要去,他是不得已,马上退出北京,会一垮到底,不如孤掷一注,拼上了。但他作了两手准备,他去时把崇祯太子带上,祟祯三个男孩子,太子老大16岁,永王、定王都小,只有十来岁,三个都带上。还有俘虏的晋王、秦王都带上。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带上,好留下谈判讲条件的后路。万不得已,你要谈,跟你谈,缓和军事上的对立。我都没有加害,优待你父亲。并没有杀害,都带去,这说明李自成准备了两手,能不打就不打。

  为什么宋献策反对他去呢?因为后边没有后继部队,不应孤军深入,中国人叫悬军深入,悬在空中。他的后方在陕西,北京周围没有同伙的部队。刘芳亮的部队在保定,还要镇守河北省南部许多地方,就这一股部队,到山海关,如果打败仗,回都回不来,没有后方,叫悬军深入,战略上非常不利。可是明知道战略不利,又非去不行。他如果现在退出北京,不得了,政治上失利,那就带领这五六万人马往山海关去,到山海关去作战,第一天不分胜负。吴三桂战斗力很强,就在山海关西边,一个石河滩上作战。打了一天,多尔衮的人马来到,实际上李自成对多尔衮的人马行动消息不灵、情报不灵。打了一天的晚上,黄昏时候,多尔衮到了石滩外几里路的地方,驻兵韦泉城,这时,吴三桂带着一批人到韦泉城见多尔衮。多尔衮很生气,以吴三桂为投降的明将来对待,要他剃头,梳辫子,改装满州服饰。士兵剃头来不及,明天作战时,背上缠块牌子,表示是吴三桂的人。

  当天夜里,清朝的军队就进入了山海关。大概有两万骑兵,大队还在后边。第二天继续作战,李自成还不晓得清军要参战,而且进入了山海关,清军这时就隐蔽在战场后边的树林里,李自成不晓得,这一天战争非常激烈,吴三桂拿出全力,李自成也拿出全力。打了半天,忽然起了阵怪风,飞沙走石,大风刮了一阵刚停下来,清军大喊三声,然后骑兵冲下,这时李自成才发现清军的出现,就下命令撤退,他先走,整个指挥这场战争的是刘宗敏,可能混战期间,命令很难传到各个部队。大顺军到北京是有腐败现象,但是战斗力还是很强。因为这个命令不能传达到各个部队,所以变成各自为战,死伤严重,几乎全军覆没,五六万人就这样殉死战场

吴三桂曾经打到缅甸,杀掉了逃到那里的南明永历帝,这与“统一”也没有关系,吴三桂并不要缅甸那块地方。


清朝灭亡明朝的最后一仗在什么地方
孙可望降清后带去许多南明军事机密,西南诸省地图,这对此前与南明打到相持且一筹莫展的清庭无异于喜从天降。这年12月,清庭正式下诏三路进军征灭南明:平西王吴三桂与固山额真墨勒根侍卫李国翰由陕西汉中南下四川攻贵州,征南将军赵布泰统兵取道广西北攻贵州,定南靖寇大将军罗托会同洪承畴统兵经湖南进攻贵州。很快贵州...

康熙的历史
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安定,总无乱萌”,如将吴三桂迁移,还得派兵去镇守,耗费大,不免骚扰地方,不如令三桂继续留镇。康熙帝令议政王大臣会同户、兵两部,又扩大到九卿科道,几经讨论,始终没能取得一致意见,最后仍请康熙帝裁决。康熙帝力排众议,正式作出撤藩的决定。八月二十四日,康熙帝以手诏勅谕三桂,在肯定他...

给我一个 翦除异姓王的故事
三桂与精忠得此消息,心不自安。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在京师“希探上意,驰书于桂,令亦如尚、耿之请,从中画谋,弥缝可独留”。吴三桂依计而行,于同年七月也向朝廷请求撤藩,与此同时,精忠也提出同样的请求。康熙帝当机立断,一概批准。但对吴三桂是否也撤却产生了不同意见。除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南...

历史上从中原人南下,经过多少次南迁形成今天的客家人?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

谁把吴三桂打下去的
昊三桂入云南是在1659年(吴四十七岁),起兵时为1673年(吴六十二岁),他和他的部下已经在云贵盘据了十多年。不止他本人在云贵置下了极大家业,他部将,乃至一般的藩丁,也在云贵立脚扎根,其中也有置下一点家业的。康熙下令吴三桂及其藩属全部迁移到东北,他们必须舍弃他们在云贵的既得利益,到东北...

客家民居
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谁知道多尔衮趁乱入关的故事?
李自成此时方知事态的严重,于四月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行军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表示如清军支援,则“将裂土以酬”。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

关于战争时期的英雄
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他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被敌机枪火力点压制,前进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勇敢地冲向敌地堡,用手雷炸毁敌几个火力点后...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十大美男?
能与前三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说明她有足够的资本,排名第四没有问题。 5、陈圆圆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家境贫寒,流落苏州为妓。后被明将吴三桂收为妾。李自成军攻克北京,曾被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又归三桂,随至云南。“三藩”乱平,自缢死。一说曾出家为尼,名寂...

清朝怎么占有李自成打的天下
清朝通过和其他队伍联和占有李自成打的天下。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是全中国的君主。后来清廷下令停止一些野蛮政策,并实行...

襄汾县19738106694: 吴三桂派兵打到东南亚国家吗?
政服非那: 没有

襄汾县19738106694: 康熙怎么灭掉吴三桂的? -
政服非那: 吴三桂的叛乱是被康熙皇帝分步消灭的.吴三桂属于清朝太上皇时期的人物,康熙去对抗他的时候吴三桂就已经六十多岁了,随着时间的消耗,吴三桂的野心也被慢慢的磨灭,吴三桂因为投降清朝有功所以在云南地区还有自己的一部分战斗力,...

襄汾县19738106694: 吴三桂为什么叛明又叛清 -
政服非那: 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吴三桂在救援北京的路上,没有赶上,就暂时退回了山海关,考虑究竟应该怎么办,李自成曾经致书劝降吴三桂,吴三桂也已经动摇了,但是李自成进京城后,大肆抄掠京城官员的家产金钱,结果把吴三桂的家也给抄了,...

襄汾县19738106694: 吴三桂是不是汉奸! -
政服非那: 吴三桂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只能算是一个朝代的背叛者并不是汉奸,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奸指的是出卖国家而获得自己利益的人,在吴三桂那个时期明朝已经灭亡,已经不存在国家一说有的只是各大势力对华夏大地...

襄汾县19738106694: 吴三桂反清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政服非那: 第一:康熙是以全国的力量对抗吴三桂数个省第二:当时天下初定,百姓都希望和平,不希望战乱!故吴三桂虽然打着“反清复明”,但还是不得人心!第三:战争中期,吴三桂的羽翼,尚可喜,耿精忠先后战败,吴三桂更是孤立无援

襄汾县19738106694: 清军当时是如何入关的? -
政服非那: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在李自成占领京师时,在是否归顺大顺政权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然而最终向满清屈膝投降(因为李自成扣押了他的父亲吴襄以及其部将刘宗敏抢夺了的吴三桂的爱妾陈...

襄汾县19738106694: 吴三桂起兵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
政服非那: 应该是被逼出来的.吴三桂起兵时已经六十,人到了这岁数,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不太可能做出冲动的事情.在起兵之前,吴三桂已经多次受到清廷打压,手中的权力被一步步剥夺,手下军队也被一步步缩编,这对替清廷卖了半辈子命的吴三桂...

襄汾县19738106694: 吴三贵是如何死的? -
政服非那: 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藩.

襄汾县19738106694: 如果吴三桂胆子再大一点,不要隔江而治,而是渡过长江,康熙会不会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了? -
政服非那: 谁说他没过江. 后来是据守长江而不是划江而治.吴三桂是康熙十二年起兵,初期顺利是因为清初对南方的控制不稳固,康熙十五年耿精忠和尚之信即又降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时实际上大势已去.防御尚且不足,何谈进攻. 因为陈圆圆被夺就引清兵入关,因为削藩就敢起兵反叛,吴三桂的胆子已经够大了,如果有机会北上灭清他是不会放过的,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