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古代是表示很受尊敬的先生

作者&投稿:全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1、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有一天,他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HE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提问: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2、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
这个故事是讲杨时在四十多岁的一件事。杨时呀,他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o,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他的这位老师叫做程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3、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这要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说起
  儒术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这句话质之汉武帝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人治社会中,越是有作为的君王,其破坏力往往也会越大,就像宋代诗人莲池生在自己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区区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固然是君主常态,“好大喜功、黩武嗜杀”对于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寻常故事。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动干戈,帝王的个人好恶实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是对帝王个人作为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古代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从汉武帝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偏执与迷狂的心态,从“巫蛊之祸”的发生,更能够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残忍、喜怒无常——人治社会常常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的“半截伟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汉武帝的个人作为也不过是暴露了人治社会的共同弊端而已。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 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260 BC - September 10, 210 BC)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551 BC – 479 BC) 已死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的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古代说先生是什么意思?
说先生在古代是很受尊重的职业,他们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有广泛的活动,而且在一些富有精神气息的社交场合也备受欢迎。在古代,说先生的地位就如同今天的演讲家、社交达人、学者等。说先生需要有很高的口才和良好的修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非常出色,控制声音、节奏、语调,使用接地气、易于理解...

古代方位表示尊卑,生活中朝南而坐指有地位的人,这个习惯是从何而来的...
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等礼制都。据《史记·魏王传》记载,在古代,骑兵的左位是受人尊敬的,而左位则是等待别人的。这...

为了表示对君主的尊敬,古代大臣真的是跪着上朝的吗?
“吴令甚苦……苦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嗟呼,中郎一行作令,文雅都尽。 ”这就是说,不只巡抚、太守一级的官要跪,只要是上级,都要跪,否则不至于把膝盖跪穿。袁宏道虽然读书做了官,但他骨子里是个“性灵”文人,跪在地上迎接上官感到非常羞耻,所以说“文雅都尽”。

敬礼是一种尊重,显得很庄严,古代士兵怎么敬礼?
古代士兵遇到上级敬礼一般有拱手礼、跪拜之礼。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军礼作为“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就同“吉、凶、宾、嘉”礼仪一齐并称为“五礼”。从史籍看,中国古代的军礼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拱手礼,据《史记》记载,汉文帝视察军营时,名将周亚夫手持兵器向皇帝拱手,说:“身著...

为什么古代最受尊重的是,士农工商呢?
工,相对于农业来说不受重视,古代各种巧匠被视为“奇淫技巧”,不受主流社会的重视,虽然古代很多发明,但大部分的发明都是围绕农业开展才收到重视的,甚至很多技艺都失传了,很多著名的工艺技巧或者匠人都是默默无名甚至失传,而明太祖也是如此,规定匠人制度,一但为匠人,世世代代都是匠籍。商人,因为...

男子行拱手礼是一种礼节,在古代“拱手而立”也是代表对对方的尊敬吗...
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也叫抱拳礼……抱拳~一种传统的见面礼仪 其实所谓礼仪在古代来说都是经过一些表示不会伤害对方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例如: 握手:之所以必须右手握,是用以表示“我右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好。 抱拳、作揖、也是...

中国古代有哪些礼节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

古代对别人的尊称
君,jūn,尊也。从尹从口,治理发号。古文象君坐形。故从口。(1)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2)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sovereign;ruler]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引申为...

古代读书人虽然很受尊敬,为何多数是穷鬼,也就是穷书生?
古代读书人确实很受尊敬,但大多数读书的人都是穷人,所以就称之为穷书生、穷鬼。在古代读书的人很受尊敬,一旦考中秀才就可以免除个人赋税,甚至见官员可以不用下跪,这些秀才还可以当私塾先生,若是举人会比秀才更厉害,他们和县官平起平坐,甚至一家不用缴纳赋税,进士就更厉害了,可以直接当官,所...

文言文表现礼貌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

平坝县18487155597: 这里说的“子”是孔子,孟子,孙子,等古代名家以子来命名中的“子”. -
经娣迈克:[答案] 子在古代有很多意思,有“你”的意思、也可以代表周代以来的爵位.但是缀在人的姓氏后面,那就是表示对他的尊敬,这里子代表着“先生”的意思. 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就是你的意思. 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里也是你的意思. 至于韩...

平坝县18487155597: 古代人名字的子是什么意思? -
经娣迈克: 在春秋之前,“子”本来是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微子、箕子等.在春秋早期的时候,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的谥号称“子”,如宁庄子、石祁子之徒.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谓的“礼坏乐崩”越来越严重. 到了春秋中期的时...

平坝县18487155597: 古代著名学者后面都有“子”,是怎么以此为称谓的 -
经娣迈克: “子”是对人我尊称,是“先生”之意.学识品德都很高的人才能获此称,是很隆重的一个称呼.不像现在只是对男性的称呼,没多少敬意了.“生”是对读书人的通称,不一定是年轻人.如伏胜90余岁,仍称伏生.贾谊称贾生,不仅因为年轻,主要还是因为他是读书人.

平坝县18487155597: 晏子使楚中,子是什么意思 -
经娣迈克: 晏子使楚中,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子的意思如下: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动物的卵:鱼~.蚕~.4、幼小...

平坝县18487155597: 《孔子拜师》里面的学者为什么都有有个子字?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这是为什么呢? -
经娣迈克: 子,相当于今天的“先生”

平坝县18487155597: 孔子的“子”是什么意思阿?快 -
经娣迈克: 对古代文人的尊称

平坝县18487155597: 古代圣贤为什么名字都带“子” -
经娣迈克: 子在古代是先生的意思,孔子、 孙子、 这些的意思就是孔先生,孙先生,是对圣贤的尊称,

平坝县18487155597: 《论语》中的子日是什么 -
经娣迈克:[答案] “子”在古代的意思是一个尊称,在古代,只有对有学识的人才称为“X子”,就好象我们现在称一些值得尊敬的人为“XX先生”、“XX女士”“XX教授”一样.《论语》是孔子的徒弟在孔子去世后为他编写的一本语录,也相当与我们为毛XX编写...

平坝县18487155597: 子曰.的子是什么意思 -
经娣迈克: "子曰"最早也是最出名的子曰见《论语》里面,文章中的子指孔子.曰就是“说”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孔子说”的意思. "子"是人称代词,是我国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在先秦时诸子百家之称.敬称. "子"简单的翻译为白话文就是“先...

平坝县18487155597: 老子为啥要叫老子,而不叫孔子,孔子为啥要叫孔子,而不叫老子? -
经娣迈克: “子”在古代是敬称,相当于我尊敬的、先生、老师,孔子醒孔名丘,由于人们对他的尊敬,所以称之为孔子,类似的还有老子、孟子、墨子、庄子、孙子、鬼谷子、韩非子,等等 1.传说老子他妈怀胎80余年,老子出生时眉发全白,有老人相.很后来很后来他出名了人们尊称为老子. 不过很明显是道家后人附会之说,其真正被称为老子的原因应该已经不可考. 而且老子的耳垂很长,十分像老人. 2.孔子姓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