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 翦除异姓王的故事

作者&投稿:有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高祖刘邦翦除异姓王是哪六个???剩下的又是哪一个??~

汉高祖刘邦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统一集权的措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笼络部下,争取支持,孤立和打败项羽,陆续封了一些诸侯王。这些诸侯王不是刘姓宗室,故称为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在平定齐地后、请求立为假王(暂署为王),刘邦为了笼络他,就封他为齐王。后又封英布为淮南王。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对诸侯王的封国作了调整,如彭越封为梁王,齐王韩信徙为楚王等等。当时异姓王有7人: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些异姓王的封国跨州连郡,占据了战国时东方六国大部分的疆域,又握有重兵,是西汉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刘邦与异姓王之间的矛盾经过一段酝酿,终于爆发。汉高帝五年(前202)七月,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前往镇压。九月,俘臧荼,随即封卢绾为燕王。六年十月,有人上书密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计,以巡游云梦为名,通知诸侯在陈聚会,乘机囚韩信回长安,取消其楚王称号,贬为“淮阴侯”。十一年阳夏侯陈豨与投降匈奴的韩王信勾结叛乱,刘邦亲率军队平叛。吕后以韩信在长安图变之罪,将其诛杀。不久,刘邦又以梁太仆告发彭越为由,逮捕彭越,废处蜀地。吕后为除后患,将彭越诱至长安,诬以谋反罪,随即处死。淮南王英布得知韩信、彭越先后被除,惶恐不安,遂起兵叛乱,被刘邦平定,兵败被杀。同年燕王卢绾因与陈豨有谋事泄,刘邦又派樊哙、周勃将兵击之,卢绾带几千人逃入匈奴。另外,赵王张敖(张耳之子)也因赵相贯高谋反受连,被贬为宣平侯。至此,7个异姓王中就只剩下长沙王吴芮,因地少力弱,忠于汉朝中央而得以保留王位。翦除异姓王实质上是统一与分裂的斗争。异姓诸侯王并立,是趋向战国封建割据局面的倒退。翦除异姓王有利于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留着他不杀有几个好处:
1,吴芮居住在南方边境,可以帮助汉朝守卫边疆。
2,吴芮领土贫瘠,人口稀少,而且不习惯北方的战争,因此,没有什么危险。
3,如果把异姓王都杀了,那刘邦也显得太卑鄙了,所以留一个王当样子。

  康熙平三藩
  康熙除了鳌拜集团,开始乾纲独断,自主地治理国家。为时不久,便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刚刚安定下来的中国,再次陷入内战的深渊。这一事变,远比同鳌拜集团的斗争严重得多。它对于才迈入青年时期的康熙帝无疑是一次命运攸关的考验。
  还在顺治初年,汉官名将吴三桂以平西王镇云、贵,尚可喜以平南王治广东,耿精忠以靖南王辖福建,当时,并称“三藩”。此三藩之设,并非任何个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而是当时军事与政治斗争所需要。东南沿海及两广、云贵,是当时抗清斗争的主要活动地区,情况历来错综复杂。清政府意识到,惟有以吴三桂等威名素著的军事将领镇抚这些地区,才能长治久安。因此当他们中有的欲引退北归时,顺治帝一再挽留。如定南王孔有德要求解职,“优游绿野”,顺治以“南疆未尽宁溢”,不准辞。后在桂林围城战中,城破,孔有德举火自焚死。尚可喜于顺治十年、十二年两度申请北归,顺治帝也以广东“初定,地方多事”挽留,要他“悉力料理,以奠岩疆”。仅此两例,足以说明,顺治帝一意依赖汉军守边,实则是皇太极实行的“以汉攻汉”的政策的具体体现。
  顺治时建藩的目的,原是使其“世守边圉,以为藩镇”,藉以“屏藩王室”。但实际情况正好与清政府的愿望相反。三藩势力的不断增长,不仅不能护卫王室,却形成了一股与它抗衡的强大力量。首先,三藩兵权在握,各拥兵自重。耿精忠、尚可喜各有兵员十五佐领、绿旗兵六、七千,丁口二万人。合兵力万余人,此系嫡系部队,“而旗下所言养甚众”,其数更超过额兵。三藩中,以吴三桂的兵力最强,他有五十三佐领,合甲士万余人,另有绿旗兵一万二千人,丁口数万。除此,还有收降的农民军将士一万二千余人,分置十营,各以一名总兵统辖。至顺治十七年(1660),吴三桂拥有七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三藩掌握南方数省兵权,自拥重兵,这在事实上已形成了与中央政权相对立的军事割据状态。
  建藩之初,顺治帝为鼓励他们忠心任事,辅弼皇室,不惜赐与政治上种种特权,他们以此不断扩充各自的实力。福建“鱼盐之利为天下最”,耿精忠“横征盐课”,又利用海运之便,同荷兰及东南亚各地走私贸易,毫无顾忌。尚可喜在广州私设征收苛捐杂税的“总店”,从日常菜蔬、鸡豚,到铜、铁等矿植物无不抽税,每年私收白银不下十余万两,总之,一切“利归王府”。人们不禁感叹:“藩府之富几甲天下”!尚、耿两藩的势力虽迅速发展,但与吴三桂无法比拟。三桂享有比他们更多的特权。顺治十六年,皇帝命他总管云南军民一切事宜,特谕吏、兵两部:凡云南文武官员举黜,皆听三桂裁定。康熙元年,索尼四辅臣又命三桂兼辖贵州,应允三桂所请,“贵州一切文武官员兵民事务,俱照云南例,著平西王管理”。于是,云、贵两省真正成了吴三桂的独立王国,“所辖将吏,选用自擅”,各省员缺,也以其部属推选除授,谓之“西选”,“西选之官遍天下”。不仅如此,他以各种手段聚敛财富,征收重税,垄断盐、铜之利,经营名贵药材的采买售卖,牟取暴利。三桂把大量的金钱一方面用于“收召人才,树立党羽”;一方面放高利贷给富商,称为“藩本”。三桂的实力比耿、尚两藩更为雄厚。
  三藩的存在,已成为国家经济上的巨大负担。他们在其藩镇所得,都窃为已有,还从朝廷索取大量饷额和经费,用于养兵和行政开支。以顺治十七年为例,云南一省岁需俸饷九百余万两,加上福建、广东两省的饷银,共需二千余万两。而本年度全国军饷也不过一千七百余万两。康熙五年,左都御史王熙指出:“直省钱粮,半为云、贵、湖广兵饷所耗。就云贵言,藩下官兵岁需俸饷三百余万,本省赋税不足供什一,势难经久。”因此,“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实非虚语。三藩需求之巨,不仅使各省为难,也使负责此项差使的户部疲于应付,整个财政为此时常陷入措手不及的困难境地。
  在康熙帝即位之初,三藩已成割据之势。索尼四辅臣执政时期,对三藩采取笼络、包容之策,希图利用他们的力量对付南明、农民军余部,及土司的叛服无常和海上郑氏的抗清力量,因而听任三藩所为,更助长其势力的急速膨胀。三藩横行南疆,影响及于全国,这不能不与日益加强的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产生尖锐的矛盾。
  康熙帝亲政后,就“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他以敏锐的目光已看出“三藩势焰日炽”,已构成国家的心腹之患,把它列为自己亲政所必须解决的三件大事的第一件大事,时刻思虑裁撤的时机与办法。
  康熙帝早有撤藩之意,但又虑及“三藩俱握兵柄”,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已洞悉朝廷意图的尚可喜首先提出撤藩,要求“归老辽东”。这就给康熙帝提供了解决三藩问题的一个难得良机。康熙帝趁势顺水推舟,立即批准,对他这一主动行动给予高度评价。三桂与精忠得此消息,心不自安。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在京师“希探上意,驰书于桂,令亦如尚、耿之请,从中画谋,弥缝可独留”。吴三桂依计而行,于同年七月也向朝廷请求撤藩,与此同时,精忠也提出同样的请求。康熙帝当机立断,一概批准。但对吴三桂是否也撤却产生了不同意见。除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南,捣三桂巢,皆赖其力。还有“蔡毓荣、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斗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他们为平叛发挥了重大作用。
  自内战爆发以来,每天上奏的军报不下三、四百疏,康熙帝“手批口谕,发指示,洞的中窾”。政策和策略正确,从根本上保证了平叛的胜利进行。到康熙十五年底,“东西两巨寇(指耿与王辅臣)既降,乃得以全力办三桂”。清军逐渐转入战略反攻。在湖南战场,吴三桂军虽然还占据岳州、长沙等要镇,但吴三桂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他的统治区内,经济状况恶化,民穷财尽,军饷告乏,军心动摇,大批将吏投向清军。吴三桂己失耿、尚两藩之援,处境更加孤立。吴三桂“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八月,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得病暴亡。其孙吴世璠即位,改元洪化。他见势不妙,弃衡州,退居贵阳。这时,清军已进入湖南,在圣祖决策和严令下,清军已将长沙之敌包围,并从水陆两路攻取岳州。康熙帝指出:“歼灭吴逆,荡平诸寇,在此一举。”他特别强调:“今日之事,岳州最要,不可不速行攻取。”他甚至以御驾亲征相激励。康熙十八年正月,向岳州发起猛攻,“水陆围困,断其粮道”,迫使吴军弃城逃走。岳州一破,常德、长沙、衡州等相继而下。在清军的猛攻后,吴军全线崩溃,湖南、四川、贵州、广西都被清军收复。康熙帝遣三路大军,分别自湖南、四川、广西向云南进军。至康熙二十年十一月,三路大军终于打破昆明城,吴世璠服毒自杀,其党羽或死或被俘,一网打尽。这场历时八年的内战,以吴三桂的覆灭而告终。
  平定吴三桂叛乱,废除“三藩”,使整个大陆重新获得了统一。康熙帝又乘“平吴”之余烈,抓住时机,着手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他采取既抚且剿的方针,于平吴三桂二年后,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准予郑氏政权投降,从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台湾,自此正式并入清朝版图。次年,康熙帝同意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福建省,并派兵驻防。

高屋建瓴

康熙除吴三桂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和西汉初年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诸候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以上诸王大多在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的十八路诸候的战争中,立下过汗马功劳,被人们熟知的一代兵仙韩信,垓下一战,八面埋伏,逼死项羽,成就了刘邦的皇帝梦,书写了中华战争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然而就在刘邦登基的十一年间,七个异姓王被先后翦除,汉高祖五年赵王张耳病死,燕王臧荼被殊,汉高祖十一年楚王韩信被处死长乐宫并夷灭三族;梁王彭越被剁成肉酱,遍赐诸候;淮南王英布收到肉酱后的几个月内,即被刘邦发兵征讨,死于非命。七个异姓王中功劳最大的楚、燕、梁、淮南王死的最惨。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历史上刘邦剪除异姓王是怎样的?
昔农胞磷: 西汉开国时,有七位大功臣被封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是为“异姓诸王”.他们占据关东的广阔土地,各自为政,显然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对于这些兵多将广、割据一方的异姓诸侯王,刘邦自然是欲除之而后快,为了维护大一统的江山,他毫不留情地开始清洗这些势力.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韩信、彭越、英布等六王皆因图谋反叛之罪名遭到杀戮或贬黜,只有长沙王吴芮因势力弱小且向皇室示忠而得以幸免.后刘邦与众臣杀白马、立盟誓,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誓”.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刘邦怎么除异姓王的书
昔农胞磷: 刘邦对于铲除异姓王的计划,可能在分封的时候就想好了,他把两个小的异姓王布局在两个角,再把关系不好的四个异姓王放在了一起,至于最强大的韩信,刘邦直接把他囚禁在了宫中.刘邦首先选择逼反实力中等的韩王信,一是因为韩王信的所在地离自己的都城进,威胁比较大二是韩王信和其他异姓王没什么关系.接下来,刘邦选择了代相陈王,逼反他可以直接关系到韩信,事实上在代相反了之后,韩信也在宫中被除掉了.刘邦还用向异姓王借兵的方式,来测试他们的忠诚度,不出兵的基本就是有二心的.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刘邦为剪除异性王采用哪些手段?
昔农胞磷: 1.首先明确异姓王有7人: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2.汉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这些异姓诸侯王占据原来东方六国的广大地域,拥有很大权力,因此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严重威胁.刘邦借口韩信等人企图谋反,将他们相继翦除.也就是先册封这些功勋显赫的异姓王,后来处于维护刘姓天下的统治而剪除异姓王,逼迫他们造反,而有的异姓王相互勾结,刘邦除掉他们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结果除了长沙王吴芮全部被杀.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分封制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制度?
昔农胞磷: 汉朝刚刚建立,汉高祖刘邦便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为 了以示郑重,还采用... 将长沙王之外的其他六个异姓诸侯王逐一翦除^长 沙王吴芮及其后人之所以能够在这...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张良献计是何计 -
昔农胞磷: 张良,居汉初三杰之首,是刘邦的"划策之臣".刘邦曾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出身于韩国显族,其先人曾为五世君主之相韩复仇和恢复韩国是他一生最大的心愿.早年他与力士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成,...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关于刘邦的成语故事 -
昔农胞磷: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刘邦诛杀异姓王的后果是怎样的?
昔农胞磷: 韩信带兵围追项羽,项羽拔剑自刎乌江,楚军被彻底消灭.韩信心想:如今天下已归... 但他心里一直很不痛快.刘邦打败项羽,得了天下称帝后,就想废了这些异姓王.他...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什么是白马盟誓 -
昔农胞磷: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谁是历史上最狠毒的女人? -
昔农胞磷: 楼主您好, 我觉得是吕雉 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高帝十年(前197),陈豨谋反,刘邦率兵亲往平定,吕雉留守长安,听说韩信阴谋诈赦诸官徒奴发兵策应陈稀,遂与萧何商议,骗韩信入宫后...

昌吉回族自治州13148072481: 郡国并行制的演变与灭亡我想问的侧重点是 郡国并行制影响到天子权威的一个详细事件. -
昔农胞磷:[答案] 西汉初年,刘邦以秦代因孤立而败亡的教训,剖裂疆土,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诸侯王,实行郡县、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 铲除异姓王即成为必然.从高祖五年始,刘邦先后铲除了燕、楚、梁、淮南等异姓王,仅保留一个势单力孤的长沙王吴芮.在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