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古代大臣去世后的殊荣,享受什么待遇?又有何标准?

作者&投稿:人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古代有的大臣生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那死后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呢?想必大家也都看到过电视剧里那些死后追赠的情节吧,那大家知道对于古代大臣来说最高赏赐是什么吗?

对于古代功臣来说最高荣耀就是配享太庙,那大家知道什么是配享太庙?这一荣耀对那些得以配享太庙的大臣的后代有什么影响吗?听我细细道来。

要了解什么是配享太庙是一种殊荣,先要知道太庙对于古人的意义,太庙是皇家的家庙。太 庙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叫法,在夏朝时被称为“世室”,殷商时期被称为“重屋”,周朝时称为“明堂”,到了秦汉时期才被称为“太庙”。

明清两代的太庙是非常精美的皇家祭祀建筑,也是非常讲究的,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左祖右社”的礼制。那具体什么是“左祖右社”呢?

“左祖右社”是一种都城建造制度,意为宫殿左边的是用建设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而社稷坛建在宫殿右边,社稷坛就是用来崇敬土地神的。

这也符合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崇敬祖先,遵守孝道;祭祀土地。众所周知,我们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想必不用我多说大家也知道。而在古代又是以左为先,右为后,太庙建造在左边,其重要程度显而易见。

太庙本身也是非常华丽端庄的建造,其中建造了九间大庙,这与故宫中太和殿的规制是一样的;太庙前的五彩玻璃门;黄琉璃瓦檐;汉白玉须弥底座;天花板皆贴有赤金花;殿内两栋都以沉香木包裹。 整个建筑是非常别致端庄的,而且从它所用的建造材料之名贵上就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太庙的重视程度。

在古代,每年都要对太庙中的人进行拜祭,清朝时期宫廷祭祀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大祭”、“中祭”、“群祭”。大祭是规格最重的一场祭祀,由皇帝亲自祭拜,其他两种就是由官员代皇帝拜祭。

祭祀种类也不是单单只有一种,分别是“享祭”、“告祭”、“袷祭”,在这里我们只说一说“享祭”。它是一种常规的祭祀仪式,也是最频繁的一种祭祀,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节气的第一个月的初一都要进行"享祭"。它被称作为享祭也是很恰当的,就是因为进行享祭时要把所有的牌位都捧到享殿中,皇帝会亲自来这里祭祀,把四季的时令瓜果都献给祖先享用。

太庙分为中殿、东配殿、西配殿三个区域,要说各个宫殿的建造,自然属正殿的用料最为华贵,东配殿和西配殿的内部设置相差无二。

正殿是用来供奉皇帝本帝和皇后本后的,那些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就要靠边站了。东配殿是来供奉亲王等人的,西配殿是用来供奉那些功臣的,那些功臣会被封为郡王,以郡王规格享受供奉。死后能享有亲王待遇而且还能被皇帝亲自祭祀,这些也解释了为什么说配享太庙对于大臣来说是一种殊荣。

最开始太庙只是用来供奉历届皇帝,后来皇后,皇亲国戚,也被允许被供奉在太庙中。但是对于供奉在太庙中的人是有严格要求的,皇亲也只能是近亲才可以,那种旁系的都不行。

还有一种就是被皇帝允许的人可以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这些人通常都是一些劳苦功高或者对国家发展有着相当大贡献的臣子,为什么这种殊荣被叫做配享呢?

在古代皇帝去世之后,人们认为他是去“另一个世界”维系的他的统治,需要在他生前就辅佐他的大臣仍要去帮助他管理那个国家,所以就有了配享这一传统。

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各代配享的臣子的名单,这种规律是不难被发现的。例如吏部尚书李孝恭配享高祖李渊庙庭;太师赵普配享太祖赵匡胤庙庭;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忠彦配享徽宗赵佶庙庭,这些配享的功臣和他所服务的帝王是意义对应关系,就相当于总裁的助理。

那大家知道这些配享的功臣是由谁选择进入太庙的吗?有人可能要说了:“那当然是要配享的皇帝选择了。” 配享的大臣名单是由新继位的皇帝来选择的,那新继位的皇帝如何能得知哪一位臣子最得先帝心呢?这就与先帝生前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臣子有密切关系了。

再者,从选择配享大臣中就可以看出前朝时的用人观念,还有配享大臣的选择这件事不仅仅关系到前朝。我们大家都知道,根本就没有另一个世界去让先帝统治,那皇帝能不知道吗,他或许是真的不知道。

但是作为一个想要励精图治的皇帝,从选择配享大臣这件事情中他更希望的是,今朝的大臣能从配享名单中的人身上学习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并且以他们为榜样。

所以皇帝在配享功臣的选择上都是慎之又慎的,因为一旦选出来了,名单上面的人是不能随意更换的。一般来说,能被选上的大臣都是劳苦功高的,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但是选人这件事不是只有皇帝能做主,朝中的文武百官也是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不过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上文说了,功臣配享名单一旦觉得不能随意更改的,毕竟人都没了,还能做错什么事被踢出配享名单呢?不过,配享功臣虽然不能做错什么事,但是架不住他的子孙后代太能作啊。

比如房玄龄是配享唐太宗李世民庙庭的,但是后来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联合高阳公主发动了一场宫廷事变,也就是房遗爱想搞事情。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房遗爱被处以腰斩之刑,高阳公主也被下令再也不许踏入皇宫。房遗爱不仅本人死的惨,连他老爹房玄龄都被他连累,移出太庙。

配享太庙被称为古代功臣死后的最高荣誉,但是他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必须要对国家江山社稷等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可以,是以太庙中的大臣也不是很多,有时整个朝代才能出十几位配享大臣。

能得到配享太庙的殊荣自然是十分值得骄傲的一件事,但是人都已经逝去了,再大的荣耀都与他无关了。我们还是要看看得到配享太庙的名额以后能为其子孙后代带来什么好处,毕竟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第一,自然是这身外之物,大家都知道,电视剧里演到升官进爵这一情节的时候,随着圣旨令下而来的还有许多珍宝银两。 凡是能得到配享资格的大臣都以郡王的规格进入太庙,这就相当于升官了吧,自然也少不了这物质赏赐。

但是这并不算是什么天大的好处,钱嘛,古代当官的那个人家里没有几个钱,可荫补的权力可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

那大家要问了:“什么是荫补呢?” 荫补是因为祖上有功勋而得以补祖上的官,就是你祖上为国家立了大功,然后等到他去世之后,你仍然可以享有这份荣誉,这应该是和烈士子女差不多的。

这一风气在宋朝时尤甚,在皇帝过寿之时还有祭祀或官员告老还乡之时,皇帝都会对官员的后代和亲属进行补官。有时大臣死后,鉴于大臣在世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才决定对他的亲属子弟进行封官。

如果这是一个劳苦功高的大臣,其后代被封官的人数可能会多达数十人,那毫无疑问,能有配享资格的大臣必定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啊。是以其后代有很大的可能被封官,而免去了科举制度这一程序,这也是宋代官吏人数众多的一个原因。

在我看来,这一条件是十分宽松的,可见这配享大臣的后代得到福利是十分容易的。

是不是读到这里,大家都对古代太庙有了一个重新认识,太庙本身就是一座富有中华魅力的建筑,“配享太庙”这一制度更使得它背后有了不一样的文化底蕴。我们也能从配享太庙这一制度看来古代对待功臣是相当不错的,能享受到被皇帝拜祭的殊荣,还能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赢得一个免试的机会,实实在在照顾到了家人。

辛弃疾曾说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配享太庙可以说是“身后名”的最高荣耀,这也是为何古代大臣都想获得配享太庙资格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周礼·考工记》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




配享太庙:古代大臣去世后的殊荣,享受什么待遇?又有何标准?
还有一种就是被皇帝允许的人可以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这些人通常都是一些劳苦功高或者对国家发展有着相当大贡献的臣子,为什么这种殊荣被叫做配享呢? 在古代皇帝去世之后,人们认为他是去“另一个世界”维系的他的统治,需要在他生前就辅佐他的大臣仍要去帮助他管理那个国家,所以就有了配享这一传统。 而且如果你仔细...

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1、配享太庙指古代的有丰功伟业的大臣在其死后,为褒奖他的贡献和地位,经皇帝特批供奉在太庙之中的一种高规格的待遇。2、配享太庙是对大臣能力的一种肯定,对封建社会来说荣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臣配享太庙是一种对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

古代大臣去世后的最高荣誉,享受什么待遇,又有何标准?
古代大臣去世能够享受到的最高荣誉就是配享太庙了。太庙就是供奉每一任皇帝排位的地方,能够把自己的牌位和皇帝的牌位放在一起,这是何等的荣耀啊!不过,配享太庙是荣誉大过实际的用途。配享太庙的大臣在过世的时候,皇上可能会发放一些抚恤金给到家人。接受了这笔抚恤金之后,就没有其他额外的奖赏了。

封建社会大臣去世后配享太庙,仅仅是死后的一种殊荣吗?还是对后代有好处...
配享太庙是一种看起来非常高实际却很虚的荣誉因为配享太庙只是把一个人的名字刻在排位上放进庙里供奉起来,子孙后人不会因此得到半点好处,所以配享太庙是一种很虚的荣誉。但是在古代臣子中配享太庙却代表了无上的荣誉,这是能给后世子孙脸上增光添彩的荣誉,尽管它并没有实际好处。所以说太庙其实就是...

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大唐战神李靖的儿子李德謇因为李承乾谋反一事被牵连流放岭南,后来看在李靖的面子上改为流放吴郡,李靖死后承袭卫国公的爵位,之后也是毫无消息,他的弟弟李德奖在历史上只留下一个人名。屈突通的后代是太宗朝所有配享太庙的功臣中结局最好的,他的长子屈突寿继承了他蒋国公的爵位,后来李世民感念屈突通的...

为什么古代大臣可以配享太庙?
以供奉皇家的祖先,以保佑天下天平,子孙如意。清朝太庙分配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东殿供: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奕析等;西殿奉鄂尔泰、张廷玉、傅恒、僧格林沁等。作为做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历时200多年,能够配享太庙的皇亲和大臣也仅仅只有26人,由此可见...

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配享太庙的人,都是朝廷以前的重臣、功臣,但只代表过去;配享太庙这一骚操作,就是后代帝王对前代功臣的肯定,自然会对其子孙格外的隆遇。尽管是在提倡一种理念,让在朝大臣活着的时候为死后考虑,不要太过任性。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制,但福荫子孙,潜在的好处还是大大的。就像领导的...

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配享太庙的意思
配享太庙,是古代中国对有卓越功勋的大臣的一种特殊待遇,旨在表彰其对国家的贡献和崇高地位。这种荣誉并非轻易授予,而是由皇帝亲自批准,将其神位供奉在太庙之中,享受极其崇高的规格。对于封建社会而言,这种荣誉比生命还要珍贵,象征着对大臣才能的肯定,是对他们为国家付出的极高认可。太庙的历史可以追溯...

配享太庙有什么好的
配享太庙是至高殊荣。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配享太庙其实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可谓即没有金钱也没有高官。但我们要知道,古代能做到配享太庙这一级别的大臣,是没有一个缺钱或缺官的,所以这个其实可以忽略不计,那问题来了,难道配享太庙真的只是个虚衔而已?昊童不才,想破了脑袋也就想到了这么几个好处。首先,配享太庙代表着自己的行为...

东方市15311305726: 清朝高官死后配享太庙是什么 -
姜注人胎: 简单说,太庙就是供奉已故皇家祖先的皇家祠堂,就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在封建统治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清朝并非所有高官都可以配享太庙,而是功臣可以配享太庙,意思就是皇帝特批将有功之臣的牌位摆进西配殿,从此每年皇家祭祀的时候,该功臣的牌位也会享有祭礼.“配享太庙”在任何朝代都是臣子的最高荣耀. 清代有功的亲王、满臣配享太庙的很多,其中只有一个张廷玉是汉人.

东方市15311305726: 清朝亲王死后配享太庙是怎么一回事? -
姜注人胎: 太庙,是指古代皇帝的宗庙,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性质跟祠堂差不多.“配享太庙”,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非常高的奖励——死后能把牌位放到太庙里,和皇上的列祖列宗一块,享受后世皇帝的供奉.

东方市15311305726: 配享太庙有什么好的 -
姜注人胎: 太庙是皇帝的家庙,主要是供奉皇帝自己的祖先.另外一些有功于社稷的皇室成员和大臣也能配享太庙,不过是极少数的.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配享太庙是极大的恩赐.皇帝都会祭祀你,这是想都不敢想的.配享太庙没有实际的利益好处,古人尤其是封建臣子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这比生命都重要.

东方市15311305726: 清朝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姜注人胎: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有“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太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称作“明堂”.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帝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功于社稷的臣子和子民,经皇帝允许,也可以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东方市15311305726: 清朝配享太庙的都是谁(清朝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姜注人胎: 1、殿分两堂,东边供奉宗室和诸侯王,西边供奉功臣;朝臣和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经皇帝允许,死后可以享受太庙待遇.死后,这些朝臣将随郡王的礼物下葬.2、祠堂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祠堂,“宗,尊也;庙,相貌也,祖先的相貌是在哪里”,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叫唐明;在夏朝,它被称为“石室”,在商朝,它被称为“崇武”,在周朝,它被称为“唐明”.3、最早的祠堂只是供奉皇帝祖先的地方,皇后和英雄的神祗也可以供奉在祠堂里.

东方市15311305726: 古时一般配享太庙的人 -
姜注人胎: 配享太庙 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东殿供 武功郡王礼敦 慧哲郡王额尔衮 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 礼烈亲王代善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睿忠亲王多尔衮 豫通亲王多铎 肃武亲王豪格 克勤郡王岳托 怡贤亲...

东方市15311305726: 清代的太庙里都供奉着哪些人? -
姜注人胎: 清朝太庙供奉了十三个大臣分别是:舒穆禄·扬古利、费英东、钮祜禄·额亦都、图尔格、图赖.图海、鄂尔泰、张廷玉、乌雅·兆惠、富察·傅恒、章佳·阿桂、福康安.

东方市15311305726: 清朝有哪些人配享太庙?什么是太庙?
姜注人胎: 清朝太庙分配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具体说东殿供: 武功郡王礼敦 慧哲郡王额尔衮 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 礼烈亲王代善 睿忠亲王多尔衮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豫通亲王多铎 肃武亲王豪格 克勤郡...

东方市15311305726: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是谁的座右铭 -
姜注人胎: 康熙年间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他把“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当做座右铭,“终身诵之.”他在修《康熙朝实录》时删削了许多不利于雍正的文字.雍正赞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张廷玉身居要职数十年,...

东方市15311305726: 在清朝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异姓汉臣是谁?在清朝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异姓汉
姜注人胎: 整个清王朝296年历史,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异姓大臣只有12人,仅有一名汉臣获得过这最高殊荣,即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