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与小乘的问题

作者&投稿:照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乘和小乘的来源与区别?~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 “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 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大乘”自是与“小乘”对说,而有其意义。“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相应梵文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车乘或行程之意。说小乘,显然有贬抑之意;相应地,说大乘,有显扬之意。
  实际上,“大乘”是那些后来的持较开放态度的佛教徒的自称,他们称那些原来的保守的佛教徒为“小乘”。后者从未自称为“小乘”。他们也不喜欢被称为“小乘”;他们基本是属于上座部(Theravada)。现代的佛教学者,不管是欧美的、日本的,抑是印度的,都以《大、小乘》之名,分别指那较开放的与较保守的派系,但这称呼是中性的,并无显扬或贬抑的意味,也不表示要赞成大乘,反对小乘之意。至于现代的上座部信徒,则仍不喜被称为“小乘”。

  《法华经》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经谓: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此中论小乘的要点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及“乐独善寂”;论大乘的要点则是“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对比起来,小乘的舍离世间的精神或态度,与大乘的不舍世间的精神或态度,非常明显。
  《大智度论》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论谓: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据《大智度论》,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标,这即是解脱。但两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只为自身;大乘则是利人,兼为一切众生。自利是把自身与世间分割开来,这便是舍离。利人则是把自身与世间结合在一起,视利人即是自利,这便是不舍。
  另外,《大智度论》又以大慈悲心的有无,来判分大乘与小乘。小乘无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这大慈悲心是表现于利人的行为中的。
  《大智度论》更就智慧言,说小乘的智慧浅薄,不能深入诸法,故不说“世间即是涅盘”。大乘的智慧则深厚,能深入诸法,故说“世间即是涅盘”。这“世间即是涅盘”的说法,与《心经》的“色即是空”的说法,是同一思路;都是肯定现实的世界即此即是真理之意。世间即此即是涅盘,故不必舍世间以求涅盘,涅盘的理想即在世间中。不舍世间之意,至为明显。

被誉为印度第二佛陀的阿底峡尊者对大小乘区分定义,是如此说:大小乘以发心别。
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则修任何法门都只获得小乘的果位。
如果有菩提心,修任何法门,都是大乘修行者,终将获得大乘的果位。

菩提心不是天生就有的,文殊菩萨甚至将大乘的修行道,总结为三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一切的修行,都是围绕这三点进行。出离心、菩提心,不是天生就有的,本身就是需要慢慢地修得的。观世音菩萨则在经中更加简略地总结,一切修行,都是围绕大悲心的,大悲心修好了,修行就好了,而智慧与大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空性智慧与无缘大悲(无攀缘的大悲)可以说是一体。

末学以为,这是我见未断的缘故。“有我罪非轻”,学佛人当发心断除我见。
断我见虽是小乘初果,却也是大乘见道所必备之条件。是三乘共道之法。未断我见者,往生极乐也要闻法而断我见。比如重罪凡夫下下品往生,需在莲胞中住满十二大劫(极乐世界一日等于娑婆世界一劫,可见住莲胞中之时劫之长久难思)。十二大劫中,日日听闻无常苦空等法,以消除习气,断除我见。
无上菩提心的发起,严格来说是悟后菩萨方能。悟后确认这个“我”,无非是真心所生,生生灭灭,虚妄不实;因而不再执取妄我,何况取舍“我”当住何种境界,当离何种境界?转依真心之后,见众生迷于虚妄之我,必欲令别人和自己一样,悟明真心。因此愿度众生,愿成佛道。
凡夫位发四弘誓愿,是因多劫以来培植菩萨性,因缘成熟之故。发此大愿,各人亦有不同:有些人发愿之时,涕泪皆下,不能自已,过后心性调柔,常常利人而忘我,时刻不忘失此大愿。有些人无非是跟随大众诵念,不解其意,鹦鹉学舌,过后懵懵懂懂,世间利害得失也是斤斤计较。
菩萨性的发起,极为难得。佛法背俗:“道之所珍,世之所弃;道之所弃,世之所珍”。多生多劫,以贪等习气深重之故,不能背俗而行,我见难断,何况我执。建议楼主阅读《优婆塞戒经》,对发起菩萨性建立正知见。受持三皈五戒,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深细观行;确认“我”的虚妄不实。随缘随顺修习六度;由五戒的行持兼修六度,逐渐发起菩萨性。

敬请参与,探讨法义:http://tieba.baidu.com/club/6261652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求生西方还可以:“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这就是菩萨道。你看莲池大师的发愿文。

2、西方发愿文

〔明〕莲池大师 作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坚持念佛,每天不间断,救别人就是要先救自己!
自己迷惑了去救别人,是妄念!不会游泳的怎么去救落水的人!
随缘救人,救人不需要特意去救,那就是妄念!
佛度有缘人,机缘得救,其实无人能救别人,自己能救自己,一切相皆是虚妄。
自己的心,无形象,念佛号得心安乐,灭烦恼,见实相!
学佛只有一乘,乘是心行不在口说。

修行不够 啊。我记得一句话是心中有佛,便是佛。所以尽自己所能积德行善就是了。总是楼主是个好人。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佛教的大乘和小乘都是一个乘,不存在两个乘的问题。大乘和小乘不在于佛法里,佛法里没有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所谓的大乘和小乘,是从我们人的根机有大小所区别开来的。现在我们对南传佛教称为小乘,对我们所修行的称为大乘。《弥陀经》还有《无量寿经》我们都说成是大乘。 实际上严格区别的话...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大乘是一种佛教派别。它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强调“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修行“菩萨道”。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四马之车为乘,如千乘之国。大乘,则是能够装载、度脱一切众生的、无限大的运载工具车。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都有哪些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区别 2015年10月28日 06:56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赵朴初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区别(资料图)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

小乘佛教一问
在佛教呢,无论什么都好,只要能成道的,就就是好的,就可以让人们学习。不是东南亚的人根器低,而是他们的因缘。佛教没有分别心,只要能成佛的道路,我们就要学。放下你的执着,无论是什么乘都好,只要努力修行,必能得到成果。南无阿弥陀佛 ...

佛教小乘
其实啊,也没有什么大乘小乘。小乘的人知道轮回之苦,然后去发心修行。但是只求自利,然后呢慢慢发了菩提心懂得自利利他。最后变成菩萨不为自己利益众生。一些大乘菩萨也会化显成声闻缘觉来渡化小乘。所以不要分什么大乘小乘,也不要想阿罗汉的境界是小乘,能成为阿罗汉已经很不容易了。要起赞叹心,随...

心经里的小乘人中的乘读什么,小乘人是什么意思
指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意思,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小乘即狭小之车,指能运载二乘根机以达小果的教法,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又作“声闻乘”。小乘人指的是学小乘佛法的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信仰修证首先,从...

佛教中的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有什么区别?
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均属小乘类。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现小乘佛教主要...

心经里的小乘人中的乘读什么,小乘人是什么意思
指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意思,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小乘即狭小之车,指能运载二乘根机以达小果的教法,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又作“声闻乘”。小乘人指的是学小乘佛法的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信仰修证首先,从...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什么?
1、教义的不同 “大乘”和“小乘”这两个不同的佛教学派,来自于印度佛教的一次内部分裂。在释迦牟尼去世以后很多年,佛教徒对教义有了巨大的分歧,新出现的学派就管自己叫做“大乘”,管原先的学派叫做“小乘”。2、名称的不同 所谓“大乘”和“小乘”的称呼,是大乘单方面取的。小乘佛教在历史上的...

佛法。汉传佛法,以大乗为主;汉人或者说国人,修小乘吗?
大乘和小乘,区别,只是是否发菩提心而已。譬如,一个修行者,他发了菩提心,立志通过学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那么,在这个心的基础上,修什么法门,都是大乘。而如果没有发这个心、这个愿,即使你号称是大乘的法门,也是小乘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成佛,必定需福慧皆圆满。而小乘,修的主要是...

宜宾县18266837119: 大小乘佛教区别. -
东尚兰百: 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

宜宾县18266837119: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 -
东尚兰百: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宜宾县18266837119: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有什么不同? -
东尚兰百: 小乘佛法的修行目的是修成阿罗汉,取无余涅盘,出生死轮回. 大乘佛法是为了成佛,成佛之后还可以尽未来际渡众生. 简单点说,小乘佛法讲的是断烦恼障、破人我执的方法.大乘佛法不但断烦恼障,也断所知障;破人我执,也破法我执. ...

宜宾县18266837119: 请教大乘观心与小乘心念处的问题? -
东尚兰百: 法无有高下大乘观心和小乘四念处是一样的,只是停留在修观上你可以理解为这都是在修禅定你所谓的小乘有禅定的基础,这是个伪命题,是不存在的,那没有基础的人,通过四念处也可以打基础,也可以修禅定,最初的禅定又是通过什么得来的呢?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而大小乘之所以有高下之分,主要是发菩提心,发愿渡世人,小乘不发这个心,所以小乘的修法很难断我执,自然很难达到佛果换言之,发菩提心也是一个修行的法门,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证到究级果位,这就是区别

宜宾县18266837119: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有共同点吗?是否有高下只分? -
东尚兰百: 1.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大乘佛法是天界的国王学院,毕业之后都是天国世界的国王.小乘佛法,是公民学院,毕业之后到某一个天国世界当大臣或者公民. 2. 以上只是让你大概明白他们之间区别的方便说法,不准确.如果准确的说,...

宜宾县18266837119: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在于? -
东尚兰百: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

宜宾县18266837119: 关于大小乘佛教的问题?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东尚兰百: 很简单,顾名思义,大乘就是大车,“车乘”大,就象火车或者客车.所以能搭载很多人,自渡度他.速度还快.大乘的修行人,发菩提心,以解脱他人为目标.小乘,就是小车,就象自行车,只能带一个人,或一两个人,只是自渡,心相对要小一些,自己解脱,没有发菩提心度所有众生,此种修行的人是小乘.意思是,其心量小,就象小车所搭载的人少.

宜宾县18266837119: 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
东尚兰百: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盘".从理论上,12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

宜宾县18266837119: 简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联系与区别 -
东尚兰百: 一、大乘佛教 大乘,梵语maha^-ya^na,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之觉悟(如小乘行者)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 西元前后,除比丘教团外,各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