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

作者&投稿:貊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

思维是人对客观意识的综合反映,即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认识;人的行为的支配中心是大脑,所以思维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中心。先有思维而行为后于行之。思维是行为的导向和结果;不同的思维决定着不同的行为结果。所以思维决定行为

1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多种学说或观点,如所谓的“冲突说”、“相互关联说”、“认识的不同状态说”、“完整知识说”等等(注:“冲突说”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冲突关系: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1875年英国科学家J.W德雷伯(J.W.Draper)的《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史》。“相互关联说”认为,科学与宗教处理的是不同领域的事情,各自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许多科学家都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识的不同状态说”是孔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理智的内在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连续的阶段:宗教充当了人类知识的必然出发点,而科学则提供了量终的认识状态。“完整知识说”是19世纪俄国哲学家索洛维约夫提出的。他认为,实证科学、哲学、宗教的综合,即所谓的“完整知识”,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结果”。)。这些观点虽然彼此间在基本内容和原则上相距甚远,但它们在思维方式上仍都局限于科学与宗教“对抗”或“非对抗”的二元关系模式,没有考虑或者完全排除了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对抗”与“非对抗”模式都基于一定的历史事实,都能解释一定的历史事实,但也总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不能解释。对抗模式基于中世纪宗教对科学的迫害,如实地描述出西方近代史上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史,但它很难合理解释现代条件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对于杰出科学家,如刻卜勒、波义耳、牛顿可以同时是虔诚的宗教徒,甚至出于宗教的目的而研究科学这类现象,也很难解释清楚。非对抗模式却恰好相反:如果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归并为“关于事实即追求真”与“关于价值即追求善”的关系,或者甚至可以进一步认作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它们在历史上就不应该也不会表现出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这说明,过去人们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认识有一种简单化倾向,这种简单化造成了一种二难境地:一方面,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成为了一种人们熟知的常识,而另一方面,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理论上缺乏研究的神秘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合理的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论应具备两个基本点:一是超越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二元模式,从科学和宗教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基本方式的复杂的多元关系出发来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既坚持科学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又强调人的文化本质。一般地说,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既涉及科学与宗教的相互评价,也涉及科学与宗教在人类整体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各自从其他文化样式所得到的评价。二是能合理解释下列典型事实: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对科学的压制;②宗教与科学在发生学上的关系;③像牛顿、波义耳等大科学家为什么能同时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为什么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人都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活动中宗教的精神价值,并对它们的关系做了本质相同的阐述?

从“同时态”的角度看,作为两种文化现象的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所谓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简捷地说,“就是人类把‘自在的世界’变成自己的‘世界图景’的方式”[1],也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世界发生真实关系的“中介”。这种中介,对人类来说,不仅是指其自然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指人类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属于人的文化。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等,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这些文化样式之所以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在于它们一旦产生,不仅以作为世界图景的知识的形式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已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的思维方式,并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范。因此,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具有“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三重内涵。科学与宗教,作为这种把握方式的两种,它们既为人类提供了宗教的世界图景和科学的世界图景,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各自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因而它们都是各自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这样,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人的文化世界中,就分离为科学的世界图景与宗教的世界图景,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科学的价值规范与宗教的价值规范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笔者认为,只有从人的文化本性出发,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作用进行这种分离,并在这种分离的整合中对之进行理解,才有可能得到合理的符合历史与现实的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解释。

2
首先是科学的世界图景与宗教的世界图景的相互作用。所谓“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现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2]。科学的世界图景与宗教的世界图景,是科学与宗教各自在自己的概念框架中形成、理解和表现的关于人的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在两个层次上表现出来:一是对于自然界具体现象与事件的解释,二是对于自然界物质实体及其过程的卒质的信念。我们认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不仅是科学的世界图景与宗教的世界图景的关系,而且对科学与宗教在世界图景这两个层次上的关系也必须作出具体分析。科学与宗教都以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都提供对人的经验世界的解释。科学解释与宗教解释之间具有明显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是绝对的和直接的。比如,科学解释是对自然现象本质的揭示,宗教解释虽然也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但它提供的却是一个直观的、象征性的世界图景;科学解释的可接受性是建立在对对象本质的把握、概念意义的明晰性、概念之间联结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外部的经验证实基础之上的,而宗教解释的可接受性则建立于人对虚幻的“神”的超经验的信仰,以及宗教概念框架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用理性的能力无法彻底说明的神秘性因素基础之上的;科学解释是发展的、可批判的,宗教解释则依存于信仰和皈依,自认为提供了关于一切的终极解释,不能接受和容忍来自宗教内部的批判等。人们所持的“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本质的、理性的、发展的和自我批判的科学解释与直观的、象征性的、信仰的、情感的、非批判的宗教解释之间的这种直接的对立。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整体上是正确的,但在细节上却过于简单化。它将科学解释与宗教解释的上述关系等同于科学的世界图景与宗教的世界图景之间的关系,进而将后者等同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种做法,一方面将宗教解释与宗教同一,另一方面将科学与宗教的对象、范围和宗旨同一。实质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其存在和解释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它力图终极一切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因为科学解释以经验规律为解释项,只能立足于已知自然规律基础之上,而宗教则由虚幻的“神的存在”这个所谓的“第一原则”指向了对未来和无限的解释。因此,从宗教自身来说,宗教存在的根据,不仅仅是或者不首要地是提供人的经验世界的解释系统或整体图景,除此之外,它还力图以自己的方式和原则告诉人们,如何对待现实的人生和社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宗教对具体自然现象的直接的虚幻的解释被否定,虽然不能像俄国著名哲学家索洛维约夫那样认为它“丝毫也不牵扯宗教本身”[3],但也不能像实证主义哲学那样得出否定宗教的意义与价值的结论。否则,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科学史上宗教解释不断被否定,而许多大科学家同时却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以及刻卜勒、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人都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活动中宗教信念的存在价值这样一些和科学发展有关的事实。

科学的世界图景与宗教的世界图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关系,涉及对自然界本质的看法。现实的科学活动以由人的历史性而来的“前理解结构”为基础。前理解结构是人作为历史的“产物和结果”而获得的他的实践活动的现实条件和本质力量。毫无疑问,和哲学信念一样,对自然的宗教信念也是这种作为科学可能性条件的前理解结构的组成部分。科学家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常常被字宙那和谐的秩序、庄严的规律、普遍的因果关系激起一种顶礼膜拜的情感。这种对自然的合理结构和未然秩序怀有的类似于宗教的深深敬畏和赞叹的心理状态,爱因斯坦称其为宇宙宗教感情,认为它在人类的科学活动中起到前提和预设的作用,是“科学家研究的最有力、最高尚的动机”[4]。虽然宇宙宗教和恐惧宗教、道德宗教相比,没有人格化的上帝,没有教义和组织,也没有一套祭献的仪式和规矩,但它却反映了一切宗教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即根植于深深敬畏和赞叹中的信仰。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爱因斯坦才说:“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5]。这实质上也是现代文明条件下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的真正原因。

当然,我们强调科学与宗教,科学解释与宗教解释的关系的区别,并不是要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历史上宗教的发展,特别是宗教从包罗万象的、坚持自己与真理同一的“原始宗教”,演变为只能从人的终极意义和宇宙的终极存在方面寻找存在根据的所谓的“高级宗教”,很大程度上得于近代科学独立以来科学解释对宗教解释的否定以及人们常识的科学化。正如怀德海所说的:“宗教的发展主要就是清除前一代人用幻想的世界图景来解释它的观念时所产生的复杂成分而把自己的固有的观念解放出来”,“科学的进展必然会不断地修正宗教思想,因而对于宗教有莫大的好处”[6]。

3
其次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都蕴含着与各自的存在和价值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科学被认为是理性的事业,它诉诸的是可检验的事实,在自然客体的存在状态与人类本质力量的耦合关系中把握自然规律,理解自然现象。因此,科学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散式思维、逻辑化的理性思维。它运用的是体现人本质力量的实验方法,能够理性分析的数学和逻辑方法,能精确把握本质并导致运用的定量方法等等。而宗教则以信仰为核心,它是从虚幻的“神”的存在这个第一原则出发来解释人和世界,一切活动都以强化人对所谓的“神”的信仰为中心。因此,宗教思维本质上是非批判的收敛式思维、非逻辑的整体性思维,它运用的是直觉的、整体的、思辨的、象征的、隐喻的、“奇迹”的方法(注:“奇迹”是宗教教义中描述的现实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它能把“宗教表现出的主观意识的变化转变为客观明确的实际感受”,实质上是“表达力量和神秘观念的变化方式”(池田大作,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9.)。)。因此,可以说,在人类的文化世界中,科学与宗教代表了人类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将科学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的关系简单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从历时态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在起源上就和类宗教的思维方式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是神话诗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按照人的行为和目的去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由于自然界的人格化与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这种原始宗教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神话诗思维和神话诗解释方式本质上带有宗教的性质。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说:“如果我们跨越文字时代,深究人类思想最深的层次,就会发现在人类思维早期就已出现了宗教的因素。”[7]对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来说,这种具有宗教性质的神话诗思维方式具有发生学意义。首先,它作为最原始最朴素的人类智慧,同时起到了解释的作用,即对那些模糊的、不可控制的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说明。在自然的神话诗解释中,通过将不可理解的现象类比于人类已有的经验,自然现象具有了可理解的形式。在想像构思的结果中,行为、起源、原因、结果、意图均采取了概念化的形式。这种对异己现象的反应,“不再是一种动物性的反应。事件得到理解,反应是深思熟虑的”[8]。其次,这种神话诗思维和解释方式,蕴含着被视为科学思维和科学解释逻辑基础的因果关系的原型概念,它为未来的科学思维与科学解释提供了概念框架。随着“一神教”的惟一的“神”的观念的产生,神话诗思维进一步分化出宗教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而脱胎于宗教思维的哲学思维则为科学思维的产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形式。

从共时态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都是人理解自己、创造有意义的世界所必须的。这种必然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意识地为了自己的存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客观地认识外部自然界;同时,有自我意识的人为了实现和创造自我的意义世界,意识到不仅要外向地认识外部自然界,而且要内向地认识自我。而宗教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思维方式)恰是人内向地认识自我所必须的。正如在人的活动中“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9],宗教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艺术的思维方式等等也伴随着并补充着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正由于多种思维方式的共存,人才创造了丰富的属于人的文化世界。

4
再次是科学的价值规范与宗教的价值规范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所谓“价值规范”,就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作为文化现象的科学与宗教,各自通过自己价值的实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精神价值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一方面随着科学理论的扩散和科学思想的渗透,科学中蕴含的实证精神、定量的分析态度,科学表现出的简单性、系统性、统一性、客观性、合理性和完美性等价值规范不断社会化,得到普遍性的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的价值规范通过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显示出来,R.K.默顿将之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以及有条理的怀疑性。科学的这些价值规范,是对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念的超越,它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不断普通化、社会化和常识化,成为人的社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对科学价值规范意义的确认,既要超越“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科学与价值无涉”的观点,也要避免科学主义立足于科学,要求对人及其文化做单一的“科学”理解的做法。与科学一样,宗教也力图通过自己特有的规范结构及其向日常生活世界的渗透和扩散,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但与科学不同的是,宗教特别是现代所谓的“道德宗教”,被认为首先或主要是作为一种价值规范而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的意义与价值与宗教的价值规范被认为是直接同一。宗教以信仰为核心,其思维的向度是未来和无限。在如何对待生命和人生活的意义等问题时,宗教常常通过教义与仪式,力图要求和教导人们寻求心理和精神的平衡、社会环境的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但“宗教的任务不是使人们到达那个目标,而是使人们充满希望地走过人生旅途。在使人获得新的生活体验时,宗教就已经表现了自己的价值”[10]。因此,理性化的科学的价值规范与情感化的宗教的价值规范,不论是具体内容还是思维向度,都存在不一致甚至对立的方面,但它们都是在人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创造的,都是对日常生活世界价值观念的超越。它们的常识化,共同构筑了现实的人的社会价值观的主要部分。人的价值是多元的,我们既不能像中世纪那样对人及其生活进行单一的宗教理解,也不能像科学主义所要求的,对人及其文化做单一的“科学”理解。在人类的整体文化中,如何在既坚持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基础地位,又强调人的文化本质及人类文化世界的丰富性的基础上,合理地评价科学与宗教的价值规范以及它们在社会价值观中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当然,价值规范是不能脱离世界图景与思维方式而存在的,它们统一于特定的概念框架。世界图景与思维方式相互联结,不断转换,而价值规范本身就是由依赖于一定思维方式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构成的;从另一方面说,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层面上的取舍与选择又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规范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性,从另一侧面说明,我们在讨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时,不能将之归化为其中任何一个单一层次的关系,而必须对科学与宗教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个层面上的关系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整体的把握。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对抗模式”和“非对抗模式”,都是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归结为其中一个层次的结果。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既取决于它们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个层面上的相互评价和相互作用,也取决于科学与宗教在整个文化中的地位及受到的来自其他方面的评价。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多元的逻辑关系模式。

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体 现:交往时的行为、语言和器物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是在认识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影响的过程看)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要选择健康的文化生活,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点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深远持久的影响(从影响的效果看)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长期性的、较为缓慢的,但一旦内化成人们的态度和信念,就会持续地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
②要自觉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
思维方式是在认识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影响的过程看)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往往是自觉学习、...

文化对人的影响很大,都是如何体现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很大,它是通过下面几种方式体现的:1.文化影响人类思维方式。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文化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改变人类行为方式的目的。文化的传播方式有自发的宣讲,也有官方的政策性规定,每一种文化的传播,都是从少部分人开始,渐渐的扩大范围!人接受了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形成什么...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积极的思维方式如何影响人
我认为:交往方式强调的是人们之间如何交往,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行为模式,即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形式与人交往;如中国人见面或者握手,或者点头,或者摆摆手等;西方人见面则往往采用拥抱的方式等。而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人们如何去思维,体现的是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办法、形式等。例如,在写名字时,...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和什么的方式进行的?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直接方式:社会文化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这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当个体在社会中接受教育、参与社交和互动时,社会文化环境会直接塑造他们的态度、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间接方式:社会文化环境还可以通过...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源于人们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每一个人都生活在...

文化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
妥协、言利等文化必将逐步发展起来。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也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这些特点才能更好的融入进去。虽然我已经年龄不小了,改变思维方式很难,但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发现自己的局限所在,也能在事情面前多少做出一些改进。我想我也应该去读读《红楼梦》,以便于更加了解中国人,也更加了解自己。

影响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思维的因素有:1.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和社会结构,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使人们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式存在差异。2. 个人经历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经历不同的事件,面对不同的...

哪些因素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例如,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和和谐,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教育经历:教育经历也会影响思维方式。例如,某些教育体系可能更强调批判性思维,而其他体系则可能更注重记忆和重复。个人...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③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氛围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文化对人的塑形有哪些方面?
文化对人的塑形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过程,涉及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具体来说,文化对人的塑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和信仰:文化传承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这些观念和信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道德判断和生活方式。例如,某些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而其他...

汉川市18275282387: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 -
进迹鱼肝: 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体 现:交往时的行为、语言和器...

汉川市18275282387: 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文化影响人们的( )①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心理活动③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消费习惯 -
进迹鱼肝:[选项]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汉川市18275282387: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 -
进迹鱼肝:[答案] C ②说法不够恰当,风俗习惯、文化程度本身属于文化,④不符合题意,用排除法排除A、B、D项,答案应选C. ...

汉川市18275282387: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
进迹鱼肝: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

汉川市18275282387: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
进迹鱼肝: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源于人们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文化影响,由生物人变成文化人的过程.先辈的引导和教诲,社会的褒扬和惩戒,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一种文化观念.我们接受各种教育、参与这样那样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接受教化.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化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

汉川市18275282387: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
进迹鱼肝: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为什么说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答: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汉川市18275282387: 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
进迹鱼肝:[答案] 人与文化的关系怎样? (1)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不同,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即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2)文化不是消极被动存在的,文化对人本身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之,人和文化之间...

汉川市18275282387: 如何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 -
进迹鱼肝: 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汉川市18275282387: 政治必修三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有什么 -
进迹鱼肝: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zhidao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汉川市18275282387: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文化塑造人生”? -
进迹鱼肝: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正确的.②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