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克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郟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克″字是什么意思

克 #kè

【释义】①能够:克勤克俭|不克分身。②攻取;战胜:克复|克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③制服;抑制:克服|克制|克己|以柔克刚。④严格限定;约定:克日完成|克期。⑤消化:克化|克食。⑥相制约;相威胁:五行相克。⑦国际单位制的质量单位,1克等于1千克(公斤)的千分之一。

【克服】 #kèfú ①用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战胜(缺点、错误、坏现象、不利条件等):克服不良习气。②克制;忍受(困难):这儿的生活条件不太好,请诸位克服一下。

〖例句〗他们苦战三个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打通了隧道。

【克制】 #kèzhì 抑制(多指情感)。

〖例句〗分别的时候,她克制着自己不让泪水流出来。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

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时仔肩。――《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

子克家。――《易·蒙》

邾子克。――《左传·隐公元年》

周王子克。――《左传·桓公十八年》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豳风·伐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书·大禹谟》

又如:克当(担当,承受);克堪(胜利);克家(能承担家事);克祚(能继承祖辈的福禄);克家子(克家儿。能继承祖业

克(

⒈至

⒋克、

⒈至

⒋尅)kè

⒈攻破,战胜:连~数城。~敌制胜。

⒉制伏,抑制:~服。~制。奉公~己。

⒊约定或限定(时间):~日起程。~期完成。

⒋通"刻"。雕刻,苛刻:~画。性俭~。

⒌能够:~勤~俭。~尽职责。

⒍消化:~食。

⒎公制重量单位,旧称"公分"。一千克为一公斤。

⒏藏族地区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为二十五市斤。也是土地的面积单位,一克约为一市亩。

克kēi 1.训斥;狠狠批评。 2.方言。抠取。

2. 文言文中 克有几种意思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2. 同本义 [be petent]

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时仔肩。——《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

子克家。——《易·蒙》

邾子克。——《左传·隐公元年》

周王子克。——《左传·桓公十八年》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豳风·伐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书·大禹谟》

3. 又如:克当(担当,承受);克堪(胜利);克家(能承担家事);克祚(能继承祖辈的福禄);克家子(克家儿。能继承祖业的子弟);克明(能察是非)

4. 能够 [can;be able to]

克,能也。——《尔雅》

匪斧不克。——《诗·齐风·南山》

二曰刚克,三曰柔克。——《书·洪范》。郑注:“能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克化(能够消化);克尽(能够尽力);克协(能够符合;等同);克长(能教诲不倦);克果(能成功,能实现);克承(能够继承);克荷(能够承担);克臬(能奉法行事);克能(能够)

6. 攻下;战胜;打败 [defeat;overe;capture]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郑伯克 段于 鄢。——《左传·隐公元年》

克,胜也。——《玉篇》

然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饮酒温克。——《诗·小雅·小宛》

如云不克。——《诗·大雅·桑柔》

执轻如不克。——《礼记·曲礼下》

7. 又如:克伏(降伏,制伏);克伐(侵害);迭克名城;克平(制伏,平定);克胜(克敌制胜)

8. 克制 [restrain;forbear]

二曰刚克,三曰柔克。——《书·洪范》

克己奉公。——《后汉书·祭遵传》

9. 又如:克心(约束内心);克治(克制私欲邪念)

10. 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 [damage]。如:克皮(伤残体肤);克贼(损伤)

11. 杀 [kill]。如:克奔(斩杀败降的敌人);克殄(歼灭);克翦(歼灭)

12. 克扣 [embezzle part of what should be issued]。如:克落(克扣);克除(非法扣除)

13. 通“克”。严格限定期限 [set a time limit]

公乃与克日会战。——《三国志·武帝操》

克期置酒。——《三国志·张嶷传》

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后汉书·钟离意传》

14. 又如:克期完工;克日(约定或限定时日)

〈名〉

1. 质量或重量的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公斤 [gram]。如:克分子;克当量 “克”

2. 另见 kēi

3. 没文言文翻译

管仲相齐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

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

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

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

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

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劝忍百箴》)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B.鲁人以兵纳之 纳:接纳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 辞:告诉D.故请之 请:请求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以兵纳之 而与坐而问焉b.合立当事之 不当辅以争国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A.召忽之死节 B.管仲之惠泽 C.叔牙之荐能 D.桓公之德政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C.等死,死国可乎D.管仲不死,为树功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

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

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

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1管仲相齐1.D2.C3.B4.A5.C6.D7.B8.C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

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

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

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

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

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

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

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所以圣人不谴责他为什么不殉死而称赞他的功劳。

4. 在古文中,未若是什么意思

不如,不及,比不上。 大多含贬义。

也有用于文人自谦时所说,表示礼让。

出处

《后汉书·荀彧传》:“ 彧报曰:‘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 、成皋闲也。’”

举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咏雪》:“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唐·柳宗元《非国语上·不藉》:“吾以奉天地宗庙,则存其礼诚善矣。然而存其礼之为劝乎农也,则未若时使而不夺其力。”

唐·柳宗元 《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弱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宋·苏轼《贺坤成节表》:“放亿万之羽毛,未若消兵以全赤子;饭无数之缁褐,岂如散廪以活饥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林黛玉《葬花吟》:“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宋 苏轼 《贺坤成节表》:“放亿万之羽毛,未若消兵以全赤子;饭无数之缁褐,岂如散廪以活饥民。”




文言文里具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3. 文言文具的意思 文言文“具”的意思: ① 酒肴;饮食。 《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具。”② 供应、备办酒食。 《肴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③ 置办;准备。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④ 具...

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在文言文里所在是什么意思,所在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所在:地方,处所;存在的地方。 文言文中,凡是结构助词“所”字后面紧跟一个动词、介词,都是“所字结构”。只要掌握了它的特点,所有疑问都会迎刃而解。 这里只简单明了地说说“所+动词”。动词前面加上所字,构成名词性结构,可以做主语或宾语。实际上,它...

文言文分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4.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

文言文里盖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用于句中,表示推测,推断 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6.本来、原来 如"盖将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参考文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3. 古文 盖 有哪些意思 (一)盖 gài 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子。锅~。瓶~。膝~。天灵~。 2、伞:雨~。 3、由上往下...

其文言文什么意思
2. 文言文,(其)什么意思 用作副词。 l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l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l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l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l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文言文表示之的意思是什么
4. 文言文之是什么意思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

文言文的以的意思是什么
2.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都有哪些 以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

文言文广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克广德心。——《诗·鲁颂·泮水》 广长榆。——《史记·淮南衡山传》。集解:“谓拓大之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战国策·魏策》 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问说》 3. 于是思以广其的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先将结构拆开就好理解了。 于是||思||以广其...

是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9. 在文言文里所在是什么意思,所在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所在:地方,处所;存在的地方。 文言文中,凡是结构助词“所”字后面紧跟一个动词、介词,都是“所字结构”。只要掌握了它的特点,所有疑问都会迎刃而解。 这里只简单明了地说说“所+动词”。动词前面加上所字,构成名词性结构,可以做主语或宾语。实际上,它...

之在文言文里面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7.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

溪湖区18214662716: 未克出席是什么意思? -
示牵枫蓼: 克 指能够的意思 所以是未能出席

溪湖区18214662716: 文言文中“克”是什么意思? -
示牵枫蓼: 文言文中“克”的意思如下: 1. 《韩非子.初见秦》:秦战未尝不克. 克:战胜.2.《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克:能 ,能够. 3.《后汉书》:奉公克己~~ 克:克制;约束. 4.《史记》:更克面,平斗斛,度量,文章. 克:通“刻”. 5.《后汉书》:与克期具直,无或违者. 克:预定时间 .

溪湖区18214662716: 辨析文言实词“克”的意义是什么?
示牵枫蓼: 克 ① 战胜、攻下.如: 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② 能够.如: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③ 完成.如: 三纳之而未克. 《中山狼传》 ④ 克制、约束.如: 且克己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师丹传》

溪湖区18214662716: 未土克无生是什么意思 -
示牵枫蓼: 子和未分别是十二地支之一,子属水,未属土,土克水,故说“子水未克”.十二地支中“子”和“未”是相害的关系,故说“克无生”,“克无生”意思是克完克尽毫无生地.

溪湖区18214662716: 文言文中 克有几种意思 -
示牵枫蓼: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2. 同本义 [be competent] 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时仔肩.——《诗·周颂·敬...

溪湖区18214662716: 文言文未果的意思? -
示牵枫蓼: 【原词】未果 【释义】 没有实现;未成事实.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宋欧阳修《与程文简公书》:“某自病起,益疲,不能复旧,岂遂衰邪?碌碌处此,思去未果.”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拟请刘石庵补书,而代葺此屋……因循未果,不识何日偿此愿也.”

溪湖区18214662716: 在古文中,未若是什么意思 -
示牵枫蓼: 不如,不及,比不上. 大多含贬义.也有用于文人自谦时所说,表示礼让.出处《后汉书·荀彧传》:“ 彧报曰:'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 、 成皋闲也.'”举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咏雪》:“公欣然...

溪湖区18214662716: 文言文中“未尝”的的意思是什么? -
示牵枫蓼: 未尝,汉语词汇,拼音为wèi cháng,意思是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不是,不曾.1.未曾,不曾.2.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3.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并非,未必.

溪湖区18214662716: 请问未若在文言文里是啥意思呀? -
示牵枫蓼: 如文言文《咏雪》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大了.文言文中一般某一个词语并不是词语本身的意思,每个字就是一个意思,...

溪湖区18214662716: 文言文中未及是什么意思 -
示牵枫蓼: 没有等到望采纳,谢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