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做了一辈子明白人,他为后代留了下什么家训?

作者&投稿:管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做了一辈子明白人的曾国藩为后代留下了什么样的家训?~

了解历史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曾经的路是多么的沉重。如果不能了解过去的艰辛,就不知道未来的路该何去何从?曾国藩作为我们近代文化的一个历史代表人物,他个人的道德主义深刻的影响了我们世人的思想观。


梁启超曾一度成为曾国藩的小迷弟。
梁启超一度深切的崇拜曾国藩的行为举止更声称,“曾国藩是3000年,文明史无出其右者。”在我们中华5000年的文化当中,梁启超能将曾国藩归纳成3000年来的我们文化典范,可见梁启超已经把曾国藩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来看待。
我们现在对于自己的偶像也有一种自我崇拜的感官,就如我们80后,90后所喜爱的周杰伦,也是一直在我们心目中有天王级别的地位,不可撼动。梁启超对于曾国藩的情感出发,也像是我们对于周杰伦的喜爱,位置崇高得无法让他人取代。


曾国藩并非是天赋异禀之人。
曾国藩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超高的眼界和慧根,在曾国藩13岁的时候,学校里开展了期末考试。曾国藩挑灯夜读,在为自己的成绩努力奋斗,而努力为成绩奋斗的曾国藩并没有发现此时家中已有动静。这时候已经有一个窥探曾国藩家底的盗贼,悄悄潜入曾国藩家中的府邸。这个盗贼恰恰已经躲在了曾国藩所在书房的梁顶上,准备策划着自己行道的路线和目标。此时盗贼正准备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后行窃。


没想到盗贼左等右等,等到了最后结果就是自己不知不觉睡着了。然后盗贼醒来之后发现曾国藩一整晚所背诵的《岳阳楼记》,到自己醒来天快亮了,还没背会前两句。此时的盗贼气不打一处来,从房梁顶上跳下来。曾国藩也没受到惊吓,反而以为是圣贤之人来指导自己。


结果盗贼真的把《岳阳楼记》背出来给曾国藩听,盗贼本身没有文化程度,只是听一晚上的曾国藩的絮絮叨叨,自然而然的耳闻目染的盗贼,临走之前还嫌弃曾国藩太笨了,不适合读书。劝曾国藩不要读书,没有读书的天分。最后盗贼气呼呼地走了,他觉得曾国藩影响了他偷盗的情绪。
从这个小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并不是天赋异禀之人,反而是一种笨鸟先飞的态度,用自己的勤学苦练和生活的历练,让世人认可自己的努力和刻苦。


曾国藩对儿子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曾国藩虽然说没有我们历史上想象的那么聪明,曾国藩也自己为儿子立下家训。告诫自己的儿子说,“聪明不是跟他人比,而是要跟自己比。”也许现在我们一般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习惯性地把自己的子女与他人并排在一起做对比成绩,当作孩子前进的标准。但面对现实却很少人能做到,像曾国藩这样只跟自己比。也许就是因为曾国藩这种谦虚进取的态度,才让近现代的那么多文学者佩服不已。


结语:
作为万圣之师表的孔子就曾经告诉我们,我们遇到圣贤之人非常的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持之以恒的人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曾国藩恰恰是以自己的持之以恒造就了自身的才学和一身正气。
我们现实当中的人也许会有很多聪明的人和天赋异禀的人。但他们却不一定是持之以恒能为梦想坚持到最后的人,所以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取得胜利,持之以恒的人能扛得住生活的磨练,更能在学术上拥有自身的成就。 所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学会磨练好自己的意志,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有可能将梦想与现实。

了解历史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曾经的路是多么的沉重。如果不能了解过去的艰辛,就不知道未来的路该何去何从?曾国藩作为我们近代文化的一个历史代表人物,他个人的道德主义深刻的影响了我们世人的思想观。


梁启超曾一度成为曾国藩的小迷弟。
梁启超一度深切的崇拜曾国藩的行为举止更声称,“曾国藩是3000年,文明史无出其右者。”在我们中华5000年的文化当中,梁启超能将曾国藩归纳成3000年来的我们文化典范,可见梁启超已经把曾国藩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来看待。
我们现在对于自己的偶像也有一种自我崇拜的感官,就如我们80后,90后所喜爱的周杰伦,也是一直在我们心目中有天王级别的地位,不可撼动。梁启超对于曾国藩的情感出发,也像是我们对于周杰伦的喜爱,位置崇高得无法让他人取代。


曾国藩并非是天赋异禀之人。
曾国藩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超高的眼界和慧根,在曾国藩13岁的时候,学校里开展了期末考试。曾国藩挑灯夜读,在为自己的成绩努力奋斗,而努力为成绩奋斗的曾国藩并没有发现此时家中已有动静。这时候已经有一个窥探曾国藩家底的盗贼,悄悄潜入曾国藩家中的府邸。这个盗贼恰恰已经躲在了曾国藩所在书房的梁顶上,准备策划着自己行道的路线和目标。此时盗贼正准备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后行窃。


没想到盗贼左等右等,等到了最后结果就是自己不知不觉睡着了。然后盗贼醒来之后发现曾国藩一整晚所背诵的《岳阳楼记》,到自己醒来天快亮了,还没背会前两句。此时的盗贼气不打一处来,从房梁顶上跳下来。曾国藩也没受到惊吓,反而以为是圣贤之人来指导自己。


结果盗贼真的把《岳阳楼记》背出来给曾国藩听,盗贼本身没有文化程度,只是听一晚上的曾国藩的絮絮叨叨,自然而然的耳闻目染的盗贼,临走之前还嫌弃曾国藩太笨了,不适合读书。劝曾国藩不要读书,没有读书的天分。最后盗贼气呼呼地走了,他觉得曾国藩影响了他偷盗的情绪。
从这个小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并不是天赋异禀之人,反而是一种笨鸟先飞的态度,用自己的勤学苦练和生活的历练,让世人认可自己的努力和刻苦。


曾国藩对儿子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曾国藩虽然说没有我们历史上想象的那么聪明,曾国藩也自己为儿子立下家训。告诫自己的儿子说,“聪明不是跟他人比,而是要跟自己比。”也许现在我们一般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习惯性地把自己的子女与他人并排在一起做对比成绩,当作孩子前进的标准。但面对现实却很少人能做到,像曾国藩这样只跟自己比。也许就是因为曾国藩这种谦虚进取的态度,才让近现代的那么多文学者佩服不已。


结语:
作为万圣之师表的孔子就曾经告诉我们,我们遇到圣贤之人非常的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持之以恒的人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曾国藩恰恰是以自己的持之以恒造就了自身的才学和一身正气。
我们现实当中的人也许会有很多聪明的人和天赋异禀的人。但他们却不一定是持之以恒能为梦想坚持到最后的人,所以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取得胜利,持之以恒的人能扛得住生活的磨练,更能在学术上拥有自身的成就。 所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学会磨练好自己的意志,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有可能将梦想与现实。

曾国藩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给其后世子孙留下了能够世代不朽的真正财富,这就是以家书为体的曾氏家训。所以,今天,我们也来看一看让曾家长盛不衰的家训到底藏着什么密码。
不做代代为官之想
曾国藩曾总结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律”,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最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
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他在给几个弟弟的家书中说,如果弟弟们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便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了,仕宦显赫,最后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若能看透这层道理,不觉得自己在朝中将来做大官就了不得,那才是他这个兄长佩服的地方。
耕读正路
曾氏家族是典型的耕读传家。在曾氏家族历史中。五六百年都是寂寂无闻,虽有读书人,却无人考取过功名,连秀才都没有。但是,这个家族能够长期延续,自然有一种家族传统在维系,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有一副对联就是答案——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家族能长久下去的真理所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信天命,“天”就是天帝,中国人畏天;一是信祖宗,我们在遇到重大难题时,常会给祖宗上炷香祷告一番,希望祖宗保佑后代平平安安之类。要知道,老天离我们远,只能敬畏;祖宗才是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离我们很近。

《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意思是说,天道远离人间,人道则存在于身边的社会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对于人所难及的事物,那就难料了。所以还是敬祖宗靠谱些。“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敬祖宗的时候就好像祖宗就在那里一样,要怀有恭敬之心。
“教子孙两条正路”,两条正路是什么呢?“宜耕宜读”。“耕”是种地,种地是为了吃饭,这里泛指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读”,当然是读书,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子孙不愚。这就是耕读传家,耕地的同时,不忘读书,保证后来不会种一辈子地。

旧时读书人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农民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做官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农民子弟就有考中进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祖辈务农为生,虽是地主,但也是农人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要读书的地方就有很多,他认为读书就是止愚。孔子说:“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为什么说“下愚不移”呢?下愚者是指愚蠢者,没读过书,不明事理,所以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行为。要想“暮登天子堂”,跟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政,不读书能行吗?
治家贵严
“严教”是曾国藩一直倡导的。他认为“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
《三字经》称“子不教,父之过”,管教不严,则子弟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滋长起来,父亲说的话当成耳旁风,根本不当回事。时间一长,子女就变得放荡懒散,整日无所事事,那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曾国藩所说的“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这种现象,在大户人家,尤其是富贵人家,确实特别多,这些人家的子弟可以说吃穿不愁,想做的事情几乎没有做不到的,自然就为所欲为了,这样的话,带来的流弊不可胜数,一个家族就被这些人给败掉了。

曾国藩曾以《易经》举例说明家教要严的好处,他说:“故《易》曰“如吉”!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有孚”,说明家人要有爱,但是过度的爱难免变成溺爱,所以要“威如”,即做家长的要有威严,威严要立足于平日的庄重和敬畏,不能父亲不像父亲,不随便说笑,恩威并施,这样子女才会学会如何处事做人,家庭也就和和美美。
这属于中道的思想,既不放纵,也不太严。可见,父亲在家里一定要有尊严,父亲没有尊严,父子之间毫无规矩,嘻嘻哈哈,到关键时候管不了子女,就说明你没有威严,你说的话,子女不相信,他们没有把你当成家长一样尊重。

要注意的是,“威如之吉”,有威严才能走向吉祥,“威如”并不是家暴,威仪从哪里来?“反身之谓也”,就是做父母的懂得反身修德,自己做好榜样,也就是说,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威如”不单单是对别人严,还要对自己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威仪才能出来,你才能要求子女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而不是“父不父、子不子”一般。
但是,曾国藩也同时提出:“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也就是说,在严的同时,也不可对子女过分拘束,一点小事情就吹毛求疵,子女被管教得喘不过气来,感到无所适从,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在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今天也常讲,孩子有一个青春叛逆期。叛逆是怎么形成的?有时和父母的挑剔、拘束过甚脱不了关系。可见,父母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孩子被过分管束,他的天性就被完全遏制。所以,治家贵严,但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宽严并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觉得宽松、不拘束。
子弟需勤教
子女的教育是经常性的,不是偶然性的。偶尔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子女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曾国藩后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是要勤教,把教育子弟作为常课。
关于勤教,曾国藩不管公务多忙,晚上一定留出时间灯下课子读书,跟家人在一起讨论诗书及学问,教给他们自己几十年来人生的大起大伏所积累的见识和智慧。特别令人钦佩的是,曾国藩在生命的尽头,仍然不遗余力关注子弟们走正路,亲自为儿子曾纪泽、曾纪鸿讲授《孟子正义》一书。曾纪泽的日记中记载得非常清楚,说大人今天讲《孟子》的哪一篇哪一篇。曾国藩的勤教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到曾国藩的晚年,为了勉励两个儿子及诸侄辈,在《诫子书》中写下了日课四条,作为遗嘱,那就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简单概括就是八个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为什么要写这四条呢?因为此时的曾国藩已是百病缠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将自己多年的人生思考和追求凝聚为四句话、八个字,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子,希望他们牢记于心,传之于后。这是曾国藩一生用以戒惕的修己之道,是他被誉为“千古完人”的魅力所在,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在《诫子书》结尾说道: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曾国藩认为,古代君子重视修身齐家,自己修养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强,然后家道振兴;与人相处能使他人愉悦、神灵钦慕,然后有众人前来聚集的景象。“日课四条”作为两个儿子及诸侄辈教育的一部分,据说当时还不是曾国藩自己定的,子女也参与了,共同制订家规,将来怎么可能不遵守呢?这一举动实际上是让儿女有更多的责任感。
从上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离不开“勤教”。勤字不仅对子女的教育有用,也跟一个家族、朝代兴衰有关。他曾与赵烈文讨论说,清朝国祚之所以持久,其中有一条就是勤政。这一点跟明朝截然相反。
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勤政外,剩下的皇帝则大多不堪一言。像明神宗朱翊钧在位之初十年,有勤勉明君之风范,还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是执政后期长达三十八年,荒于政事,日夜纵饮作乐,自此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
明神宗本人如此,他的父亲隆庆皇帝和祖父嘉靖皇帝都是如此,嘉靖皇帝在位期间,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朝政被严嵩父子把持。清朝的皇帝则不同,鉴于明朝覆亡的教训,一代一代的皇帝确实都勤于政事,就是清末的光绪帝也是如此。这就是皇家家法教育出来的,所以曾国藩说,教育子女也应该这样,要勤教。
言传身教,六者皆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太重要了,他的所作所为,影响非常重要。父母经常怎样,子女就会学样,父母平常的行为不管好坏,对于子女来说,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他们无形中就学到了。对于言传身教,曾国藩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从俭的话可以长久,当处在乱世时,犹以戒奢侈为要义。高调炫富,盗贼会盯上你,朝廷也会盯上你,这纯粹是给自己找乱子。特别在乱世,乱世积财为最大不祥,会招致很多灾难。还有衣服不宜置备太多,也不要在样式上太多装饰,尤其不适宜镶嵌过于华丽绚烂的花边。高调炫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曾国藩要求子女俭朴一点,保持一点纯真。

在工作上,曾国藩常讲“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曾国藩把古人讲的日常工作上要“清、慎、勤”三字,概括为“案无存牍,室无私钱”八个字。“案无存牍”就是不管有多少事情当天一定要办完,不能攒到一起突击一下干完。“室无私钱”,自己的办公室和家里,没有一分钱是不可告人或者来历不明的。
曾国藩在读书上的示范,可以说是个楷模。曾国藩以身作则,常常带领家人读书,晚上利用闲暇陪着孩子们读书。像《孟子正义》这部书孩子们早已经读过,但曾国藩还要一遍一遍地教两个儿子,他认为书读百遍才能读出味道,每读一遍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认识。
无论是戎马生涯还是在总督衙门,他每天晚上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读书,读诗书文章至少两到三卷,然后用一定的时间课子读书。直到临死前两天,曾国藩还在读《理学宗传》。

曾国藩非常重视修养的功夫,这也是其成就当中最主要的。幕僚薛福成总结曾国藩一生的成功之处,称其成功秘诀在于“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前者就属于修身,后者则是说用人。
“清廉”方面,曾国藩一生清廉,临死时没有给家里留下太多的遗产。他有五个女儿,两个儿子,共计分成七分,每个人可能分得一千多两银子,所有的家产就是这么多。
“孝友”包括两层意思:“孝”是对长辈,“友”是对兄弟姐妹等同辈。关于“孝”,曾国藩就说“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而对于同辈之人,古人讲兄弟之间最好的道是友道,即兄弟之间要像朋友一样相处。
以上就是曾国藩在六个方面所做的示范,以“身教”影响子弟。
曾国藩对工作、对家人,真正做到了“义无反顾”,他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堪称“中华千古第一完人”。而曾国藩或许不会想到,他留下的家训,也影响着一百多年后的后世之人。




曾国藩:学问须从实处做
《清史稿》说:"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因为他学问精髓就是经世致用。这学风开自王船山,曾国藩借助事功将其发扬光大。曾国藩的学问成于二字,一为恒,一为勤,每一个字都有落实而具体的功夫。曾国藩以中等材,就上等业,全在实处做,事上磨。左宗棠说:  中等才全...

曾国藩一生成事,全靠死磕36个字
纵观他的奏章、书信、札记等中可以看出,他用“36字”死磕了自己一辈子。下面分八个篇章,把这36个字,给你一一道来。 01、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竟成; 做人要做第一等人。“志”是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和信念,它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目的性,支配着实现目标的坚定性。人生由立志而始。志不立,...

曾国藩的8句处世哲学,多少人一辈子也达不到
1、“每逢大事有静气”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

左宗棠为何大骂曾国藩不忠不孝?
他一辈子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是过错大的一方。这封信,我们实事求是地说,也不能说就写错了,确实就像左宗棠自己讲的,忠告而不善道。宗棠知道,国藩真跟他翻脸了,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他还问了其他的人,像胡林翼、刘蓉、郭嵩焘,他们都说,国藩这一阵子很烦你,你最好别再骚扰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

曾国藩和左宗棠倒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一、因为曾国藩年纪较大,二、因为曾国藩考的科名较高,三、因为曾国藩进入仕途比左宗棠要早。当曾国藩官居卿贰的时候,左宗棠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举人。之后,左宗棠进入仕途,担任浙江巡抚,独当一面,正是因为曾国藩的推荐。被人推荐,应该自谦是他的门生,但是左宗棠不愿意,无论在公开的场合,还是私人...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的评价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曾国藩与林则徐的关系式
曾国藩: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林则徐:林则徐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

曾国藩怎么死的?
曾国藩是病死的。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一个地主的家庭,小时候非常的勤奋好学,他6岁就进入了私塾读书。到了8能够熟读四书五经。14岁的时候能读《周礼》和《史记》文选。1838年曾国藩进京赶考中进士,进入了翰林院,拜军机大臣穆彰为老师。在清末时期曾国藩的官职做到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

曾国藩经恩师穆彰阿改名后迅速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老夫想足下当改名为国藩,取做国家藩篱之意。足下以为如何?”曾国藩连连点头、万分感谢,当即离开座位,在穆彰阿面前跪下,恭恭敬敬地磕了一个头。自此之后,曾国藩便正式以“国藩”(即国之藩篱、朝廷重臣)为名了。而且因为巴结了穆彰阿这位皇帝面前的大红人、满族要员,于是顿时改变了命运,官运亨通、...

《曾国藩家书》全书详解,第九书
第三节,交代与弟弟和好如初的过程,这一小节是最值得注意的。家庭成员之间,如果想保存着不能言说的秘密,往往这一辈子互相之间永远也不会得知,但是问题还需要解决,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一个“诚” 字,曾国藩始终不解其弟思归的原因,曾国荃到最后也没有说出其中的原因,但是曾国藩做的就是谆谆告诫...

城区13522887414: 曾国藩对自己的后代的娶妻之道 -
迟颖芪斛: 1、只听闻有《曾子家训》,不曾有“娶儿妇之道”.只要儿子好,家风好,自然娶媳妇是有要求有眼光的,不会娶那种无知无识的,也不会娶河东狮子泼妇类的,这样他的子孙家族才一直昌盛,英才辈出.2、“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

城区13522887414: 子孙若有用,我留下钱财有何用,子孙若无用,我....这句的原话是 -
迟颖芪斛: 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美国学者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 是(道光) 皇帝的化身....

城区13522887414: 求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
迟颖芪斛: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

城区13522887414: 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只看三个地方是曾国藩说的吗 -
迟颖芪斛: 曾国藩说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 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第三看: 看后...

城区13522887414: 曾国藩为什么告诫子孙不要当兵做官 -
迟颖芪斛: 62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

城区13522887414: 为什么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而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
迟颖芪斛: 你好,对于文正公的处世态度.您可以先从《曾国藩》唐浩明著的这本长篇历史小说读起.然后在读一读《曾国藩家书》您便知道曾文正公的心里所想了. 常人多愿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也. 这是原话.即使给您解释,您的心境不到那个层次,也是不能透彻的理解,还是望您多读书.八个字送您:提升境界,培养情趣.心境到了那个层级,这句自然而然便理解.

城区13522887414: 为什么曾国藩把“早起”作为一生的功课 -
迟颖芪斛: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这一条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是天亮就起床,不懒床.我们现在会觉得,“早起”不是什么大事,能早起当然好,有时前一天睡晚了,第二天早晨多睡一会儿,也在情理之中,曾国藩把早起看得这么重,列为...

城区13522887414: 曾国藩的后人这么牛,皆因他留下的这八副对联 -
迟颖芪斛: 曾国藩的后人这么牛,皆因他留下的这八副对联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曾国藩自题书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曾国藩自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自箴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曾国藩自箴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自箴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曾国藩自箴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自题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曾国藩自箴

城区13522887414: 曾国潘留给子孙的名言 -
迟颖芪斛: 曾国藩励志名言录1、以体察人才为第一.2、另起炉灶,重开世界.3、心至苦,事至盛也.4、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5、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6、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7、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