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论语》里经常使用“也”“乎”等字词?

作者&投稿:盍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十则~


编辑本段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4)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5)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7)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8)曰:说,说道。   (9)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0)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1)不:不是。   (1)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2)自:从。   (13)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汝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汝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汝,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汝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汝:通假字,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向他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编辑本段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词语解释:   士:士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编辑本段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编辑本段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编辑本段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编辑本段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编辑本段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家世
  
孔子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一生的作品都被后人及其弟子收录在《论语》中。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论语十则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也”和“乎”都是文言文中的虚词。

「乎」字是因「兮」字之音,再加减笔画,构成新字,用作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如下:

一、语气助词

  1. 表疑问语气,意思是“吗”“呢”。

  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 表揣度或商量语气,意思是“吧”。

  4.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意思是“啊”“呀”等。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之乎者也
【拼音】:zhī hū zhě yě

【解释】: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出处】:宋·文莹《湘山野录》:“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例】: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叫人半懂不懂的。
【近义词】: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义词】:的了吗呢
【歇后语】:孔夫子讲学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老学究

“也”“乎”等字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们不仅是语气词,还起着断句的作用。




孔子和南子是什么关系?
孔子和南子并无关系,只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到达卫国和南子有过一次见面。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南子与孔子隔帐见面。《史记》对孔子见南子有着相关记载:“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进门时,南子端坐于絺帷后,孔子向她...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国的气质。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宋词、小说、曲赋等等,它们的智慧与价值,并没有...

“执虚器 如执盈”什么意思
(《礼记•少仪》 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执虚器 如执盈 【注释】执:拿着。虚:空。器:用具的总称,如武器,容器。盈:充满。【解读】手里拿着空的器皿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皿一样小心翼翼。《朱子童蒙须知》中说:“手里拿着空的器皿时,也必须端庄严谨,唯恐有个闪失。”...

老吾老已及人之老,幼吾幼已及人之幼.啥意思
yǎo wú lǎo,yǐ jí rén zhī lǎo;yòu wú yòu,yǐ jí rén zhī yòu.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意思是啥?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经常温习它,不也很快乐吗?这句诗出自先秦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十章》。全文如下:《论语十章》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

孔子第子三千中的七十二贤人都叫啥名?
(《论语·先进》)。闵损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德行科)之一。 03.【冉耕】(前535年—?),字伯牛,鲁国人,比孔子...他经常宣扬孔子的学说,“使孔子名字布扬天下”。 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张旗鼓地宣传功不可没。 07.【冉求】(前523—?),姓冉,名求,字子有,统称冉有,...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要做到___。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话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

净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啥意思
出自:《礼记·大学》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释义: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养;齐家:整顿家庭,使家和睦;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天下太平。理解:这是句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历史名言。修身、齐家者容易,治国、...

歌词是《论语》的歌歌名是啥?
歌名就叫《论语》歌手:黄子琦 专辑:论语 诗词:论语 演唱:黄子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镜湖区15321771634: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
仉湛小儿: (2)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3)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5)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呜呼. 〈...

镜湖区15321771634: 论语中关于诚实和责任的句子,赏金100,急!!!!!!!!!! -
仉湛小儿: 1、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说话遮遮掩掩的人,大多是寡廉鲜耻的呀.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身;为他人谋划时有没有不忠诚;和朋友交往有没有...

镜湖区15321771634: 论语十则中的词类活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仉湛小儿:[答案] 第一题:5,6,7,1,3则 1,2,8,9,10则 8,10则 第二题:第十则,因为它告诉我们了要乐于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推加给别人. B:1.(加点字在哪?) 2.教育子弟要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

镜湖区15321771634: 论语里沿用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
仉湛小儿: 《论语》里沿用至今的成语有很多,如: 1、不耻下问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例句】:阁下既~,弟先须请教...

镜湖区15321771634: 论语十则中“不亦······乎”是反问句,在文中出现三次,分析孔子在什么情境下所说 -
仉湛小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是说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再从中去体会那些隐藏在书本之后的内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此时的意境所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谓真正的朋友是患难之交,而这些人平时不可能长期陪伴在我们身边只要作为朋友的我们以一颗祝福的心对待朋友,不管朋友此时是否在自己身边我们都会开心,当朋友再见时自然是不亦乐乎,此时是真的开心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的是待人要以一颗宽恕的心,我们常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恐怕也是孔老夫子所推崇的

镜湖区15321771634: 生乎吾前,其文道也故先乎吾. 中“乎”是什么意思啊? -
仉湛小儿: 即、既、然、矣、哉、尔、虽 、夫、盖、遂、惟、已、犹 三、文言虚词题例: 1、而 (1)连词 1>表并列:而且、又 例: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修...

镜湖区15321771634: 论语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仉湛小儿: 一直很困绕我的就是历代的解释有两派:一是这个“端”是“道”,异端就是与孔子之道相违背的“道”,朱熹说如杨墨二派;一是这个“端”是事物的性能的两个方面,如刚与柔.哪种解释,更近于孔子的本意呢?我看还要仔细的分析一下. ...

镜湖区15321771634: 《论语》十二章中至今还在用的成语 -
仉湛小儿: 既然成为成语,现在一般都还在使用.《论语十二章》衍生出来的成语有以下这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亦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一日三省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温故知新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逝者如斯夫

镜湖区15321771634: 高一文言文中乎的用法 -
仉湛小儿: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镜湖区15321771634: 论语中说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当君子? -
仉湛小儿:[答案]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 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