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诗句

作者&投稿:休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诗句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诗句 1.王安石改革诗句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残菊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入塞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
2.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写的诗是哪首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宋代: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3.《登飞来峰》这首诗
★☆《登飞来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登飞来峰作者: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赏析一: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赏析二: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

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

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
4.关于王安石变法
无论选择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都要自圆其说。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什么?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是为什么?一是为了发放朝廷官员的工资,而是为了应付皇家贵族的开销,三是为了打仗--打西夏,西北望,射天狼。当然这其中最用钱的地方还是打仗。王安石知道宋神宗想打仗,但是没有钱不行,他就提出用变法去增加财政收入。变法是怎么变呢,无非是多增税,重新丈量田亩,把荒山、滩涂等地纳入税源,打击贵族的偷税漏税行为;并将税收的增收率作为考核地方官的重要指标。这么看来,王安石的变法就是开源,为财政开源。

司马光也知道现在朝廷缺钱,但他坚决反对开源增税,因为司马光隐约觉得这样的税制改革可能会导致动乱。增税不是发钱,老百姓不一定愿意,再说了把增税作为考核地方官的标准,为了完成任务,地方官会不管百姓的死活。因此,司马光认为解决财政问题不能是开源,迫不得已可以采取节流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限制皇亲国戚、王侯贵族的日常开销,但是司马光的节流方案却没有被宋神宗采用,因为这位皇帝不想让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天天喝稀饭。.

王安石的变法,得罪的是一部分老百姓和下级官,司马光方案得罪的贵戚,

看看你心里更赞同谁

就怎么写吧


论文: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久旱不雨,百姓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一位看门小吏郑侠趁机进献《流民图》给神宗,冒死上奏:“都是王安石变法惹的祸,故天以异象示警。只要废除新法,我以我的人头担保:十日之内天必下雨!”郑侠的奏疏犹如晴天霹雳,看着图上百姓哀鸿遍野、...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是一个大文豪,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颇高成就,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不仅精通诗词歌赋,其对书法也有一定的研究。王安石书法以一手飘逸而著称,而这飘逸正好是题壁的要求。但是王安石书法到了一定时期与在一定程度上被黑化了。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失败的典型案例,变法人就是以王安石为首的这一部分新法推行...

王安石从宋开始人们对他评价如何?
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四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 二、文革中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

王安石苦读误晨炊: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
做状元只是人生之中微不足道的虚名,做圣贤才是他心中最伟大的目标。从王安石的行迹来看,他非但不是奸邪之人,反而可以称为君子。王安石的变法对于治国安邦有重要借鉴意义。他勇敢担负起为官的责任,主持变法。虽然变法失败,后世应引以为戒,思考怎样才能让人民真正得到好处。王安石晚年归乡后,与苏轼...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且不说,如果没有“熙河之役”,没有永乐城的惨败,如果神宗能够多活二十年,如果王安石独子王?没有意外早逝,安石没那么早丧失人生的希望,没有失去变法的信心,如果当时的西夏和契丹没那么强大??少了几重坏的偶然,或者多了几种好的偶然,变法失败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多。“新法”本身已有种种...

王安石变法时天下太平吗,司马光执政时有元祐之治,究竟谁对哦?_百度...
加以久旱成灾,饥民流离失所,守旧派遂以天怒人怨为藉口,大肆攻击新政,使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亦大为动摇。新法本身也有缺点,例如贷款给农民,取息二分,仍嫌过高;农民借款容易,往往超借而难以清还。以上种种因素令都是导致黄安石变法失败的,其中变法主要在与保字势力的激烈争斗中败下阵来。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因为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财阀的利益,因而引起了以两宫太后为首的利益集团的反扑,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王安石的变法也没有得到广大穷苦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民间就流传这样的段子,村妇喂鸡时,嘴里念叨的就是,安石,进食!这不能不说...

评价王安石先生在宋神宗时期实行的强制改革
一、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 如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使仲淹之言得用,则安石之口可塞……神宗锐然有志,不遇范仲淹而遇王安石,世道升降之会,治体得失之几,于是乎决矣”(《宋大事记讲义》卷一)。又说,...

王安石的简介及故事?
自以为改得好,既用了原韵又切合实际,同时诗味又比较浓。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职务。真是无官一身轻,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来到潮州,偶然同当地的一位老秀才谈起这件事。老秀才捻须笑笑说:“大人有所不知,在我们这一带,有种小鸟叫明月鸟,常在夜晚鸣叫;又有一种小虫,...

王安石简介
简介:王安石,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

柳林县18023363412: 王安石变法失败写了哪首诗 -
席固金莲: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遇,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柳林县18023363412: 《梅花》王安石 -
席固金莲: 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 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

柳林县18023363412: 关于描写小草的诗句 关于描写小草的诗句 -
席固金莲: 描写小草的诗句:1、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是王安石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与苏轼相会之后所写的一首表达达闲适心情的诗作.这一年,苏轼从他被贬谪的黄州迁至汝州,途经金陵,便同...

柳林县18023363412: 钟山即事 王安石 译文 -
席固金莲: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译文: 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的环绕流淌,竹林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姿.在屋檐下对着钟山整整静坐了一天都没听见一声鸟叫,...

柳林县18023363412: 古诗的意境怎么表达出来 -
席固金莲: 一、了解背景.古诗语言精练,篇幅短小.诗人一般不可能交待写诗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就必须向老师、家长或书本求教,为理解诗意、进入意境扫清障碍.如学习《梅花》一诗,如果了解了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复杂心情的表白...

柳林县18023363412: 王安石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墙角数枝梅,是哪首诗?全诗是? -
席固金莲: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

柳林县18023363412: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到底是王安石改诗,还是苏轼,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
席固金莲: 苏轼改诗.这种轶事也就是后人的一种猜测了,至于真相如何,前人自知.

柳林县1802336341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下一句我 -
席固金莲: 诗句出处作品梅花 (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解说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注释1.凌寒:冒着严寒. 2.遥:...

柳林县18023363412: 托物言志的诗句讽喻现实 -
席固金莲: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柳林县18023363412: 王安石的钟山即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席固金莲: 这首诗反映的是幽闲意境,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高于一切,伴君如伴虎,王安石在仕途中是倍尝了其中辛酸的.诗的末句自叹并无超众之才,这当然是聊以解嘲的违心之论了.王安石学禅的契机于此可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