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大宗派的僧辈

作者&投稿:伊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有那些?~

可能楼主所要的信息包含还不够完全,但已经很多了、请阅览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据世亲菩萨所著的俱舍论而立的。俱舍论有三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讲的是宇宙万法,有漏无漏的因果关系,最后一品,是说明有法无我的道理。他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万法实有,所谓‘我’是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无我为宗。(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宇宙万有,不仅我是虚妄的假相,一切诸法也是虚妄的。)就修习的阶位来说,分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声闻修四谛法中的道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修六度,经三大阿僧只,最后一百劫,还要植相好因,才能圆成佛果。

二、成实宗:

此宗以成实论为根据,修习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观。观五蕴中无我相,叫做我空观;观五蕴诸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名法空观。因为我法皆空,则万有俱寂。这是此宗修观的理论。

此宗虽修我法二空观,但只能断烦恼障的见、思二惑,证空灭理,因为烦恼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烦恼,才生见惑,有了见惑,就不能证涅盘,因此称之为障,此障未断,是不能证二空真如的。

就修习的阶位来说,立二十七贤圣,以摄行果,而其所谈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还是属于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属小乘,但我国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这两宗是小乘,因此就失传了。

三、律宗:

律,是佛住世时因事而制,随机散说的大众生活规约,传入我国以后,到了唐朝,经过道宣律师整理,定名为四分律,遂成为宗。

‘尸罗’是梵语,译华语为‘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过非,故以戒称之。当佛将入灭时,阿难尊者问佛说:‘佛入灭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可见戒在整个的佛法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应该视戒如佛!否则,就辜负了我佛如来慈愍众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出家众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据梵网经,则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称为大乘菩萨戒。这都是成就四众弟子防过止非,圆成佛道而定的,我们应当如法受持,才能达到学佛成佛的目的。

此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为本,因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发慧。也就是说,只要持戒精严,则三业自然清净,如此,必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我国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为特殊,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不论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学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学人,只要严持戒律,即可圆成佛道,证无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由此看来,戒!是多么的重要啊!

四、华严宗:

杜顺和尚根据华严经而立教,故称华严宗。所持的理论是,法界无尽缘起,皆由一心而生万有,但一切诸法,互为缘起,重重无尽,一(体)即万法(用),万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缘起之理而立三观:

l.真空绝相观:观遍法界一切诸法,都不外乎因缘生,依他起,均无自性,而众生的知见,都是属于妄情遍计,如翳眼空华,因病而现,所以称真空绝相观。

2.理事无碍观:因为作真空观,则诸妄相灭而真性现,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变为体,随缘为用,众生因妄情遍计之业感而生万法(事),但万法皆以真如为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观,故名无碍。

3.周遍含容观:既知万法乃随缘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体。所谓真如,是无形相的,不变异的理体,故称真如,倘能依理作观,即可返用皈体,理事圆融,人我无别,万法如如,因此谓之周遍含容观。这个道理,好比我们所饮用的茶汤以及各种饮料(喻万法)一样,都是用水和其他的杂物组合成的,水(喻真如)因随缘成为各种饮料,但湿性未变,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观的受用。

此宗行证的阶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渐次修习,渐次断证,而入佛位。

在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华严宗和净土宗最有缘。因为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最后普贤菩萨为他说十大愿王,而导皈极乐,华严经最后指皈也是极乐世界。被尊为诸经之王的华严尚且赞叹净土,可见修净土,也等于是修华严。但诸经皆为佛说,如是说修净土不对,即是毁谤三宝。且善财、文殊、普贤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称赞净土,可见修净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门。

五、天台宗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时,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创一心三观之法门,传于弟子慧思,再传智顗,行法华三昧时,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名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华,判五时八教,以开智解。这就是天台宗的由来。

此宗所依的经典为法华,修行的方法是观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之法的产生。所谓次第三观,是以从假入空观的二谛观,和从空入假观的平等观为方便,而进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为究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说‘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见一观则三观具足,故称之为一心三观。我们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观即具足三观,何必又分次第?因为次第三观是一心三观的方便;一心三观是次第三观的究竟。大乘心地观经的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永处缠缚。’由此可见观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修那么多的观太麻烦,这是怪我们的根性太差,执著的习气又太深厚,为了成就我们修习的方便起见,不得不如此。好比说,修空观,破见思惑;修假观,破尘沙惑;修中观才能破无明惑。修观的方法和治病一样,病情复杂,治疗的手续就不能简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观,也是可以的。

修观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止观。所谓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反观自性。但为了便于学人修习起见,又分为三止三观。所谓三止,即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和息二边分别止。至于三观,即是空观、假观、中观。但修止亦应兼观,修观亦应兼止,这样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见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观而破,这是修观的妙处。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圣,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由此看来,实在太不简单,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论宗:

龙树菩萨造中论和十门论,后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论,故合称三论。鸠摩罗什译此三论而加以宏扬,遂成为宗,在隋唐时很兴盛,后来受到曹溪宗风的影响,因此就进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诸般若经中‘无所得,缘起性空’的义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中道。虽然如此,但对如来所说的教言,也不否认,因此立真俗二谛,加以调和。所谓真谛,是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俗谛则是指诸法缘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资为用,不可偏废,才合乎中道的实义。

就修行的方法来说,是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见。破毗昙实有的执见,斥成实偏空的情见;更以无所得,破有所得,而显中道。

至于修行的阶位,若就真谛来说,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常寂。就俗谛来说,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但众生由迷至悟,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一点折扣也不能打,看起来也是不及修净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宗因穷究宇宙万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据唯识论而显万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识宗。所谓唯识,是说宇宙万有,是因识别的关系,而产生其存在的价值,否则虽有亦等于无。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块糖,你拿走金戒子,他无所谓,若是拿他的糖,一定会哭起来,这就是识别而产生执著的证明。故此宗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而立百法,以说明万有的因果关系。

阿赖耶识有寄藏众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种子的功能,所以也称藏识或种子识。谈到种子,可分为新熏和本有两种:所谓本有,是说从无始以来,就具染净诸法的种子,若遇外缘熏发,即成为现行,因此就有生死、苦乐、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诸相现前。至于新熏,是说原来什么种子都没有,而是以后因染净二法熏习而有的。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实本有一经新熏,即得增长,甚至现为现行,现行又复熏习新种于阿赖耶识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废。

至于藏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没有办法拿给你看,只好请问你,我们所读的书,和已经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么地方?如说在脑子里,是不对的,因为医生用爱克司光透视,并没有发现这些东西,既然如此,这些东西究竟在那里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识里,因为这个东西其体无形,所以看不见,其用(量)至大,能藏一切诸法。如用现前的事物来说明,只好说像个人的安全资料,专门记载各个众生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然后成为种子。但种子不能自生,当某一件事物的种子成熟时,须有第七识的执著,和第六识的分别,前五识的攀缘,才能成为现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乐等等的感受,这就是识心所招来的果报。然而识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载舟。也就是说,造恶业的是它,造善业的还是它。因此此宗转八识成四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前五识取境的功能,转为度生的力量,叫做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的计度分别心,为观察众生的根性,以便因机施教,使其入圣超凡,谓之妙观察智。转七识的执著人我差别为怨亲平等,谓之平等性智。第八识原来好像垃圾桶一样,以致明镜无光,必须除去三毒的污垢,断尽无明,则镜光自显,十方世界,影现其中,故名之为大圆镜智(即佛智)。

唯识观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细,分为五重:

l.遣虚存实观:即是排除一切虚妄计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圆成实性的理体。

2.舍滥留纯观:舍弃一切杂滥的外境,护存纯净的内识。

3.摄末归本观:停止见分攀缘工作的机能,而皈顺自证分的理体。

4.隐劣显胜观:隐藏心所的劣点,而显心王的优点。

5.遣相证性观:排遣万有的差别事相,证入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项,称为五重唯识观。

总而言之,唯识之学,博大精深,难以穷究,而在佛法中却又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然怎会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呢?若就行的方面来说,不懂唯识倒无所谓,如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为宇宙万有,离了识的作用以外,就无法开口。故此宗是以研识为方便,以转识为究竟。所以说学佛的人,不管学那一宗,对于唯识多少总要懂一点,在行持上是很有帮助的。

八、密宗:

佛陀为了度生的方便,所说的言教故有显密之分。所谓显教,是应身佛释迦如来说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为文相易于了解,故称显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教法,文理难知,故称密教。显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称之为显;密教如电报的密码,非专业者不解,故称密。

毗卢遮那佛,在摩醯首罗天的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诸大菩萨说真言法,金刚萨埵录出后,藏于南天竺的铁塔中,后来有位龙猛菩萨,见金刚萨埵面授大法,后即将此法传于弟子龙智,再传于善无畏,及金刚智,以后他们和金刚智的弟子不空于唐玄宗时,来中国宏传密法,后称开元三大士,这是我国密教的由来。

此宗所根据的佛经,有大日经、金顶经、苏悉帝经、瑜只经和略出念诵经等五部;在论典方面,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经论所说的内容,是说我们的体相,和大日如来一样,因无始来,一念不觉,而使身口意三业不净,堕入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现在要想回复本来面目,而使三业清净,必须手结印,口持咒,意观想,藉三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业清净,以了脱生死之苦,即身成佛。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须努力。若论阶位,只能和罗汉相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成佛,而颇瓦法和净土宗的念佛是相应的,因为他的目的也是极乐世界,但是修习的方法,却不及念佛简便了。

曾经有几位朋友和我说,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见他们学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得神通,藉以显众,争取名闻,如此用心,殊堪怜愍!其实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只要成了佛,则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么都好吗?何必专修?就以甘蔗板来说,是制糖的副产品,如果专用甘蔗来做甘蔗板,未免太可惜!

说实在的,我不但没有学密,对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当然就不够资格说别人的长短,但是有人问及此事,又不得不把个人对各宗表示一点意见,作为初学的参考。

九、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所谓静即是定,虑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禅那。此法在我国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习的方法来说,可分为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和实相禅四种,此外还有一种祖师禅,因在经教之外,故称教外别传。此禅始于达摩,自其东渡来华,面壁少林寺时,即传法于慧可,后立为宗。

关于宗门禅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在灵山,一在只园’,现在以只园为根据,相传当年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完毕,百万人天的听众还未离开时,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罗花向大众说:‘我虽然说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说著一字(究竟)。’当时大家听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因此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学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在这样平凡的因缘之下,就产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

迦叶尊者受法后成为禅宗的初祖,传至达摩即为二十八祖,他见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带来我国,成为我国禅宗的初祖。他来华是在广东登陆的,梁武帝闻奏后,即迎至金陵,因语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时慧可大师因断臂求法,即蒙印可,是为二祖。再传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是我国禅宗的黄金时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单传,以后六祖就变单传为多传,改祖号为师,并且只传法不传衣钵,旨在息争。自变多传以后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记载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这两位禅师最为杰出,因为得力于广传的关系,所以宗匠辈出,才有一花五叶的产生。

禅宗修习的方法是观心,以明心为方便,见性为究竟。所谓明心见性,即是教下的转识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下,也没有一定的训练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真面目。’后来黄檗禅师为了因机施教,所以改观心为参话头。不管方法怎么变,但目的都是为了断绝学人的思路,使其对境无心,而见自性,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否则,那就不是禅。至于话头怎么参,我是外行,不过我知道参话头的目的,是使学人断绝思路,而对境无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谁’,像猜谜似的,教你集精会神的参。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说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对的,假使是这么简单,也就用不著参了。所谓参禅,要在‘谁’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参才行。若在禅堂里,职事们会拿著香板到处查看,发现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为他们是过来人,他看别人参的情形,好像站在门里看室内的东西,一目了然,(别人是站在门外从墙壁上向里看,一无所见)。所以香板应该打在什么地方,多轻多重,我认为都有一定的分量,决不是乱打的。曾经有位老法师和我谈他参禅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灯,因天热而发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禅堂,就向监查师父说明燃香事,请他以后香板打在别处,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处。当时听了这段话,我认为不合理,后来一想,才知道是对的。燃灯发炎,是业障,怕打痛处是我执,偏打痛处,既能破执,又可消业,真是慈悲之至!

禅,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我国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禅,因此可分为凡夫禅、二乘禅、祖师禅、和如来禅四种。凡夫禅修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十六特胜和通明禅。二乘禅,修九想观、八念观和九次第定。祖师禅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这种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顿教法,只适合接引利根,对钝根的没有多大用处。如来禅,因其为经教文字所诠而得名,即是首楞严定。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这种禅,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诸根普被,故称为渐教。此外还有一种念佛禅(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净土法门,而不知道也是属于禅的一种,请看大集经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这总不是假的罢。

这里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黄檗禅师改‘观心’为‘参话头’的原因,是见当时的修行人,根性渐劣,为了契理契机,不得不改。现在去圣的时间更是遥之又遥,而根性更劣,对于禅不要说参,恐怕连禅堂的规矩,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又得仰望当今的高僧大德,因时制宜,提倡念佛禅,正是时候了。如说念佛就是念佛禅,念佛禅还是念佛,何必多此一举?因为一般人都喜欢禅,如果不加个禅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么效果,这就和国产的商品一样,假使上面没有几个英文字母,一定滞销。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禅’,未知先觉者以为然否?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禅,以上所说的,是从看书和思惟所得来的一点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如果你对禅有兴趣,不妨看看历代祖师的公案语录,然后还要请教住过丛林的老法师,比较可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语说:‘驴若跑得快,马就不值钱。’且看古人参禅有成就的,没有不是从禅堂里苦出来的。现在也有人自称‘缠尸’,因为他参的是禅外别传的‘名利缠’,仗佛威光,标奇惑众,若是跟他参学,保证也会‘开误!’

现在一般人所说的禅,好像都是指祖师禅而言。此禅虽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达摩传心印于慧可,是以楞伽为证;五祖授心印于惠能,是以金刚经而印契。这样看来,不是就有些矛盾吗?不然,因为不立文字,是不执文字的意思,并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来说,此禅是不避见闻觉知的,只要能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话头)去参就行,到了某种程度,要考功夫,所问所答,都要契理契机,恰到好处,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现在会问的不多,会答的没有,如果会背几则公案,念得几句机锋,纵然能趺坐于床,穷年参究,那也许是‘禅’,也许是‘缠’!但是修净土的,同样的是不避见闻觉知,最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念佛)的去念就行,至于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烦别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办法:妄想减少了没有?烦恼是否比以前轻?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顺逆诸境是否镇静?生活是否俭朴?念佛是否精进?信心是否坚定?愿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随时检讨,有则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会还我净明的。

十、净土宗:

净是清净,土是国度,十方诸佛的国度都是清净的,故称净土。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污浊不堪,所以称为秽土,现在要谈的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而言。这是为了统一我们的思想,使其专注一境,减少对外境分别,而渐渐的断绝思路,坚定正念,将来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就叫净土法门。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所依的经典是三经一论,因此修净土的对于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特别重视。自圣教传入我国,净土之法,最初流传的地区并不太广,到了东晋时,慧远大师应世,极力提倡,于是就在江西庐山创建莲社,集众念佛,后来均得往生,这样才正式的成立了净土宗。

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时,曾作国王,因闻佛说法的因缘,即舍王位出家,号法藏比丘。当时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的庄严妙相,于是就在佛前发了四十八个愿,每愿都说若不实现誓不成佛。然后又以诸佛净土为蓝本,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约十万亿佛土那么远的一个地方,经过五大劫的时间,才建好一个国家,定名为极乐世界。佛兴建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舍苦就乐的众生,只要心诚愿切,随时称念弥陀名号,到最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必定现前接引,如一念顷,即生彼国。

阿弥陀是梵语,译为无量寿,或无量光。因为成了佛,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称为无量寿和无量光。佛是觉者,好像我们对博学多能的读书人称博士一样,精医术的称医学博士,精工程的称工程博士,那么佛的寿命、光明都是无量的久远和广大,所以尊称为阿弥陀佛!现在还在极乐世界说法度生,一直到永远。所谓极乐世界,极是究竟的意思,乐是快乐。也就是说,究竟的快乐才是极乐。至于世界,在这里可作方位、处所和地方解,因为那个地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世界。’但我们这里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经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说:‘你认为讨老婆很快乐,她爱慕虚荣,或者好吃懒做,你会快乐吗?你认为打麻将很快乐,若是别人碰走了你一张听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场输一场,你快乐吗?年纪大了,生个男孩,觉得快乐,但是他常常生病,长大了又不用功读书,专门偷鸡摸狗,警察先生三天来通知要严加管教,五天来通知传讯交保,这样你会快乐吗?……。’就算你的运气好,妻贤子孝,自己也生财有道,老当益壮,但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邻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烧光了,为了抢救财物,身受重伤。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还快乐吗?这些事固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但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会有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你学秦始皇大胆假设,所以觉得世间上一切都是快乐的;我学释迦佛小心求证,因此我认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这样说扫你的兴,如果认为我的看法不对,今后还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说起来,一般人对世间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兴趣,我们的看法是综合性的,所以会厌烦。闲话少说,我们还是谈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须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才能达到目的。所谓‘信’、要深信西方确实有佛号阿弥陀,以慈悲愿力,接引众生,彼世界的庄严,如经所说,决不会假。‘愿’、就是绝对愿意去。‘行’、必须依法去行,老实念佛,至死不变,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于念的方法,分为三种:

l.持名念佛:出声或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2.观想念佛:双目注视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谓之观想念佛。

3.实相念佛:谛观诸法实相,本自如如,因此对于宇宙万有,不起分别,名实相念佛。

以上三种念佛方法,观想过于微细,不易著手,实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定),……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古今诸大善知识,都是劝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论出声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时间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乱。因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果能切实行去,因缘成熟,即可往生。

上面把各宗的概况,简略的介绍了一点,你看修那一宗比较方便就修那一宗,千万不可见异思迁,才有成就。禅净修持的方法虽然不同(禅是离相的,净是取相的),但最终目的是一样。我既不明禅,又不知净,虽然出了家,只能说是‘聋子的耳朵,配相的’,但总希望别人比我强。现在你对各种修持方法,多少总有点认识,那就选择适合你生活环境的法门,用功去修,不能好高骛远,或是讥禅谤净。这样做,不但对修行没有补益,且招莫大的罪过。同时懂佛法的人听了,也会笑你是‘瞎子相亲,不明真相。’


华严宗——贤首国师 禅宗——达摩大师 密教——善无畏大师 唯识宗——玄奘大师 三论宗——吉藏大师 天台宗——智者大师 南山律宗——道宣律师 净土宗——慧远大师 为别简介: 庐山慧远(334~416) 自幼博通六经、老庄之学,二十一岁,听道安讲《般若经》,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粃耳!」遂礼道安出家。二十四岁代师宣讲《涅槃经》,由於义理深奥,遂引用老庄思想,使听讲者晓然於心,自此道安特准他不废俗书。栖止庐山三十馀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文人高士群起皈依,王侯士宦肃然敬仰。桓玄下令沙门应礼敬王者,师著《沙门不敬王者论》,阐论佛法之前沙门与帝王平等。创立白莲社,专以净土念佛为修行法门,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达摩祖师(?~535) 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南朝时,泛海至广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虔诚礼请师至金陵。师与武帝对答,语不相契,知弘法机缘尚未成熟,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时人不解其意,称为壁观婆罗门。九年之後,达摩终於等到相契之人慧可,因此付予衣法和四卷《楞伽经》。传法时,师说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此後禅门法脉代代相传,师因此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 天台智者(538~597) 七岁能背诵〈普门品〉,十八岁出家,法号智顗。二十三岁参谒慧思,一日,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豁然开悟。後师至金陵,於瓦官寺弘传禅法。三十八岁,入天台山。後应陈後主之请再入金陵,於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隋开皇十一年,师五十四岁,应晋王杨广之请,至扬州为授菩萨戒,王敕赐「智者」之号。师提出五时八教教判,著述建立天台宗行解的规范,力倡止观相成、教相与观心并行,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之偏颇,形成天台宗教观双美的特点。 嘉祥吉藏(549~623) 三、四岁时,随其父谒见真谛大师,真谛为师取名吉藏。七岁时随法朗出家,专习三论之学。十九岁时,即能当众复述各种经论义理。曾为陈朝桂阳王讲述三论奥义,令王佩服至极。三十三岁,住会稽嘉祥寺,专心讲说著书,问道者常千馀人,故後世称师为「嘉祥大师」。曾与当时自称三国论师的僧粲辩论,双方徵问往还四十馀次,师从容引经据典,应对滔滔,最後取胜,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感佩万分,以师礼待之。师终其一生以兴隆三论为宗,世称他为三论宗再兴之祖。 南山道宣(596~667) 十六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第一次听受戒律後,急欲修习禅定,受智首呵责,福德资粮未具,岂可弃律?师虚心受教,用功专精,感得舍利现於宝函之中。後住终南山,研究弘讲四分律。师曾至各地讲说律学,亦参与玄奘之译场。七十二岁於净业寺创立戒坛,为後世启建戒坛之法式。师开创中国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称「南山律师」。师严持净戒,精通大小乘经律,毕其一生精力,从事律学著作与僧传的撰述,以戒律提供修道者遵循的典范,并以僧传坚固道念。 玄奘三藏(602~664) 隋大业八年,洛阳度僧,主考官郑善果见师年方十二岁,即发愿远绍如来家业,近光佛教大法,志愿宏伟,特准出家。因慨叹各处教法异说纷纭,尤其诸汉译佛典的义理解释不一,决心亲至西方取经,追源考证梵文原典以解众惑。二十六岁孤身只影,越过雪山,穿过沙漠,沿途瞻礼圣迹、参谒名师,遍习大小乘经论。历经十七年,取经归国,致力译经事业,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并创立唯识宗。因精於经、律、论三藏,人称三藏大师。师集中国最伟大之佛学家、译经家、外交家、地理学家於一身。 善无畏三藏(637~735) 东印度乌荼国人,属刹帝利种姓,释尊叔父甘露饭王的後裔。十三岁登王位,兄弟们不服,起兵相争,他於平乱之後,让位於兄,决意出家。先到南印度海滨参学,并游历诸国,之後又到中印度那烂陀寺,礼达摩鞠多为师,得受密法灌顶。唐开元四年,师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翌年,奉诏於菩提寺译经,此後,致力於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之先河,与後来的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华严贤首(643~712) 华严宗第三祖。原名法藏,祖先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早年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入其玄旨。智俨示寂後,依薄尘剃度,帝敕令京城十大德为师授具足戒,自此参加翻译,从事讲说,著述不断。曾为武后讲华严十玄门之深义,因善举譬喻,武后豁然领解。一生宣讲《华严经》三十馀遍,并仿天台宗教判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师继承杜顺、智俨思想,创立华严宗,虽贵为五帝门师,又受到王公大臣恭敬礼拜,却不改其严谨、淡泊的修行生活




世界佛教有多少宗?最早的人物是谁?
奈良时代(六四五-七九四),佛教主要的宗派有六家,即:三论、法相、成实、俱舍、律宗及华严。三论宗初祖为高丽僧慧灌,於元兴寺大弘三论(六二五),这是日本宗派佛教的开始。其後智藏曾投中国嘉祥门下,道慈亦入中土兼学六宗,分别为二祖、三祖。其後,法相宗取代三论宗的盛世,人才辈出,与後来的天台、真言宗,鼎足...

佛教八大宗派的发源地分别在哪?
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实际创始人,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于三祖法藏殁后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等,后世称之“清凉大师”...

佛教各宗派的主旨和修行方法有什么区别?
看看山脚下那些人还找不到途径,还爬不上山,他们都有一颗慈悲的心和胸怀,于是他们就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和上山的方法教给他们听,因为很少有人使用上面的全部方法,所以他们都认为只有自己这种方法才能成功上山,于是传授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走路派、爬山派、钻地道派、空投派等等八大流派。

中国佛教有几大宗派?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 禅宗 ,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三论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

怎么样做好佛教徒
没皈依之前吃素念佛,烧香拜佛,皈依过之后呢,正式成为三宝弟子了——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正式成为佛教徒了。 怎么样做好佛教徒?要修十善业,要遵守佛的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坏事不要去做,多做好事,好事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 二、十善要义 第一,不杀生。 为什么不杀生呢?我们佛教讲慈悲,长...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八大宗派发源地
形成了早期的三论宗。鸠摩罗什入寂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并葬于草堂寺,建塔一座,名为“鸠摩罗什舍利塔”,此塔尚存寺内。绍兴越州嘉祥寺(新三论宗祖庭)。日僧宜然房明道《三论玄义玄谈》认为,嘉祥大师吉藏以前称"古三论",又称"北地之三论";嘉祥大师以后称为"...

道教成仙可以超出轮回吗?
傅大士是佛教深地菩萨弥勒菩萨的化身,然而他的衣服却包括了儒释道三家的道冠、僧服、以及儒履。他的无言的开示,用儒释道三教服饰严饰其身,示现了三家是一家之义。鄙人的根本上师开示曰: 「密教(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自力本尊』就是道家讲的『元神』。 道家修炼元神法,我写於《通灵秘法书》之中,正是:...

释海灯的人物生平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属於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禅宗一派,一般不习武,而以参禅为主,所以庙里基本上没有什麼人专门跟海灯法师习武,海灯每天清晨一个人单独练习,有时也和弟子济平一道对练。在真如寺期间,海灯法师曾为大家表演过几场武功,给寺庙常住的僧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有拿手绝技“二指禅功”,三节棍...

如何复本心源?藕溢智旭大师是中国佛教那宗的祖师?
1.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分别是禅、教、律、密、净,为何...

请明白佛教的人帮帮我!...
还有就是佛有8个支教,我不知道我是哪个教的.还有就是信佛我能吃肉么?还是就是初一十五不能吃?请大师们帮帮我.我现在真的很迷茫.首先特别感谢所有回答问题者.真的真心感谢你们.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皈依三宝就是对佛,法,僧三者深信不疑就是皈依对么?第二个问题我明白了,其实八大宗派的目的是一个.第三个问题...

进贤县18324375412: 佛教辈分怎么排的 -
闵京迷清: 佛教辈分,按照各宗派字辈排序. 佛教字辈(辈分)简介 一名标准的僧人有法号和法名两种,法名是师傅赐予的,是根据你所入的宗派辈分排下来的,这个名字将会跟随你一生,是教界里认可的身份,而法号不一样,但分2种,1是自己以后修...

进贤县18324375412: 佛家法号辈分表 -
闵京迷清: 佛教分三大流域(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又分十宗,每一宗又有不同的流派,法号辈分各异. 法号或法名,都是指归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即出家众于剃度仪式举行过后,或在家众于归依三宝、受戒时,或生前未归依、...

进贤县18324375412: ***次数:9999999已用完请联系开发者***佛教八大宗派之?
闵京迷清: 1、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

进贤县18324375412: 天台宗全部派别的辈分是什么啊? -
闵京迷清: 汉地佛教中,只有少林寺才排辈份,而且是从元朝才开始的.金庸先生小说《天龙八部》中说,少林寺从北宋开始排辈份,似乎不符合史实.元朝雪亭法师以自己撰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为少林寺排辈份的依据;我记不住那么长,只记得最近一百多...

进贤县18324375412: 佛教近事的辈份?宽字辈 -
闵京迷清: 阿弥陀佛 出家僧人一般至少两个称号,都是师长取的,一个是依宗派或本寺院的传承来取的,也就是法名,有字辈讲究,主要是内部用的.每个寺院流派的字辈都不一样,是各自的祖师定的,不是那个宗的人,是难弄清楚的.另一个是法号,也...

进贤县18324375412: 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 -
闵京迷清: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八大宗派.

进贤县18324375412: 中国佛教十三代祖师 -
闵京迷清: 您指的是我国的净宗十三祖吗?他们是: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净宗二祖——善导大师净宗三祖——承远大师净宗四祖——法照大师净宗五祖——少康大师净宗六祖——延寿大师净宗七祖——省常大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净宗九祖——藕益大师净宗十祖——截流大师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进贤县18324375412: 中国佛教十三代祖师 -
闵京迷清: 这类非正式说法,都不入流的, 佛门绝对禁止个人崇拜,哪怕成就,也不允许 坐 高大广床, 哪里来啥 十三祖师.唯一一个正经点的, 只有从释迦牟尼 传 伽叶 阿南, 后来到达摩,再后来4流派,是为禅宗祖师谱其他门派,都没有. 有的话,也是类似 神雕侠侣 小说里 写的,华山论剑,下山时遇到一群不入流的也在山下论剑. 被杨过一声吼,吓得滚下山了.

进贤县18324375412: 佛教惟字辈 -
闵京迷清: 福慧智子觉 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 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 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 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 性明鉴崇祚 忠正善禧祥 谨志原济渡 雪庭为导师 引汝归铉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