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是什么?

作者&投稿:充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邑之谋,泄而王恢诛的意思是什么?~

应该是指马邑之谋,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结果被匈奴识破,没有成功,史称“马邑之谋”。

原文是“元光2年夏,马邑之谋,事泄而败。大行王恢被诛。”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朝大行令王恢献计引诱匈奴出击并加以伏击,王恢派遣商人聂壹向匈奴诈献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单于派10万军队准备夺取马邑,汉朝则准备了30万人张网待捕。单于入塞百余里却只看到牧群而不见牧者,心中生疑,便派人夺取了一个碉楼,捉住了一个汉军尉史,得知汉朝大军设伏,大惊,便引军而退。
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结束了汉匈之间长期的和亲和平,揭开了汉武帝对匈作战的序幕。而王恢因未主动攻击,被判死刑。

汉朝自立国以来,最大的敌人便是北方的匈奴。初期,大汉还处于穷困潦倒、百废待新的阶段。面对匈奴不断来“打谷草”,汉高祖刘邦最开始采取的是以蛮制蛮的策略,想以武力解决边疆问题。但是,在经过“白登之围”后,汉高祖意识到敌强我弱,不宜力拼,于是马上改变战略,采取了怀柔之术,通过送公主和亲和财物利诱,满足了匈奴的欲壑,实现了和平共处的安宁。
吕后在执政期间,冒顿单于递上了一封带有污辱性的求爱信:“太后守寡,孤王丧偶,两相孤独,何不两相和好,互通有无。”大致意思是说:我是一个孤独的君王,生长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很想到中原一游。现如今吕后你新寡,而我又是单身,我们都属于同病相怜的人,郁郁寡欢,心中的苦楚和烦闷无处发泄,我真心希望能和你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从此朝朝暮暮长相厮守,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面对这样极具侮辱性的“求爱信”,樊哙提议出兵扫荡匈奴,但吕后最终还是听从了季布的意见,选择了忍气吞声,再送公主并配以金银珠宝等陪嫁品,以定冒顿之心。
吕后延续了汉高祖的做法,暂时解决了匈奴这个难题。然而,这种表面和平的局面始终是包不住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到汉文帝时,汉朝和匈奴貌合神离的面纱被撕破,表面上的和平终于被彻底打破了。
当时,汉文帝还是按照汉高祖定下来的规矩,派公主和匈奴的单于和亲。汉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病死,儿子稽粥继位,号称老上单于。文帝获悉后,马上将宗室的公主许配给稽粥。一场看似欢喜的和亲,却被一个叫中行说的小人物给搅黄了。
汉文帝当时选宦官中行说作为公主的随从,然而,中行说并不愿意当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护花使者,并且明确地向汉文帝表达了这个意思。但是,汉文帝认为他的理由不充分,非要让他去完成这次任务。皇命不可违,中行说在牢骚中上路了:“你们非要逼我去,一定会后悔的。”
果然,很快汉文帝就后悔了。中行说到了匈奴,马上就当了匈奴的走狗,他极尽挑拨之能事,不断破坏双方的关系,不断挑起双方的纷争,大张旗鼓地进行“反汉”。
他首先从思想上教化匈奴人,不要迷恋汉朝送来的绫罗绸缎,这些都是身外物,是消磨人意志,侵蚀人思想的东西,要他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彻底破除过于依赖汉朝的心理。二是从行动上教化匈奴人要读书识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并且教会了他们用文字来记录人口、牲畜情况,绘制地图用以行军作战等。总之,在中行说的鼓捣下,匈奴人很快就变得不安分起来了。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率十多万大军大举入侵汉朝边界,结果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攻占了朝那、萧关,还抢夺了大量百姓和牲畜,长驱直入到甘泉宫。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汉文帝对待边疆问题的底线。眼见匈奴严重触红线之举,他震怒之下,便要亲自率军去反击,结果谁都劝不住,最后还是窦太后亲自出面才阻止了汉文帝的愤青之旅。
此后,尝到了甜头的匈奴人变得肆无忌惮起来,经常出入汉朝边境“打谷草”,其中云中郡和辽东郡成了重灾区,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的惨景。
一个小小的宦官,挑起了两国长达四十余年烽烟不断的征战,这是汉文帝不会料到的,也是汉人无法理解的,更是后人引以为叹的事。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到汉景帝时,匈奴依然我行我素,特别是七国叛乱时,匈奴磨刀霍霍,准备对汉朝来一次惊天大逆袭。结果他们的刀还没磨快,叛乱就被平息了,使得他们精心打造的计划胎死腹中。
随后,聪明的汉景帝依然采取和亲政策,极其大方地将公主和钱财往匈奴那里送,虽然匈奴人还是没死心,但从此“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到汉武帝时,匈奴如幽灵般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了、逃不掉。这时候,汉武帝对匈奴面临是战还是和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战,且坚定地血战到底,一雪国耻。这也是汉武帝在继思想革命之后,做出的第二个大举措。
如果说汉武帝的思想革命是为了治国、理国的需要,那么,他坚定地平定匈奴就是护国强国的需要。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摒弃汉高祖一直流传下来的和亲政策,另辟蹊径地动用武力。
的确,汉朝经过五代人的共同努力,通过休养生息政策,这时的汉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已是一跃千里,粮多、钱多、马多、武器多、军队多。
粮多解决了吃的问题,钱多解决了穿的问题,马多解决了行的问题,武器多和军队多解决了打仗的问题。总而言之,这五个多合起来就能解决战的问题。
就在汉武帝磨刀霍霍,准备战的时候,匈奴人似乎闻到了不祥的气息,主动投来了“和”的橄榄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单于派使者到长安求见汉武帝,请求和亲。
为此,汉武帝马上召开了一次朝议,讨论接不接受和亲的问题。他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方面主动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落得个广开言路的好名声;二来测一测大臣们对边疆问题的期望值,为自己的武力平定匈奴做铺垫。
朝议开始后,一改上次汉武帝为窦婴和田?举行辩论会时的沉闷,现场气氛非常火热,“主和派”和“主战派”讨论得热火朝天。
首先,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大行(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部长)王恢发言。王恢之所以能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长年在基层工作,而且还经常与匈奴打交道,主张以武力解决匈奴问题是其深思熟虑之后的举措。
随后,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御史大夫韩安国进行了陈述,他强调与其摸着石头过河,冒险和匈奴人进行刀锋上的较量,不如放下屠刀,立地求和。
一边主战,一边主和,相对相立,相映成趣。一边战鼓隆隆,铁骨铮铮,意气风发,似乎在谈笑间,在弹指一挥间,匈奴便灰飞烟灭了。一边和风徐徐,言辞灼灼,灯火阑珊,似乎在花好月圆间,在举杯邀明月间,大汉王朝便能和匈奴永远和平共处下去。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让裁判长汉武帝很为难啊。为此,他决定充分发扬民主,请与会的大臣们进行一次“公投”。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支持王恢的居少,支持韩安国的居多。
看到这个结果,汉武帝很无奈,他的原意是主张动武的,但此时的“臣意调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大多数大臣还是保守派,还是愿意继续走和亲的老路线。
既然如此,那就再忍忍吧,再等等吧,忍到条件成熟时再说,等到东风来时再谈。汉武帝权衡利弊和轻重后,宣布同意韩安国的意见,继续和亲。
主和派和主战派的第一次交锋最终以主和派的胜利告终,但主战派却如革命的种子,虽然还是“星星之火”,但成“燎原之势”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隐忍与负重是一把双刃剑,当忍无可忍,无法承重之时,也就是物极必反之时。果不其然,汉武帝和匈奴的和亲只走过了短短三年的“蜜月期”,便进入了“更年期”。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第二次召开朝会,商议匈奴问题。
这次汉武帝一改往昔先听大臣发言,再做决定的传统做法,会议一开始,他就主动提出自己的主张:“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慢,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悯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
汉武帝的话里表达了三层意思:我对待匈奴,又是嫁送公主又是赠送礼物,可谓仁至义尽,而匈奴呢?他们又是侵我土地,又是掳我臣民,可谓无礼至极、傲慢至极、可恶至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所以我决定对匈奴用兵。
这一次汉武帝改变思路,创新思维,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地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有了汉武帝的金玉良言,主战派代表人物王恢勇气大涨、信心大增,又是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加双脚表示强烈支持。但是,主和派的韩安国也不甘落后,同样站出来举双手加双脚表示强烈反对。这一次主战派王恢和主和派韩安国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战,这一次两人通过讲故事,以事喻人;讲实际,以理服人;讲策略,以诱伏人。
王恢充分发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阐述了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归纳起来就是十六个字:以饱待饥,以利诱之,以逸待劳,以伏击之。
这就是历史上的马邑之谋。
王恢的话有理有序有节,有因有果有方案,汉武帝听了大为高兴。他没有让辩论再继续下去,而是以“裁判长”的身份宣布同意王恢的意见,同意对匈奴开战。
就这样,马上演了闻名天下的“马邑之谋”。
就这样,汉朝和匈奴之间靠和亲政策维持了多年的“伪亲密关系”彻底破裂,表面的和平被撕碎,一场长达四十四年之久的攻防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马邑就是现在的山西朔州朔城区
马邑之谋
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年)六月,汉武帝针对匈奴多次背信弃义人侵“边境被害”的情况,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恰好有马邑商人聂壹进谒正恢,说匈奴常为边患,不如乘他们和亲无备,诱令人塞,伏兵袭击,必获大胜。正恢听了聂壹建议劝汉武帝出兵。此时的刘彻年少气盛,为之所动,就采取了王恢意见,并进行了具体兵力部署。使护军将军韩安国、轻车将军公孙贺、材官将军李息,率精兵30万埋伏于马邑山谷之中;派将屯将军王恢、骁骑将军李广袭击匈奴背后,截夺辎重。一切部署妥当,让聂壹出塞以做买卖为名,诱见匈奴军臣单于。聂受对单于说:“我有同伙数百人,混入马邑城内杀死令丞,举城投降。这样,满城财物您就可以全得到了,但是,您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兵”。单于贪利,非常欢喜,立刻派头目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了令丞头,然后进兵。聂壹返至马邑与令丞密谋,杀了几名死囚,割下头悬挂在城上,假装为令丞头颅,欺骗了匈奴来使。于是,军臣单于率骑兵10万入武州塞亲来接应。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引起了怀疑。可巧路旁有一个亭堡,单于领兵攻打。亭内除尉史(汉朝下级军官)外,只有守兵百人。平常无非是了望敌情,通报边犯,这次,被匈奴大军所围。尉史投降,并把汉朝的预谋全部泄漏于匈奴。单于又惊又喜,慌忙引大军退出塞外,用手擦着额上的汗珠说:“我得到尉史不上汉天子的当,真是上天所赐”。这时,王恢已抄出代郡(故治在今河北蔚县西部),准备袭击匈奴背后,猛听得单于退走,非常惊奇,自思自己军队不过三万人,敌不过匈奴大军.只好退还。韩安国等带领大军,分驻马邑境内,好几天不见动静,也改变了原来作战方案率军出击,结果,连匈奴的影子也没见到,只好空手回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谋”。汉王朝诱敌之计被狡黠的军臣单于识破,10万骑兵全部逃脱。王恢以自谋不追被处死。“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自汉初以来屈辱的和亲政策已告毁弃,揭开了对匈奴大规模反击作战的序幕。

对匈奴大规模战役共有三次。第一次于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年),由将军卫青出云中西至陇西,击溃匈奴附庸楼烦王和白羊五,夺回河南地,建立朔方郡和五原郡。第二次战役发生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几万人,两次从陇西出击,追匈奴到祁连山麓。经汉军连续反击,匈奴贵族内江,匈奴东部左贤王趁军臣单于死去机会,自立为单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战役发生在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24万,步兵10多万,分兵两路出击。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北越大漠(今戈壁沙漠),大败匈奴单于。卫青直抵燕然山(今杭爱山脉)。霍去病出代郡2000余里,与左贤王多次交战,大获全胜,俘虏匈奴首领、将官80多人,左贤王远逃。霍去病一直追至狼居胥山(古山名,约在今内蒙古什克腾旗西北一带,也有的说是今河套西北的狼山)。

反击战争胜利的结果,汉王朝开拓了疆土,使西北部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内地人民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汉武帝的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结果被匈奴识破,没有成功,史称“马邑之谋”。汉朝大行令王恢献计引诱匈奴出击并加以伏击,汉武帝采纳了这个计划。王辉便派遣商人聂壹向匈奴诈献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单于派10万军队准备夺取马邑,汉朝则准备了30万人张网待捕。单于入塞百余里却只看到牧群而不见牧者,心中生疑,便派人夺取了一个碉楼,捉住了一个汉军尉史,得知汉朝大军设伏,大惊,便引军而退。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结束了汉匈之间长期的和亲和平,揭开了汉武帝对匈作战的序幕。而王恢因未主动攻击,被判死刑。


《左传全译》隐公元年原文、注释和翻译?
㉕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有什么满足的。厌,满足。㉖为之所:安排他个地方,即给他安置个地方。㉗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滋蔓,滋长蔓延。㉘难图:难谋,难治,这里有没法对付的意思。㉙犹:尚且。㉚自毙:自我灭亡。毙,倒下去。子:您,古时候对人的敬称。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

关于邑字文言文的翻译
山越深地而险,其民都不归附官府,陈蒨分兵对其加以讨伐,将其全部平定,陈蒨的威武与聪惠之名大振。在陈霸先受到梁朝皇帝的禅位而称帝的时候,陈蒨被立为临川郡王,享邑二千户,授官为侍中、安东将军。周文育、侯安都在沌口大败的时候,陈霸先召见陈蒨入宫防卫,把所有的的军需储备和战略物资都给了...

楚王谋授邑的解释是什么
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明月三五夜》《行宫》等。主要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楚王谋授邑”的详细介绍:...

过秦论翻译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

求明史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史记 伍子胥列传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句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於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

史记 刺客列传翻译
鲁庄公害怕,于是献出遂邑之地来和。还认为将。齐桓公答应与鲁国会盟于柯邑。桓公与庄公结盟以后在坛上,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桓公身边的人都不敢动,而问:“你怎么想?“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但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城坏就压齐境,君王还是考虑一下。”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战国时期谋士有哪些,他们的故事?
贾谊的《过秦论》中写到:“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我逐个介绍一下。1宁越战国时齐人攻打廪丘,赵国派孔青率领死士前往救援,抵御齐人,结果大败齐军,俘获齐...

谈谈三国谋士---郭嘉
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

长平之战前,赵国面对冯亭送来的上党十七邑,该怎么做才算明智之举?
“冯亭献地豹言非,秦间廉颇又不疑。四十万兵降死后,浑输括母一先知。”历代学者对赵国收纳上党十七邑多持否定态度。那么,假如赵国没有收纳就真能避免长平之战?1 1、上党郡十七邑可以不收纳吗 面对冯亭献上的十七座上党郡城池,赵国可以不收纳吗?答案很明确:不能!必须收下!为什么?原因很...

阳明区19373167789: 马邑之围(公元前133年历史战争) - 搜狗百科
鲜省乐乐: 马邑之谋,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围,是前133年西汉策划的一场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结果被匈奴识破,没有成功.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结束了西汉自立朝初年以来对匈奴奉行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

阳明区19373167789: 汉武帝打匈奴的事件叫什么 -
鲜省乐乐:[答案] 马邑之谋,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靠一个商人聂律想把匈奴引诱到马邑这个地方,在进行围歼,但是后来匈奴人发现前面静悄悄的,生疑心.于是抓了个汉朝士兵,一问知道了汉朝的阴谋.所以撤退了,从此汉匈断绝关系.

阳明区19373167789: 历史揭秘:“马邑之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鲜省乐乐: 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 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就在匈奴单于快要进...

阳明区19373167789: 介绍一下聂壹 -
鲜省乐乐: 《史记》称“聂翁壹”.雁门马邑人,西汉武帝时人.著名的“马邑之谋”的发动者.据《史记‧韩长孺列传》、《史记‧匈奴列传》及《汉书‧窦田灌韩列传》等记载,汉武帝时匈奴请求与汉朝和亲结盟,当时汉廷大臣为此争持不下,韩安...

阳明区19373167789: 汉武帝时期,李广参加了几次汉匈战争?结果分别是怎样? -
鲜省乐乐: 4次.第一次,汉武帝继位第二年,“马邑之谋”,但未成功.第二次,“马邑之谋”后第四年,李广被匈奴人设陷阱活捉,但所幸逃回,被贬为庶人.第三次,被贬不久后,匈奴犯渔阳,雁门,李广重新被起用抗击匈奴.最后一次,因率军迷路,耽误作战,因不肯受刀笔小吏审问之侮辱,拔剑自刎.

阳明区19373167789: 汉武帝组织群臣讨论对匈奴是战,是和 -
鲜省乐乐: 汉武帝的主张当然是用兵,但他不便独断,交给群臣讨论.群臣大部分坚持先帝的政策,以和为主,反对出兵.后来是通过马邑之谋打破了这种局面,起了对匈奴出兵的开端.

阳明区19373167789: 马邑之谋的主帅到底是韩安国还是汉武帝本人 -
鲜省乐乐: 汉武帝是统 帅,韩安国是执行人.事前开最高会议密谋马邑设伏,不是韩安国能够决定的;汉朝用倾国之力围 剿匈奴单于,不是韩安国能够把握的;事后处置作战人员,也不是韩安国能够处置的.

阳明区19373167789: 张辽先主是谁 -
鲜省乐乐: 张辽本是聂壹(汉武帝时商人,曾发动“马邑之谋”,向匈奴进行诱敌战,可惜失败告终)之后人,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 张辽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

阳明区19373167789: 马邑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鲜省乐乐:马邑是个古时地名 啊啊啊啊啊 是现在的山西朔州 啊啊啊啊 历史上有著名的 马邑之围 高祖皇帝亲征 被匈奴围于马邑 最后还是解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