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司直使安西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作者&投稿:文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表达了什么?~

除了那首广为人知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在留传下来的王维作品中,还有写到阳关的诗。和《送元二使安西》一样,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
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道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
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绝域”,指的就是阳关之外极远的地域。
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阳关之外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阳关之外,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诗的最后一联中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奔赴阳关之外,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

  此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一二两句写明送别时间,地点与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此诗写的是一种极普遍性的离别。他没有特殊的背景,而有真挚的惜别之情,这就是它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赏析: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
  此诗是诗人在送别友人,其实更像是友人在送诗人!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 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王维的《送刘司直使安西》,写景注重渲染。一、二两联极力渲染了边塞路途的险阻和凄凉,以激发行者的豪情,境界壮阔,用字精炼。还注意将史事融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第三联以想象代实景,有些飘逸,有些豪情,有些自豪。篇末直抒胸臆,表达深情与愿望。总体来说,全诗浑沦雄健,骨气端翔,自是盛唐风格。

有一天,王维的朋友元二也要奉命到边疆去了,王维心中很是不舍,一路送行友人到渭城。临别之时,举杯痛饮,诗人难掩心中伤感,写下了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更多知识点视频,微信关注相关学科公众号“语文大师官方”




送刘司直使安西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王维的《送刘司直使安西》,写景注重渲染。一、二两联极力渲染了边塞路途的险阻和凄凉,以激发行者的豪情,境界壮阔,用字精炼。还注意将史事融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第三联以想象代实景,有些飘逸,有些豪情,有些自豪。篇末直抒胸臆,表达深情与愿望。总体来说,全诗浑沦雄健,骨气端翔,自是盛唐...

送刘司直赴安西原文_翻译及赏析
最后一联正是承著这一诗意转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王维(701年-761年...

《送刘司直赴安西》唐诗赏析
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

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表达了什么?
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道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

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司直 ”,官名,大理寺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安西 ”,指安西都护府 。《旧唐书·地理志》载 :“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 。”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诗的...

送刘司直赴安西赏析
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送元=使安西赏析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全首诗是什么?
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翻译: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尘土,客舍边的杨柳愈发显得翠绿...

渭城朝雨浥轻尘全诗赏析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当王维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也考虑到了战争将对他们未来所产生的影响。三、《送元二使安西》全诗赏析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现代...
白话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故人:老朋友。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唐代山水派的代表性诗人是“——”“——”? -
蒯矿依林: 一、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据《旧唐书》载:“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求仕失败,在江淮吴越漫游了几年后,重还襄阳.张九龄做荆州长史时,辟为从事,但时间不长,又回乡隐居. 孟浩...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赏析 -
蒯矿依林: 【原作】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题解:元二,姓元,排行第二,是诗人的朋友,其名不详.使,出使,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是唐朝为统辖西城地区而...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送元二使安西》的赏析及其作者的简介还有诗的思想感情 -
蒯矿依林: 渭城朝雨裛轻尘[1],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赏析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我们这个民族...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语文中的表现手法有几种?都有什么? -
蒯矿依林: 表现手法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以景结情、借古讽今、渲染、烘托、用典、虚实结合.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古诗鉴赏1求永别诗2首+鉴赏
蒯矿依林: 【例1】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高中语文选修古诗词阅读世纪金榜答案 -
蒯矿依林:[答案]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有关边塞诗的题目有 -
蒯矿依林: 代表的诗篇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评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蒯矿依林: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边塞诗的题目和关键句 -
蒯矿依林: 边塞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____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

陵水黎族自治县15743522534: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蒯矿依林: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一般指渭城曲,唐代王维诗作.《渭城曲》是唐代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