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范围内古文中“之”“其”“而”“以”“为”的例句及用法

作者&投稿:照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范围内古文中“其”“之”“为”“而”的翻译及用法~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这善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部首:丶,部外笔画:3,总笔画:4
五笔86:YLYI 五笔98:YEYI 仓颉:IKSI
笔顺编号:4354 四角号码:340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3A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为)

wéiㄨㄟˊ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其它字义


--------------------------------------------------------------------------------

● 为

(为)

wèiㄨㄟˋ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ér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鸣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 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2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一、之
多做代词
二、其
多用作副词
三、而
用作连词。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这善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还有好多 贴不过来 请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794479.html


“之”在古文中有哪些用法?
之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下面这个链接是古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http:\/\/wenku.baidu.com\/view\/84a7a46925c52cc58bd6bedf.html#39124-qzone-1-30179-f00cdc7f4857236c67481f200187bab5 ...

古文中"之"的用法(例子要小学或初中1年下的)
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初中全部古文"之"的意思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

古文中文言虚字<之>有几种用法
例如“王之市”,如果“王”前有“从”字,或者“市”后为陈述“王”的谓语,则“之”作动词“往”;如果“王”前有“藏”字,或者“市”后为陈述“市”的谓语,则“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1.2 在“动能(或‘动走’或‘至’‘及’等介词)+之+处所词”中。例如: (5)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

含有之字的文言文例句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2. 含有"及"字的文言文句子 最好每种意思都有例句 ◎及jí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

求古文中"之"字用法.谢谢.
1 作动词,译作“到、往、去”2 结构助词“的”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6 作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指示代词“之”译作“这,这样”

求古文中"之"字用法.谢谢.
1 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2 结构助词“的”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6 作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 指示代词“之”译作“这,这样”

古文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之最常用的用法是做代词用,大部分可以看为是“他”

文言文中出现“之”字怎样断句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

六合区17279006249: 古文中虚词的解释?比如:之,其,而,以,何, -
汪洋亮跃:[答案]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

六合区17279006249: 在古文中之、其、而、为的用法及翻译 -
汪洋亮跃:[答案]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六合区17279006249: 高中范围内古文中“之”“其”“而”“以”“为”的例句及用法 -
汪洋亮跃: 之《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六合区17279006249: 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
汪洋亮跃: 一、之 意义:“之”作文言虚词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调整音节的意义. 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

六合区17279006249: 其 古文意思与例子求“其”,“而”,“或”,“之”的各自古文意思及例子,例子务必要是高一乃至之前学过的古文中的!假如答的好, -
汪洋亮跃:[答案]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

六合区17279006249: 文言文中虚词“之”“而”“其”“以”等字的区分 (越多越好) -
汪洋亮跃: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

六合区17279006249: “之”“其”“以”“而”“之”在古文里的全部解释.
汪洋亮跃: 之:1.的2.代词3.无意义. 以;1.这样.2.把 而:1.然而2.表顺接... 其貌似有这的意思..这是我所知道的所有内容..

六合区17279006249: 高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
汪洋亮跃: “之”的所有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

六合区17279006249: 在文言文中的“而”都可以表示那些意思?求大神帮助 -
汪洋亮跃: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

六合区17279006249: 文言文中“其、而、以、于、乃、之”的用法
汪洋亮跃: 其,一般为代词 而,连词,可以表转接(但,却),表顺接(而且),表修饰,表连接... 以,介词,1.把 2.来 3.作为.. 于,虚词,1.对,对于 2.在 3.与 4.到 5.从,自... 乃,代词,1.你,你的 2.此,这个 3 .这样,如此 动词,1.是,就是 副词,1.刚刚,才 2.只,仅仅 3.竟,竟然 4.却 5.于是,就 之,代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 ... 我也就知道这些啦哈,我学问又不高,才上初二..你就赞一下呗~中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