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重要知识

作者&投稿:宇文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后一课》的层次结构~

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上学途中,是故事的序幕。以乐写哀,为韩麦尔的出场提供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气氛,巧妙交代了背景。第二部分(7~10自然段)上课之前,是情节的开端。写学校不同往日的景像,进一步造成悬念,为下文“最后一课”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三部分(11~23自然段)最后一课,是情节的发展。前面的伏笔揭晓,韩麦尔的性格特征得到充分展示。第四部分(24~29自然段)下课之时,是情节的高潮,故事的结局,是小说主题的升华和结晶。

扩展资料: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一篇小说作品,写于1873年。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艺术震撼力的杰作,一篇令人过目不忘、耐久寻味的精品。爱国主义的激情和独特巧妙的构思,使 它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战败的法国不仅要赔付巨款,还要将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 给普鲁士。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作家却选择了一个小 顽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他的特殊视觉,以第一人称稚气 的叙述.展示一个重大的主题。匠心独运,大家手笔。
作品描述的是一堂既平常又极不平常的法文课。授课内容似与往日并无不同,但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具有了非凡的意义。都德透过刀、弗朗士稚嫩的目光、敏感的童心,把这平常中的不平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名著《最后一课》,其思想意义的深邃、艺术感染力的强烈,巳为世人所叹服,流传遐迩.然而,使其达到如此精湛奇妙的艺术效果的主要手法 ——反常法”,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就“反常法”在其中的妙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顽童小弗朗士通过最后一堂课的严肃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并由此开始成熟和觉醒起来。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最后一课

1.不能,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2.更能体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与祖国语言的热爱与不舍。
3.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或3.因为韩麦尔先生身上的爱国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了,却因为无能为力,自己还受到迫害而对小弗朗士他们产生了强大的悲悯,所以........
或3.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她的形象高大,他不仅是一位教师,还是一位爱国志士

创作背景:普法战争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文章主旨
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展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精神以及崇高的品质。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和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1871年,阿尔萨斯有人口150万。其中也的确夹杂着说法语的5万人口。法国战败后,那5万人后来多数迁移到了法国。

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也就是线索人物。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练习说明 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 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
答题提示: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课的重要知识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知识和美德哪个最重要,谈谈你的想法.
知识不够美德可以弥补.美德不够知识无法弥补.美德凌驾于知识之上.

最后一课教案
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状况你期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样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情绪,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

高三最后一节课都是怎样度过的呢?
第一、老师会最后讲述一下高考的考点以及要注意的地方,给我们做最后一次的警示 每个最后一课老师都会做最后的叮嘱,语文老师会再强调一下大家容易出错的几个点,数学老师会再把几个重要的公式说一下。英语老师会再教我们几句作文的例句等等。这些要点都可以在我们考前的时候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说有的...

幼儿园寒假安全最后一课教案
1、出示图片,引导小朋友来看看,说说。 2、小结:让我们快乐度寒假 ,安全在我心。小朋友一定样记住今天我们学到的安全知识,回去请你们一定告诉爸爸妈妈应该注意那些安全,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你来当他们的小老师。 幼儿园寒假安全最后一课教案2 教学目的: “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为了使学生能过上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总结(下)要每一课的知识点的。是重点的哦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有关最后一课的全部资料,急!作者为都德的那篇课文!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

富阳老师退休前最后一课教学生写人字,为什么教做人比教知识更重要?
这位老师在最后一堂课竟然只是教学生写“人”字,就说明做人非常重要,教做人比教知识更重要。原因就在于以下2点:一是知识学了之后可能用不上,但学做人一定能够用得上。很多人毕业之后走上社会打拼,都会认为自己某个阶段的学习、某个科目的学习并没有用,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去学习,被...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
曾经,我以为,在我们的小小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军*,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

读《最后一课》有感
只要我抓紧时间学习了,才可以抓紧时间玩,才不会有什么后还得了。 读《最后一课》有感7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在阅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啊,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蓬安县18333389702: 最后一课简介(最后一课教案)
战具复方: 1、《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2、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3、”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

蓬安县18333389702: 最后一课郑振铎主要内容(最后一课郑振铎)
战具复方: 1、共同点是一.都在被邻国侵略时写的2、二.都充满爱国之情3、三.都在上最后一课,都对教室和学习环境依依不舍

蓬安县18333389702: 最后一课的重点内容
战具复方: 这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的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是小陆

蓬安县18333389702: 初一下语文课文知识整理整理《口技》、《最后一课》、《社戏》、《伟大的悲剧》的要点知识.不是词语读音什么的. 比如.什么描写表现人物什么特点之类的. -
战具复方:[答案] 口技主要要注意侧面描写,如宾客的反应等,主要是为了衬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之善,最后一课则是对人物的描写和环境的描写,抓住爱国来谈就可以了,社戏,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去时和归航时路上的景色,考的比较多,

蓬安县18333389702: 《最后一课》的阅读答案:1、主要内容 2、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和理解 3、感悟从前,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的时间,他们游历了... -
战具复方:[答案] 1. 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以及心里的杂草 2.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部分. 3.实践出真知. 选我呀!我这是老师讲的标准答案!

蓬安县18333389702: ...文章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长他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作为学生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你认为知识与美德哪一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
战具复方:[答案]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意思,再写出两个含有“饱”的成语. 3、哲学家对于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的态度各不同,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

蓬安县18333389702: 简单概括"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 -
战具复方: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蓬安县18333389702: 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形象 -
战具复方: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 艺术结构的简朴和紧凑.《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弗郎士作结构的中心线索,通过主人公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

蓬安县18333389702: 《最后一课》都德 韩麦尔先生说的话的含义 -
战具复方: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国感情.“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

蓬安县18333389702: 《最后一课》的文章主旨是什么(10~20字) -
战具复方: 《最后一课》的文章主旨是: 【法兰西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是永远不可征服的.】正好20个字.呵. ________________【资料】《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百度百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