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得相首匿,是哪个法律条文的内容?

作者&投稿:闭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是唐律的重要刑法原则。即同财共居之人及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互相容隐犯罪者,可以减免刑事责任。其具体规定,一是同居者和大功以上亲及部分近亲属相隐不负刑事责任;二是小功以下亲属相隐,减凡人三等论处;三是谋反、谋大逆、谋叛一类重大犯罪,不适用相隐之律。

它是继承汉律“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并进一步完备化和制度化的产物。这个原则是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和道德建设被法律化的一种体现,主要是为了家庭稳定 社会和睦。从现代法律建设上说 它表现出了充分尊重证人权利和尊严。

扩展资料:

《武德律》是唐高祖时以《开皇律》为蓝本所制订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条,内容与《开皇律》基本相同,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行。唐律为了保护封建官吏的利益,将官吏犯罪划分为公罪和私罪,并规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则。

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被称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的代表,在中国以及东南亚法制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唐律疏义的篇章体例和开皇律、武德律、贞观律是一脉相承的,共分为12篇、30卷、502条。

一般和奸罪,徒一年半;但如,部曲、杂户、官户奸良人者,各加一等;奴奸良人则又加一等,徒二年半;如系强奸则处以流刑,以故折伤者绞。

《贞观律》是唐太宗命房玄龄、裴弘献等人根据《武德律》编撰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条,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颁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律




六亲不认是哪六亲?株连九族又指哪九族?
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古代重视礼仪仁孝,故有“亲亲得相首匿”的律法,意思就是说如果亲人之间相互隐匿犯罪行为是不认为犯法的,可以免于刑罚。而且在秦律中甚至有规定,如果子女告父母,妻妾告夫君的话,反而是告发的人有罪。如果一个人六亲不认肯定会遭人唾弃,可见古代对于亲情伦理的注重。那么古代中...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成为一个法律原则产生于哪个时期
汉朝的汉宣帝时期。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

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 一、明确答案 亲亲得相首匿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一句名言,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家庭和谐。二、详细解释 1. 亲亲:指的是亲人之间,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亲爱、互相关心。这是儒家伦理强调的孝道、亲情之爱的基础。2. 得相首匿:意味着在相互亲爱...

亲亲得相首匿在现代刑法的体现
在现代刑法的体现中,"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法适用原则,它允许亲属之间相互隐瞒罪行,而不受法律追究。这一原则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秩序,符合封建王朝的价值观念。该原则在后世历代得到沿用,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法律体系。其次,"首匿",在现代意义...

亲亲得相首匿名词解释是什么?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所规定的夫妻、父母、子女以及特定的亲属之间相互隐瞒罪行可以免除处罚的原则。“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一个典型,是古代封建社会为体现儒家的“孝亲”伦理纲常和宗族家长制度而确立的一个诉讼原则。“亲亲相隐”自秦汉初步形成,直至中华民国,伴随且贯穿了...

亲亲得相首匿具体是什么意思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亲属之间应当相互庇护和隐瞒过失。详细解释如下:一、基本含义 亲亲得相首匿是古代的道德准则之一,强调在亲情关系中,人们应当相互庇护、隐匿过错。这里的“亲亲”指的是亲人之间,“得”表示应该、需要,“相首匿”意味着彼此间的隐瞒和庇护。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家庭和谐、亲情...

李清照离婚后为什么会坐牢?为离开张汝舟不惜入狱
为什么《宋刑统》中会有这么一条以今人眼光看来很奇葩的条款?立法者的初衷,应该是为了强调一项礼法原则:亲亲得相首匿。亲人犯了罪,礼法允许你替其隐匿罪行。最早将亲亲得相首匿纳入法律的时间点为公元前66年,汉宣帝下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

亲亲得相首匿具体是什么意思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亲属之间应当相互庇护和隐瞒过失。详细解释如下:一、基本含义 亲亲得相首匿是古代的道德准则之一,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庇护,对于彼此的过失应该相互隐瞒,维护家族的和谐与名誉。这一原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家族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于家庭内部和谐的追求。二、具体表现 在亲亲得相首匿的...

汉武帝时诏,自子首匿父母……规定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法律原则的法律原则...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条法令表现了”亲亲得相首匿 “原则。”亲亲得相首匿 “原则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宋朝怎样适用?
唐代,“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在法律上趋于完善。《唐律疏议•名例》卷六:“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匆论。即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当然,这一原则以不侵犯统治者...

阿尔山市17190067279: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成为一个法律原则产生于哪个时期
比月鱼肝: 汉朝的汉宣帝时期.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

阿尔山市17190067279: “亲亲得相首匿”的立法原则始设于哪个朝代?
比月鱼肝: “亲亲得相首匿”设立于西汉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下诏明确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汉书》卷八《宣帝纪》)据此,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也不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刑法适用制度自汉宣帝以后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并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阿尔山市17190067279: 中国古代法制史测试题~谁会的进!《中国古代法制史》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亲亲得相首匿2、春秋决狱3、禹刑汤刑4、公室告、非公室告二、简答1、西... -
比月鱼肝:[答案] 《法经》在我国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永徽律疏》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封建法制

阿尔山市17190067279: 名词解释:春秋决事 -
比月鱼肝: 在司法审判的实务中,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还组织编辑《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收录232个以《春秋》决案的典型案例,在整个汉朝的司法审判中,《春秋决事比》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判例法. 春秋决狱...

阿尔山市17190067279: 汉朝的司法制度 -
比月鱼肝: 根据1973年、1974年在甘肃出土的居延汉简,以及1983年、1984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张家山汉简,可以看到,汉朝的诉讼审判制度较秦朝更为完备,关于告劾、传覆、断狱、系囚均有专门法令.汉朝的起诉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告劾,由当事人自己或被害人及其亲属向官府提起诉讼,类似于现在的自诉;另一种方式是由各级官府、监察机关±动察举违法犯罪行为,类似于现在的公诉.与秦朝所不同的是,汉朝确立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除大逆及谋反等重罪以外,亲属之间不负有告奸的法律产务.在逮捕羁押罪犯的程序中,对贵族、官吏、老、幼、废疾、孕妇实行特别优待,他们或者由于身份高贵,或者由于身体条件,可以不戴刑具.

阿尔山市17190067279: 秦汉法律制度有何区别
比月鱼肝: 基本相同 汉承秦制 都是重用酷吏 本文依据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从三个方面论述了... 自首从轻、亲亲得相首匿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阐述了前后两朝的发展继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