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动与静(3)

作者&投稿:卫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三、化静为动的手法

  1、人物的神情、动作可以化静为动。

  以上举了不少这方面的诗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苏小小墓》等。下面这首王维《少年行》也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杨边。

  诗人咏歌的是京城少年游侠的讲义气、重然诺,但没有像李白《侠客行》中“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那样通过夸张式的语言来表现,也没有像曹植《白马篇》那样让其置身于为国舍家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实现,而是选取一个日常生活常有的饮酒小镜头,通过一个“系马高楼垂杨边”的动态感极强的、豪放又粗犷的动作来暗示其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以及借酒使气、轻生报国等少年侠客的心性。

  2、无生命的景物、事物也可以赋予生命、精神,变得气势飞动,富有动态感和生命力。

  曹操的《观沧海》可以说是极为典型的一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东征乌桓时途径碣石山,登山观海所作的一首大海咏歌,也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一首山水诗佳作。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它在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要强调的是: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乐章,与它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关系极大:一般来说,咏歌大海或是赞颂其辽阔浩瀚,或是用来比拟人的志向和胸怀,像《观沧海》这样,让无生命的大海充满生命的律动,孕育着万物,吞吐着日月,确是少见。更何况,诗人登临的是秋天的大海,“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零落而为秋”(宋玉《秋声赋》)。但诗中却毫无衰惫之气,也没有伤秋、悲秋之感。海面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草木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之下是“洪波涌起”——这是个生机勃勃的大海,是个澹宕又极富爆发力的大海。这显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景象,而是经过改造,是诗人想象中的大海。或者说,是诗人人生志向的表达,是诗人人生追求的体现。我们从中得到的领悟,所受到的感奋,与诗人化静为动的手法,将无生命的大海充满勃勃生机、跳跃着生命的律动不无关系!

  其实,在中国诗歌长河中,懂得这一奥妙的不止是曹操,大凡写江湖河海声名鹊起者,都与动态的描述、化静为动有关。如张若虚写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水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李白写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公无渡河》);孟浩然描绘洞庭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宋之问写海:“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灵隐寺》),如此种种,无不以动态感取胜。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洞庭湖旁的岳阳楼上不断有人在壁上题诗,或咏歌洞庭,或借以抒怀。楼主不胜其烦,就在楼的左右两序门旁各题一幅描绘洞庭湖的名句:一是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另一就是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结果“后人不复敢题矣”。细想一下,这两个名联,除了气势阔大外,主要还是以动态感取胜。因为要说气势阔大,刘长卿咏洞庭的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咏洞庭》);无名氏的“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似乎也不差,但毕竟赶不上上述两幅名联。

  说到咏物中的动态感,韩愈的咏赤藤杖和李贺的咏葛布也值得一提。韩愈《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描写了一根赤藤做的拐杖:

共传滇神出水献,赤龙拔须血淋漓。

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极睡所遗。

几重包裹自题署,不以珍怪夸荒夷。

归来捧赠同舍子,浮光照手欲把疑。

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

  作为中唐险怪诗风的开创者,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运用了想象、夸张、神话传说等常人手段,而且采用了丑陋、险怪、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等非常人手段,造成强烈的动态感,给人留下极为强烈的视觉印象和剧烈的心灵颤动。他为了强调这根拐杖鲜红的颜色,把它比拟和想象成火龙拔下的正在鲜血淋漓的胡须,又想象成太阳神遗失的火鞭。至于“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更是充满动态感的想象和夸张。与此相类的还有中唐时代李贺的《罗浮山人与葛篇》: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葛布用麻织成,夏天穿在身上比较凉爽,所以又称夏布。葛布以广东博罗县出产最为著名。李贺诗中的罗浮山在博罗和增城两县境内。此诗意在夸赞博罗葛布的疏薄凉爽和罗浮山人高超的织葛技术。其手法亦如韩愈,不仅采用夸张想象,更多的是神鬼世界,造成一种凄迷奇幻的险怪境界。例如为了强调夏季的炎热,他不写人的感受而强调怪物的感受:“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夸赞罗浮山人高超的织葛技巧也是如此:“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至于渲染博罗夏布的疏薄凉爽,他也用江雨、湘水这种疏朗阔大的画面来比衬,以对比酷热的繁密和湿重。从作者刻意选择的词汇“宜织”、“江雨空”、“欲剪”来看,这种对比也是在动态中完成的。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仅是诗歌,一些诗化的散文也常用这种手法,如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对石的描写: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古典诗词中的动与静(3)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它在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要强调的是: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乐章,与它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关系极大:一般来说,咏歌大海或是赞颂其辽阔浩瀚,或是用来比拟人的志向和胸怀,像《观沧海》这样,让无生命的大海充满生命的律动,孕育着万物,吞吐着日月,确是少见。更何况,...

在成语或古代诗词中,有些也蕴含着“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请举例50...
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出处:《偈颂七十八首其一》。 作者:【宋】释正觉 。解析:上句是说静中有动,下句是说动中有静。两句结合起来,体现了动静相映成趣,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出处:《送瘟神》。作者:毛泽东。解析:此诗句的大意是...

浅析古典诗歌艺术中的“动”与“静”
诗人以动衬静,动词“惊”、“鸣”,表面上打破了夜的静,实际上是用声音来衬托山里的静与闲。 三、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或将无生命的东西生命化、动态化,将静态的形象化为动态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少年行》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氏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

动静结合的诗句
动静结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通过将动态和静态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生动而富有韵律的视觉效果。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在诗句中,动态元素常常表现为流动的水、飘摇的树叶、飞翔的鸟儿等,而静态元素则可能是静谧的山川、稳固的建筑...

古典诗词中的动与静
一、以动衬静 所谓以动衬静即是在诗词中以富有动感的表情动作或声响,来反衬周围环境的静谧或心情的寂寞。动静的相衬和相承,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悲伤到极点,往往会大笑;高兴到极点,往往会哭泣,杜甫的“剑外或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如此。同样的,午夜传来“嘀嗒、...

在成语或古代诗词中,有些也蕴含着“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请举例50...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树欲静而风不止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古典诗词中的动与静(4)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使没有具体形象的抽象意念,也往往赋予动态感,以增强其可视可感的视觉或触觉印象,使其更加真实形象,更加感人。如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一段: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

古典诗词中的动与静(2)
诗人不仅用“酸风”和“射”这两个动态感异常强烈的词汇来化静为动,而且用拟人手法让无生命的铜人带有人的感受和心理,让画面和内涵都富有动态感。另外,诗人在描绘之中还不断地变换角度:“魏官牵车指千里”是写客体,突出铜人东迁的被迫和无奈;“空将汉月...

诗词中以动衬静的名句有哪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竖一个绿耳,听白雨跳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惊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鱼...

古诗词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鸟鸣涧》【释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入若耶溪》【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释义】...

肇源县18183027279: 初中语文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的诗句有哪些?
杨明蒙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赏析 动与静在生活中是相对立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这里是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无声,那只会使人觉得死气沉沉.而这两句写山林之幽静,却不失大自然生动活泼的情趣.因而,当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据载,梁简文帝、梁元帝曾反复讽咏此联,认为不可复得.宋人王安石也爱此诗,但却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说是“一鸟不鸣山更幽”,真是见仁见智.

肇源县18183027279: 初中语文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的诗句有哪些 -
杨明蒙得: 以动写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山鸟的鸣叫写出了春涧的幽静) 以静写动: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字将动态的瀑布写成了静态的画卷)

肇源县18183027279: 古代诗词 描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杨明蒙得: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前面为动后面为静.

肇源县18183027279: 诗词中以动衬静的名句有哪些? -
杨明蒙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竖一个绿耳,听白雨跳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惊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 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松老鹤鸣远山,风淡云清月闲. 心绝乱耳丝竹,日听流水潺潺. 潭清蒲影定,松老鹤声多.

肇源县18183027279: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用来描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 -
杨明蒙得: 襄邑道中(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的末尾两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阐释动静关系最经典的诗句.

肇源县18183027279: 李白诗歌《望天门山》,诗中山与水、动与静的关系怎么分析和体现?诗人的立足点是什么? -
杨明蒙得: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肇源县18183027279: 诗歌中动与静关系 -
杨明蒙得: 放风筝(外一首) 文/胡长荣 我已经不能 再像那些孩子一样了 在春天的草坪上 牵着各种形状的风筝 幸福和快乐地跟着春风跑 花朵在他们的脚下烂漫地开放 我的头发白了 我的内心穿上了宽厚的衣裳 我只能站在春天的边缘 目光慈祥 内心平静地 看着那些孩子 在春天的掌心里 把纸做的飞翔 当成雄鹰的翅膀 花事 我写到花事 其实没有一朵花在眼前盛开或凋谢 没有一种花朵的颜色 置身在阳光的梦幻里 迷乱或激情 没有任何一处 花开到一半 就有雀舞 没有蝴蝶和蜜蜂 只有一段故事 有着倾诉的欲望 只有一间熟识的阁楼 有着带香的依恋 昨夜泥土温润 我写到花事 其实此时 只是我一个人的 宁静和回忆

肇源县18183027279: 一些成语和古代诗词也蕴含着“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杨明蒙得: 例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等等

肇源县18183027279: 山居秋暝 以动写静的名句 -
杨明蒙得: 当然是B 表面写喧闹 其实当然还是写静 诗词中常借写动来显静 这就是所谓的“以动衬静”的手法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

肇源县18183027279: 请写出几个运用了“以动写静”手法的古诗句!最好是非常常见的诗
杨明蒙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幽雅、清静、清幽 的特点.主要运用了 以动写静 的手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