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出自哪个典故?

作者&投稿:商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是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

【原文】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②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③,出其图法④,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

  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⑤,爰近姑与息⑥,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⑦,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

  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⑧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⑨,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⑩,故臣日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

  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于禽兽麇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辚、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

  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注释】

  ①先识:即预言。本篇主要说明贤者有先见之明,当其忠言不被采纳、预见国家灭亡时都纷纷离去,以此论证君王“善听”、善用人才的重要。②“人”疑应为“户”。③“终古”之后应当补“见桀惑乱”。太史令:掌典册、祭祀、天文历法的官。终古:传说夏桀的太史令。④图法:图书、法典一类的书籍。

  ⑤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因不满纣王暴政,上谏遭拒后披散头发佯装疯狂。⑥姑:女子。息:男宠。⑦杀三不辜:纣的叔父比干谏纣,纣剖其心;纣砍一寒冬涉水者的脚,看他为什么不怕冷;纣剖一孕妇的腹,看其胞胎。⑧比:近来。⑨多以不当:应为“多不当”。

  ⑩应为“是不知所以存所以亡也”。“所”下当有“以”。切:磨。倚:近。切倚:互相偎依。此处应补“威公问其故。对”。薨(hōnɡ):诸侯的死。肂(sì):假葬,把棺暂埋地中,待以后安葬。饕餮(tāo tiè):贪食的恶兽。钟鼎器皿多琢其形为装饰。报更:报偿,报应。“仕”字疑衍,当去掉。中山五次割地给赵国求和,而公元前296年仍被赵国所灭。应为“悉起军而距燕乎济上”。距:通“拒”。


  【译文】

  凡当国家将灭亡时,有才华的人一定率先离去,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土地靠城池的围护,城池靠百姓的守卫,百姓跟从贤能的人。所以贤明的君主拥有贤人的帮助,就能得到百姓支持,得到百姓拥护就可以得到城池,得到城池也就拥有土地。要取得土地,哪里必须亲自到那个地方、逐户劝说人民呢?只要抓住要领就可以了。夏朝太史令终古见桀迷惑昏乱,于是拿出自己的书籍抱着哭泣。夏桀执迷不悟,越来越暴虐昏乱,太史令终古就逃亡到商去了。

  汤喜悦地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虐待百姓,使其父兄走投无路,侮辱他的功臣,轻视那些贤良的人,放弃德义,听信谗言,广大百姓都抱怨他,执管法典的大臣自愿来归顺商。”殷内史向挚看见纣王愈来愈淫乱糊涂,于是用车载上他的书籍,逃亡到周去。

  周武王非常高兴,以此告诉诸侯说:“商王十分淫乱,耽于酒乐,疏远箕子,亲近女色与男宠,让妲己参政,赏罚没有原则,不遵用法规,杀死三位无辜的人,百姓非常不服从他,执管法典的大臣逃亡到周。”晋太史屠黍看到晋国大乱,看到晋公骄横而无德无义,就带着他的书籍归顺周朝。周威王接见他并问他:“天下的诸侯国哪一国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

  威公问他原因。屠黍回答说:“臣最近在晋国时,不敢照直说。于是向晋公显示天上出现妖象和日、月、星、宿运行不当,以此来启发他,晋公却说:‘那又怎么样?’我又启示他有许多人事不合理,百姓都郁积怨恨。他却又说:‘这对我又有何伤害呢?’我又启示他邻国不服,贤良的人不肯顺从,他又说:‘这怎么能伤害我呢?’像这样,是不懂得国家存亡的原因,所以我说晋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

  威公又接见屠黍问道:“哪国接着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接着灭亡。”威公问他原因。屠黍回答说:“上天生下人并使他们之间有所区别。有区别是人的法度,以此来区别走兽飞禽,君主和臣下上下之间的等级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确定。中山国的风俗习惯就有所不同,他们把白天当成是晚上,日夜不停,男女之间,偎依在一起,经常得不到休息。他们这些人把淫乐当做是快乐,还喜欢唱着悲伤哀怨的歌曲。

  他们的国君对这种情况不加以制止反对。这就是国家灭亡的风气。所以我说中山国很快就跟着要灭亡了。”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就灭亡了。于是,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又到哪个国家要跟着灭亡了呢?”屠黍不说话。威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他。屠黍无可奈何地说:“你的王朝将要灭亡。”威公这时才害怕了,他到处求访国家里面年长德高望重的人。

  寻访到义莳、田邑等人,对这些人以礼相待。然后又寻访到史辚、赵骈,给他们担当进谏大臣的官职。同时,还取消了三十九条苛刻的法令。威公把做的这些事告诉了屠黍。屠黍回答说:“周朝可能要到你逝世之后才会亡国。”威公问这其中的原因。屠黍说:“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国家的振兴是由于上天赐予它贤能的人和勇于直谏的人;国家的灭亡是由于上天降给了它扰乱朝纲的贼子和会阿谀奉承的人。”

  威公过世之后,棺材停放了九个月都不能够下葬,周王朝被分裂成两个部分。所以有道行的人说过的话,是不能不重视的。周鼎上面刻有饕餮的图案,有头但是没有身体,这种东西吃掉一个人,还来不及把人吞下去,自己的身子就会融掉。这说明在现世会立刻遭到报应。做坏事也就是这个下场。白圭来到中山国这个地方,中山国的国君意图挽留他在国内,白圭坚决地辞去,坐车离开了中山国。

  他又来到了齐国,而齐王意图留下他,他还是拒绝,而离开了齐国。人们问他为什么推辞时,白圭回答说:“这是两个将要灭亡的国家。我从老师那里学到过‘五尽’的说法。什么称为‘五尽’呢?就是言行出尔反尔,使信用无存;对好人不加赞誉,因此没有荣耀的名声,使名誉无存;不会关爱别人,人与人之间不是相亲相爱,使亲情荡然无存;

  旅行在外的人吃光了粮食,在家的人又没有饭吃,这就是财物无存;不能懂得使用别人,自己又没有发挥好的作用,这就是功能无用。一个国家存在这五样的情况,就一定会灭亡,不可以侥幸逃过。中山国、齐国都存在这五种情况。”如果令中山国和齐国听到这关于五尽的说法来进行改革的话,就必然不会亡国了。

  他们的灾祸就在于没有听到忠言,即使让他们听到了,但他们又不去相信。可见,君王的主要任务是要擅长听取忠言。中山国曾五次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赵国,齐王曾带领全国的将士在济水抵抗燕国的进攻,可是两国都没有好结果。这是因为他们摒弃了用来生存的条件,却顺延这灭亡的路走下去。


【作者简介】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作品《吕氏春秋察今》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魏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赏析】

  • 先识

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 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


【作品成就】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




《晋书》卷一百十 载记第十
慕容恪、封弈讨王午于鲁口,降之。寻而慕容评攻克邺城,送冉闵妻子僚属及其文物于中山。 先是,蒋干以传国玺送于建邺,俊欲神其事业,言历运在己,乃诈云...封其子泓为济北王,冲为中山王。宴群臣于蒲池,酒酣,赋诗,因谈经史,语及周太子晋,潸然流涕,顾谓群臣曰:"昔魏武追痛仓舒,孙权悼登无已,孤常谓二主...

惠州名胜古迹 对联
惠州 西湖 (1)一更山吐月 玉塔卧微澜 ——《江月五首》苏轼 (2)五湖秀水五面镜 面面妆镜藏青山。六如亭(朝云墓)(2)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之手,联是这样的: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2)清道光名士林兆龙为之写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

谁是鲜卑慕容氏最杰出的英雄
威帝慕容冲慕容冲(359年-386年),小字凤皇,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主,鲜卑人,前燕帝慕容儁之子,慕容暐之弟。前燕时期慕容儁在位时曾被封为中山王、大司马。...后来,正当慕容详僭称尊号时,慕容麟又率领丁零族等攻入中山,斩杀慕容详及他的党羽,他自己趁机僭称尊号,但被北魏皇帝拓拔圭击败,投奔范阳王慕容德,并劝慕容...

中国出名的对联都有啥?
欲上高楼且泊舟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关帝庙联: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南岳衡山南天门对联: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南京明中山王

颖川出现过多少历史名人?
中山的支和上(名字不详)使人到仓垣断绢誊写,取回中山之时,中山王和僧众具备幢幡,出城四十里迎接,可谓空前盛况。一时学者象帛法祚、支孝龙、竺法蕴、康僧渊、竺法汰、于法开等,或者加以注疏,或者从事讲说,都借着《放光》来弘扬般若学说。就因为朱士行求法故事动人,后人更伪托有《朱士行汉录...

汉武帝刘彻时的重要历史人物,朝臣妃嫔,皇亲国戚,宦官优伶。
赵弟,上圭人,封新畤侯。蝉封,毋寡之弟,昧蔡被杀后成为大宛国王。且鞮侯,昫犁湖之弟,匈奴九任单于。苏武,中郎将,宣帝时封关内侯。张胜,中郎将,苏武副使。苏惠,兼吏。缑王,原浑邪王部将,赵破奴被俘时复归匈奴,后欲在匈奴发动政变重新归汉,失败被杀。虞常,原浑邪王部将,赵破奴被俘时复归匈奴,后欲...

沈括的《梦溪笔谈》有30卷,都是哪30卷?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中山人常好与镇人相雌雄,中山城北园中亦有大池,遂谓之海子,以压镇之潭园。余熙宁中奉使镇定,时薛师政为定帅,乃与之同议,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

战国时期金银器有哪些种类?
金兽呈鹿形,制造者准确到捕捉了小鹿受惊回首、拔腿欲奔的一刹那。 这个时期,北方的匈奴地区也出现...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发现嵌金银带钩,江陵望山楚墓的金错凤纹铁带钩,长达46厘米,如此之大的带钩较为...还有形状不一的金箔,有圆形、半圆形、圆弧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圭形、双沟型等10多种。

谁能跟我介绍一下''王''姓的来历
8、东平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9、新蔡郡,治所在河南新蔡;10、新野郡,治所在河南新野;11、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金乡西北;12、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13、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14、章武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大城);15、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

有关三峡的历史
v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名家结有不解之缘,呈现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于其作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

南城县19129788202: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 -
察映参芪:[答案]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揣摩选项正误. A.白圭先到中山国,又...

南城县19129788202: 《白圭之中山》文言文译文是什么? -
察映参芪: 晋国的太史屠黍看到晋国动乱,晋公骄纵又无德无义,带着他掌管的法令图籍逃到周国.周威公接见了他并问他说:“天下的国家那个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周威公问什么原因,屠黍回答说:“我从前在晋国,不敢直言,只...

南城县19129788202: 形容一幅画得不完美,需要一个高手来把它补完美,怎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个高手的行为? -
察映参芪: 画龙点睛

南城县19129788202: 郭沫若的笔名的来源 -
察映参芪: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为尚武.他笔名、化名很多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南城县19129788202: 东坡半篇赤壁赋,南容三覆白圭诗.的出处 -
察映参芪: 这是一幅对联.具体出处不详 另有——南容三复白圭诗,东坡两游赤壁赋.

南城县19129788202: 三复白圭.是什么生肖? -
察映参芪: 三复白圭,典故名,典出《论语·先进》.南容读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三反覆之,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谜底是:羊

南城县19129788202: 有关吕氏春秋的成语 -
察映参芪: 【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三豕...

南城县19129788202: 吹毛求疵的成语故事 -
察映参芪: 相关典故 编辑 《三国志·吴志·步骘传》:“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疵,重案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 《水浒传》:“第四七回那厮倒来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势去拿那厮.” 《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候官千数,重罪受赇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 宋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撮其投到状一言之误,坐以异同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韩非《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培根《谈读书》(王佐良译):“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南城县19129788202: 刘备和刘邦是什么关系? -
察映参芪: 刘备是刘邦的后人 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是刘备的先祖,而刘备是刘邦的后人.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典略》称刘备原本是东汉临邑侯国的枝属).而刘胜是刘邦的重孙.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

南城县19129788202: 三国时的刘备在家排行是几? -
察映参芪: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典略》则称刘备是临邑侯枝属).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刘备是独子,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所以谈不上排行是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