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道”请问: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

作者&投稿:鄞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和老子~

  我现在用四个字来讲“论语”——仁、义、礼、智。人,要有仁心,我们都是人,人心是很灵的,所以叫做心灵。而人又是万物之灵,人生最重要的是将万物之灵的灵活出来,也就叫灵长类。人性的尊严、人格的高贵就在这个心,孔子称它为仁心,东方人文世界的首要,从中国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全部在这个仁心。所以人的学问不要很多,有时能想到仁这个字就是件了不起的事了。仁心就是我们的心会有感觉、感触,尤其在苦痛、悲伤时,就会有不安、不忍。看到父母很寂寞,心中一定充满了不安;看到孩子如此辛苦读书,就会想陪他一段,看到朋友如此落寞神伤,看某些地方有灾情,都会让我们不忍。仁心就是从不安、不忍呈现出来的。

  因此,有感觉才会觉醒,有感觉才能触动,“跟着感觉走”是没有错,“只要我喜欢,有么不可以?”但要层次比较高的喜欢,而不是叛逆或堕落的喜欢,那样只会让父母伤心、难过,让老师受不了,因为那是抗议。为什么抗议呢?为了青春不留白,因而让它变黑吗?白色是光明的,可以画上美丽的色彩,让它多彩多姿,为什么要变成黑或灰呢?所以青少年朋友不论是“跟着感觉走”或“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我希望在这两种感觉背后是感动,有触动、有觉醒,就是感动。感动就会有生命的动力,也就是仁。

  中国经典重大的就是所有的爱、人间的美好都是从每个人心灵发出来的,中国文化所要求的成就感、充实感,层次是很高的,我们不能轻估它。我们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信仰,但我们爱父母、儿女,一生就这样过下去,因为我们有不安、不忍。所以,只要我们的心有感觉、感触、觉醒,就会发出很大的力量。中国人讲“麻木不仁”,如果没有仁,人就是麻木的,也就是瘫痪,有人等于没有人,有人生等于没有人生。因此,有仁,人才有生的力量。我们人生中有这份从“论语”中来的仁心,就可生儿女、生父母、生老师、生学生的。学生是可能生老师的,譬如今天开班会,大家决定好好用功,明天出现奇迹,每个人都考高分,让老师大吃一惊;或者儿女让父母惊喜、感动,证明我们可以认真用功,或是兄弟姐妹悄悄地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给父母一个惊喜;这是我们每年都会做的,但为什么不能天天做呢?仁是不安、不忍,从不安、不忍中发出爱,就叫仁者爱人。

  然而,人我之间,我并非唯一,我只是众多之一,这时,我们就要找“义”。义就是我的爱与他人的爱可以交会,我的心及他的心都可能接受,所以我们要有公义或正义,否则若我们只有爱心,就会变成专制独断。把自己的爱看成太重要,就变成自我膨胀。妈妈比较喜欢姐姐,弟弟受不了,爸爸比较喜欢弟弟,姐姐又受不了,事实上,我们要找到一家人的义,父母爱每一个兄弟姐妹。同样地,老师也爱每一个学生,这是义,老师要负责全班,父母要负责全家,不要老是觉得自己是唯一的重要,这就要找到了公义。否则,爱会产生灾难。人生中受到最大的伤害是从爱而来,最大的苦闷也是因为爱出不去,因而产生挫折、碰壁,令人十分伤感。所以,当我们的爱发出去时,要经过义,也就是先考虑自己与对方的交情,以及对方可接受的程度,也就是爱要有分寸。中国人是讲求伦理的,如果学生对老师比父母还好,那么老师会无法承受,因此,学生身为儿女,要最爱父母,然后才是老师,对老师的爱不能超过父母的爱,如果有老师接受这样的爱,这个老师是不明事理的。所以,如果在孩子面前批评父母,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是个大原则。父母与儿女之间,有时只是沟通的问题,也就是彼此间的义出了问题,就必须找到彼此间共同的义,而千万不可怀疑对方的仁,或认为对方不爱我,不关心我及否定我,因为这会使人的地位动摇。
  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孔子学院是面向老外和华人移民二代的,是为宏扬中华文化的,教汉语和一些民族文化就够了,他们学论语,估计级别不够.毕竟文言文连大多数中国人都不能深刻的理解.

作为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孔子的学说都涉及了“道”这个文化要义,它们之间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儒道对社会的认同感不同,儒家讲求积极入世,所以它追寻的是学问的增益,希望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即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此它的“道”就是“为臣”与“为人”之道,也就是前面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再者儒家重礼,且渴望在“尊尊亲亲”的等级关系中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这就使它还有伦理教化的成分;而道家它讲的是在不断的减损中获得一种心境的抽拔,即把宇宙社会回归到一个混融的状态,把人融入自然,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存亡,所以它的道是一种回归自然本素,它是从一个大的概念,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观照这个世界,因此它说“道可到非常道”即,道如果可以言说命名它就不叫道了,它的道是一种混沌状态,属于行上学层面的“无”,但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无”并不是指没有任何东西,而是太多太大的东西让溶合在一起让你看不出具体的形,所以它的无是有中的无,故有“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之说。
总的来说孔子的道更多的指道德,而老子的则指世界的一种混融状态。

同:都是道
不同:孔子是儒家学派传始人,主张“仁政”和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而道家学派传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让人顺应天命。还有事物一切都有对立性。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中国三大主流
老子乃书道家思想
孔子却是属儒家思想,道理

当然是相异的,毕竟两者的思想基础不一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而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的“道”是指道理、道德等一切有关人作为的东西,是对人生座位的阐述和理解。
而老子的“道”则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解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更有不同的解释。在老子那里,用得最多的“道”是指自然的宇宙的一般法则和根本原理,贯通万物的共同的普遍之理。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中就是这个意思。另外还有“形上道体”之“道”等哲学上的解释。


孔子在《论语》中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的句子是?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儒文化是中国人骨子里安身立命之物,气节文化是儒文化中一直倡导与弘扬的文化。华夏民族能傲立于世,靠的就是...

孔子?在论语十二中以什么什么启示我们做人不仅要立志还要善于提出问题注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_百度...
意思是: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高尚的儒者,不要做以儒为职业的小人物。出处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论语十二章的文言文现象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

随记:蘧子,又一位隐藏在《论语》里面的先圣
蘧子年长孔子三十多岁,当孔子还是孩童时,蘧子就是名满天下的卫国贤大夫了。卫国高层那年即将发生内乱,蘧子劝说无效,为不参与阴谋,毅然辞官归乡。成年后的孔子赞道:“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句话就记载在记述孔子及弟子言论的著作《论语》中。3.孔子与蘧伯玉 信奉...

再,斯可矣 什么意思
意思是:考虑两次也就行了。此句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1、注释 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2)斯:就。2、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论语》十则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论语》第一章原文是什么?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学:孔子在...

论语十则中有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

在《论语八则》中孔子对子由是从哪方面说的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上蔡县13361925932: 论语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
邓诗甘露: 孔子认为,向“无道”的当权者效忠,是有限度的.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上蔡县13361925932: 论语里有多少个道字 -
邓诗甘露: 《论语》中“道”的词频数进行了统计,一共是89次,在孔子言论中“道”使用了59次,在其弟子等他人的言论中出现了30次.[按照杨伯峻(2006)《论语译注》中“论语词典”的统计,《论语》中“道”的出现了60次,孔子言论中“道”出现了44次下面是统计表

上蔡县13361925932: 孔子的“道” -
邓诗甘露:“道”这个字在《论语》中大约出现了一百次.对于孔子思想的诠释来说,“道”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正如我们应当直接可以看到的,对于“道”这个字的哲学分析,支持着我们对于孔子宇宙论的独特诠释. “道”这个字由两部分构...

上蔡县13361925932: 论语中第二章第三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
邓诗甘露: (1)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2)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上蔡县13361925932: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是什么? -
邓诗甘露:[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 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

上蔡县13361925932: 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 -
邓诗甘露: 称为“尊者”的先生说“孔子不知道”,对此,在下说几句自己的看法如下: 1,《论语》中说,孔子“据于德”而“志于道”,为什么?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所以,立足于可据的德去追求道的境界,是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

上蔡县13361925932: 《论语》中有“凡执事不敬者,必败亡”这句话吗? -
邓诗甘露: 可以肯定地告诉您,《论语》中没有“凡执事不敬者,必败亡”这句话.不过,关于“敬”的问题,《论语》中是多次提到过的.例如《学而》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

上蔡县13361925932: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的“礼”应包含哪些内容?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
邓诗甘露:[答案]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7页,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 从《礼记》、《左传》等典籍的零星记载看,孔子主张的礼是起源于天道的. 《礼记·礼运》引用孔子的话说: “夫礼,先...

上蔡县13361925932: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哪些思想? -
邓诗甘露: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和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但是其中心思想是【仁】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一种...

上蔡县13361925932: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对“孝”的看法:“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 -
邓诗甘露:[选项] A. 供给父母生活所需要衣食 B. 帮助父母做事 C. 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 D. 敬重和爱戴父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