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温峤峨眉山景色的作文

作者&投稿:潜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描写襄垣秧歌的作文~

山西旅游资源全国第一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其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有的可游览观赏,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访古寻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这些名山大川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洞石雄关:山西境内太行、吕梁、中条山中有多处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玉华洞、太原天龙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体广阔,钟乳石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有的已对外开放,供人游览。省内地貌奇特,各大名山处处可见奇峰怪石,如芦芽山山峰形似芦芽,直插云霄;平走冠山顶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顶巨石堆积,名为“龙翻石”、北武当山巨大的“风动石”、灵石县的“灵石”,殊为奇特。奇峰险壁间形成了娘子关、雁门关、偏关、宁武关、平型关等多处雄关险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资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历年来又建造了多处水库、人工湖泊,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上。山西泉源数以万计,分冷泉、温泉和矿泉三种。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头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难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临汾龙子祠泉等等;温泉有浑源汤头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营泉、定襄温泉、盂县温泉、夏县温泉、新绛温泉等。矿泉中以般若泉为代表。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顶天池、宁武天池、晋祠鱼沼、清徐东湖、平泉东湖、西湖、运城伍姓湖、盐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库有垣曲小浪底水库、万家寨引黄工程、磨滩拴驴泉水库、恒山水库、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浍河水库、漳河水库、漳泽水库等等,这些水资源已成为游览胜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内名气较大的瀑布有壶口瀑布、娘子关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壶口瀑布以壮阔著称,娘子关瀑布以秀美闻名。激流险滩在黄河中游多处可见,如壶口以下的龙槽激流、龙门“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伟壮观。


  天气景象:山西气候季节性强,复杂多变,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又有开展多种温带旅游活动的条件,还可饱览奇特大气景观。五台山东台顶、历山舜王坪观“东海日出”可与泰山媲美,黄河孟门山“孟门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宝光”堪称一绝。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个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珍禽异兽深藏其中,褐马鸡、猕猴、娃娃鱼都是罕见的珍奇动物。





人文旅游资源


  山西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众多的古代建筑——宫观寺院、历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画、古城关隘、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传世珍宝及风情民俗、风味名食、烹饪技艺等文化遗产。“山西——中国古代艺术的博物馆”之称,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认同。


  寺庙宫观:山西现存古代建筑,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已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据统计,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为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等,五代的有平顺大云院、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等,宋、辽、金代的有近百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晋词圣母殿,高平游仙寺、崇明寺、开化寺、大雄宝殿,辽金的大同华严寺建筑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应县净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晋城青莲寺大雄宝殿,长子崇庆寺万佛殿,汾阳太符观和文水武则天庙等。山西元代以后的古建筑保留更多。元代的永乐宫、广胜寺的建筑和壁画均为艺术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于明代的悬空寺惊险奇特,中外独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筑群,作为净土宗道场的玄中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平遥双林寺,全国武庙之首的解州关帝庙等,都是明清时期的艺术杰作。此外,孟县藏山庙、介休后土庙、绵山回銮寺、万荣飞云楼、秋风楼,灵空山圣寿寺,临汾尧庙等,均各有千秋,闪烁着历史和艺术的光华。


  历代古塔:省内历代古塔多达280多座,其中以应县佛宫寺释达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最为著名。


  石窟造像:据考察,山西境内规模较大的石窟有北朝时期19处,隋唐时期21处,宋代2处,元代2处,明代5处,加上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共51处。以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为最,太原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长治羊头山石窟、平定开河寺石窟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城垣关隘:山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内外长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等八个地、市境内,约计3500公里。有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娘子关、偏关等重要关隘。山西古城垣较为完整的有平遥城和娘子关城,平遥城除城墙外,城内鼓楼、城隍庙、街坊、店铺、民居都保持着明、清形制与风貌。


  古代壁画:山西古建筑众多且大部分属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而这些寺观,又几乎全有壁画。据统计,山西寺观壁画,现仍有两万七千平方米之多。其中唐代壁画三十二平方米,五代壁画二十多平方米,辽代壁画十五平方米,宋代壁画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壁画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壁画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壁画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壁画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在这些壁画中,以芮城境内的永乐宫元代壁画称最。这些的殿宇全是元代建筑,各殿内墙面和拱眼壁上,满绘壁画,总面积以单面计算,达一百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山西现有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其中唐代八十二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禅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晋城古青莲寺彩塑等;五代时期十一尊,最有名的是平遥镇国寺彩塑;宋、辽、金时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华严寺辽塑、太原晋祠、长子法兴寺、晋城二仙观宋塑、朔县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遥双林寺彩塑和隰县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六千余尊。


  古文化遗址:山西发掘出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多处。属于旧、新石器时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遗址及合河遗址、襄汾丁村遗址、沁水下川遗址等,夏代以后的重要古遗址和墓葬有太原罗城春秋墓、侯马晋国古都遗址、朔州汉墓群、高平长平之战遗址、晋阳古城遗址等。文物、考古部门从这些古遗址古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钱币、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贵文物,并不断有新的发现。


  革命历史纪念地:近、现代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给山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乡县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武乡王家峪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战役旧址、五台县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刘胡兰烈士纪念馆等,其它还有黄崖洞保卫战故址、左权将军牺牲纪念地、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纪念馆、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毛泽东故居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如火如茶的革命斗争史绩。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称平城,北魏前期国都,辽、金时为陪都,称西京。素为晋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古迹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以及上下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县:平遥,从古城内发现的仰韶彩陶文化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时为晋国中都邑,汉为京陵县。北魏时平陶县治,因避讳太武帝名而改平遥县。平遥城内文物遗址甚多。现存的古城墙,是我国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于西周,明洪武三年扩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城内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城外双林寺、镇国寺以其精美的彩塑闻名中外。


  代县:古州代县是晋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之重镇,名胜古迹有雁门关、边靖楼、阿育王塔、杨家祠堂、赵杲观等。历史上陈子昂、李白、王昌龄、王维、李贺,范仲淹、元好问等都曾留下关于代县名胜古迹的传世之作。此外,代县拙中见巧的剪纸艺术,栩栩如生的面塑制作,精美艳丽的刺绣工艺等民间文化艺术无不光彩夺目,尤其是民间绘画更为人们所惊叹。


  祁县:晋中宝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现祁县县城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祁县名人辈出,有祁黄羊、王允、温峤、温庭筠、戴廷式等。闻名中外的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县古城满街的古老店铺和寺庙,满城的砖雕石刻,油漆彩绘,古色古香。古籍藏书,历史文物,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祁县秧歌源远流长,元宵社火喜闻乐见,腊塑、面塑、剪纸维妙维肖,都充分体现了古老的黄河文化在祁县的深厚积沉。


  新绛县:晋南商城,自北魏始设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贾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于一城,主要有绛守居园池、绛州大堂、龙兴寺内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此外还有绛州鼓楼、钟楼、乐楼、稷益庙壁画。新绛人杰地灵,荀子、王之涣、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诞生在这里。





民情风俗旅游资源


  太谷、祁县、临汾、阳城、晋城、浑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祁县民俗博物馆、定襄民俗博物馆集中反映了晋南、晋中、忻州地区民间传统的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礼仪风俗、民间工艺和农业生产、文化娱乐活动等典型北方民俗风情。详细内容参见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产品、风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面食、平遥推光漆器、新绛云雕、漆刻器、大同铜器等产品,具有悠久历史,闻名海内外。


  民歌艺术: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有很大的成就,《诗经》中“唐风”、“魏风”包括《伐檀》、《硕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山西的民歌不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鲜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艺术风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民歌,音调高亢,音行跳跃性大,因此听起来颇有塞上高原的那种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泼辣,朴素明快之中,又洋溢着诙谐、缠绵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阳高、朔县民歌,比起河曲民歌来,又各有其特色。左权民歌自成脉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这是其他民歌中所没有的。祁县、太谷民歌,还有寿阳、太原民歌,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为灵活、自由、富于变化。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板,乡土习俗气味较重。沁源县的民歌善于抒发当地农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烈感情,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民间舞蹈:许多专家们又称山西为“民间舞蹈之乡”。据唐人苏鹗著《苏氏演义》载,远在先秦,太原地区就有以“战蚩尤”为内容的较为优美的舞蹈流行于民间了。在运城侯村发掘的汉墓中,也曾发现过刻有男女舞伎相对起舞的“百戏楼”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发掘的唐代古墓中,还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到现在为止,大约还保留着二百余种。如:“鼓类舞”就有“花鼓”、“转身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种。山西“花鼓”,形式多样,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运城、临汾地区为盛。如万荣县十七个乡就有十三个乡有花鼓舞队。有的镇上每条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称为“花鼓之乡”。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晋。大体可分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风秧歌舞”、“左权小花戏舞”、“侯马白店秧歌舞”、“临汾伞秧歌舞’等几种类型。此外,还有“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背棍”、“抬阁”、“吹弹歌舞”以及各式各样的“灯舞”等等。山西的民间舞蹈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反映社会生活蕴含深厚,抒发感情细腻逼真,而且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十分默契。二是戏剧性较强。不管那种舞蹈,都穿的是戏剧服装,脸谱化妆,也均系戏剧式的。在表演内容上也多有借助戏剧剧情的。三是戏、歌、舞相杂,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还有的是杂技、舞蹈、戏剧的统一。如“高跷”、“旱船”、“狮子舞”、“龙舞”、“背棍”、“铁棍”等等。


  民间音乐:山西,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遗产和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发展土壤。比如中华民族音乐唯一有史料记载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乐家师旷,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我国古代《阳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贵的“古典乐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间流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山西民间乐器,也大都是自古传下来的。这些乐器,以丝竹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唢呐、琵琶、筝、巴乌、各种鼓器、铙、钹、锣、镲等,山西的民间乐曲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乐曲”,山西的鼓吹乐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晋中地区的规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县一带的《大得胜》及《八大套》等。一类是由各地群众闹红火时用多种乐器演奏的曲调,最有名的是长治的“八音会”和洪洞的“威风锣鼓”等。一类是由僧道流传下来的“庙堂音乐”或僧道杂乐。最有影响的要数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庙堂音乐了。山西的民间器乐艺术,往往与说唱艺术结合在一起。象“潞安鼓书”、“襄垣鼓书”、“晋北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翼城琴书”、“武乡琴书”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戏曲艺术: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在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型。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实际也是全国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而山西,不仅“名伶辈出”,同时还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晋南。如临汾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建的“乐亭”,临汾东关村至元五年建的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至元九年建的乐楼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又大胆地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把胡琴、锣鼓、唢呐等吸收入戏曲,特别是出于换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枣木梆子,这样就在山西境内出现了“蒲州梆子”戏。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此外,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职业剧团现在有二百多个,从业人员达一万五千人。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博采众长,再加上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代表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和“晋剧”。


  剪纸艺术:山西的剪纸艺术,从风格上说,基本上分为粗犷、质朴的单色剪纸和婉约柔丽的彩色点染刻纸两大类。前者遍布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在山西的民间剪纸中,有不少纹样,是用谐音手法设计的。如用“鸡”、“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莲”、“鱼”形象表示“连年有余”;用“莲花”、“桂花”等形象表示“连生贵子”等。还有的纹样是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的,如“鹿”、“鹤”表示长寿,用“龙”、“凤”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龙凤呈祥”。在大量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龙”、“蛇”、“鱼”、“蛙”为内容的纹样最多,这正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征。山西民间剪纸不仅写实生动,而且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山西的民间剪纸还和各地群众的各种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紧相连。


  皮影艺术:山西的皮影艺术,早在我国宋代就广为传播。皮影多以牛皮为料雕镂而成,造型极为丰富,从天上到地下,从人物到走兽飞禽无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线构图,人物全为正侧面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俱全,与戏剧脸谱、服饰相似。表演时挑签人以三根小棍操纵皮影人物的身躯及四肢,借助灯光把影像投射在“纸窗”或“沙窗”上,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趣。


年画艺术:山西的木版年画,始于宋、金时代。其中晋南木版年画,与河北武强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山西的木版年画,内容上多为吉祥喜庆,常见的形式有灯画、中堂画、条屏、贡笺、窗画、门画、灶龛画、影壁画、门头画、桌裙画等多种。山西的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色泽明快,线条简练,格调粗犷,而且装饰性很强。





山西旅游现状


  在前几年的一次全国性旅游资源综合测评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目前山西全省的旅游业收入处于全国末流,主要原因一是开发力度不够,这与山西省目前的整体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二是缺少宣传,这主要是政府部门不够重视以及观念落后的缘故。另外,山西旅游资源自身还有一些弱点也制约着山西旅游业的发展。一、山西景点以历史名胜为主。这就决定了对此感兴趣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而他们只占游客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许多人都属于参观、访问、考察而不是自费旅游。二、景点分散、交通不便。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游成为一件较为艰苦的磨练,道路条件和客运经济的落后使得大部分山西景点只适于自驾车或随团旅游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笔者在自助旅行过程中对此深有感触。三、自然环境恶劣。山西本身就多风沙、多煤尘,而工业污染更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外地游客极为失望。


  山西旅游资源分布,按行政区划可分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运城、临汾、长治、晋城十一个地市,按旅游线路、景点的分布来划分,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过多种划分形式,本站作如下划分:


  一、大同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大同市的云岗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浑源县的恒山、悬空寺,应县的木塔、代县的雁门关、杨忠武祠、边靖楼、赵杲观等。


  二、五台旅游区。主要景点为五台山寺庙群、五台山自然风光。


  三、壶口旅游区。主要景点为壶口瀑布及沿线广胜寺、尧庙、大槐树、苏三监狱等。


  四、晋中旅游区。主要景点为太原市的晋祠,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双林寺,灵石县的王家大院、绵山,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县的曹家大院等。


  五、运城旅游区。主要景点有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盐池、普救寺、黄河铁牛、永乐宫、飞云楼、秋风楼、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等。


  六、太行旅游区。即长治、晋城两市旅游区,主要景点有沁水县的历山、柳氏民居,阳城县的蟒河、皇城相府、磨滩,壶关县的太行大峡谷,黎城县的黄崖洞,陵川县的王莽岭、锡崖沟、武家弯等。


  七、其它旅游景点。主要有芦芽山、庞泉沟、娘子关、灵空山等景点。


  山西的旅游景点众多,大体可分为五大类。


  一、传统王牌景点。这些景点久负盛名,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为山西旅游业的王牌,主要包括: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晋祠。


  二、新兴王牌名胜。这些景点虽然驰名全国,但其实大多都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开发并走向全国的,主要包括:壶口瀑布、平遥古城、双林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


  三、传统优秀景点。这些景点长期以来均为旅游名胜,有许多方面并不次于前两类景点,但由于多种原因制约,它们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大,主要包括:广胜寺、尧庙、大槐树、苏三监狱、关帝庙、普救寺、黄河铁牛、永乐宫、恒山、娘子关、庞泉沟等。


  四、新兴优秀景点。这些景点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开发和宣传,成为省内旅游热点,主要包括绵山、芦芽山、禹王洞、忻州温泉、皇城相府、太行大峡谷等。


  五、正在开发或准备开发的景点。这些景点风光秀丽,但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正处于开发状态或尚未开发,主要包括历山、柳氏民居、五老峰、蟒河、磨滩、小浪底、灵空山、王莽岭、锡崖沟、武家弯等。


  以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目前旅游收入小省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随着政府的日益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旅游投入的加大,山西日后必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一个旅行目的地之一。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温峤镇

温峤峨山

小时候,爷爷对我讲:我等太平县里的老百姓,人丁最旺的是陈、林、王三大姓。在温岭方言之中,“陈”与“郑”(我的姓氏)同音;使我知道了温岭第一大姓不是我们郑氏。
六年之前,我走访了温峤镇桐山里面的峨眉山村。那里住户不多,居民寥然,村子较小,几乎没有完整的百年之前的古屋。那里有着峨山陈氏的家庙、大宗总祠。
记得,那一路颇为曲折,翻山越岭的必然。到了桐山,只有从桐山街边资福寺、岙口之间向西而进的一条路,拐过老屋里,顺着岭下丘、岭下陈,幽深地沿着山谷而至峨眉山村的山脚。因为,那村子是在好几百米高的山上,周围皆山,西、北、南三面的山更高,东面的悬崖开了个缺口。上山进村的路就依崖盘旋而上,很陡,千米左右就上升约二百米。那山崖实在是悬!崖头就是峨眉山村的村口,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遥想冷兵器战争时代,地形的险要足以胜过千军万马。
听那村里老人说,峨山陈氏始祖是户部尚书和驸马爷的老爸,带着全家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定居。峨眉山的“峨眉”,“吾避”的谐音,因尚书老爸来此避乱。令我愕然:温岭太平竟有如此堪如拍案惊奇之事。看着山、崖、村、祠,觉得这还真是可以避挡战祸的好地方。然而,根据《嘉庆太平县志》,峨山,一名鹅鼻山,其上悬垂如牛鼻,俗称牛鼻山。峨眉之名所透露的乃是天然而成的牛气!
“峨山陈氏大宗总祠”之堂,是经过现代改造的平房布置起来的。堂前有二株几百年了的树,树前地面竖着三对百年以上的石制旗杆夹。如果,真是户部尚书和附马的祠堂,按照古代的规制,这旗杆夹是要立在石墩之上的。
驸马、公主、大官老爷的一起隐居,很能让人津津乐道。可是,真的会这样吗!
昨日,看到一篇原《温岭县志》主编吴小谦老先生撰写的关于峨山陈氏的文章,使我有了不同意见。兹录吴小谦《峨山陈氏考》原文于下。

陈姓是温岭市境内大姓,据我们知约有七个谱系,即峨山陈氏、山下陈陈氏、陈家洋陈氏、锦屏陈氏、莞渭陈氏、高龙陈氏、箬山陈氏等。以峨山陈氏徙入最早,分布最广。
峨山陈氏,原籍福建长溪。在唐僖宗年间迁入温岭。据《峨山宗谱》记,始祖陈麟,生三子,长子谋、次子谦、三子伦。三人在朝为官,谋任户部尚书;谦懿宗朝进士,招为驸马;伦僖宗朝进士曾任郡守。三人为官清正,亦有抱负,因宦官专权,不能施展才能常受压抑,唐中和元年(1881),黄巢之乱陷京城,适逢母卒,返闽,又逢闽乱,“村落户闭白昼”,父子商议遵古道“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教导,航海至乐清湾居新城即陈家宅,后迁峨眉(即今温峤镇峨眉村)。该村今尚有遗迹,峨眉陈氏大宗祠,祠屋三间,祠前有旗杆八柱,还有约800年树龄古杏树二棵,左右分列,枝叶茂盛;祠前古道边还有陈氏宗庙,塑有陈麟、陈谋、陈谦、陈伦像及唐公主像,香火不断。
峨眉。据清三十二世孙陈懋安《峨山记》云:太邑二三十里曰峨眉山,前隶黄岩三十六都,自明成化分割,今隶太平平泉之十八都也。四面环山,融结蟠草,最为幽邃,中开一坞夷旷,约数百亩。吾族十三世祖六一居士三复公麟,癖于山水厌世遁迹,搜奇剔隐潜居于此后,开辟经营,镇龙蛇虎豹、魑魅魍魉,而有之可居、可樵、可耕,是足族众之所喜爱也。北面高山峨峨,峻极云汉,若峨眉、若鹅鼻、若将军岩,丹霞嶂耸而奇,下有龙聪井、丝潭、眠牛沼、鸣玉涧、瀑布泉,水清且洌,松竹草树蓊然而深,此真登临啸咏之所宜。亦在附近复建资福、妙严、龙元、前定四寺。现尚存有《妙严寺重建碑文》一块。
此后子孙繁衍,分居温岭各地及玉环、乐清、台州、仙居、临海、金华、东阳各市县。清三十五世孙齐登《峨山陈氏分迁记》载:“第六世告昌公赘居闽溪,后分居莞岙、路边、涧桥、河岙、中扇、沙角、横屋等地;第七世用善公乔居乐邑新坊;第九世演公迁赵岙;欧公迁金华、东阳,又分支天台;十二世铭公迁黄邑云墩;第十五世希豹公居黄岩百步沙;第十七世云第公赘居陆洋,又迁庄里、白峰、下泾头;仁源公迁住岩下、小球;仁赘公迁住车路;仁封公迁居唐山;第十八世敬赐公迁居古城;第十九世迪元公迁居大溪;覃奇公迁居后泾;覃直公迁大池;生公迁芳杜;祥琪公迁蒙岙;寿云公迁杏田;第二十二世良珂公居新河;良璜、良球、良珰、良环诸公迁岙口;良璃公居湖亭;良公居翁岙;良瑁公居岭下陈;良计公居姚司洋;良璐公居梅溪;良公住河岙;第二十四世世杏公迁临海赤山,世莲公住茅坦,世表公住潭池;二十六世庆顺公迁山后埭;庆公迁虞岙;庆赐公居毛洋、玉城西潭;第二十七世朝高公迁南山;朝星公由岩下居瓦屿;第二十八世迁献公迁太邑县城;显标公居屏下,后裔迁塔龙头;茂亿公迁小泉;第二十九世承杰公同弟迁莞田;承瑞公迁虞岙;承佩公迁螺屿;承瑛公迁温岭;承辅迁虎啸;承茂公居湖雾;承引公迁居东邑三江;承福、承禄公迁莘山;元庆公居汇头;第三十世进葆公住下岙,第三十一世振亮公自黄岩迁毛燕。
峨山陈氏字行,一世至五十世:世弟千维进,诜宋甲义守,尚中庸精纯,得敬蕃盛乾,穆高峰易直,廉慈惠恭宣,介结庄严静,肃和祥福泽,延绵悠远燕,翼诒谋传芳。
峨山陈氏重视大宗宗谱的编纂,自宋至今,据现有有关资料可据,已编修十四次。第一次修于南宋绍定元年(1233),十二世孙景温有序;第二次修于元大德六年(1302),赵文藻有序;第三次修于明洪武四年(1371),王叔英有序;第四次修于永乐八年(1430);第五次修于明正统六年(1441);第六次修于明万历八年(1410);第五次修于明正统六年(1441);第六次修于明万历八年(1580);第七次修于清雍正四年(1726)张仕骧有序;第八次修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陈皋有序;第九次修于嘉庆十四年(1809),陈萃有序;第十次修于道光三十年(1850),池杏人有序;第十一次修于同治十年(1871),陈齐登序;第十二次修于光绪二十年(1894);第十三次修于民国十三年(1024),周乃襄序;第十四次修于一九九一年,王法浪序。从第一次编修至第十四编修,共计758年,平均54年编修一次。
其支系莞山陈氏自元至今编修十四次,第一次修于元至大元年(1380);第二次修于元至顺二年(1331);第三次修于明正德二年(1507);第四次修于嘉靖二十年(1581);第五次修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第六次修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第七次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第八次修于清雍正五年(1727);第九次修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十次修于嘉庆十九年(1814);第十一次修于咸丰九年(1859);第十二次修于同治十二年(1872);第十三次修于1985年;第十四次修于1993年。从第一次编修至第十四次编修时间共685年,平均48年编修一次。
峨山陈氏多次编修宗谱而编入《中华姓氏史——陈姓》一书宗谱存目仅记: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浙江温岭·峨山陈氏宗谱》八卷和清同治十年(1871)《浙江温岭·峨山陈氏宗谱》。可见宗谱散佚情况是多么严重。
峨山陈氏,代有名人。据民国十三年(1024)编修大宗宗谱《人物传》入录约63人,其中进士11人。著名人物有:
陈麟(817—897),字祉庵,祖籍福建长溪人,为闽陈氏十五世孙,因子贵赠户部尚书。唐僖宗年间,因寇乱携家居台州新城(即今温岭市温峤镇陈家宅村),生三子,即谋、谦、伦,为峨山陈氏鼻祖。
陈谋(834—924),字仲猷,麟长子,唐懿宗朝进士,唐僖宗朝历任户部侍郎,寻擢户部尚书,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以廉能著称,时权奸用事,均为邪妄所制,黄巢进京后,适逢母忧归闽,又逢闽乱,揭家航海竞来兹土,占籍新城。天成二年赐进士赤城张文伏为撰行状。
陈谦(841—920),字仲光,麟次子。唐懿宗朝进士,复膺国婚为驸马。广闻博览。黄巢入京后帝走兴元,群盗蜂起,公谋诸王姬,欲兴师剿灭,奈势孤,适逢母忧归里,与诸兄弟商议:“当今朝野交变遁世虽闷,且能安心。”阖室而潜踪焉,卒后与公主合葬于邑唐岭山之麓。东瓯散人崔道融撰《唐驸马陈府君行状》。
陈伦(852—915),字仲孟,麟三子。僖宗朝进士,擢郡守,针对时局叹曰:“时弊不清则民力疲,民力疲则国愈弱,何以使朝廷恢复之志乎?”配夫人王氏附葬于古城驸马公旁。
陈韶(861—926),字君美,谋子,进士出身,授中顺大夫。
……
陈景温,字纯之,峨山陈氏十二世孙,尝从临海王象祖学,理宗朝尝征不起,隐居教授。宋绍定六年修峨山陈氏第一部宗谱,著有《樗野集》,名入《台州府志》人物传。
……
(文中所录陈氏名人,陈韶以下,已属两宋、元、明,唯陈景温可供参考,其余略去)

《峨山陈氏考》全文,与《嘉定赤城志》、《嘉靖太平县志》、《嘉庆太平县志》、《光绪太平续志》无涉,是以《峨山宗谱》为据,没有清晰地交代所据之谱是什么年代的文本(《峨山宗谱》这个书名是不对头的,至少该为“峨山陈氏宗谱”),涉及的其它文献(《峨山记》、《峨山陈氏分迁记》)也没说明具体的年代、版本。从文中所录一系列陈氏名人是以民国十三年编修的陈氏大宗宗谱为本这个情况来看,显然,吴小谦老先生对于陈麟、陈谋、陈谦、陈伦从福建长溪迁至太平峨山的述说也以民国版的陈氏大宗宗谱为根据。因此,此文虽然标题为“考”,并非经过多种地方史料的考稽,只是依着《峨山宗谱》进行简要的复述而已。
从《峨山陈氏分迁记》中的陈氏是第六世开始分迁于峨山之外这个情况来看,陈麟以下四世未迁;这是符合“避乱”之况的。但是,陈谋之子陈韶考了进士,被朝廷授以中顺大夫之职;很有问题!既已避乱隐居,却又考取功名以显,这太矛盾了。
父子两尚书又加上驸马、郡守,绝对的显赫于当时!如此显赫的一家人,能够想避乱就可以弃官隐居吗?当官的为了避乱就弃官,是对朝廷的蔑视、悖逆。只要朝廷继续存在,是不可能容忍这种蔑视、悖逆的!否则,朝廷的体统、尊严何在。需要注意:弃官不同于辞官,弃官是事前事后未向朝廷辞职、说明原由。
绝非轻易可得的爵位、官职、俸禄、荣耀,在未遭到直接的较大程度的威胁的情况下,会让父子四人只因社会有乱就一下子的全部放弃掉吗?这个做法不会受到朝廷的追究吗?已经“阖室而潜踪焉”的隐居了,又让子孙去考进士而当起了中顺大夫之官,岂不是故意暴露踪迹好让朝廷可以由此线索进行追究?
黄巢造反而攻占了长安,并非唐朝没了。黄巢失败之后,唐朝延续了二十年,在此期间的藩镇割据,乃是表面奉顺朝廷而内里各自为政,朝廷的形式尊严仍旧存在,依靠朝廷而使身家显赫之人的客观现实乃是应当继续依靠朝廷。因为,朝廷是他们最大的保障,连朝廷都依靠不了的官员,只会有两种情况:一,他犯罪了;二,朝廷灭亡了。唐末的福建,陈岩与王潮相继主政,但王潮是陈岩荐举的,王、陈二家为之结成姻亲。黄巢之乱与闽乱,并非直接危及陈麟、陈谋、陈谦、陈伦的安全而必须弃官以躲避方能求全于身家;继续居于已有的地位,谨慎、低调,和光同尘,就像大隐隐于朝的生活下去,才是更为适宜的。连弃官的心思都有了,就不会让自己低调吗?因此,为避黄巢之乱与闽乱而迁徙到利于据守、耕作的山中,属于普通士民之为,他们存在的保障是不以朝廷为直接依靠的。
如果,千把年前真有一家父子四人是两位尚书、一位驸马、一位郡守率领族众隐居山野,这可不事一件小事,对当时的文化、政界、社会各方面而言都不是小事。如果,这一家子的弃官避乱会受到朝廷许可,那么,历史影响就更大了,足以惊动朝野。但是,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对此毫无记载。而四十卷本的《嘉定赤城志》对宋代以及两宋之前的人物记之颇多,其作者就是台州临海人氏并且姓陈的,怎么会不记载同姓的本州先朝的士族之事呢?
唐朝的台州,属于贬黜之地。显庆年间,宰相来济被贬为台州刺史;永隆年间,侍御史骆宾王被贬为临海县丞;乾元年间,广文博士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神龙年间,给事中沈佺期被贬为台州录事参军。两位尚书、一位驸马、一位郡守以及一位公主的一家子会在未被朝廷贬黜的情况下为了避乱而离开京城、家乡,迁徙至此吗?
桐山资福寺,传说始建于东晋之时,寺东有陈尚书墓,根据《嘉庆太平县志》“陈尚书仲猷墓,在资福寺东。尚书名谋,本闽人,相传僖宗时官户部侍郎,晋尚书阶,金紫光禄大夫。弟谦,字仲光,为帝戚,论字仲孟,官刺史,一门贵盛,为宦官方镇所忌”。焦湾妙严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嘉靖太平县志》“峨山,一名鹅鼻山,在温岭北,下临湖雾,状如鹅鼻云,有三井、龙鸣禅院”。陈麟跟峨山的龙鸣禅院无关,却去峨山之外复建资福、妙严、龙元、前定四寺!妙严寺还未始建就被陈麟复建了。而《嘉庆太平县志》已交代了陈尚书的故事是个传说。

福建陈氏之祖,被誉为“开漳圣王”的唐朝漳州刺史陈元光的开漳,主要就是平定蛮獠之乱。六八一年(唐永隆二年),粤东崖州人氏的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攻陷潮阳,是为蛮獠之乱;陈元光率领精兵轻骑,经大小百余战,平定潮阳(《潮州府志》“父卒。代领其众,会广寇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攻潮阳,陷之,守帅不能制,元光率轻骑征讨,伐木通道,大小百余战,俘敌万计”)。南宋之时,有个温州永嘉人氏的陈谦,曾经官为户部郎中、焕章阁直学士。
根据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七》“朱子以无垢为杂学,论语集注独取‘审富贵安贫贱’一语。陈仲猷曰:‘逝者如斯,夫道体无穷,借水以明之。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道体无不在,借鸢鱼以明之’。叶仲圭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乡。常人之心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圣人之心也。圣人之心,岂常人之所无哉?昏与明异而已矣’。仲猷、仲圭,皆余同年”。可见,宋末元初之时,有个儒者陈仲猷,与宁波鄞县人氏的王应麟(官至吏部尚书)、闽中陈淳的学生叶仲圭(官至翰林、侍讲)同于淳佑元年考中进士。
天成二年,是九二七年。天台亭头的张文伏成为后唐天成进士,授淮东按抚司奏议,转山西太原刺史,然后定居仙居。其与太平峨山陈氏是否会有联系,可能性甚为渺茫。
东瓯散人崔道融,荆州江陵人氏,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避黄巢之乱,隐居温州仙岩山;乾宁二年(八九五年),担任永嘉县令;然后,入闽投奔王审知;朝廷诏征为右补阙,还未赴任就因病去世了。王审知,与胞兄王潮跟随王绪;王潮杀王绪,受到部下拥戴为首领;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位;此后,官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琅琊王;五代后梁之时,为中书令、闽王。崔道融要从永嘉入闽的年份乃是陈麟去世之时,这就根本不可能撰写陈麟儿子(九二零年去世的陈谦)的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
关于陈景温,根据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闽中理学,自朱熹上承李侗、罗从彦、杨时、二程,朱熹以下的一支分系,是陈淳(北溪)、王昭(潜轩)、吕大圭、丘葵。王昭疑与王昭复为同一人,王昭复与陈景温同郡同时而齐名。这是福建泉州同安的陈景温(临海大田先生王象祖是叶适的学生,不可能是同安陈景温的老师)。
福建漳州海澄,有一支始于宋末元初的峨山陈氏海澄峨山陈氏。如果宋代编修陈氏宗谱的陈景温是福建人氏的,修的是福建陈氏之谱,这谱被后来续修的陈氏宗谱引用,包括被海澄峨山陈氏之谱引用和被太平峨山陈氏修谱之时以之为据,好了,就不容易让人搞得清海澄峨山与太平峨山的不同了!
关于温岭境内的陈氏,根据《嘉定赤城志》“繁昌乡,在县南七十里,旧名万岁,政和八年以乡民陈丑儿妻一产四子,州以闻,诏改今名”,明朝成化年间从黄岩县划出繁昌、方岩、太平三乡建制太平县的繁昌乡是在北宋晚期因一位名叫陈丑儿的农民和老婆生下四胞胎被台州上报朝廷,使朝廷下诏,将原名万岁乡的那块乡域改称为繁昌乡。根据《云浦陈氏宗谱》、《蔡阳陈氏宗谱》、《洞清山下陈氏族谱》、《仙源陈氏族谱》等,高龙的始祖陈宣义,于五代后晋之时从福建迁来;莞渭的始祖陈庆晏,是南宋嘉定间由黄砶湖雾迁居上蔡阳;山下陈的始祖陈绍,是北宋之时从祁门迁至洞清山麓(太平县南十里);温峤的始祖陈翧,是南宋之时从祁门迁至仙源西乡;大球的始祖陈守伦,是南宋初期从福州宦居永嘉,然后隐居油屿。石塘的陈氏,是在南宋末年,曾任兵部侍郎而退休寓居临海的陈仁玉(仙居人氏),与台州权知州王珏、府学教授邵凼等人招募义军守护临海城(在台州知州杨必大向元朝大军奉表献城的情况下),临海城被蒙古铁骑攻破之后,陈仁玉退隐石塘,嘱咐子孙永不仕元。
峨山陈氏第二十二世至二十九世分迁甚多,照时间推算,这个阶段,相当于南宋晚期至明朝前期。从桐山里以及岙口、岭下陈一带好几里方圆的居民以姓陈为多这个情况来看,其人口也就差不多是宋朝开始发展的;因为,唐朝晚期就已率领族众在此定居的话,其人口的聚集程度是在十几里地以上。
对于汉族人来说,元朝是个极其惨痛的年代!温岭之地所受战祸以元朝最为厉害(境内的方国珍反元之战是温岭有史之最)。峨山具有避挡战祸的地势,也可以立起石制旗杆夹,奉起传说中的两位户部尚书、一位驸马、一位郡守在祠堂里,以显赫的藏于山中(不易为外人知晓)的达官贵人使后裔尊仰祖宗。
温岭陈氏,并非不可能始于唐朝,但不可能始于显赫的官宦之家。


描写温峤峨眉山景色的作文
六年之前,我走访了温峤镇桐山里面的峨眉山村。那里住户不多,居民寥然,村子较小,几乎没有完整的百年之前的古屋。那里有着峨山陈氏的家庙、大宗总祠。记得,那一路颇为曲折,翻山越岭的必然。到了桐山,只有从桐山街边资福寺、岙口之间向西而进的一条路,拐过老屋里,顺着岭下丘、岭下陈,幽深地沿着山谷而至峨眉山...

想知道: 台州市温峤峨眉山在哪?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温峤镇

坎门楚门松门三门临海
院桥杜桥路桥,三桥仙居! 院桥:黄岩一个镇 杜桥:临海一个镇 路桥:台州一个区 仙居:一个县 三桥:玉环一个村名 二堡三堡四堡,九堡分水 上述均为杭州的地名。 二三四相加,即九。 松门楚门坎门三门临海 路桥平桥杜桥新桥横峰 钱江甬江衢江三江汇海 ...

现在中国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藤黄阁,湖南的岳阳楼 四大名亭:琅琊山醉翁亭,岳麓山爱晚亭,北京陶然亭,杭州西湖湖心亭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此外还有:辽宁:沈阳故宫,盛京三陵,河北:承...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描写峨眉山的作文(以自然环境 文土人情) -
漕虏万可: 美丽的峨眉山 我的家乡在峨嵋,这里有许多优美的地方,但是峨嵋山的景色却使我难以忘怀. 春天,峨嵋山的树木长出嫩绿的叶子,花丛中嫩黄的迎春花随风摆动,向我们招手,鸽子似的珙桐花向我们微笑,碧绿的湖水在阳光和微风下泛起一...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峨眉山一日游 作文 -
漕虏万可:[答案] 今年我的妹妹和她的妈妈来到了美丽的峨眉,我作为主人,当然要带着她们去看一看“秀甲天下”的峨眉山喽,于是在7月22日这天我们一家子一起来到了峨眉山. 到了峨眉山的迎宾广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三个金灿灿的大字“峨眉山”,字的...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仲夏夜的奇异美景 作文 -
漕虏万可:[答案] 夏天是炎热的,而峨眉山的夏天却是凉爽的,美妙的.尤其是仲夏夜的奇异美景,更让人难以忘怀.发现这奇异夜景是非常偶然的,那是今年七月的一个宁静夜晚.因为我从峨眉山上下山到县城跳舞,跳完后返回时已经快21点了.车行驶在蜿蜒曲折...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峨眉山雪景作文开头 -
漕虏万可: 冬天,雪花在林间飞舞,积雪覆盖了整个峨眉山,松柏顶着厚厚的积雪,还是那么苍翠.寒风呼呼地刮过树梢,气温达到了零下十几度,动物们不得不躲进自个的洞里冬眠,不耐烦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冬天观看峨眉山的雪景是一大特色.乘车行到半山腰,得停下来给车轮挂上铁链,防止车轮打滑.游人坐在山顶览车上,低下头来,脚下是深深的山谷,白雪皑皑.游客们在山顶树林中打雪仗,照像留影,玩得十分开心.具有“天下名山”之称的峨眉山,不仅景色优美,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而且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我爱你,家乡的峨眉山!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求一篇600字的作文 峨眉山的秋天 急急急急急急 重赏!!!! -
漕虏万可: 峨眉山的秋天很美,美在清澈灵动,有着风光霁月的清朗舒展之意境.秋天,峨眉山呈现给世人目不暇接的秀丽美景秋日的清晨,天高、云淡、风轻,走在峨眉山,一幕天人合一的意境.你看,峨眉山的金秋红叶,是满山遍野的、气势磅礴的、...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写景的作文 五年级 500字 -
漕虏万可: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峨眉山观日出,我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千尺. 当车开到半山腰上时,我发现这山跟别的山不一样,这里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没有任何污染. 太阳落山了,金光照遍了树枝,小鸟、小草、花…….使原本美丽的风景...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写景点四川作文400字六年级 -
漕虏万可: 我的家乡是四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个美丽的地方.九寨沟是人间仙境,那里如诗、如画,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春天的九寨沟是真实的仙境,夏天的九寨沟是人间天堂,秋天的九寨沟是五彩的画廊,冬天的九寨沟是童话世界.峨眉山风景秀丽,气候多样.在峨眉山的自然生态猴区,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猴子.卧龙是大熊猫的居住地,因为那里海拔高,气候湿润,有山有水还有竹子.那里有憨态可掬的熊猫,大的,小的,每只熊猫都很可爱.有时,你从他身边走过,它会目不转睛的盯着你.大熊猫吃完一顿竹叶美食之后,它们会好好的睡个美容觉.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我相信美丽的四川必将变的更加美丽,更加可爱.欢迎大家来我的老家四川游玩,祝你旅途愉快.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峨秀湖的景色的作文450字 -
漕虏万可: 参考一下 听说峨眉山风景优美,这次去峨眉山果然名不虚传.8月3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峨眉山.我们来到峨眉山的山脚,参观伏虎寺和报国寺.伏虎寺的屋顶是个三尖角.走进伏虎寺,里面立着十八尊罗汉像,中间是释迦牟尼,又高又大...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峨眉山风光作文150个字 -
漕虏万可: 澄澈的天空,柔软的沙粒,晶莹的海面,偶尔有几只海鸥蜻蜓点水般掠过,激起层层涟漪.一座靠海的城市,一幅纯净美好的画面,我想,没有人会不爱这里. 当第一缕阳光射进海水里,笼罩着整个黄岛,让人感觉暖暖的,很温馨.我在这里的...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3281064234: 游记作文500字(自然景色)
漕虏万可: 《国庆在旅游中度过》 上五年级的时候,偶然在一篇作文中读到“峨嵋山水天下秀”的句子,我心动了,很想去领略一番峨嵋山的美景. 今年国庆节,天气晴朗,是出游的好时节.我和表弟跟着爸爸,真的去登峨嵋了. 列车在隧道里面钻了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