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甲》:康熙赏于振甲天子奏疏,为何?

作者&投稿:戊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01:康熙赏于振甲天子奏疏
前面两集,不少人把于振甲恨得牙痒痒。

看到于振甲被押解进京,都以为他要面对的,可能是皇帝最可怕的怒火,以及最严厉的刑罚。

谁料到了京师,皇帝骂归骂,气归气,但“赐死”的命令却迟迟未下达。



不仅没有赐死,还赏了一双鹿靴。

赏了鹿靴不够,皇帝又亲自带着于振甲到城外目睹三省灾民的惨状。

看到这里皇帝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他对于振甲压根就没有杀心。

为什么不杀于振甲?

看似无法理解的行为背后,实际都是康熙的帝王之术。

于振甲是该死,但他最该死在黄河上,死在那晚誓死护堤的愚蠢行为里。

靳辅一时的妇人之仁,让于振甲活了下来。现在不论是靳辅,还是皇帝,都没有理由杀他。

因为于振甲的誓死护堤,于那晚黄河决堤的时候有错。但于律法,没有任何错处。



更重要的是,如于振甲这么恪守朝廷律法,爱护百姓,又严守道德底线的官员,可以说是为官的标杆。

若是把这样一个最具合法性,又最具宣传性的“模范好官”处死了。

那皇帝的律法,该如何自处?皇帝御下,面对百姓,又该如何自处?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于振甲对帝王而言,最难能可贵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绝对的服从。

像于振甲这样的官员,律法,道德,是他们最崇尚,也唯二信奉的原则。

他们可以为了律法和道德,无惧任何人,任何势力。

所以于振甲可以抗靳辅的命,也可以面对皇帝的诘问毫不退让。



而律法是什么?

是帝王权威。

贪官可以为了财,阳奉阴违,贪赃枉法。权臣可以为了钱,欺上瞒下,挤压帝王权利。

至于能吏,虽然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但把天下,放在皇权的前面,就意味着他们的“能”,也会给皇权造成威胁。

这么一看,是不是只有于振甲这类官员,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

不仅不会产生威胁,他们的固守己见,不畏强权,还会成为捍卫皇权、守护百姓的一大利器。

所以,于振甲不能杀,还要重用。

但重用之前,于振甲这把刀还需要打磨。



所以皇帝带他去城外巡视,给他升四品按察使到三省灾区发放粮食和药品。

灾区越是惨,于振甲就越诛心。而越是诛心,才能让于振甲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迂腐,到底犯下了多大的罪孽。

这个诛心过程,也是于振甲脱胎换骨的过程。皇帝对他的这番打磨,可谓是痛彻心扉。

打磨完了,自然就是上手用。

在预告里,康熙赐给于振甲一个奏疏匣子。这个匣子,不经手任何人,直达御前。

而匣子的钥匙,只有两把。

康熙一把,于振甲一把。



这样的信任与恩宠,整部剧里也就靳辅和于振甲享受过。

而耐人寻味的是,康熙当初给靳辅的匣子是黑色的。现在给于振甲的,却是金色的。

这简单的色差,并不简单啊。

皇帝对于振甲的倚仗,胜过所有人。

02:皇帝的信任,这是高士奇永远奢望不到的
在这部剧里,康熙的臣子有很多。

但如果要说最信任,最没有猜忌的,恐怕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于振甲,一个就是陈天一。



当初康熙听到俩人劫了官粮,第一反应不是惊讶他们的胆大包天,更不是要怎么处置他们。

而是一脸无奈地笑道:“这个鬼主意肯定是陈天一出的。”

官员带头抢官粮,如此重的一条罪,就这么被康熙轻轻地揭过去了。

为什么康熙不愤怒,也不处罚?

因为他笃定,能让于振甲和陈天一这两个大“傻子”跑去劫官粮,那说明桃源县的饥荒是真的很严重了。

康熙这种毫无保留地信任,完全建立在于振甲和陈天一没有党派背景,不懂变通,一心为公的品性上。

康熙对陈天一和于振甲,是纵容的。



纵容到可以忍受陈天一的无礼,也可以忍受于振甲的“忤逆”。

这种帝王偏爱,是很多臣子梦寐以求的。

寒门出身的高士奇也不例外。

在人前,高士奇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是大清朝“一日七迁”的卓越高相。就连索额图和明珠见了他,都不敢轻视。

皇帝要办什么事,高士奇永远是打头阵的,这份倚重,任谁看了不羡慕?

但面对好兄弟陈天一,高士奇却说出了羡慕的话,宁愿自己是白身,也不要这人人艳羡的高相。

提及面上的荣光,一向善于逗趣的高士奇,表现出了为数不多的落寞。



为什么高士奇会落寞?

因为帝王的偏爱与信任,是高士奇永远奢望不到的。

高士奇这个高相,看起来风光,实际不过就是皇帝眼中的一个“工具人”。

康熙抬举人,都是有缘由的。

当初会给高士奇一步登天的荣光,不过就是想打破被索额图和明珠把持的朝堂局势。

不难看出,康熙一直在分化和平衡朝堂的党派势力。而抬举高士奇,就是他的一步棋。

从前朝堂只有索相和明相,现在又多了一个高相,这不是分化又是什么?


至于为什么会挑中高士奇来做这个“相”,原因无外乎有两点。

一是高士奇出身寒门,在朝堂毫无根基。没有根基,短时间里就不会培养出自己的势力,完全依附皇帝的恩宠立足。

二就是高士奇确实有才华,人也足够聪明、机灵。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揣摩康熙的心思,知道皇帝想做什么。

从前没有高士奇时,康熙在朝堂被气得升天那是常有的事情。

想要做点什么事,还要费尽心思地博弈。可谓是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但有了高士奇,他就成了这局势里的一个变数。康熙不能说,不能做的事情,高士奇都可以做。

说到底,康熙抬举高士奇,就是在朝堂培养自己的势力。


但为什么高士奇无法获取康熙的信任,甚至还要常常被他敲打?

这就跟他的自作聪明有关了。

03:有预谋的“上位”,就注定了康熙不会信任高士奇
康熙对陈天一,对靳辅,对于振甲,都有一种君臣之间的交付,这交付,是信任,也是倚重。

但对高士奇,康熙更多的却是利用。

高兴了就逗一逗,不高兴了就敲打。说是抬举,却没有给多少实权。康熙呈现给高士奇的,都是伴君如伴虎的威慑。

说到底,还是高士奇太过自作聪明了。

当初高士奇为了往上爬,先是找了索额图,给他写奏报,让康熙注意到他。


后面又找到明珠,给他分析朝堂形势,以及康熙意图分化党派的决心。

在高士奇的游说下,明珠成了他往上爬的“引路人”。见到了康熙,高士奇又故意投其所好,大胆谏言。

那时候的康熙,在朝堂可以说是“孤立无援”。推行一个治河举措,推得举步维艰。

这时候高士奇出现了,他有才华,敢谏言,最重要的是还都能谏到康熙的心坎上。

在朝堂上被那些老臣逼得心烦意乱的康熙,看到高士奇这样一个既新鲜,又处处符合他胃口的面孔,能不如获至宝?

所以才会有夸张的一日七迁。

但康熙不是普通的帝王,他不仅有谋略,更善于揣度人心。高士奇上位的这些算计,康熙没有看穿?

不,他看穿了。

所以才会在离开索额图府时,狠狠地踩了高士奇的手,这实际是康熙第一次敲打高士奇。



康熙之所以看破不说破,不过是因为高士奇的确有才华,他在朝堂也确实需要像高士奇这样的臣子。

如果高士奇这次能警醒,收起他的那些小聪明,康熙少不了会重用。

但晋升高相后,高士奇一次又一次对康熙“投其所好”,一次两次,帝王还能逗个趣,玩一玩。

可次数多了,就越界了。试问哪一个帝王,愿意被臣子揣摩心思?

《三国演义》里,杨修就因为次次都能猜对曹操的想法,就被曹操杀了。

现在高士奇这么揣摩康熙心思,处处讨好奉承,康熙不杀他,都是仁慈的。

从一开始,高士奇给自己的定位就错了。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弄臣”的位置上,即便再有才华,也不会被康熙另眼相看。

这应该怨谁?

43
22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高士奇

00:57
高士奇(1645年~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官员、史学家。 早年家贫。康熙十年(1671年)入...
天下长河:河伯庙中,人到暮年的康熙为何满眼惶恐?他的报应来了
小叔有料

天下长河大结局:靳辅陈潢去世,于振甲成为“赢家”,康熙后悔?
拾叁影视情感说

今天上课讲林则徐家书,看到第一句的时候还愣了一下,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不是来自这里
彪形丽人孙大圣
打开微博APP

看更多热点资讯

《天下长河》:于振甲做的五件大事,有四件与历史无关
所有看过《天下长河》这部电视剧的观众,估计都曾不只一次被剧中的于振甲气的心口发堵,于振甲也算是一个奇人了,在此之前恐怕还没有哪一部剧里的“清官”角色会比“贪官”角色更让人觉得可恨。 当然了,说于振甲是“清官”并不准确,这个角色本质上也是一名“贪官”,只不过他所贪图的并不是钱财,而是名声,自古以来,“名”、“利”两个字就是并列存在的,所以贪“名”的贪官与贪“利”的贪官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在《天下长河》这部剧没有播出之前,于振甲这个名字可是与“贪官”完全不沾边的,在民间提起于振甲于成龙,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都是《于公案》、《清官于成龙》、《康熙微服私访记》等评书、影视作品里面那个让贪官闻风丧胆的八府巡按。
那么历史上的于振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在在《天下长河》里面做的那些事情,那些真的是他所为,哪些又是替人背锅呢?下面咱们就一起结合剧情来说一说。 押解靳辅入京 于振甲在剧中第一次出场是押解靳辅入京,他在启程之前与他的母亲有过一番对话,这番对话算是为他在剧中的人设做了一个评价,就像他母亲说的那样,这个人“大奸似忠”。 接下来于振甲与靳辅在途中遇到了陈潢,从两人对待陈潢的态度,可以看出两人做人的差距,靳辅对陈潢一直是礼遇有加,而于振甲则不断提醒自己,同时也提醒靳辅要注意身份,可以感觉到,于振甲对于落魄的陈潢是打心眼里看不起的。 那么这段剧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历史上的于成龙可不是什么贫苦人家出身,实际上于成龙的父亲是余国安是汉军镶黄旗人,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余国安去世,于成龙在家丁忧,这个时候他自然不可能去押解靳辅入京。 河务会上与陈潢辩论 于振甲在剧中第二次出场是在御前河务会上与陈潢辩论,确切点来说不应该叫辩论,完全就是于振甲一个人在这胡搅蛮缠,如果不是在康熙面前,估计陈潢都懒得理他。 这处剧情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合逻辑,毕竟于振甲这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桃源县令,从来都没有在河道上工作过,不知道他到底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这次会议。
但是在历史上也许于振甲真的与陈潢、靳辅发生过类似的争论,史书记载,于振甲确实一直与他们两人的治河理念不同,他甚至还曾寄书给漕运总督慕天颜,让他不要顺从靳辅治河主张。 不过即使双方有过争论,相信也不可能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蛮横无理,两句话不到就急着给靳辅和陈潢扣各种帽子,口口声声说这二人说的是“无父无君之言”,要“毁了大清”,并要求康熙“治这二人的罪”。 听从陈潢建议,抢夺官粮 河务会结束之后,于振甲消失了一段时间,他再次出现是陈潢误走桃源县的时候,当时的于振甲正带领全县人民一起等着饿死。 多亏陈潢这时来到了桃源县,在陈潢的鼓动下,于振甲带领百姓抢劫了官粮。 这段剧情毫无疑问是编剧编造的了,历史上于振甲曾担任过乐亭县知县,他上任之初,乐亭县遭遇水灾,于振甲通过自己的关系向朝廷争取来了八千两赈灾款,并且朝廷免除了当地十分之三的赋税,对灾情严重地区则是免除全部赋税,所以说电视剧里面演的于振甲带着全县百姓一起等着饿死,完全是无稽之谈。 带领村民护堤,导致下游三省被淹 剧中于振甲最让人愤怒的一件事无疑是为了自己的母亲,而带领全县百姓一起对抗河道官兵,导致黄河下游三省被淹,生灵涂炭。 这件事可以算是剧中于振甲最大的黑点,但实际上这件事与历史上的于振甲完全无关。
剧中这场大水发生在康熙二十一年,历史上的于振甲在这一年被提拔成了江宁知府,正在南京就任,所以说他根本不能跑到桃源县去带领百姓护堤。 刚愎自用,造成黄河多处决口 在这部剧的最后一集里,于振甲被升任为河道总督,由于他治河无术,一年的时间里导致黄河七十二处同时溃决,淹没了四十二万顷良田。 电视剧中这次水灾发生在康熙二十七年,实际上这一年的河道总督并不是于振甲,而是八旗汉军镶蓝旗的王新命,所以说这一次于振甲又是带人背锅了。
综上来说,电视剧中于振甲的这些“罪行”,基本上都是编剧强行按在他身上的,与真实历史上的于振甲并无关系。


<天下长河>索相、明相、于振甲各有什么结局
索相、明相、于振甲的结局是:索相被圈禁致死,明相被康熙罢官,于振甲升官一品。索额图因为擅权,谋反等罪名,被康熙皇帝圈禁致死,明珠后来被康熙罢官,于振甲在大结局时还升官一品,其美名流芳百世。

天下长河剧情简介分集
陈潢带头潜水爬到官船上,制服了几条官船上的工人,顺利把粮草抢到了手。跟随于振甲的百姓们高高兴兴推粮车回衙门,康熙忽然派人来传圣旨,让于振甲心里一个咯噔,以为自已伙同陈潢抢官粮的事情败露了,被康熙得知了。第23集 靳辅坐在屋内即将提筷进食,陈潢已经获得自由,走进屋与靳辅一起吃喝,他将...

于振甲为什么害陈潢
于振甲的死板害了陈潢。《天下长河》大结局,陈潢含恨而终,只有一方草席裹尸,于振甲借机上位,啃着人血馒头,终于成就了不朽之功。陈潢治理黄河十年,就差最后一脚,突然杀出来一个不懂治河的于振甲抢功,陈潢被囚禁,心死如灰,人间不值得,河伯升天而去。于振甲借机成为了新的河道总督,新官上任三...

《天下长河》于振甲升官
《天下长河》于振甲是一名县令,因为是一个清廉的官从不贪污,所以自己的县衙里面除了自己什么人都没有,在黄河治理上因为观念旧,所以最终导致黄河决口,但是他不仅没有被问罪还升官了。《天下长河》于振甲升官 待早朝结束,于振甲跪在门外请奏面圣,迟迟未得回应,居然直接闯入大殿。康熙倒也没有因此...

天下长河中康熙给了几个人密匣子
天下长河中康熙给了三个人密匣子,分别是陈潢、靳辅和于振甲。

于振甲挖海成功了吗
没有。于振甲去治理黄河,黄河没有治理好,再次造成上百万老百姓葬身于滔天洪水,挖下河又一次造成黄河决堤,于振甲直接跳河里了,也就没有成功。于振甲显然也不是一个杜撰的人物,他的原型即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于成龙。

古装巨制《天下长河》将拍,张挺、韩忠强强联手,王一博领衔,你期待吗...
相信你们和我一样都非常期待。《天下长河》剧情值得期待 《天下长河》讲述的是康熙十五年水患为大背景的一个故事,大部分围绕的还是康熙的一生来制作的一部作品,其实以康熙为人物拍摄的作品有很多,毕竟这确实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所以想要把《天下长河》这部剧拍好其实也存在你一定的难度,所以才会邀请这么...

于振甲审案多少集
于振甲审案第26集。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第26集内容于振甲被捕,康熙免罚勒辅陈潢,黄河决堤,导致沿岸的百姓家破人亡,索额图料定勒辅一定会被处罚。

于振甲有儿子吗
有。经查询《清史稿》可知,康熙十五年(1676年),38岁的于振甲继娶28岁的周氏,其实于振甲15岁时,就已经与李氏成婚,还生育过一子叫于永桢。于成龙(1638年~1700年),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襄勤。生于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出生地为辽东盖州。

于成龙历史原型
剧中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唯独于振甲这个人物被进行了较大的艺术加工,成为该剧中最让人厌恶的一个角色。《天下长河》中所有人物都是原名出现,且剧情也是按照史料改编而来没有胡编乱造。于振甲显然也不是一个杜撰的人物,他的原型即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于成龙。此于成龙非彼于成龙,史料上一般称...

弥渡县18652214270: 要写点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文字,但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
印启卡开: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天子章》不师...

弥渡县18652214270: 鸿门宴虚词总结 -
印启卡开: 《鸿门宴》虚词检测及答案 1.与①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君安与项伯有旧( )③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④则与斗卮酒( )⑤欲呼张良与俱去( )2.为①皆为龙虎( )②臣为韩王送沛公( )③为之奈何(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弥渡县18652214270: 简述我国古代百官向朝廷的上行文书 -
印启卡开: [上书]奏议体之一.亦称“上言”、“上疏”、“上奏”、“奏书”. [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 [奏疏]上天子之文的通称.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章等. [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 [谏书]臣下向天子...

弥渡县18652214270: 1.古代公文体有哪33种,古代文学体有哪30种?(不要太罗嗦,只要简洁的答案) -
印启卡开: 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上书]奏议体之一.亦称“上言”、“上疏”、“上奏”、“奏书”. [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 [奏疏]上天子之文的通称.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章等. [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

弥渡县18652214270: 求200 - 300字的文言文人物传记,不要太长的,求高手帮帮忙,谢谢! -
印启卡开:曹操: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集萃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 273300 李传鹏 高柔高柔字文惠,陈留 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

弥渡县18652214270: 汉字学问题 -
印启卡开: 下列各字当中,不属于指事字的是( A ).A、元 B、未 C、甘 D、大 第22题 (2.0) 分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汉字体系的形成应当在(D )时期.A、原始社会 B、夏王朝 C、殷商 D、西周 第23题 (2.0) 分 下列各组字当中,全为会意字的是...

弥渡县18652214270: 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意思? -
印启卡开: 这句出自“开运四年,高祖起兵太原,赏军士,帑藏不足充,欲敛于民.后谏曰:“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高祖为改容谢之.” 意思是,如今我们起兵,名义上是正义之师.所以不能向民间敛财,我可以出所有的钱.

弥渡县18652214270: 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是什么意思 -
印启卡开: 赏赐应该给贤能的人,对暴戾的人应当给予惩罚,不错杀无辜之人,但是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罪之人.

弥渡县18652214270: 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 -
印启卡开:[答案] 先给你翻译吧.也许会好做一些.又有一个凭借立功应当升级官职的人,皇帝向来讨厌这个人,不赞同.普极力请求授予他官职,皇帝就生气地说:“我就是不给他加官,你能把我怎么样吧?”普说:“用律法来惩戒罪恶,用酬劳来奖赏...

弥渡县18652214270: 谁有杜甫的生平简介? -
印启卡开: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