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作者&投稿:英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和第一首“烽火城西百尺楼”一样,也写征夫戍卒的思乡离情别绪。如果说上一首的思乡契机是一曲羌笛“关山月”的话,那么这首同样是异域的声声琵琶所引起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以羌笛、琵琶、胡琴入诗颇多,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等。这首《从军行》也是如此。看来彼时这些乐器已成为守边将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

“琵琶起舞换新声”,是一个十分喧闹的场景:琵琶声声,歌舞阵阵,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琵琶也随之翻出新声。可以想见此时人的情绪也是神采飞扬的。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于是,气氛为之一变。尽管琵琶可以不断翻出“新声”,但在久别家乡的征人听来,总不免勾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旧别情”,这旧日的离乡之情始终萦回在他们的心间。作者在一“扬”一“抑”之间,把征人戍卒的离情别绪一并和盘托出,拨动人的心弦。

“撩乱边愁听不尽”承上句。身在边地,这绵绵乡思,这无尽头的边愁,使人无法平静。这“边愁”借着琵琶声,得到抒发,但又是奏不完、听不尽的。这样就从表象进入内心的刻划,并把无影无踪的“旧别情”、“边愁”,变得有形有质,深刻地、准确地表达了征人此时此地的心中之情。

王昌龄作七绝,十分重视结句。他曾有言: “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尽。”(见《文镜秘府》)“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诚如斯言。征人眼观歌舞,耳闻琵琶、羌笛声声,正乡愁万种,不能自已、无法排遣之时,不知何时在巍巍群山之上已升起一轮皓月,照彻莽莽长城。处此阔大的境界,种种闲愁也放置一旁。这一结句确有振起全篇之妙,王闿运《湘绮楼说诗》评述以为“此篇声调高响”,实是指此而言。中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有句云: “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意境与王昌龄此诗近似,但不免有衰飒之感。而读王昌龄这首诗,绝没有这种感觉,这确如有的论者所说,王昌龄的边塞诗是“盛唐气象”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前首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当观其变调。(黄生《唐诗摘钞》)

“撩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黄叔灿《唐诗笺注》)

此首第二句已斩绝矣,第三句转得不迫,落句更有含蓄,愈叹其妙。(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的诗意是什么?
从军行其二的诗意是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原文如下:《从军行七首-其二》作者: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

从军行七首其二原文
1、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2、译文:琵琶起舞呵,换了一曲又一曲,曲曲不离万里关山离别情。弹不尽的边愁呵,令人心绪乱,一轮高高的秋月,正照耀着边城。

从军行七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1、《从军行七首 其二》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朝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翻译:军中起舞,伴奏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忧伤之情。纷杂乐舞与思乡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月亮高高...

《从军行七首其二》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代: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翻译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作品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从军行七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诗写戍边将士辞家别亲的怨愁,但末句翻以豪语结之,表现了戍边将士忠勇报国的坦荡胸怀。前三句极写边愁。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但不管怎么变换,在内心充满思亲怀故愁绪的人听来,似乎“总是”在弹奏出“关山”别离...

从军行古诗其一、其二、其三、其四的意思?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首和第一首“烽火城西百尺楼”一样,也写征夫戍卒的思乡离情别绪。如果说上一首的思乡契机是一曲羌笛“关山月”的话,那么这首同样是异域的声声琵琶所引起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以羌笛、琵琶、胡琴入诗颇多,如王翰的《...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解析
赏析   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这其间琵琶不停地奏...

从军行其二的诗意是什么?
从军行·其二 李白 〔唐代〕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

梅列区15117003630: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的全文?
李辰肺宝: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梅列区15117003630: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1)古人评价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说:"以'新'.'旧'二字... -
李辰肺宝:[答案] (1)同意.新旧两字将年华的消逝表现出来.表明诗人在边疆所待时日很长,年复一年,为抒发哀愁埋下伏笔. (2)所选景物是反映边愁的理想景物,长城更是反映诗人所在地.使哀愁有空间上的纵深感

梅列区15117003630: 王昌龄 从军行(其二)译文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译文!不是赏析, -
李辰肺宝:[答案] 译文是 琵琶奏起了新的乐曲, 守边将士在琵琶声中起舞,弹来弹去,总是离不开《关山月》这类军人出征的乐曲. 琵琶声声,听不完守边的愁苦, 仰望夜空,只见那引人思乡的秋月照耀着万里长城.

梅列区15117003630: 诗词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两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李辰肺宝:[答案] 第一题;高高的秋月笼罩着长城,月亮是思乡的象征,月圆人不归,万里长城孤傲冷清创设出了一种凄凉寂静的气氛和思乡念人的氛围.第二题:词语是百战第三题:戍边战士坚定报国的信念,思念家人的离愁别绪.

梅列区15117003630: 高高秋月照长城..的全诗
李辰肺宝: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梅列区15117003630: 从军行五年级下册意思
李辰肺宝: 原文如下: &nbsp &nbsp 从军行&nbsp &nbsp &nbsp(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个别词注释:①〔从军行〕乐...

梅列区15117003630: 从军行其二的译文 -
李辰肺宝:[答案] 从军行 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破:击败.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

梅列区15117003630: 高高秋月照长城 -
李辰肺宝: 什么意思?诗歌吗?如果是的话就是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梅列区15117003630: 知道“从军行二”的整首诗吗
李辰肺宝: 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梅列区15117003630: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 -
李辰肺宝: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