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名言名句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漆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阳明先生说“花不在你的心外”定然是对的,所以心内自有乾坤,花花草草不过是心内之物而已,因为自己念及此花,此花此时方有颜色,自己若不念,此花便与心同归于寂,但是花如何开,花又如何寂灭,并不知晓。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扩展资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

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

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着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理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的人说的,一般的学生是摸不着头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习录



王阳明的名言"心外无物"出自他的《红学斋读书笔记》,这是一本他在明朝末期的读书笔记,在其中他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心外无物"这句话指的是:心灵在安宁的状态下,不受外界的物质事物影响,是追求内心平静和宁静的理念。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主要核心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朱熹理学...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这类思想的精髓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致良知。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类内心本身就是自然的道德规律,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根源。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道正确的道德规范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其贯穿于行动之中。心外无物:王阳明认为,外界事物会对心灵产生影响,心灵丰盈、深邃、美丽与否,却取...

“心外无物”——王守仁
1.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字伯安),世人称之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影响深远。2. 王阳明哲学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的影响,直接继承南宋陆九渊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形成了庞杂的哲学体系。3. 他提出“心外无物”的哲学命题,主张人心是一...

王阳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
但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西方近代提出来的,而东西方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用西方的思维来衡量东方的思想,是否合适就值得商榷了。比如西方黑格尔说的“存在即合理”,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都是经典的唯心主义名言。同时,由于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因此王阳明也被认为是主观唯心...

求教: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的理解,这样理解对吗?
心要通过物质的运动来体现 物质则是在其运动中实现自我发现的。没有自我发现就没有观察者来证明其存在,可是没有物质亦就没有自我发现。心外无物,外物即心,心即外物。王阳明认为心物是同体的。你的“良知”理解和我:老子提倡道,也说了失道后德,可是道谁能控制?也许只在混沌的状态下才有的(...

心外无物—阳明哲学
                                            文\/小芳姐姐 心外无物,物是事情的意思,心外无物就是心外无事。积极的含义:做任何事,...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之说的明朝思想家是?
称:"心为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他的学说比程、朱理学空谈天理性命更简单易行,因此他的学说一度风靡南北二京,学者翕然信从。王守仁自诩平生所为两事,一"破山中贼",即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二"破心中贼",即其"心学"学说。有《传集录》、《王文成公全书》。

你对明朝王守仁的“心学”有什么看法
然而,尽管阳明曾肯定心外无物的“物”是指“事”而言,但他始终没有明确地把实在的客观物体(如山川草木)排除在心外无物这一命题的适用范围之外。由于“物”的通常意义包括山川草木乃至人与万物,这使得王守仁心外无物说必然会面对外界事物客观实在性的挑战。《传习录》(下):“先生(王守仁)游南镇,...

如何理解“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明代思想家王明阳先生的心学理论观点。 王明阳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没有“灵明”,天地万物和 社会 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因此才有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结论。 “人...

阳明心学的要旨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泉论道时得出的心学的总诀。)

洛南县15871048178: “身外无物”这个说法的出处是? -
正娴氟胞: 原话是“心外无物”,是明代儒学——心学中王阳明的观点.

洛南县15871048178: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于何时何地 -
正娴氟胞:[答案]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王阳明大约在公元1507-----1510年左右,于贵州省修文县提出来的.

洛南县15871048178: “此花不在你心外是谁的名句?此花不在你心外”是谁的名句?
正娴氟胞: 王守仁,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王阳明的著名观点是“心外 无理” “心外无物”(见于《传习录》).“心外无理”,说 的是当我们去探求各种“理...

洛南县15871048178: 同归于寂什么意思 -
正娴氟胞: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

洛南县15871048178: 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有什么深刻意义啊? -
正娴氟胞: 人家约他去看花,他回答的大意就是:我看花,则花在;我不看,则花不在.王阳明和朋友看花,阳明对朋友说:汝未来看花时,此花与汝同寂,汝来看花,花与你同时明白起来,可见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洛南县15871048178: 求这些王守仁名言的出处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4.“人心之得... -
正娴氟胞:[答案]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名言,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洛南县15871048178: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用文言文怎么解释 -
正娴氟胞: 王守仁.即王阳明,人称阳明先生. 中国明代哲学家 的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洛南县15871048178: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
正娴氟胞: 一、“心”指“意向”,“物”指“事”.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

洛南县15871048178: “自开自落”一般有什么意义? -
正娴氟胞: 心外无物 《传习录》有一段很精致的文字解释王阳明“心外无物”:“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洛南县15871048178: 王阳明[心外无理] -
正娴氟胞: 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论证.通过此论证,可以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的结论,为心学接下来所提出的道德学说作准备. 王阳明认为“良知”这个道德心是宇宙万物之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