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重用王安石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盍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全文翻译~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第9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五代开始的时间、五代的名称和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结果。

二、能力培养目标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后周世宗与王安石变法)。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知道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教学要点

一、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更迭

2.后周世宗的改革

二、陈桥兵变

三、“杯酒释兵权”

1.“杯酒释兵权”

2.派文臣担任地方官

3.派官员管理地方财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四、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

本课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和对此次变法的评价。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从这一课至第16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中国封建社会前三个时期的特点,再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包括的时间及其特点,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三、“五代十国”一目,讲述时最好能挂两幅教学挂图:《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和《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并让学生看课本上关于五代的课文和关于“十国”的注解,来帮助学生掌握五代十国地理范围和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一目应该讲清楚三个问题:

1.五代十国的更迭。可先提问学生唐末农民战争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朱温降唐后当了唐的大将。907年他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讲这一内容时要让学生掌握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朝代顺序以及后梁建立和后周灭亡这两个年代,明确五代的时间概念。另外,要向学生说明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最后,还应向学生讲明在黄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继建立的,南方各地和北方山西的十国,则是先后并存的。对于十国的具体名称,可不要求学生记忆。

2.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讲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有关小字。此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不要求记忆。

3.后周世宗的改革。这是本目的重点。讲这一内容时应指导学生阅读叙述周世宗事迹的课文,要求学生掌握其改革措施。教材上提出周世宗的改革措施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1)安顿流亡农民;(2)减免赋税;(3)惩治贪官污吏;(4)整顿军队。要让学生明确,通过改革,后周强大起来,这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四、讲完周世宗改革之后,可以启发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后周世宗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的题目。也可以在全课结束时,把后周世宗与王安石一起小结、提问。

五、“陈桥兵变”一目,教师可以按课本内容讲授,不必补充过多的史实。讲完后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小结陈桥兵变发生的时间、地点、领导兵变的人物和兵变的结果,以培养学生解释历史名词的能力。宋太祖画像可让学生看。

六、“杯酒释兵权”一目,需要讲明四个问题:1.北宋初年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可以利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教学挂图,指图讲述北宋先后灭掉各个割据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过程。另外,还可以利用课本后面的《辽、北宋、西夏形势》地图,指图说明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并非我国全境。那时我国的北方有辽,西北有党项,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所以说北宋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2.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这是本目的重点,课本上对“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作了生动的介绍,教师在讲课时要引导学生看课本上赵普对宋太宗的建议(为竖排)、《杯酒释兵权》图画和有关的小字,让学生加深理解,不需要再额外补充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意为:夺去这些大将的权柄,控制他们的财政,收回他们的兵权。这几句话不作要求,但应指导学生阅读,使其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有更深的印象。3.北宋政府派文臣担任地方官,并派官员管理地方财政。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禁军原是皇帝的亲军,北宋时逐渐发展为正规军,由中央直接指挥。有的学生把“禁军”和“近卫军”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这一点应向学生交代清楚。

七、讲完“杯酒释兵权”一目以后,教师可以小结一下,然后启发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宋初的统治者在哪些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八、“王安石变法”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也就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可以从财政危机、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等两个方面分析。分析财政危机时,可以联系上面一目的内容,提问学生:“北宋初年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后产生了什么后果?”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现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使得北宋开支巨大,入不敷出。课本上《北宋时期禁军人数的激增》图表以及官员人数激增的小字,形象地说明了北宋政治的腐败和财政危机的严重。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但不需记忆。关于辽和西夏的威胁等内容课本中没有提到,但教师在讲课时要简单地补充几句,否则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变法的背景。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关于变法的内容可以按照课本上《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表去讲述,这样既简单又明确。表格中“名称”一项,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内容,要求学生理解。表格中的“内容”和“目的和作用”两项,也要理解。3.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要充分肯定变法的积极作用。在讲变法的失败时,要强调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课本中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的图画以及守旧官僚对王安石的攻击的小字内容,都反映了顽固势力强烈反对变法。

在讲述“王安石变法”一目时,对王安石本人应该进行一定的介绍。课本上有王安石的画像可让学生看,并介绍他多识博学,富有革新精神,教师在讲课时都应该强调,使学生学完这课以后,能够认识到王安石确实是一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九、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在讲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王安石变法总的目的、采取各项措施的具体目的和作用、变法的成效和变法的失败原因。可提出下述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变法的各项措施维护了谁的利益?对农民有没有好处?对哪些人有害?3.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小结:王安石变法的中心环节是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达到富国的目的。各项措施实行后,虽然不免产生一些弊端,但基本上达到所预期的效果,使大地主的兼并和高利贷的活动受到一些限制,使自耕农从事生产的条件得到了一些保证。但贫苦农民从新法中得到的实际利益则很有限。虽然如此,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富国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并且多少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宋的统治。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变法失败的原因按课本上讲就可以了,即: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所以宋神宗死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政权,新法就全部被废除了。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1.想一想,后周世宗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答:(1)采取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2)整顿军队,派兵攻占南唐等的大片土地,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条件。

2.宋初的统治者在哪些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1)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又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2)派文臣做地方官;(3)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A

二、可自由发挥。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下册第七章第二、三节

《中国通史》第五册(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四编第一章第一、三、四节

《中国历史·隋唐宋卷》(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下编第九章第二、四节

《中国史稿》第五册(《中国史稿》编写组编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一、二章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四编第十六、十七章

《简明宋史》(周宝珠、陈振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一、六章

《宋朝史话》(吴泰,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一、五章


资料和注释

五代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总称。

后梁(907—923)是唐末农民军的叛徒朱温建立的。朱温降唐后任宣武节度使,据有今河南、山东和陕西、湖北的大部分及安徽、江苏、河北、山西、宁夏的一部分。他废去唐昭宣帝,建立后梁,建都汴(今开封)。前后经历三个皇帝,共17年。

后唐(923—937)是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的。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曾带兵帮助唐朝镇压农民起义军,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据有山西一带。后梁建立以后,908年,李克用死,其子李存勖继立,成为北方的重要割据势力。最后李存勖建立后唐,灭后梁,建都洛阳。后唐前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共14年。

后晋(936—947)是后唐河东节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建立的。石敬瑭借契丹兵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建都于汴(今开封)。后晋前后经历了两个皇帝,共11年,为辽国所灭。

后汉(947—951)是沙陀族人刘知远建立的。辽军灭后晋之后,北撤。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建都汴(今开封)。后汉前后经历了两个皇帝,共4年。

后周(951—960)。后汉天雄节度使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建都汴(今开封)。郭威做皇帝三年死去,养子柴荣继位,就是周世宗。周世宗死后,他7岁的儿子周恭帝继位,帝位被赵匡胤所夺。后周前后经历了三个皇帝,共10年。

十国

十国是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10个割据政权的总称。

前蜀(903—925)是由唐西川节度使王建建立的,占有四川和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建都成都。前后经历二主,共23年,亡于后唐。

吴(902 —937)是由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占有江苏、安徽、江西一带,建都江都(今江苏扬州)。前后经历四主,共36年,亡于南唐。

闽(909—945)是由唐武威军节度使王潮和王审知兄弟所建。897年,唐以王潮为武威军节度使。同年,潮死,其弟审知继其位。909年王审知称闽王,占有福建,建都长乐(今福建福州)。前后经历六主,共37年,亡于南唐。

吴越(907—978)是由唐镇海节度使钱建立的。占有浙江和江苏东南部,建都杭州。前后经历五主,共72年,亡于北宋。

楚(907—951)由唐潭州刺史马殷建立。占有湖南和广西一部分,建都长沙。前后经历六主,共45年,亡于南唐。

南汉(917—971)是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之弟刘龑(yán)建立的。907年,后梁封刘隐为大彭郡王。占有广东和广西一部分。刘隐死后,其弟刘于917年称帝,国号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建都兴王府(今广州)。前后经历四主,共55年,亡于北宋。

南平,或称荆南(924—963)是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建立的,占有湖北西部,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前后经历五主,共40年,亡于北宋。

后蜀(933—965)是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建立的,占有四川和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前后经历二主(后主为孟昶),共33年,亡于北宋。

南唐(937—976)是吴国镇守金陵大将李昪(biàn,李昪即徐知浩,自认唐朝的兴复者,遂改姓李)建立的,占有江苏、安徽、江西一带,建都江宁(今江苏南京)。前后经历三主(中主李,后主李煜),共39年,亡于北宋。

北汉(951—979)是后汉太原留守刘旻建立的,占有山西北部一带,建都太原。前后经历四主,共29年,亡于北宋。

十国中的前九国位于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只有北汉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十国中,吴和南唐、前蜀和后蜀是前后相继的。另外,当时在南北各地先后割据的不止十国。如唐末藩镇李茂贞据有凤翔,称岐;唐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据有幽州,后来他的儿子受后梁之封又自称皇帝,为燕,等等。

周世宗

周世宗(921—959),即柴荣,一称柴世宗。后周皇帝(954—959年在位),五代政治家。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后周建立者郭威的养子。950年,郭威举兵入汴(今河南开封),他受命留守邺城。后周初年,授澶州节度使,封晋王。在位期间改革政治,整肃吏治,努力革除五代以来的弊政;整顿军事;限制佛教,废去寺院三万余所;奖励生产,均定田赋,减轻人民一些负担,国力逐渐充实。先后攻取后蜀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14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为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惩治贪官

周世宗用严刑惩治贪官。左羽林郎大将军孟汉卿主管税收,因场官在正额之外,多收耗余,即被处死。有人说孟汉卿罪不至死,周世宗说:“我也知道,但不能不以此警戒别人。”他还命令翰林学士、门下省和中书省的官员荐举低级的地方官,试用后如犯贪污罪,连荐举官一并治罪。

周世宗扩展疆土

955年,周世宗向朝臣征求统一天下的方略,王朴献《平边策》,主张“先易后难”,首先解决江南,然后再解决北方。这一策略很受周世宗赏识。同年,后周首先向西攻取了后蜀在秦岭、岷山以北的秦州(治今甘肃秦安,宋移至今天水)、凤州(治今陕西凤县)、成州(治今甘肃成县)和阶州(治今甘肃武都),解除了后顾之忧。从十一月开始,全力进攻南唐,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周世宗三次亲征。958年三月,南唐中主李割地求和。后周取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14州60县。959年三月,世宗为夺回石敬瑭割让给辽的土地,亲率大军北伐攻辽。辽的瀛州、莫州刺史以及益津关、瓦桥关的守将望风归降。42天之中收复了3州17县的土地。正当后周军队向幽州挺进的时候,世宗得了重病,只好回师。不久世宗病死。后周没能全部夺取石敬瑭割让给辽的土地。

宋太祖

宋太祖即赵匡胤(927—976),宋朝开国皇帝(960—976年在位),涿郡(今河北涿州)人。祖上世代为官,其父赵敬为后周大将。匡胤于959年任后周殿前都点检,领归德军节度使,掌握禁军。第二年,他乘后周恭帝年幼,由部下拥立,做了皇帝,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先后攻灭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减轻租税。他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政治家。但他推行“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宋太宗

宋太宗(939—997),宋朝第二代皇帝(976—997年在位)。宋太祖之弟,原名赵匡义,后改名为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他继宋太祖之后,完成了统一南方的任务,然后又于979年(太平兴国四年)亲自出兵灭北汉,彻底结束五代十国的历史。灭北汉以后,先后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都失败了。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节度使和地方的权力。文化上,曾让李等人纂修类书《太平总类》,因他曾按日阅览全书,故改名为《太平御览》。该书保存秦朝以后的佚书千余种。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初年,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在北宋北面,有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边和西边,有南唐、吴越、南汉和后蜀等比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在今天的福建、湖南、湖北,还有一些较小的割据政权。宋太祖在征询了张永德、赵普等大臣的意见之后,确定了与后周世宗基本一致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963年(乾德元年),宋太祖派慕容延钊和李处耘出兵两湖,灭掉荆南和湖南。964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彦进、刘光义、曹彬分兵两路向四川进攻,第二年年初灭后蜀。970年(开宝三年),宋太祖派潘美率军进攻南汉,第二年灭南汉。974年,宋太祖派曹彬率军进攻南唐,976年灭南唐。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宋太宗又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的钱弘和漳泉的陈洪进相继纳土归附。至此,“先南后北”方略的“先南”部分完成了。剩下来的就是北方了。968和969年,宋太祖曾两次出兵进攻北汉,但都因辽出兵援助北汉,无功而还。976年八月,宋太祖第三次派兵进攻北汉,但两个月后宋太祖突然死去,而辽国这时又出兵支援北汉,新登位的宋太宗只得下令撤兵。979年,宋太宗亲自统兵进攻北汉,包围了太原城。北宋军队在石岭关附近击溃了辽派来支援北汉的军队,最后迫使北汉投降。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结束了。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这句话出自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书中说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七月的一天,宋太祖问赵普:为什么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十二君,战争无休无止?有什么办法可以从此息天下之兵革,建国家长久之计?赵普回答说:“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意为您能问到此事,真是天地神人之福啊)。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根治的办法,也没有特别巧妙的方法),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明白赵普的意思,即要改变五代以来君弱臣强及兵变割据的问题,必须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着手,即把政权、财权、兵权从方镇手中收归中央。所以宋太祖很快就导演了一幕“杯酒释兵权”的戏剧,又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年时,用功学习,写的文章很好。王安石20岁以前跟着父亲王益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了解各地方的实际情况。1042年(庆历二年),中进士。此后,在扬州、常州、江宁(今江苏南京)、鄞县等地做官,主张改革吏治,“诛抑兼并”,注意兴修水利,并于青黄不接之时“贷谷与民”,实行一些符合人民利益的措施。“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宋史·王安石传》)1058年(嘉�三年),他作度支判官(中央管理财政的官员),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未被采纳。1069年(熙宁二年),王安石得神宗信任,作参知政事(副宰相),创行新法。第二年,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新法以理财为中心,旨在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宋朝的统治。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激烈反对。皇族也反对新法,“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宋史·王安石传》)。这是1074年(熙宁七年)的事。第二年,他又被召回东京作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十月,在司马光等大官僚的反对下,他又离开了东京,回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过退休的生活。他晚年丧子,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当听说他最重视的募役法也被废除后,他愤愤死去。

王安石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还是文学家、文字学家和思想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遗事上》)。著有《三经义》《字说》《老子解》《临川集》等。

《王安石》(图画)

这幅画像是1106年(崇宁五年)抚州府修建王安石祠堂时绘制的,很可能这就是王安石退休江宁时,北宋画家李公麟为他画的那幅“著帽束带”像的一个摹本。

宋神宗

宋神宗即赵顼(xū)。北宋皇帝(1067—1085年在位)。宋英宗长子。做皇太子时喜读《韩非子》,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破格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以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当变法遭到保守派反对时,他开始动摇,两次罢王安石相。王安石去位后,他着意改革官制和强化军兵保甲。1071年(熙宁四年)派王韶到宋夏边境,三年之间,收复河(治今甘肃临夏)、洮(治今甘肃临潭)、岷(治今甘肃岷县)、宕(治今甘肃宕昌)、(治今青海门源)等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但后来对西夏的战争,以指挥失当战败。

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

北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以后,为了削弱州府长官的职权,由中央派出很多官吏监督和掌管地方事务。北宋还增加科举的录取名额,这样,形成了臃肿的官僚机构,冗官极多。宋真宗时候,一次裁减冗吏就有19.5万人(其中既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也包括胥吏),但没有解决问题,后来增加的更多了。据包拯估计,仁宗时比真宗时的官员增加了一倍以上。因为官员人数太多,差遣的位置有限,甚至出现了苏轼所说的“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一个人在职或一个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位置。北宋的官吏,待遇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360万文(相当于北宋中期2.4万亩土地的收入),“春冬服,各绫20匹,绢30匹,绵百两”。每年还有禄米1200石。除了正俸,还有很多额外的赏赐,官俸开支浩大。北宋政府惧怕农民反抗,把大量破产的农民招募当兵,兵士数量不断增多(具体数字见课本上形象图表)。养一个禁军兵士,一年要花钱50贯,军队里还有许多赏赐,所以军费开支也极大。除了“冗官”、“冗兵”的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修建寺观,再加上宋仁宗统治时期皇室的开支不断增大,又出现了“冗费”之弊。此外,北宋政府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的“岁币”,也是相当沉重的财政负担。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宋朝每年的财政亏空达三百多万缗,到宋英宗时,亏空达一千五百多万缗。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

北宋统治者不限制土地占有数量,史称宋朝“田制不立”。宋太祖曾说:“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北宋初期,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到北宋中期仁宗(1023—1063年在位)时,土地兼并现象更达到了“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成俗”(《宋史·食货志》)的地步。宋神宗时,客户(佃户)约占总户数的1/3,四川东部和湖北西南部客户竟占总户数的70%。只有极少量土地的半自耕农占主户(包括地主和有土地的农民)数量的3/4,占总户数的1/2。如果再加上自耕农,整个农民阶级则占总户数的90%以上。地主不到总户数的10%,却霸占了7080%的土地。官僚、豪绅、吏胥、地主被称为“形势户”或“官户”,僧侣、道士地主被称为寺观户。他们拥有大量土地,享受免役特权,还大量隐田、漏税。

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

北宋社会矛盾的尖锐,集中地反映在农民起义和兵变的频繁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的:“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伙)”。主要的农民起义有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淳化四年)茶贩王小波、李顺领导农民在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起义军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995年,起义失败。王则起义:1047年(庆历七年)十一月,王则在贝州(今河北清河)领导农民和士兵起义,王则称东平郡王。起义坚持了65天失败,王则被押至东京处死。

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克服统治危机

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时,于1059年(嘉�四年)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奏书中分析了宋朝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系统地申述了“变更天下之弊法”的主张,建议仁宗“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警惕像“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唐之黄巢横行天下”那样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再度发生,果断实行变法。他还提出了一套“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万言书》送上之后,当时并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王安石也没有受到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后,让王安石主持变法,他才把自己的主张付之实施。

王安石变法的成效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现“富国强兵”这一目标,改变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变法的“强兵”的目标虽然没有达到,但“富国”的目标却部分实现了。

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比起高利贷者索取成倍的利息来,算是较轻的剥削。在青苗法实行的初期,还曾强迫高利贷者借贷青苗钱,按期向政府交纳利息。高利贷者的活动在青苗法实施后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政府却增加了大量的利息收入。募役法中的以雇役代替差役,也顺应了当时商品货币经济和雇佣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另外,政府由此获得巨额收入,北宋的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在宋神宗熙宁(1068—1075)、元丰(1078—1085)之间,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宋史·安焘传》)的局面。据当时的官员估计,政府府库积蓄可供朝廷20年的财政费用。

另外,农田水利法实施后,仅在1070至1076年的七年间,兴修水利就有一万多处,受益的土地有民田三十六万多顷,官田2000顷。大量的薄地成了良田。如京东路修治了济州的南李堰、濮州的马陵泊等,得到良田四千二百多顷。有的水利设施,如福建莆田的木兰陂在兴修后,使万顷土地由洼涝或旱碱的瘠土,变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段文言文,讲述的是宋仁宗,唐介,王安石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宋仁宗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及能力想要重用王安石,但是受到了唐介的劝阻,最终宋仁宗还是重用了王安石封其为副宰相,还同意了其变法的提议。

引原文: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 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文章的主要意思是:宋仁宗打算重用王安石,但是朝中大臣唐介说王安石没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宋仁宗奇怪道:他什么地方不能胜任吗?是才学不够吗?还是经术理论不够?吏事方面的才能不足而不能够被重任么?唐介说:王安石的文学才能足够了,但是思想很古板,所以每每谈论要事的时候都是不切实际的,理论与实际不符。如果皇帝你重用了他,那么他的为政举措肯定是常年变更的。但是宋仁宗却不这么认为,最终无视唐介的劝谏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担任要职。宋仁宗对王安石说:其他人都不了解你,在他们的眼中你是个只知道经学数术的人,没有实战经验,不清楚世务的人。王安石听后说道:经学数术却恰恰是规划与处理事务的最好标杆。宋仁宗问到: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王安石说道:如果要改变现状,那么就要从社会风气,社会礼节,社会习惯等入手,推行新法,这就是现在目前的最好举措。宋仁宗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
这个故事中的王安石充满自信,有着大谋略大抱负。故事中的宋仁宗用人不疑,给了王安石一个机会。这段典故是推行王安石变法的一大转折点。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是宋代人物,生活于北宋年间,宋神宗时期,迎来了其事业与人生的巅峰。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氏,从小就有着天才的光环,记忆力超群,加上后天的教育塑造,王安石实为一个才华横溢,天赋异禀的才子。

王安石不仅先天条件好,其后天条件也很优秀。王父任地方官吏,于是王安石从小就跟着父亲宦游大江南北,这段期间冷眼看世界,站在百姓角度看到整个国家潜伏着的社会危机。后来王安石通过科举入仕,入仕后的他心系百姓,旨在为人们服务,减轻百姓负担。
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了重用,于1069年发动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变法得到换得的支持与赞同,从此整个宋朝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社会改革运动中。
王安石变法并不顺利,可谓是困难重重,王安石本人也被两次罢相,更是受到了来自保守派的强烈攻击与弹劾,最终变法失败。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高。其一生作品颇丰,现有一千五百首诗歌流传至今,不仅有诗歌还有散文,短文等作品,受到后人的尊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北宋解决了财政难题,7年的经济改革让北宋的国库充盈,够北宋花20年之久,改变了北宋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
王安石生活于北宋,贡献于北宋,努力于北宋,这是属于北宋时期的一页新篇章。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写了什么
《答司马谏议书》被收录在《临川先生文集》中,是王安石的一首书信作品,其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五大罪名,还批评了守旧派的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不能接受新思想,从而还表明了对于变法的决心。整部作品言辞犀利,态度坚决,是古代历史上较为著名的驳论名篇。

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王安石亲启:
昨日甚是感谢您的来信教导,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私交甚好甚密,但是我们在政见方面却多有歧义,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但是又想到您对我很重视,所以我觉得在书信方面我也不应该马虎,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的想法与观点,希望您看后或许能懂我的所作所为。
读书人谈论与争辩的问题常常会侧重于实至名归,如果名义和实际已经明确了,那么道理也就清晰明了了。今日你认为我推行的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从而生出了许多事端,还与百姓抢财产,觉得我不虚心听取意见,从而被天下人所怨恨和指责。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我的新法是经过皇帝认可和许可的,新法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交给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的,这怎么能算侵权呢?效仿先皇,施行仁政,兴办好事,剔除政治缺陷,革除弊端,这是所谓的惹是生非吗?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善国家财政问题这叫抢百姓财产吗?不听信小人言,这难道就是不虚心听不改错误吗?要施行新法,听到诽谤和怨恨这是预料当中的,不用太在意。
人们习惯于过去的生活,且都是得过且过的,士大夫不管国家事,只知道拍马屁,谄媚众人,现在皇帝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力辅佐皇帝去做好这些事情,就算有很多的反对者我也不管,因为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反对者将矛头对向我也是常理之中的。古时候商王盘庚迁都的时候,百姓哀声载道,就是因为士大夫的原因。但是盘庚没有因为这样就放弃迁都计划,而是继续按照计划行事,要是方向正确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其他因素了。
如果您是在责备我久居高位但是没有帮助皇上好好做事,没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我承认这是我的错,但是如果让我什么也不做就像以前一样等着那么抱歉我做不到。
没有机会见面,非常想念和仰慕您。

王安石为什么会被贬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与很多有才之士一样通过考取功名入仕,入仕后,王安石从地方官吏发迹,在任职地方官吏时,关心民生,鼓励发展,扩办学校,为百姓们做了很多好事,在政治上颇露能力,在政绩上颇显成就。宋仁宗时期,王安石第一次提出了变法,但是没有被采纳,王安石则辞去工作,不求仕途,拒绝入朝。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与重用。王安石曾2次当宰相,也两次被贬(正确说只有一次)。

王安石被贬第一次: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官至宰相,颁布新法,进行了一些列的变法。1074年,天灾人祸,天下大旱,百姓们无家可归,饥不果腹,守旧派们将这些怪罪于王安石变法,给宋神宗施加压力,还绘制流民旱灾苦图给宋神宗看,一条条罗列新法的过失,上书要求罢免宰相王安石。
同年,宋神宗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有大臣的控诉也有太后的哭诉,最终心有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位,将其贬为知江宁府,吏部尚书。王安石被贬后,他的麻烦并没有结束,吕慧卿害怕王安石威胁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多次迫害王安石及其亲人。
王安石被贬第二次:
1075年,王安石二次被任命为宰相,第一次的失败就是因为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没有人支持王安石变法,那么王安石第二次上台同样也是反对者多于支持者。与此同时,变法引发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外部又有很多的压力,内因外因导致新法无法推行。
1076年,王安石主动辞职,先后任判江宁府,左仆射等职位。
王安石赠太傅解读翻译
《王安石赠太傅》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封诰命书,写给王安石的。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政治家及文学家,在他66岁那年病逝(1086年),去世后司马光等人追赠其太傅称号,苏轼则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所以王安石的诰命就是由苏轼一手起草的。

《王安石赠太傅》这篇制词中,苏轼给了王安石很高的评价。太傅这个称号在春秋时期是朝廷大臣的称号,但是汉朝之后这个称号就无实质性内容,是对朝廷大臣的加衔。
《王安石赠太傅》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圣旨:朕纵观古今,灼见天命,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一定会出现一个才子奇人而且才华稀世。他的名气会在当时流传很久,其文采也会流芳百世;其智慧是他意识的最佳表达方式,其辩才风格是他言行的达标标准;世间万物可以用华丽的文章来修饰,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惊动一整个国家。在有生之年他能将他的才能展现,那么这种行为一下就会被世人所学习,成为一种习俗。
王安石年少时期勤学苦读,学习孔孟之道,老了后依然拜在老聃、瞿门下,学习知识。王安石将六艺中有疏漏的文章进行整编陈列,然后用自己的见解将其批注。在这一批斯人中是属于较有作为的,在这一批贤良中是属于顶尖人物。对于其本人是信任有加,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论是在建功立业之时还是在建立皇宫都需要着他。浮云到处有,当脚不需要鞋的时候就可以随意遗弃了。(王安石)能多次被封太傅之位,遇事沉着冷静,做事进退有度,深受他人的赞扬。
朕刚开始治理国家,哀伤愧疚无限。关注三朝的老,远在长江之南。景观规划研究,想象风采。难道说结束的问题,在我居丧期间。为什么不百年,为的一个流。生死取舍的时候,谁能违背天意?赠送哀荣的文章,难道不属于我!陈宠认为老师我的位置,蔚为儒家的光。也许有人知道,服从我美好的使命。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书法赏析
王安石是一个大文豪,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颇高成就,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不仅精通诗词歌赋,其对书法也有一定的研究。王安石书法以一手飘逸而著称,而这飘逸正好是题壁的要求。但是王安石书法到了一定时期与在一定程度上被黑化了。

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失败的典型案例,变法人就是以王安石为首的这一部分新法推行者。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用人不当,刚愎自用,最终导致变法失败。变法这段时间,虽然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但是百姓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太过于急于求成。见过王安石书法的人常常将书法作品与政治举措相提并论(是指王安石政敌),认为王安石书法太过于急躁。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王安石书法作品好的一面。因为世人对于王安石的成见已经很深了,以至于对关于王安石作品一概都是排斥的,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世人对于王安石书法的评价是“忙”,王安石书法是从杨凝式那边学习而来,而且作品以题壁居多,题壁作品对于技艺的要求颇高,所以不仅需要技术更是需要勇气,而王安石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人,将作品展览于世。
但是可惜的是王安石书法真迹现在已经绝灭了,很多人都无缘见到王安石书法的真迹,但是从各个文献资料中可以了解到王安石书法有其精髓之处也有可批判之处,这不就是书法带给后人取长补短的意义么。

采纳了改革的见意,想改革。


王安石的词地位有多高 岁晚王安石介绍
1058年,王安石针对其10多年为官经验第一次提出变法,要求对国家进行全盘改革,但是没有被宋仁宗所采纳。此后,王安石拒绝入仕,朝廷多次征召他依然找各种借口推辞不愿出仕。 1063年,王安石已经42岁,宋神宗即位,因为仰慕王安石的名气,于是重用了王安石。1069年,宋神宗同意变法,此后开始了长达16年的熙宁变法,又称之为王安石...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诬陷之词,都体现出哪些事情呢?
我们知道北宋是在五代乱世之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当时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看到了皇权的衰落以及军权的强大,他深知这些问题会妨碍其后人的统治,因此制定了一些家法来指导北宋的政治工作,这些制度在北宋的前期确实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但是也为之后北宋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宋仁宗...

王安石资料详情 王安石墓踪迹揭露
1058年,王安石针对其10多年为官经验第一次提出变法,要求对国家进行全盘改革,但是没有被宋仁宗所采纳。此后,王安石拒绝入仕,朝廷多次征召他依然找各种借口推辞不愿出仕。 1063年,王安石已经42岁,宋神宗即位,因为仰慕王安石的名气,于是重用了王安石。1069年,宋神宗同意变法,此后开始了长达16年的熙宁变法,又称之为王安石...

文言文急用
译文:59 汉高祖论“三杰”60 东吴“三杰”61 治本在得人62 齐桓公登门访士63 陆贽论人才64 物个有短长65 汉武帝下诏求贤66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67 唐太宗论举贤68 何充直言不讳摘自《助学与模拟。高考文言文助读》(杨宝福版)如果有后面几篇的译文也一起拿上来 展开  我来答 32...

宋仁宗一朝的官员为什么会贬了升,升了再贬,贬了再升?
其实宋仁宗的时候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贬得又升,升了又贬的情况,主要就是因为宋仁宗的政治开明,所以产生的必然的结果。宋仁宗跟其他的皇帝不一样,宋仁宗的政治真的十分开明。他没有所谓的皇帝包袱,没有什么皇帝威严,他认为人才就是人才,或许有什么原因让他不得不产生了贬谪他人的行为,但是不久...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
再加上王安石跟着父亲四处为官,增添了社会阅历,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于是他走上了仕途之路,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成为了官员。之后王安石将自己变法的想法告诉了宋仁宗,但是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这让王安石很是失落。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这才受到重用,并且一步一步走到了丞相的地位,...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介绍
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

除旧的新法,却成了党争的源头的故事是怎样的?
”来影射将来王安石会祸乱国家,由于苏洵是当时的名作家,因此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性格方面的影响还在于,因王安石的特立独行、刚愎自用,造成上层官僚之间关系紧张,加大了改革的阻力。如:文彦博、富弼,这两个人是仁宗一朝的重臣,久居中枢,门生故吏遍天下。富弼见神宗重用王安石,而王安石议论偏执,心里...

王安石为什么被称为北宋灭亡的元凶,他到底做了什么?
1063年,王安石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仁宗死后,优柔寡断的英宗即位,屡召王安石赴京,他均以服母丧和身体有病为由拒绝。英宗很快驾崩,新即位的神宗抱负远大,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素来主张经世致用的王安石受到重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神宗曾问策于朝中元老富弼,富弼却回答说:“陛下即位之初,当行德惠,希...

宋仁宗为何不重用王安石?
在宋仁宗看来,误食钓饵并非没有不可能,但你误食了一颗之后就应该能发觉,而你居然将一盘子都吃完,肯定是故意的,说明这个人不诚实,善于伪装,必是奸诈之人。由于这个缘故,尽管王安石在宋仁宗朝名气很大,地方上的政绩也非常突出,但宋仁宗就是不肯重用他。其实,王安石的怪癖在宋人笔记里多有记载,...

朝阳县15185564424: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
项振祥迪: 归根结底,是君臣二人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一致,所以仁宗支持王安石等于是自己想要这样的变革尝试.从现在的价值观去考量,仁宗的想法是超前甚至是超时代的,变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没有取得设想的效果,但并不等于出发点是错的.

朝阳县15185564424: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的理解 -
项振祥迪: 本文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以王安石的角度看出他自信、胸有成竹、有大谋略的可贵品德.以宋仁宗的角度看出他用人不疑,才使王安石有一展抱负的机会.历史才有这自上而下锐意变法的一段时间.

朝阳县15185564424: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的译文 -
项振祥迪: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值得重任吗?经术方面有所不足而不值得重任吗?吏事方面有所不足而不值得重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所以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事务.”皇帝说:“这样那么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朝阳县15185564424: 宋仁宗有想过重用王安石吗 -
项振祥迪: 有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

朝阳县15185564424: 英语翻译选自<纲鉴易知录> -
项振祥迪:[答案]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

朝阳县15185564424: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个别字词的意思1、安石难大任:难2、帝深纳之:深3、若使为政:使为4、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然则、设施 -
项振祥迪:[答案] 1、安石难大任:难 =难以(以字省略) 2、帝深纳之:深 =高度地 3、若使为政:使为 =使之为(之字省略) 4、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然则=那么、设施=举措

朝阳县15185564424: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的全文翻译
项振祥迪: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

朝阳县15185564424: 王安石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
项振祥迪: 你的问题太大,我知识有限,只回答自己知道的.历史是缺失的,数百年后我不敢凭文献说他的性格.他的变法,我个人认为并不敢说好,最近看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明白王安石变法的理论...

朝阳县15185564424: 王安石为什么会被宋仁宗疏远
项振祥迪: 宋仁宗也不是疏远他,只是没办法,太后皇后还有一班守旧老臣都反对变法,他也没办法.再加上变法期间出现了一些变故,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宋仁宗只能罢免他.等宋仁宗死后,守旧派代表司马光上台,把变法几乎全废了.

朝阳县15185564424: 王安石的一生年表 王安石的后人在哪里 -
项振祥迪: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一生年表1021年,王安石出生.庆历二年(1042) ,21岁时,王安石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祐三年(1058),37岁时,王安石上宋仁宗的万言书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