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管晏列传》的全文翻译

作者&投稿:闵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管仲,字夷吾,是颍上地方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很了解他的贤能。管仲家里贫穷,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毫不在意,始终对管仲很好。后来,鲍叔牙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而管仲则服侍公子纠。当小白成为齐桓公后,纠却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便向桓公推荐了管仲。管仲被重用后,在齐国执掌政权,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多次会盟诸侯,统一了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年轻时,曾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利润时总是自己拿得多,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心,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为鲍叔牙出谋划策,结果却使自己更加困窘,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三次出任官职,三次被君主驱逐,鲍叔牙并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只是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我曾三次参与战斗,三次撤退,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需要照顾老母亲。当公子纠失败时,召忽为他而死,我却忍受囚禁的耻辱,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心,他知道我重视的是能否在天下人面前显示我的功名。生我者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子。”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自己却居于管仲之下。他的后代在齐国世袭封爵,享有封地十几代,经常成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并不怎么赞美管仲的才智,却多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边之地,发展贸易,积累财富,强化国力,与百姓同心同德。所以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粮仓充实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才能明白荣辱,君主行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团结。四维不张,国家就会灭亡。发布命令要像流水那样顺其自然,命令要顺应民心。”因此,他的主张平易而容易实施。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百姓不要的,就去除。
他在执政时,善于把灾祸转化为福祉,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轻重缓急,谨慎权衡得失。桓公实际上是因为愤怒少姬而南袭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想北征山戎,而管仲则利用这个机会让燕国修复召公的政绩。在柯地会盟时,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却趁机使他信守承诺,因此诸侯都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获取,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可以与国君相比,他有三个府库、一个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后,齐国继续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大。一百多年后,晏子出现了。
晏子,名婴,是莱地夷维人。他曾服侍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和勤勉在齐国著称。当他成为齐国宰相时,他的饮食并不重视肉食,妻妾也不穿丝绸。在朝廷中,如果君主讨论到他,他就直言不讳;如果没有提到他,他就采取行动。国家治理有道,他就顺从命令;无道,他就斟酌情况行动。因此,他在三代之中建立了名声。
有个叫越石父的人很有才华,却不幸被囚禁。晏子外出时遇见他,就解下马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带回家中,却并未立即向他道歉。过了一段时间,越石父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感到惊讶,整理好衣冠向他道歉说:“我虽然不算善良,但免除了你的囚禁,你为何要求绝交这么快呢?”越石父回答:“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显得谦卑,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显得自信。当我被囚禁时,那些人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感动并赎买了我,说明您了解我;了解我却不以礼相待,那还不如待在囚禁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他为上宾。
晏子成为齐国宰相时外出,他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他。他的妻子看到晏子的车夫,头戴宽大的帽子,挥舞着鞭子,驾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自得。晏子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成为齐国的宰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他的心思深沉,总是显得很谦卑。而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人家的车夫,却自以为很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婚。”从那以后,车夫变得谦逊了。晏子感到奇怪,问他原因,车夫据实相告。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阅读了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等著作,以及晏子的《春秋》,他们的言论非常详尽。既然已经看到了他们的著作,我便想了解他们的行事,因此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面上有很多版本,因此不再讨论,只讨论他们的一些逸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他认为周朝的道路衰微,桓公虽然贤明,却未能勉力使他成为王,而只是称霸吗?有句话说“要顺应他们的美德,纠正他们的过错,这样上下才能相亲”,难道这不就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俯伏在庄公的尸体上哭泣,等完成了礼节才离开时,这不就是所说的“见义勇为,不勇”吗?至于他直言不讳地进谏,哪怕冒犯君主,这不就是所说的“在朝思忠,退朝思补过”吗?如果晏子还在世,我即使为他执鞭,也会非常欣羡的。


晏子使楚的主人公“晏婴”,晏婴的简介
《史记 管晏列传》中记载: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凭借其世卿世禄的特权,生活极端腐朽堕落,奢侈之风盛行。

<史记>是什么?
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

告诉我晏子资料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

管鲍之交的简要描述,最好是原文。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

什么是史记?
史记卷六十三 管晏列传 第二史记卷六十四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史记卷六十五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史记卷六十六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史记卷六十七 伍子胥列传 第六史记卷六十八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史记卷六十九 商君列传 第八史记卷七十 苏秦列传 第九史记卷七十一 张仪列传 第十史记卷七十二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史记卷...

关于晏子的故事
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大臣中权力最大的官),他的名字叫晏(yàn)婴,又叫晏平仲。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春秋》,...

春秋战国有什么著名的外交使节?
《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

《史记管宴列传》鲍叔遂进管仲的‘进’是什么意思
1、释义 进就是引荐的意思。全句意思是“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2、原文简介 《管晏列传》选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马迁所著的《史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司马迁略去了二人的主要事迹,而“论其轶事”。文章着重选取了管鲍之交、晏婴推荐越石父...

有关晏子的故事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生动...

求关于晏子的资料
[编辑本段]《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

登封市18948551117: 求《史记·管晏列传》译文翻译成白话文……谢谢~ -
郝翰奥帝:[答案]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

登封市18948551117: 管晏列传--翻译一下, -
郝翰奥帝:[答案] 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

登封市18948551117: 史记 管晏列传 帮忙翻译下吧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
郝翰奥帝:[答案]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

登封市18948551117: 管鲍之交《史记 管晏列传》翻译 -
郝翰奥帝: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

登封市18948551117: 帮我翻译一下吧,要规范一点的,谢谢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 -
郝翰奥帝: 鲍叔牙去世后,管仲举起衣襟痛哭,眼泪像雨水般地下来.跟随他的人说:“他并不是你的父或子,你哭的这样伤心,是否也有原因呢?”出自汉代刘向《说苑》 原文节选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

登封市18948551117: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原文 -
郝翰奥帝:[答案]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

登封市18948551117: 求翻译: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郝翰奥帝: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登封市18948551117: 求翻译: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
郝翰奥帝: 翻译:管仲就被任用了,为齐国治理政事.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二》.西汉·司马迁著.本文是《史记·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部分.《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

登封市18948551117: “史记·管晏列传”翻译,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
郝翰奥帝: (齐鲁两国在柯地会盟,)齐桓公想背弃和曹沫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利用这事取得了诸侯的信任,诸侯从此归服齐国.

登封市18948551117: 管晏列传 -- 翻译一下,谢谢 -
郝翰奥帝: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