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墨竹图》的简介

作者&投稿:方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郑板桥-墨竹图的介绍~

墨竹图
名称】:墨竹图
【类别】:字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北宋画家文同绘制。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韵高洁,能诗文,擅书画,尤长于画竹。后人称他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间进士,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文同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人画家。他经常借画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品学养。运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描绘竹的各种状态,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湖州竹派”,在当时和后代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表弟苏轼即曾从他学画竹。文同一生爱竹画竹成癖,《墨竹图》即其传世杰作。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100410.htm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1 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1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 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 “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为人知的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在一起,并在画中题记:“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兰,其花更茂矣。”《荆棘丛兰图》其“民重”。君轻”的思想明显可见。他不满现实,愤世疾俗,他在《梅花图》中题记:“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他在一幅《墨竹图》自题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题传播很广.不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
  郑板桥除了绘画、书法外还对诗、词、歌、赋、小唱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尤其他的诗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郑板桥的诗摆脱了清初一些诗词专讲神韵格调的束缚,继承了《诗经》和唐代“杜诗”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表现形式。郑板桥的代表诗作.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思归》等,都是积极关注社会的忧国忧民之作。墨竹图
  【名称】:墨竹图
  【类别】:字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北宋画家文同绘制。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韵高洁,能诗文,擅书画,尤长于画竹。后人称他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间进士,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文同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人画家。他经常借画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品学养。运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描绘竹的各种状态,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 “湖州竹派”,在当时和后代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表弟苏轼即曾从他学画竹。文同一生爱竹画竹成癖,《墨竹图》即其传世杰作。

  作品评价: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叶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画墨竹始于文同。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宣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如元代赵孟頫、李衍、柯九思、吴镇、倪瓒,明初王绂、夏昶等等均以文同为宗师,后人则以“湖州竹派”称之。竹也就与文人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全图呈“S”形构图,吴镇在《墨竹谱》中将这种构图称之谓“俯而仰”。此图竹竿曲屈而劲挺,似竹生于悬崖而挣扎向上的动态。《宣和画谱》认为“竹本以直为上,修篁高劲,架雪凌霜,始有取也”,此种弯曲的竹子自然是不可取的。而据记载文同却偏爱画纡竹,或许正因为变形而又顽强向上的竹子,更能引起他的思想共鸣。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此图之竹叶更是笔笔有生意,逆顺往来,挥洒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在墨色的处理上更富有创造性,以浓墨写竹叶的正面,以淡墨表现竹叶的背面,使全图更觉墨彩缤纷和有丰富的层次。综观全图,竿、节、枝、叶,笔笔相应,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文同非凡的笔墨功力和对竹的深刻的理解。
  画竹必须先爱竹,爱竹必先由观竹而起,观竹则必须亲自养竹,文同即是这样的。据说他在洋州时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观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认为“有成竹于胸中,则笔墨与物俱化”,只有通过观竹、爱竹,对竹的充分理解,执笔时才能不期而然地将胸中之竹纳入毫端,这正是文同墨竹出神入化的原因。

  墨竹的起源
  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一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


  墨竹 明 陈洪绶 纸本墨笔 32.1cm×53.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陈洪绶是明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但这幅墨竹却颇具新意。他以书法入画,笔墨高雅厚朴,一反枯硬之风。

  《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http://mem.netor.com/m/photos/adindex.asp?boardid=56&fileID=18051

http://mem.netor.com/m/photos/adindex.asp?boardid=56&fileID=18050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5/1107/68/4629.shtml

多得一塌糊涂。。。

图》的简介
悬赏分:1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0 小时
快我好急用,若知


清朝郑燮的《墨竹图题诗》意思怎样学好小学语文六年
这首诗是题画诗,借物喻人 译文 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疑是民间疾苦声:怀疑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些小吾曹州县吏: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的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

有关郑板桥作品《墨竹画》的介绍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

郑燮资料,墨竹图题诗的意思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

郑板桥墨竹图
《墨竹图》是体现郑板桥墨竹艺术创作理论的典范。此图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廖廖数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而在局部,用笔墨描绘每一竹竿、竹叶、竹节,却笔笔得势、得神、得法,显露出生气。每棵竹先立竿留节,梢与根短,中干长,长短参差,每节上下相承,形若半环,墨...

郑板桥的代表作品
郑板桥代表作品有《墨竹图》《竹石图石块无多》《竹石图南山献寿》等。1、《墨竹图》《墨竹图》画作中的竹子是高低不一的,但是却错落有致,视觉上便给人一种层次感,竹叶翻动,清幽、高洁、雅致。每一根竹子紧紧地扎根土地,像是有生命一般,分为生动,给人一种傲气风骨的俊逸之感。再从细节处来看...

郑板桥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墨竹图题诗》的?
您好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百姓的疾苦声让郑燮难以放下。郑燮日夜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故上书请示放赈。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因此得罪上级,被罢官。朋友说...

墨竹图题诗 郑燮 赏析
导入新课: 松,竹,梅在岁寒中同生,为人们所敬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

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中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

墨竹图题诗的作者是谁字什么什么朝代著名诗人和什么家?
墨竹图题诗的作者是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朝著名诗人和画家、文学家。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滨江区19567394971: 郑板桥的《墨竹图》的介绍! -
孛储吉派: 墨竹图 名称】:墨竹图 【类别】:字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北宋画家文同绘制.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文同(公...

滨江区19567394971: 请问,有谁知道郑板桥《墨竹图》的有关资料 -
孛储吉派: 《墨竹图》是体现郑板桥墨竹艺术创作理论的典范.此图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廖廖数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而在局部,用笔墨描绘每一竹竿、竹叶、竹节,却笔笔得势、得神、得法,显露出生气.每棵竹先立竿留节...

滨江区19567394971: 介绍一下郑板桥的《墨竹图》 不要太多,越快越好
孛储吉派: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滨江区19567394971: 墨竹是什么? -
孛储吉派: 墨竹mò zhú 1.墨画的竹子.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一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 2.竹的一种. 3.北宋画家文同作品 图中竹竿像弓 弹性十足 竹叶如剑 蓄势待发,展现了强劲的笔力. 墨竹 邵二泉 萧萧疏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

滨江区19567394971: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介绍 -
孛储吉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语出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又名墨竹图题诗.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滨江区19567394971: 墨竹图题诗诗意 -
孛储吉派: 一、关于这一首题图诗的简介如下: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百姓的疾苦声让郑燮难以放下.郑燮日夜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故上...

滨江区19567394971: 《墨竹图题诗》诗意、作者介绍
孛储吉派: 简析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

滨江区19567394971: 墨竹图是谁的作品???
孛储吉派: 《墨竹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名画.

滨江区19567394971: 郑板桥的竹子特点 -
孛储吉派: 郑板桥画的竹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 ,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 ,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他主张“不 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