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而字

作者&投稿:聂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而”字用法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

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

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

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

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 古代文言文的“而”字用法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词形变化和用法很多,我整理了一下,给楼主做参考吧。

做名词用 “而”是象形字。小篆字形象胡须形。

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

——东汉·许慎《说文》 作连接词用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 野芳发而(因而)幽香。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作代词用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作助词用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

——《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作语气词用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 作动词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3. 文言文中“而”字有哪几种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4. 语文文言文中的“而”字怎么辨别是表什么、

〈名〉 象形。

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古文形体而,颊毛也。

——《说文》〈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 野芳发而(因而)幽香。——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代〉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

——《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

——《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系辞上》〈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动〉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1]。

5. 文言文中的“而”字有哪些含义,怎么判断啊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而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

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

――《说文》 而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

――《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 而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呜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 *** 《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

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

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

6. 语文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而]字作为连词(1)(连接语意相承的部分)如:美丽而动人. 取而代之.(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如:哀而不伤. 有百利而无一害.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如:大而无当. (4)(连接前后事理相因的成分)如:量力而行. 知难而退 (5)(表示"到"的意思)如:一而再,再而三 (6) (表示时间或方式连接到动词上)如: 匆匆而来. 夺门而去. [而]字作为代词[书面语] (1)(你,你的)如: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他;他的).句子雷同. (3)(这个;那个)语助[书面语](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如:俟我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而]字作为名词[书面语](1)而:颊毛 (2)而:胡须。

7. 在古文中‘而’字的用法有很多而字又表承接,表并列,表修饰,表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8. 古文中"而"有哪些用法

古文中“而”字的用法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做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文言文起源于什么朝代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

关于文言文的起源
文言文的特色如下: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 优缺点 文言文的优点在于文字精链、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够不拘一时一地,所以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 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

文言文虽然用什么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虽,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虽,像蜥蜴但比蜥蜴大的动物。字形采用“虫”作边旁,“唯”是声旁。 二、“即”字形演变和字源解说 1、字形演变 2、字源解说 造字本义:靠近食物,就餐,与“既”相反。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文言版《说文解字》:即,即食也。从...

所以翻译成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而父大怒,不信其言,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讹言,以玷秽亡灵。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趣收重,重脱走至奴处。 奴闻其言,遂曰:“无忧,...

文言文大概的字
文如~人。名副~实。 言过~实。 ◎ 那里面的:~中。 只知~一,不知~二。 ◎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 大概~。5.而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

文言文的解释叫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

也是的文言文
1. “是也”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也:现在正是这个时候。出自先秦佚名《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译文: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也”...

阿房宫赋,不敢言而敢怒,的而字
原文: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译文: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阿房宫赋(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所谓文言文什么意思是
“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

开字文言文里应用
2. 而 字在文言文中的应用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临猗县15039219973: 文言文论语中而字的用法 -
扶季垂体: 1,连词:表示顺承,相当於「就」、「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连词:表示转折,相当於「却」、「但是」.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连词:表示假设,相当於「如果」.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例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5,助词:表示语气,相当於「啊」或「吧」. 例如:唐棣之华,偏其反而.6,助词:相当於「之」. 例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自己对着电子检索系统一个一个找出来的,绝非抄袭,若有缺漏错讹,望方家补正.

临猗县15039219973: 文言文“而”字用法 -
扶季垂体: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

临猗县15039219973: 古代文言文的“而”字用法 -
扶季垂体: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词形变化和用法很多,我整理了一下,给楼主做参考吧.做名词用“而”是象形字.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本义:颊毛...

临猗县15039219973: 文言文中,"而"字有4种用法:1.表并列;2.表转折;3.表承接;4.表修饰.那么带"而"字的文言句子在这4种不同的情况下是怎样划分朗读停顿的呢?请指教. -
扶季垂体:[答案]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一般情况下你只要放开自己的感觉,用一种自己觉得最顺口的节奏去读,就能体会到停顿了,然后在根据详细的用词结构仔细的划分一下就ok可,我举个例子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划分的方法,凭感...

临猗县15039219973: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
扶季垂体:[答案]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

临猗县15039219973: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及例句 -
扶季垂体:[答案]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

临猗县15039219973: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而"字表修饰的用法 -
扶季垂体: "而"字作为连词,有多项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表示修饰关系. 如何理解"而"表修饰的用法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起状语和动词之间的连接作用,与现代汉语的“地”类似.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解释: 现代汉语说:丢兵弃甲地逃跑.文言文说:弃甲曳兵而走. 现代汉语说:我小心翼翼地起来.文言文说:吾恂恂而起.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理解“而”作为连接状语的作用.有些时候,状语和动词之间不需要加上“地”,可以不翻译. 再举一例: 现代汉语说:我踮起脚看.踮起脚是看的状语,表示怎么看,中间不用加“地”.文言文说:吾尝跂而望矣. 总之,只要明白修饰作用是指怎么样地去干什么就行.‍

临猗县15039219973: 文言文中而字用法 急用急用 注意质量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扶凌云而盘桓 《滕王阁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逍遥游》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
扶季垂体:[答案] 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扶凌云而盘桓: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修饰,同上.而后乃今将图南:【而后】,才,方才,然后.枪榆枋而止:连词,表修饰.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表承接.三餐而反...

临猗县15039219973: 而字在古文中都有哪些意思? -
扶季垂体:[答案] 一、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二、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

临猗县15039219973: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死而后已的【而】..相委而去的【而】..得为众人而已耶的【而】..肃拜蒙母,结友而别的【而】..汝宜愧而不可留也的【而】..呃,就是说... -
扶季垂体:[答案]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