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守仁的《大学问》(上)

作者&投稿:喻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王守仁被誉为大明第一人,明史里他是独传,连大明第一相的张居正也比不上他。和他一样获此殊荣的是挽救了大明命运的于谦,和有能力挽救、但遗憾的是实际没有能挽救大明命运的孙承宗。另外他和薛瑄、陈献章、胡居仁一起被作为从祀列入了孔子的文庙让后人拜祭。

《大学问》就是王守仁创立的《心学》的入门经典。注意,《大学问》是大学之问,不是大的学问。万历年间的首辅申时行,在议定从祀王守仁时说道:“守仁言致知出《大学》 ,良知出《孟子》。”所以我们读《大学问》之前,先来看看《大学》和《孟子》的相关文字。我不是学者,这篇文章也不是学术论文,所以我们可以不必理会那些哲学术语和理论流派,而直接从他们的文字叙述中感悟一些道理。

《大学》出自《礼记》的第四十二章。开篇的一段就是如下的文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里的相关文字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好了,我们可以来读《大学问》了。我还是按照我的习惯,将原文全文抄录,然后附上我的感悟,(也包括没有感悟,只是复述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大家对原文的连贯阅读,保证你不会被我误导。20个段落是我强分的,为的是大家对照阅读的方便。

1。“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闲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大学问》是用问答体写的,学生问,王守仁回答。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大学》开篇的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什么大人的学问就是干这个?

阳明子王守仁回答道:所谓大人,就是能将天地万物都视为一体,所以在他看来,我们全世界的人其实都是一家人。如果你做不到,硬是要分彼此,那你就还不是个大人。大人能把天下视为一家,不是他更聪明,想出什么你想不出的道理来,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仁心本来就是这样。其实小人物也一样有这颗仁人之心,只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好,自己把它弱化了。

我们需要在这里停一下。古人说:德者,得也!德其实就是你不管先天还是后天,所有积攒在你身上的好的东西,我们现在叫它品德。明明德,就是彰显其光明的品德。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谈仁爱、谈孝道的时候都只是在谈一种人文情怀,一种道德号召,不是在谈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很多人在反对儒家的孝道的时候,都是把人文情怀,道德号召当成了社会契约关系,总是强调对等,大爱其实是不讲对等的,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谓别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也给他打。

但反过来,把道德号召强化成社会契约关系,也是错误的!孝道就是这样,如果说儿子必须无条件听老子的,臣子必须无条件听君主的,这就使得孝道变成了社会契约关系,正确的东西就变成了错误的东西。

这种微妙的细小差别到底怎么理解呢?论语里有个例子,孔子的学生宰我反对守孝三年,认为会耽误了许多事儿,孔子就问他,那你不守孝,吃好的、穿好的,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就说,那你就不守吧!既没有开除他的学籍,也没有找有关部门把他抓起来。当然孔子还是反对宰我这么做的,觉得他不是个仁人。还有这样的例子:我们鄙视自私的人,我们敬重经常做善事的人,但我们又坚决赞成: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好了,接着往下看。

2。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阳明子接着说道:所以大多数人看到一个还不懂事的小孩向井口走去,就快掉下去的时候,都会自然地紧张、害怕、担心,都会触动其所谓的恻隐之心,原因就是他在这一时刻,内心的仁和这个小孩融为一体了。小孩还是同类,没什么奇怪的,但其实即使我们看到鸟兽的哀鸣、草木的凋零、甚至是一幢精美建筑的倒塌,我们也会动这恻隐之心的,所谓: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产生这种情感的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仁与它们融为一体了。

工蜂不会和雄峰计较,我一生吃的少,干的多,还没有机会和蜂王干那个事儿,你小子成天不干活,吃饱了睡,睡饱了吃的。为什么呢?原因是蜜蜂是群居动物,每一个蜜蜂只是群体的一个部分,就如同我们的右手不和左手计较、幸苦走路的脚不和大吃大喝的嘴计较一样。

人类内心中的那个仁,是每个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是这里讲的“明德”,也是孟子讲的“性善”!

3。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不分彼此,就没有私欲,就能看到人人心中的那个仁。但一旦私欲滋长,利害相攻,忿怒相激,人就会无所不为,以至于骨肉相残,能将天下视为一体的内心本有的那个仁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大人的学问就是在于消除私欲的滋长,恢复其内心本有的那个仁,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注意,只是恢复内心本有,恢复本性的东西,不是从外面通过格物格出来的。

王守仁和前儒的区别,从这里已经开始!

4。曰:然则何以在“亲民”乎?

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

为什么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后是“在亲民”?

“明明德”是修身,“亲民”就是应用。而修身和应用是相辅相成的。下面这段话,应该是根植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由近及远的推演,就可以将天下父老兄弟都在感情上关联起来。孝弟的明德也就这么彰显出来了。

爱自己是不需要号召的,爱自己以外的人,就需要有“视为一体”的推演。人最自然产生的“视为一体”感情的,是母亲对孩子,所谓身上掉下来的肉,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母爱是不需要推演的。父爱的感触稍稍弱一点,但也基本不需要推演。但孩子爱父母,兄弟之间的爱,即所谓的“孝弟”,就已经不是人人都能自然做到的了。所以孝弟是大爱的起点,是最容易达到“视为一体”的,把这“视为一体”的感情操练,推演到天下人,这就是彰显了孝弟的光明品德。

5。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

同样的,再运用到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和他们都建立起感情上的关联,就可以最终将天下万物视为一体了。这就是彰显光明的品德,这就是家齐国治而天下平,这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了。

6。曰:然则又乌在其为“止至善”乎?

曰: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闲也。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闲,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与于此乎?

那什么又是“止至善”呢?

明德、亲民到了终极,就是“止至善”。人的本性是纯粹的、是至善的,我们所以能为善,是因为我心本善!就是王守仁所说的“良知”,这并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从至善看世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一切都是随感而发,自自然然,都是本来。没有一点一滴需要讨论,需要增减,不然的话就不是至善,而是私意小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守仁是深受佛教的影响,这里简直就是心经的翻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然后面我们会看到,王守仁还是扬弃了佛教。

7。后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测度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则,支离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遂大乱于天下。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于至善,而骛其私心于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则二氏之流是矣。固有欲亲其民者矣,而惟不知止于至善,而溺其私心于卑琐,生意失之权谋智术,而无有乎仁爱恻坦之诚,则五伯功利之徒是矣。是皆不知止于至善之过也。

孔孟之后的儒家,不懂得至善的仁,我心本有,而硬是要到身外去找,揣度事物的各种道理,想找到至善的普世法则,反而越找越乱。人欲肆意泛滥,天理荡然无存,明德、亲民的大学被严重歪曲。而佛家、道家也知道彰显光明的道德,但祈求的过高,而失之于虚妄空寂,尤其是不愿意通过家、国、天下来实施这一道德,没有亲民。而象春秋五霸,虽然有了亲民,但任由私心下流,喜欢玩弄智谋权术,全然没有仁爱。这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不知道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性本善。但善心只是一颗种子,善是种子里具有的生命,但不是怎么种都可以长出的,需要好的土壤,还要浇水、施肥,需要培育。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当然就不行。而这里的明明德、亲民,也就是这培育的过程。

8。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画方圆需要规和矩,度量长短需要尺子,测量重量需要秤,一样的,明明德、亲民需要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之道。

如果种子里根本就没有生命,再好的土壤,再科学的培育,也是种不出庄稼来的。

读王守仁的《大学问》(下)


王阳明的著作有哪些?
王阳明由早年信奉朱子之说转而怀疑并批判朱子之说,因而才有《大学问》一文的创作。 2.《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 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简介:《王阳明全集》的编纂工作起源于明代末年,百余...

什么是大学问?
《大学问》,阳明重要教典也。阳明者,中国明代之大儒王守仁是也。文武周公,孔孟朱熹,阳明承前启后,其地位、作用若斯也。纵观中国三教九流之学,阳明乃一颗璀璨明珠,此喻决不为过也。在三间圣殿中,孔子居中,左释迦右老子,反之亦然,此阳明之公开观点也。阳明儒学功底深厚,有能力及胆识出入佛老...

读王守仁的《大学问》(上)
《大学问》就是王守仁创立的《心学》的入门经典。注意,《大学问》是大学之问,不是大的学问。万历年间的首辅申时行,在议定从祀王守仁时说道:“守仁言致知出《大学》 ,良知出《孟子》。”所以我们读《大学问》之前,先来看看《大学》和《孟子》的相关文字。我不是学者,这篇文章也不是学术论文,所以我们可以不必...

读王守仁的《大学问》(下)
而王守仁认为彰显光明的品德,推演以至爱天下人,爱天下人又是更好地彰显光明的品德,二者是一体,才可以称之为本末。 本末一体,大概就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吧。 12。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以至于先修其身,以吾子明德亲民之说通之,亦既可得而知矣。敢问欲修其身,以至于致知在格物,其工夫次第又何如其用力欤? 曰...

王守仁的大学问主旨思想是什么?
知行合一 心字四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因此,立下志向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就是要实现立下的志向。出处:明朝王守仁的《王阳明全集》原文:守谐问为学,予曰:“立志而已。”问立志,予曰:“为学而已。”守谐未达。予曰:“人之学为圣人也,非有必为圣人之志,虽欲为学,谁为学?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为之,虽欲立志,亦乌...

王阳明有哪几部主要著作?
王阳明著作:《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知行合一》是一本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传记。全传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王守仁的著作有哪些?
王阳明著作有《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请问关于王阳明的著作有哪些?
《大学问》:这本书是王守仁(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

人不贵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意思是:做人不注重于没有过失,可是注重在能够改过。出自《教条示龙场诸生》,选自明代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原句是:“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节选原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

代县19355425443: 卑琐什么意思 -
司马策奥一: 卑琐(卑琐) 1.微贱,卑贱.《南史·庾荜传》:“ 梁州 人 益州 刺史 邓元起 功勋甚著,名地卑琐,愿名挂士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禁卫·舍人校尉》:“又校尉在 汉 如戊己、护羌、城门之属,俱尊官剧任,后世亦仅为右列散官,自六品以下始有此称,而卑琐甚矣.” 2.微末琐屑.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固有欲亲其民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弱其私心於卑琐,是以失之权谋智术而无有乎仁爱恻怛之诚.”《羊城晚报》1982.11.8:“他们的体验是偏狭的,卑琐的.” 3.猥琐,庸俗不大方. 沈从文 《泥涂》:“那胖子极不屑的望到卑琐的上士身上那件脏军衣.”

代县19355425443: 王守仁心学有什么著作? -
司马策奥一: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 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代县19355425443: 什么是大学问?
司马策奥一: 学问就是不耻下问,蒸蒸日上

代县19355425443: 简述王守仁的心学的影响 -
司马策奥一: 王守仁心学的影响如下: 王阳明心学思想精髓:知行合一,致良知.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朱熹解释格物致知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

代县19355425443: 王阳明有哪些思想? -
司马策奥一:[答案]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天理即是...

代县19355425443: 王阳明的名著 ? -
司马策奥一: 王阳明(王守仁)的著作有哲学著作《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集》等 .

代县19355425443: 怎样才能学习王守仁的心学呢?他写过什么书? -
司马策奥一: 心学是儒学的一部分,是在学儒中的认识.因此建议你首先学习四书五经,同时在领悟《大学》《中庸》的过程中,参阅王守仁的《传习录》、《大学问》.现在也有很多对心学介绍性的著作,也可以参考一下,但根本还是在于你自己对自己真实的内心的感悟,能不能认识到真我的存在.

代县19355425443: 请列举一位历史中杰出人物的品质 -
司马策奥一:[答案] 明代王守仁先生 立德: 为善去恶. 立功:平少数民族叛乱、平宸濠之乱. 立言: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代县19355425443: 怎样学习王守仁?详细一点
司马策奥一: 1.强大的内心:王守仁心学.心学是儒学的一部分,是在学儒中的认识.因此建议你首先学习四书五经,同时在领悟《大学》《中庸》的过程中,参阅王守仁的《传习录》、《大学问》.现在也有很多对心学介绍性的著作,也可以参考一下,但...

代县19355425443: 王阳明什么时候提出了四句教? -
司马策奥一: 王阳明去世前的头两年,即152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劫,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度阴山老师在摘星智库专门组织的沙龙活动中说过,想要了解更多,建议你添加微信服务号参加众筹活动,面对面与度阴老师聊聊. 王阳明自己没有形成阳明学体系,在接近20年的时间里,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他的阳明学到底想给他的信徒传达什么.所以,1527年的四句教,我们今天只能用他最后的、临终之前说的那些话,或者是说的那些思想,可能就是他最终的总结.所以我们今天只能用四句教来总结他的心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