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12)---上善若水

作者&投稿:阙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道德经解析(12)——上善若水:超越表面的解读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一词,蕴含着深刻的世界观,道家认为,道无善恶,这是一种超越善恶界限的智慧。这句话并非单纯赞美水的温柔,而是借此阐述一种高妙的人生态度和领导艺术。


传统解读往往将“上善”视为最高境界的善良,但这与道家的精神背道而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影响使得人们倾向于将道德与善良等同,而忽视了道家的深层次含义。简单地将“水”的品性解释为善良,可能导致误解,如洪水、泥石流带来的灾难,或是大禹治水的故事,都似乎与“善”相悖。


实际上,"上"在这里指的是地位、能力,"善"并非指善良,而是指善于运用和引导。真正的智慧在于,像水一样,居上位者懂得利用万物,而非争夺利益。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提升,也体现在领导他人时的无私和策略。


以一个商业领袖为例,他起初凭借技术优势与同事竞争,但当升至高位,他选择善用团队的力量,鼓励他们相互竞争,从而共同成长。他看似在“争”,实则是在引导,最终让团队和个人都收获了成功。这种“上善若水”的领导方式,既体现了道家的智慧,也揭示了成功背后的策略与包容。


水的特性——处众人之所恶,意味着它接纳并适应环境中的劣势位置,这是道家修行中的重要理念。在道家哲学中,肾与水相联系,象征着修炼的起点。深入理解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领悟到人生路上的平衡与包容。


总的来说,“上善若水”并非简单的善良比喻,而是一种策略性的领导智慧和生活哲学,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真正的和谐与成功。理解并实践这一思想,才能真正领悟道家的精髓所在。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善是好的意思;师是老师,引申为榜样;资指资源、借鉴,这里是借鉴。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尺度。善和不善是互为师和资的,再一次强调对立统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出自于《善行,无辙迹》...

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基本信息
出版时间为2010年4月1日,非常适合对老子哲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或读者深入了解。该书采用16开本设计,共304页,内容丰富,旨在解析老子《道德经》中的深奥思想。读者可以期待在书中找到对《德经》的深入解读,以及对老子哲学的独到见解。定价为32元,性价比高,对于追求知识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莅怎么念什么意思
莅的读音为为lì,可以表达多种意思。1、在古文中有治理,通知,管理的意思。《韩非子·喻老》中有一句:楚庄王莅政三年。意思是楚庄王管理朝政有三年的时间了。2、莅的部首为草字头,总笔画有10笔, 发展到现在多用作“到”的意思,组词莅临、莅会等。多指导某地参加会议,光临某地的意思。3、...

道德经·大成若缺出处
《大成若缺》的出处解析 出自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道德经》的第四十五章,这部著作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老子》或《五千言》,据传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李耳,鹿邑人)所著。它并非分家前的独立作品,而是当时众多学派共仰的智慧结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

轻诺必寡信的前半句是什么
前半句是: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译文: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出自:春秋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译文: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轻易许诺的人必定很少守信用,经常把事情看得很容易...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万物
本章是对道生育万物的整个过程的简述,因而在整部《道德经》中的地位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本章论述过于简略,使人们对于“一、二、三、阴、阳、气”等概念内涵很难把握准。因此我们首先解析一下这几个重要概念。概念“一”,就是第十四章所讲的“一”。 我们在二十五章、三十九章都对“道”和“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得志.不失其所...
一、句子出处 语出《道德经》第33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二、句子解析 1、句子解释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的,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只要有力量就可以了,...

道德经·为者败之出处
《道德经·为者败之》的出处解析 出自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的第二十九章,这部著作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具有极高的地位,被广泛尊崇为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李耳,河南鹿邑人)的创作。《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它不仅是道家思想的根源,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

老子的处世哲学
解析: 在先秦诸子中,最擅于思辨的莫过于老子与庄子了。《老子》一书十分重要,他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即“道”。想必“道”这个词早已有之,但将其...在《老子》一书之中,对于王侯将相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建议简直是俯拾皆是,在《德经》中犹为明显。他的理想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不是...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德建名立(dé jiàn míng lì), 形端表正(xíng duān biǎo zhèng)。翻译: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解析: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说不想那是因为没...

兴文县17282105542: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该怎么理解? -
检虽志苓: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

兴文县17282105542: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的详细解释 -
检虽志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余道矣….我的理解是,最聪明的处世方法要像水一样,不骄不躁,水总是往低处留,可是万物都离不开水,人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该谦虚一点.这样才会真正地接近于”大道”.

兴文县17282105542: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多谢.
检虽志苓: 上善若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高的道德境界,其实也就象水一样,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以水比喻最高的道德境界,虽然只是一种比喻,却十分自然和贴切.《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是说,具有很高道德境界的人,性情往往象水一样.水滋润万物,有利于万物的生长,但却不与万物争夺什么.水经常流淌到卑下污垢的地方,这些地方是众人所讨厌而不去的.正因为水有这样善于处卑下而润泽万物的品德,以及消失自我而不显功业的精神,因此水的天性接近于道的境界.

兴文县17282105542: 《道德经》里面“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
检虽志苓: 上善若水 成语释义 词 目:上善若水 朴实无华现本性 无须出世无须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发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兴文县17282105542: 上善若水解释
检虽志苓: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高的道德境界,其实也就象水一样,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以水比喻最高的道德境界,虽然只是一种比喻,却十分自然...

兴文县17282105542: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啊?什么意思啊?
检虽志苓: 《道德经》第八章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

兴文县17282105542: 道教的“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
检虽志苓: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兴文县17282105542: 上善若水解释 -
检虽志苓: 从不去争 它经常停留在 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因势利导 润泽万物 哪个文化的发源 都跟水有关系 有水处才有人类起 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 所以 上善若水的真正的原因 是老子在这强调的是 善利万物而不争 待在众人不愿意呆的地方 所以它接近于道

兴文县17282105542: 上善若水怎么解释 -
检虽志苓: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兴文县17282105542: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检虽志苓: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