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寡妇说情,杜甫写下“最烂”的一首诗,开头14字让人泪流满面

作者&投稿:甘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或许是经历过大唐的盛极而衰,杜甫的诗歌中就有了一种深沉的意味。

所以后世人说起杜甫,能想到的形容词大约总是 “苦情”。

他登高望远,却写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风呼啸,吹走茅屋顶上的茅草,他又能写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就是这样的诗句,杜甫写出了自己的惨凄境况,但又没有沉溺于苦难,反而有了一种超脱。

就是这样的杜甫,让人赞叹。

在唐诗中,为了给寡妇说情,杜甫曾写下自己平生“最烂”的一首诗。

这首诗,被后世的评论家们多番嘲讽。

但诗歌开头的14个字,却让人泪流满面。

因为在其中,我们能感受到杜甫那种明亮而不刺眼,温暖而不灼人的光亮。

这是怎样的一首诗呢?

一、杜甫平生“最烂”的一首诗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这是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此时,已是杜甫生命的垂暮时刻,距离他去世还有3年。

而比他大11岁的“诗仙”李白,早已去世5年。

彼时,杜甫居住的草堂前,有一棵大枣树。

每一年,枣子成熟的时候,西邻的寡妇常常拖着竹竿来打枣。

对此,杜甫从来不会出面阻拦。

后来,杜甫搬到了另外的地方,草堂就留给了自己的一位吴姓亲戚。

不久之后,寡妇找上门来,涕泪哀泣。

原来,杜甫走后,他的亲戚搬来草堂,立刻就在草堂周边围上一圈篱笆。

寡妇没法再去打枣,于是就来找杜甫诉苦。

杜甫听说之后,就为寡妇说情,写下了一首《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被记在杜甫的诗集中,但后世的评论者,对此诗很不看好,大家甚至认为——

这是杜甫“最烂”的一首诗。

《汇编唐诗十集》中说: “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

杜甫的律诗堪称一绝,但是这首诗,的确不咋地。

《读杜心解》中说: “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

这话说的,简直太过毒舌。

到了明代,诗人王慎中开口就说: “不成诗。”

还有清代文人邵长衡,直接点评说: “此诗说有佳者,吾所不解。”

总之大家的意思,大概就是: 这诗写得太掉价,简直就不应该是杜甫写的。

抛开这些文艺评论,我们来读这首诗,却总会被一种温柔的力量的打动。

尤其是开篇那14个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让人落泪。

不止是因为它写到了西邻寡妇的艰辛生活,更是因为,在当时杜甫自己的境况。

二、从“富家子”到落魄晚年

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杜甫的晚年非常落魄,或许因为这个印象,我们就总认为,杜甫的一生都是惨凄不乐的。

其实真不是。

年轻时的杜甫,可是妥妥的“富家子”。

杜甫祖籍襄阳,他的曾祖父杜依艺官任巩县令,于是杜家这一支就搬到了巩县。

杜甫的爷爷是唐初大诗人杜审言,被武则天重视。

他为人极为孤傲,但律诗写得极好,如今在《全唐诗》中,还保留着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甫的母亲崔氏是当时的世家大族,所以后来在杜甫四处游历时,经常能遇到各种姑舅叔父,姨表兄弟。

彼时,杜甫的家庭环境非常好,他又天资聪颖,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青春期的杜甫非常调皮,还经常爬到树上摘枣子。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再后来,杜甫19岁时,开始四处游历。

遗憾的是,杜甫年轻时的诗很多都散佚了,至今能看到的他年轻时的诗,最有名的是《望岳》,结尾两句至今读来仍是豪情万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时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等地,在游历期间,他曾到洛阳参加过科举考试,无奈落榜。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杜甫年轻时的家境不错,毕竟可以四处游历,不愁钱财。

在天宝三载,杜甫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

杜甫对李白极为推崇。

第二年,两人还结伴游历燕赵古地,李白带他求仙访道。

那一段时间,应该是杜甫生命里最为轻松适意的时刻。

但是,年轻时的生活有多恣意,杜甫晚年的生活就有多落魄。

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盛极而衰的转折,也是杜甫生命里的一道鸿沟。

从此带来的苦难让杜甫艰辛备尝,但也让他的笔触变得更加沉稳。

于是,杜甫就写了后来被称为“三吏三别”的诗篇。

这些诗篇,让杜甫成了后人口中的“诗圣”。

但这个称呼的背后,其实遍布艰辛。

杜甫曾写诗说: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落魄的杜甫,甚至在回到家里的时候,走到门口就听到哭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

此后的杜甫,辗转相寄,四处漂泊。

他在诗里说: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古人音信断绝,他就没有了供给,家里的孩子饿到面色凄凉。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杜甫的笔下,还是对世人充满同情。

三、杜甫的温柔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明教——以“光明”为号,在圣火令中,就有这样的歌谣:

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句话更像是杜甫的写照。

我们知道杜甫写下了很多疾苦,但是他在写下这些诗的时候,并没有用一种孤高怜悯的眼光来看待,也没有让自己居于高处,俯瞰这世间凉暖。

相反,杜甫是身处其中,甚至,他比那些凄苦者还要凄苦。

西邻的寡妇因为没法打枣来找杜甫,杜甫为了她,毫不犹豫就给亲戚写诗说明情况。

但在当时,杜甫的生活何尝平顺呢?他自己,或许都是深陷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但即使如此,他的笔下,还是充满了人世间的温情,和一种细腻的温柔。

有人说:

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不再是最彻底的苦难,一种被描写的苦难就不再是无望的泥潭。

但这其实并不足以概括杜甫的特质。

杜甫的秉性,更像是“甘霖”——

大地干裂,甘霖落下,他给予人性以滋养,但却如此温柔。

或许,这就是杜甫的底色。

我更愿意相信,杜甫是看透了世态炎凉,但心中,依旧保有自己的柔情。

而这,才是诗歌中最重要的。


为寡妇说情,杜甫写下“最烂”的一首诗,开头14字让人泪流满面
不久之后,寡妇找上门来,涕泪哀泣。原来,杜甫走后,他的亲戚搬来草堂,立刻就在草堂周边围上一圈篱笆。寡妇没法再去打枣,于是就来找杜甫诉苦。杜甫听说之后,就为寡妇说情,写下了一首《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

杜甫诗<<又呈吴郎>>翻译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

又呈吴郎又说明杜甫写此诗的目的是什么?
又呈吴郎又说明杜甫写此诗的目的是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又”字展现了诗人的心理和品质,使作品拥有形式美,音乐美。原文: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翻译:...

杜甫又呈吴郎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不料吴郎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因为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此诗在艺术表现上措词委婉含蓄,承上启下一气贯通。既有律诗的形式美和乐感,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夹叙夹议中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深切同...

杜甫《又呈吴郎》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

《又呈吴郎》赏析
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

杜甫最细微的诗
杜甫〔唐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译文: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杜甫《又呈吴郎》是什么情形下写的?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

杜甫笔下的黄四娘,究竟是杜甫的什么人?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时创作的。关于黄四娘什么身份,杜甫并没有详细介绍。根据后人的分析以及诗歌中的用典,有人说妓人,有人说是寡妇,也有人说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妇人。一、妓人唐朝有官妓,例如著名的女诗人薛涛,人称女校书。后世称富有文才的歌妓为女校书。除了官妓以外,唐朝不少名人...

杜甫的 又呈吴郎 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恐惧”,是对她打枣时心态的合乎情理的揣测,体贴至深。“转须亲”,既是写自己,也暗示了吴郎对老妇人所应抱有的态度。清人吴乔说:“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诗人体贴同情广大民众的高尚情怀,在前两联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颈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

沾化县14758553267: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 -
成翠仙灵: 这是杜甫的《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译文: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沾化县14758553267: 又呈吴郎作者的写作背景 -
成翠仙灵: 又呈吴郎:此诗作于大历二年 (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沾化县14758553267: 又呈吴郎中的缘是什么意思 -
成翠仙灵: 缘:因为作品原文又呈吴郎 【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解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

沾化县14758553267: 杜甫的《白帝》翻译
成翠仙灵: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这是一首拗体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它打破了固有的格...

沾化县14758553267: 又呈吴郎 -
成翠仙灵: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译文: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

沾化县14758553267: 杜甫在白帝诗中写到戎马不如归马逸 -
成翠仙灵: 杜甫在《白帝》诗中写道:“戒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就是战争后十室九空的悲惨景象:听妇前置词那一段,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沾化县14758553267: 《又呈吴郎》中的那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打枣人的态度? -
成翠仙灵: 《又呈吴郎》- 唐 杜甫 诗词正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应该是第一句:堂前扑枣任西邻.其中一个“任”字就是作者对打枣妇人的态度:随她去吧

沾化县14758553267: 杜甫的诗《又呈吴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成翠仙灵: 《又呈吴郎》一诗,诗人首先以身说法,以情感人.善待老妇人,既表现他悯穷尊老,急人所难的善良品质,更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行为举止,真情实意去感动吴郎.其次是由近及远,以“泪”感人.诗人借一件穷苦寡妇扑枣的小事,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及身处水深火热的穷苦大众,以至于流泪,这既是一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先人后己忧患天下的精神,用时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点醒吴郎在危难时刻相互关照是理所当然,不必斤斤计较,为了一点小事而使人陷入困境.从这些隐晦曲折的地方体现出诗人对百姓的挚爱真情.

沾化县14758553267: 又呈吴郎的体裁是什么? -
成翠仙灵: 它是律诗,七言.

沾化县14758553267: 题目"又呈吴朗"中的吴朗是谁?杜甫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他 -
成翠仙灵: 是“又呈吴郎”不是“又呈吴朗”.吴郎——杜甫一个姓吴的亲戚.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