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以目,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围魏救赵 分别说的是什么具体的事件

作者&投稿:莘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下列成语或典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道路以目 ②围魏救赵 ③问鼎中原 ④退避三舍 [ ] A、①~

C

春秋时的战争,被称为“君子之战”,在战场上战法中规中局,几乎没有尔虞我诈。
而战国时候,谋略兴起,讲究兵法。但目的都是扩大地盘、掠夺人口。

历史顺序是

道路以目最早,西周时期(前841年)。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前633年)

问鼎中原 春秋时期(前599年前后)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前354年)

道路以目

周厉王时的百姓 就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老百姓不免怨声四起。邵公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结果周厉王就让秘密警察监听那些对朝廷有不同政见的人,听到了,就杀无赦。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邵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借这机会,邵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本来,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自己对鞋子的真实感受。制度性地排斥不同信息,尤其是反对的声音,往往会使当局对民意的变化和社会危机的触觉变得迟钝。没有政治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政治预警。周厉王最后尝到了苦果。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问鼎中原。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围魏救赵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退避三舍:
东周春秋时代,晋文公的故事。当年晋文公流亡的时受过楚国的帮助,当时和楚王约定,如果两国交战,晋军退避三舍。后来,楚晋交战,晋文公遵守了诺言。时代:东周春秋,晋文公时代。

问鼎中原:是春秋楚庄王的故事。
具体故事:当时楚国强大,向周天子的使者打听九鼎的重量。九鼎是权力的象征。时代:东周春秋,楚庄王时代。

围魏救赵,孙膑的故事。发生在战国。魏国庞涓率军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孙膑直接攻打魏国,庞涓只好回师,赵国的包围就解开了。孙膑在庞涓的回师的路上伏击了他。时代:战国,齐威王时代。
历史顺序是

道路以目最早,西周时期(前841年)。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前633年)

问鼎中原 春秋时期(前599年前后)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前354年)

以木代伐是什么意思


退避什么舍
具体来说,"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中的"退避"表示主动退让、回避,"三舍"在古代长度单位中通常代表较远的距离,这里可以理解为较大的空间或范围。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战争策略,当两方交战时,一方力量不足以直接对抗对方时,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无谓牺牲或者达到某种战术目的,会主动放弃部分地盘、暂时撤退,寻求...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立木为信 道路以目 卧薪尝胆...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围魏救赵-桂陵之战 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 道路以目-国人暴动 卧薪尝胆 -吴越争霸 ——你好~答案已经百度搜索后验证,如果满意请采纳一下 O(∩_∩)O~

退避三舍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面对他们的无理取闹,我只能退避三舍。明朝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按行军三十里一停,谓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异日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相待之恩。”编辑本段...

退避三舍读音
便属于后者。此外,晋文公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成语告诉人们,退并不一定代表软弱可欺,相反应该谨慎,以防有诈。而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懂得绕个弯,退一步,还是会有更宽广的路。

三个历史问题,要讲解
1、B,解此题关键是四川平原和秦始皇修长城(是在公元前214年)前数十年及造福千年是信息点。都江堰位于四川平原,建于公元前254年、至今还发挥灌溉作用。本题易选灵渠,但灵渠位于广西。2、B,本题给出时间是秦孝公时,就是考查商鞅变法内容。3、C 道路以目 西周时期(前841年)。退避三舍 ...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

退避三舍和抱薪救火的原文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ě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典 故 春秋时候...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深意,只是两军对垒时的一个举措。但是,这个典故的整个过程所包含的意义是很深的。重耳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投奔楚成王的,换了一般的流亡者,在受到楚王如此礼遇的情况下,回答楚王关于以后如何报答的问题时,定会毫不犹豫地信誓旦旦。重耳同样是感激楚王的...

...①道路以目 ②围魏救赵 ③问鼎中原 ④退避三舍 [ ] A、①
C

初一历史
成 语 退避三舍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榕城区13274767869: 道路以目,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围魏救赵 分别说的是什么具体的事件 -
贠逸天蟾: 历史顺序是道路以目最早,西周时期(前841年).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前633年)问鼎中原 春秋时期(前599年前后)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前354年)道...

榕城区13274767869: 按历史发展顺序将“围魏救赵、道路以目、退避三舍、纸上谈兵、卧薪尝胆”排序 -
贠逸天蟾: 排序: 道路以目----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 1,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人物---------魏将庞涓和齐国将领田忌、军师孙膑. 2,道路以目-----周厉王时期. 人物---------周厉王,那时的老百姓. 3,退避三舍-----公元前633年. 人物---------晋文公(重耳). 4,纸上谈兵-----公元前280年. 人物---------赵括. 5,卧薪尝胆-----公元前496年. 人物--------越王勾践.

榕城区13274767869: 纸上谈兵、围魏救赵、问鼎中原、退避三舍的时间先后顺序 -
贠逸天蟾:[答案]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问鼎中原 春秋时期 (公元前六零六年)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 纸上谈兵:战国时期公元前260年

榕城区13274767869: 这些成语的人物分别是什么?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围魏救赵,卧薪尝胆,优孟衣冠,三家分晋,朝秦暮楚,纸上谈兵.要求:重要人物回答完整. -
贠逸天蟾:[答案] 纸上谈兵:赵括 三家分晋: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 问鼎中原:楚庄王 退避三舍:晋文公 围魏救赵:孙膑 朝秦暮楚: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

榕城区13274767869: 春秋时期围魏救赵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 -
贠逸天蟾: 历史顺序是 道路以目最早,西周时期(前841年).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前633年) 问鼎中原 春秋时期(前599年前后)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前354年

榕城区13274767869: 说一下退避三舍,问鼎中原,长驱直入的成语故事 -
贠逸天蟾: 成语“退避三舍”是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注意,它不是说退到三间茅舍后面去,别将“三舍”这样理解就是了.在古代,一“舍”即合三十里,三舍是九十里,“退避三舍”大约是退了近百华里呢! 此成语出自《左传·僖公...

榕城区13274767869: 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史实与楚庄王参与争霸有关的是( ) -
贠逸天蟾:[选项] A. 退避三舍 B. 问鼎中原 C. 卧薪尝胆 D. 围魏救赵

榕城区13274767869: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归纳成语及名句的) -
贠逸天蟾: 【弄了好久的,强烈要求加分!!!】 成语汇总 1. 道路以目——P24,西周,周厉王(暴君) 2. 烽火戏诸侯——P30,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君) 3. 老马识途——P31,齐桓公,管仲 4. 退避三舍——P32,城濮之战,晋楚争霸,晋文公 5. 一鸣...

榕城区13274767869: 用"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朝秦暮楚 纸上谈兵"写一段春秋战国的历 -
贠逸天蟾: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

榕城区13274767869: 以下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是1 问鼎中原 2 退避三舍 3 卧薪尝胆 4 朝秦暮楚 -
贠逸天蟾:[答案] 选4 朝秦暮楚 【解释】: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