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华夷之分从何时开始的?

作者&投稿:穆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清雍正在《大义觉迷录》肆意篡改韩愈《原道》原话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上谕: 自古帝 王之有天下,莫不由怀保万民,恩如四海,膺上天之眷命,.........韩愈有言:“中国而 夷狄也 ,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原话:孔子之作 《春秋 》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原话适用对象是 华夏血统诸 侯,诸侯用夷礼则视为 蛮夷,诸侯用中国礼就视作 中国,此 处没有说“夷狄”入中 国。然而雍正却篡改韩愈说的 ,加入了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  ,就是为了论证满清对汉人统治的合法性,为了更好的奴役汉人,让汉人不要反抗,接受他的统治。    

2.   此外出生在女真族统治   之 下的金国伪儒郝经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提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卷三七《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

郝经卷一九《传国玺论  》 : "二汉之亡,天地无正气,天下 无全才,及于晋氏,……致夷狄兵争,而汉之遗泽尽矣,  中 国遂亡也"."中国而既亡矣,岂必中国 之人而后善治哉?圣人有云:‘夷而进于中国则  中国之’,苟 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 何有于中国于夷?”

首先孔子孟子都没有说过郝经篡改的话,汉奸郝经打破了作为“中国之主  ”的种族界限这就从理论上为夷狄统治中国提供了依据.

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 , 郝经被任命  为大蒙古国国信使出 使南宋, 竭力敦促南宋统治者承认大蒙古国“中国之主”的合  法地位并与  之“讲信修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他提出了“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 , 则中国之  主” 的主张。 这无疑不是汉奸思想。

总之,古代无论孔子孟子还是各位先贤都坚持华夏族=汉族都是坚定血统论,周礼文化是建立一种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世界管理秩序,而不是为了让周边族群融合进来。

华夷之辨,内中国外夷狄,贵中国贱夷狄。体系的中心是炎黄血统的华夏民族,体系的基础是强大的物质与军事力量,对周边族群用华夏礼义来实现“用夏变夷”,使四夷臣服,事中华以忠。



春秋管仲:“戎狄豺狼,不 可厌也,诸夏  亲昵,不可弃也。” 

《论语》:“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 经于沟渎而 莫 之知也?”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左传》 :“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  

《孟子》 :“吾闻用夏变夷 者,未闻变 于夷者也。” 

魏征:夷狄 人面兽心,非我族 类,强必寇 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唐太宗李世 民:戎狄人面兽心 ,微不得意 ,必反噬为害 

苏轼:“夷 狄不可以中国之治 治之也,譬 如禽兽然。 

明太祖朱元 璋:”自古帝王临 御天下,皆 中国居内以 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 制天下也。”“驱逐 胡虏,恢复 中华,立 纲陈纪,救济斯民。”“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 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 ,人纪荡然 。”  

朱元璋赐高丽国书:

“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华夏泼乱十有八年,当群雄初起时,朕为淮右布衣,暴兵忽起,误入其中。见其无成,忧惧弗宁,荷天地眷,授以文武,东渡江左,习养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间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张士诚;南平闽粤,戡定八蕃;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

朱元璋赐日本国书:

“上帝好生,恶不仁者。向我中国自赵宋失驭,北夷入而据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华风不竟。凡百有年,孰不与愤? 自辛卯以来,中原扰攘,彼倭来寇山东,不过乘胡元之衰耳!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 

粤自古昔,帝王居中国而治四夷,历代相承,咸由斯道,惟彼元君,本漠北胡夷,窃主中国,今已百年,污坏彝伦,纲常失序,由是英俊起兵,与胡相较,几二十年。朕荷上天祖宗之佑,百神效灵,诸将用命,收海内之群雄,复前代之疆宇,即皇帝位,已三年矣。”


朱元璋赐占城国书:

“曩者我中国为胡人窃据百年,遂使夷狄布满四方,废我中国之彝伦。朕是以起兵讨之,垂二十年芟夷既平,朕主中国天下方安,恐四夷未知故遣使以报。”



朱元璋赐爪哇国书:

“中国正统,胡人窃据百有余年,纲常既隳,冠履倒置,朕是以起兵讨之。垂二十年海内悉定,朕奉天命已主中国,恐遐迩未闻故专使报王知之。”


朱元璋颁行天下振兴文教诏书:

“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义。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 

“胡元入主中国,蔑弃礼义,彝伦攸斁,天实厌之,以丧其师。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

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

在战国时期,诸侯间结盟、约誓中的“华夷之辩”是什么
虽然诸夏对四周的蛮夷之邦充满歧视,但是为了保护华夏各国的安全,除了阶段性和权宜性考量需要和非华夏族群缔结盟誓,华夏各国也需要联合成同盟,必要时共同对抗外敌。 对于称霸的大国而言,不参与盟约不但会受到惩罚,而且会被视为蛮夷。杞成公死,春秋只记“杞子卒”,因为杞国未和诸夏同盟,又用夷人的礼节,所以书曰“子...

华夷之辨是什么?华夷之辨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华夷之辨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华指的是华夏,中国。夷指的是华以外的民族和国家,夷在我们老祖:宗的眼里是贬义词,通常是当蛮夷和蛮子用。大清国时代,人们把所有中国以外的民族和国家都称谓蛮子,应当明白,老祖宗们确有骄傲的资本。中国自古以农耕民族为中心,周边民族都落后于农耕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是怎样解释华夷之辨的?
冉闵在《杀胡令》中就说胡人是「 ”狼子野心”,他失败后,在临刑前也怒骂胡人是「 ”人面兽心”。 西晋御史中丞傅玄曾上书说:「 ”臣以为胡夷兽心,不与华同……” 明末吕留良也认为「 ”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此乃域中第一义。”可见中原士人对胡人的歧视根...

华夷之辩 一词的来龙去脉
华夷之辩是先秦时期的一个论题,又可以称为夏夷之辩,主旨就是华夏族和夷族的区别。“华”是指继承中华文化的民族,“夷”原是华夏族族对非华夏族民族的统称。“华夷之辩”其实就是“居夏则为夏,居楚则为楚,居越则为越。是非天性,乃积糜使然也。”这个就是“华夷之辩”。参考资料:http:...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清末外交
1. 清朝前期的外交观念与机构设置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外交观念深受“华夷之辨”的影响,对外国的交往并不平等,缺乏现代外交概念。清朝的外事机构,如理藩院和礼部,负责处理与外国的关系,但这些机构的职责并不专门针对外交事务。2. 近代外交体制的起步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催生了...

请问: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出自何处? 知道的...
1、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实际出于韩愈之笔,是韩愈对《春秋》笔法所作的概括。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一《原道》)2、释义:夷:中国古代汉族对其他民族的通称。进:同化。孔子作《春秋...

什么是“华夷之辩”?
四,华夷之辩的内容 史料中关于华夷之辩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诸夏一体的意识。《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不以中国从夷狄,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春秋左传正义》齐管仲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这些其实都是要明确诸夏诸国乃一体,诸夏国家之间应该不分彼此,应该相互...

近代中国外交体现了什么特点?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深受“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对外平等交往的意识较弱,缺乏正式的外交机制和专门的外交机构与人员。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上努力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外交领域。清朝末年设立了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随后成立了外务部,到了民国初年,又设立了...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是什么意思?
1、意思: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2、出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

华莹市19323342920: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的少数民族划分 -
爱新觉罗购止咳: 一,中国的民族是怎么划分的民族识别是从解放初到1979年才结束的.民族识别认定的理论依据: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华莹市19323342920: 华夷之辨的意思 -
爱新觉罗购止咳: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华莹市19323342920: 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华夏族的原因跪求~~!希望各位好心人快一点,今
爱新觉罗购止咳: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

华莹市19323342920: 华夏与炎黄的区别? -
爱新觉罗购止咳: 华夏与炎黄的区别: 两者的含义相同,:华夏是中国的古代称呼,"炎黄"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始祖.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夏"在羌语和藏语中都是"伟大、强...

华莹市19323342920: 汉族的形成? -
爱新觉罗购止咳: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

华莹市19323342920: 华夷秩序与朝贡秩序的联系及区别?华夷秩序与朝贡秩序的联系及区别
爱新觉罗购止咳: 华夷秩序是中国在晚清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是长期存在于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等地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内,由于中国在这一地区具有较高的...

华莹市19323342920: 华夷之辩是不是古代的民族主义 -
爱新觉罗购止咳: 不是 1、中国的近代民族概念是梁启超提出的.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 2、民族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3、华夷之辨只讲认同,尤其是心理认同,认同中华则为汉——即凡是愿意接受中华文化礼仪道德,“能驰心于华”,虽然“身出异域”,“吾不谓之夷矣”. 对已历史、语言、风俗则不要求,这根现代的民族认同则不一样.

华莹市19323342920: 汉族是怎么形成的? -
爱新觉罗购止咳:[答案]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

华莹市19323342920: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500字...急 -
爱新觉罗购止咳: 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特产.有自己的语言.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华莹市19323342920: 概述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时期的民族观念,并试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过程的影响 -
爱新觉罗购止咳: 中国古代的夷夏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成为“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夏商周三朝处理民族关系、构筑统治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夷夏观最早是在华夏族中诞生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以文化和分布区域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