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古文中“而”的顺承和递进关系

作者&投稿:矣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分辨古文中“而”的顺承和递进关系~

简洁地说,如下:
1、顺承关系是指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有先后连接的关系,先后发生。
2、递进关系是指后面的意思比前面的意思更进一步或更进一层。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表示递进关系。“而”连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更进一层。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而:并且,而且)

  二、表示转折关系。“而”所连接的后一部分与前一部分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然而”。 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
  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却比蓼蓝更青。(而:却,但是)
  2、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 谋攻》)
  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但是了解自己方面情况,能一胜一负。(而:但是)

  三、表示承接关系(又称顺承关系、顺接关系、相承关系,意思一样)
  如果“而”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那“而”就是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于是”、“接着”、“才”、“然后”,或不译。如:
  1、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我听了就更加悲伤。(而:于是,就)
  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楚策四》)
  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而:才,然后)

  补充两项:
  四、表示并列关系。“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几种情况。可译为“和”、“同”、“与”、“又……又……”、“而又”。如:
  1、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长着)黑色的皮和白色的花纹。(而:和)
  2、贪而狠。(《中山狼传》)
  本性又贪婪又凶狠。(而:又……又……)
  或译:本性贪婪而又凶狠。(而:而又)
  3、美而艳。(《左传 桓公元年》)
  美丽而又娇艳。(而:而又)

  五、表修饰关系。“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动词),译为“地”、“着”或不译。“而”前面的形容词或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即使连接的是两个动词,也不能理解为一先一后两个动作。
  1、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我小心谨慎地起来。(而:地)
  2、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笑着制止他。(而:着)
  (“笑”是“止”的状态,是对“止”加以修饰的,“笑”和“止”不是一先一后两个动作。)
  3、循陵而走(《促织》)
  顺着坟墓而走。(保留“而”,不译)
  也可译为:顺着坟墓走。(去掉“而”,不译)

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范围上更进一层.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

而: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表示顺承关系是指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顺次发生的,在时间上有前后(先后)关系。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递进的话是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简单点说,就是去掉而字不会有很大影响的就是顺承,不能去掉,中间加“并且”才能解释通的,就是递进。
文言文中这类词不要过多的用语法去解释,多读就会自然产生语感,对今后读古文会有很大促进。

简洁地说,如下:

1、顺承关系是指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有先后连接的关系,先后发生。

2、递进关系是指后面的意思比前面的意思更进一步或更进一层。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文的而和之的用法
如“~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动词,往,到,如“吾欲~南海”。 3. 古文中,“而”与“之”的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

在古文中“而”的用法有表顺接和转折的。其中顺接又分1并列2承接3悌...
并列就是两者事物同等重要,类似于一种罗列;承接更强调两者事物发生的先后性,更强调事件发生的过程;递进则重点强调后者,前者或为铺垫,或为对比,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后者。翻译视具体语境而论。一般可以依次翻译为“和,并且”“然后,接着”“更,特别是”。

表顺承的文言文例子
’3、用"之"将宾语提前.例:宋何罪之有?4、用"是"将宾语提前.例:惟兄嫂是依。3. 【如何分辨古文中“而”的顺承和递进关系】 一、表示递进关系.“而”连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更进一层.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求高中生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具体一点。答案发到我的邮箱、762744...
古文中的虚词 18个虚词放在原名中了。原句:之所以焉于而且与则,何也?因为其乃若者乎?音译:之所以(烟雨)而且(雨泽),何也?因为其乃(弱)者乎?意思:又是烟雨又是雨泽,为什么啊?是因为它们是弱者吗?1.【而】(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

高中范围内古文中“之”“其”“而”“以”“为”的例句及用法_百度知 ...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其,且,若,所,为,焉,也,从,因,于,与,则,者,之在古文中都
语文常用虚假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从,因,于,与,则,者,之在古文中都是什么意思?我周日单招,跪求学霸翻译,谢谢!... 语文常用虚假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从,因,于,与,则,者,之在古文中都是什么意思?我周日单招,跪求学霸翻译,谢谢! 展开 ...

初中范围内古文中“其”“之”“为”“而”的翻译及用法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

...其,且,若,所,为,焉,也,从,因,于,与,则,者,之在古文中都
-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二、而 1. 用作连词,可以...

一词多义文言文而
1. 初中文言文中而的一词多义 1劝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63-却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

初中文言文而表代词例句
3.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黄岛区19888874888: 如何分辨古文中“而”的顺承和递进关系 -
巧步赛纶:[答案] 一、表示递进关系.“而”连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更进一层.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那么...

黄岛区19888874888: 文言文中“而”可表顺承、递进关系,请问这两种关系怎么区别?并举例说明. -
巧步赛纶:[答案] 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

黄岛区19888874888: 连词中"并列","顺承","递进"的区别在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而"字的辨析.请问"并列","顺承","递进"如何区分? -
巧步赛纶:[答案]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

黄岛区19888874888: 文言文中“而”的转折,修饰,顺承,怎么分辨 -
巧步赛纶:[答案] 表并列就是指两个动作同时发生; 表顺承是指一个动作接着另一个动作发生; 表递进就是指动作更进一步; 表修饰是指前一个动作用来衬托.修饰后一个动作; 表转折就是指由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

黄岛区19888874888: 而在古文中,怎样区分表因果、表顺承、表并列、表递进? -
巧步赛纶:[答案] 总则:有转折关系的就是转接,而是并列关系就是顺接了,顺接的可以用“并且”代替“而”,转接可以用“但是”代替“而” 这是我在之前回答的一个问题,你可以看看.

黄岛区19888874888: :而:字古文中递进和承接怎么判断, -
巧步赛纶:[答案]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

黄岛区19888874888: 文言文中的而怎么区别是顺承还是递进
巧步赛纶: 你先把句子翻译一下. 如果只是连接两个动作之类的,“而”只起一个连带的作用,就是一瞬的两个动作,就是顺承. 如果这两个动作,两件事情,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区别,就是递进. “而”还有修饰的作用.

黄岛区19888874888: 再文言文中,怎样判断“而”的用法,转折?并列?修饰?顺承?递进? -
巧步赛纶:[答案] 前后同等平行,并列:黑质而白章——又、和、并且 前后平行而不同等,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地、着 前后不平行,时间有先后,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就,然后 前后不平行,意思又跃进,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并且、而且 ...

黄岛区19888874888: 递进和顺承有什么区别吗以前的语文老师喜欢说有的“而”表示顺承,但是高中老师说递进,请问这两个是一个意思吗?那种说法更准确一些? -
巧步赛纶:[答案] 不是一个意思. 顺承,前后两个行为之间只有时间的先后,不一定有程度的加深、范围的扩大. 递进关系,前后两个行为有程度的加深,或者范围的扩大,总之意义上要进一层.

黄岛区19888874888: 语文文言文里“而”表递进和表承接怎么分辨,感觉差不多啊 -
巧步赛纶: 承接只是动作的顺承,比如:亡羊而补牢,前者可以自然地导出后者,可以不译.递进则有逻辑上的推导,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以翻译成“并且”.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