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改变敌我双方力量事件是什么

作者&投稿:有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条 ,政治攻势 。
以东北为例 。林彪败走四平街 ,采取守势 。国民党被马歇尔掣肘 ,加上派系斗争 ,没有按照白崇禧的计划进剿共军残余 。使共产党在黑龙江进行 “土改” ,给农民分土地 ,再组织农民民兵 “保卫胜利果实” ,接着就是扩军 ,民兵不用说了 ,直接入伍 。还 到处抓兵 ,连庙里的和尚、路边的乞丐、土匪胡子 、社会流氓 、监狱罪犯 ,统统编入部队 。
大量使用俘虏兵 。二纵五师一万二千人 ,就有 七千八百俘虏兵 。原副总参谋长徐惠滋上将就是国军俘虏兵 。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王铮 ,也是国民党俘虏兵 。
大量使用日本鬼子 。除了医护人员以外,还有一些军事干部 。原空军司令员万海上将的师傅就是日军飞行员 。

辽沈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目录[隐藏]

介绍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三国”历史中的"三大战役"

[编辑本段]介绍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编辑本段]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编辑本段]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编辑本段]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一、主要战略思想
1.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从全国战局着眼,对三大战役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划。1948 年秋,东北地区人民军队共有兵力100余万人,控制了东北98%的土地;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仅有兵力55万人,且又被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较为孤立的地区。鉴于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绝对优势,1948年8月,国民党南京军事会议决定实施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的计划。为了防止东北之敌撤入关内与华北之敌汇合后增大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阻止敌人南下,采取了就地歼灭敌人的方针。其实,早在 1948年初毛泽东就极富前瞻性地做出了《封闭蒋军 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1](P53)9月5日,毛泽东又强调在北宁线的作战“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使两翼敌(卫立煌、傅作义)互相孤立”,[1](P28) 从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就地歼灭敌人。7日,毛泽东再次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指 锦州至唐山一线:作者注),而置长春、沈阳两地敌于 不顾”。[1](P1230)东北野战军按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于12日发起辽沈战役,至10月1日已切断东北之敌通往关内的惟一通道,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地区并随之全歼,避免了东北之敌南逃关内,大大减轻了后来平津及华北战场上的压力。
在淮海、平津两战役中,毛泽东关于战役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战略思想更加明显。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6日正式发起淮海战役,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25日又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徐州杜聿明集团逃窜,也于12月4日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至此,淮海战场上的敌人已被分割包围完毕,人民解放军已充分具备了对各孤立之敌展开全面进攻及全歼的条件。但是在此关头,毛泽东出于配合平津战场部署并拖住华北之敌“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1](P125)的考虑,毅然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2](P257)同日,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芦台和唐山等地的包围,切断敌人从海上南逃的路线。而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先后在康庄、怀来地区截断了平津敌人西逃之路;当平津战场完成对敌人的切割、包围后,1949年1月6日,淮海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才对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平津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也随即对各被分割孤立之敌展开围歼,至31日也获得了彻底胜利。淮海、平津两战役相互协调配合,取得了总共歼敌107万余人的辉煌战果,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1](P53)并把首先夺取锦州切断北宁线作为“关门”的关键.[1](P164)10月]5日,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全歼守敌10万余人,完全封闭了东北之敌陆上的逃路,“关门打狗”之势形成,敌人遂成瓮中之鳖。
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1](P191)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路,20日攻占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实现了“中间突破”的预期目标:随后.又歼灭了黄维、杜聿明集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
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子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早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平津战役还未打响的1948年11月20日,毛泽东即指示东北野战军“先以四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人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务”,[1](P199)并建议在曲阳的人民解放军两个纵队“配合杨成武、詹大南包围张家口”,[1](P199)以切断华北之敌的东、西退路。26日,毛泽东制定了《东北大军人关后的作战计划》,再次强调了包围张家口和切断平、津联系的战略意图。
3.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
在东北战场上,为了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点攻击目标:“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2](P1332)这样,当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切断敌人退往关内的惟一通道之后,长春守敌在突围无望、守必被歼的情况下,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
淮海战场上,敌人的兵力部署呈现出“一点两线”的十字架格局。为了实现“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意图,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1948年 10月11日,毛泽东即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 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 破。”[2](P1245)14日他又强调:“目前数日之内必须集 中精力,彻底解决黄兵团全部及宿蚌段上的敌 人。”[1](P195)遵照指示,人民解放军于15日攻占宿县 切断了徐蚌路,22日全歼了黄百韬兵团,25日又将 企图北援的黄维兵团围困于宿县西南的双堆集。陷 于孤立的徐州杜聿明集团企图逃窜也被包围在永城 的陈官庄地区。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全歼了黄维 兵团,之后又全歼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
平津战场上,针对敌人一字长蛇阵的兵力部署, 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 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把 张家口、新保安及塘沽、芦台等地区作为首攻的重点 目标。早在1948年的11月20日,毛泽东就指示人 民解放军应该“同时隔断天津、北平间和唐山、塘沽 间之联系,使北平、唐山两处之敌均不能到达津、 沽”,[1]P198)“执行包围张家口,阻止傅部西退的任 务”。[1](P199)12月10日,毛泽东又指出:“现在张家 口、新保安两敌确已被围,大体上很难突围逃 走”,[2](P1255)“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 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2](P1256) 并强调“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 局皆活了。”[2](P1257)人民解放军按照指示完成了对 敌人的分割包围或阻隔任务之后,即于20日首先攻 克了新保安和张家口两地。1949年1月15日又攻 克了天津。最后,陷于孤立绝境的北平之敌被迫接 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
二、主要战术思想
1.分割敌人,各个击破
为了有效地歼灭敌人,在敌人兵力还较强的情况下,对敌人进行分割包围使其化整为零是十分必要的。东北战场上,因敌人长期以来就分布在较为孤立的锦州、沈阳、长春三个点上,对其进行切割较为容易,而在淮海战场上相对较难。为了孤立徐州,毛泽东在1948年的11月9日要求人民解放军在力争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截断宿蚌路”并“向李弥兵团攻击”,以“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1](P191)人民解放军按照指示于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之间的联系并于22日歼灭了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25日又将试图北援的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随后将其全歼。最后,陷于绝境的徐州杜聿明集团在惊恐中向徐州仓惶逃窜也被人民解放军追歼于陈官庄地区。
平律战场上对敌人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更为突出.毛泽东在1948年12月11日的《关手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即确定了东北野战军要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唐山等地的包围,对张家口、新保安采取“围而不打”和对平、津、通州等地采取“隔而不围”的方针;还指出完成上述任务之后的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2](P1258)当完成将敌人分别阻隔于平、津、塘地区的战略部署后,人民解放军于22日首先攻克新保安,24日歼灭张家口之敌。1949年1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天津,17日塘沽之敌从海上逃走,31日陷于孤立的北平傅作义集团接受了和平改编。
2.攻城(围点)与打援、牵制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攻城或打击孤立之敌,对敌人可能的援兵进行有效地打击或牵制是十分必要的:
东北战场上,毛泽东于1948年9月5日就指示东北野战军在攻打义县、高桥、兴城和绥中时“卫立煌有极大可能增援,可在运动中歼击”,[1](P128)7日他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又指示“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2](P1230)随后,在攻锦和保锦争夺战中,毛泽东更是精心部署了对敌之东西对进兵团的阻援和打援兵力。
在淮海战役中,为了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重点作战任务,毛泽东对打击可能的救援之敌进行了精心部署:“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并力求占领临城,从北面威胁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以全力东援。以一个纵队,加地方兵团,位于鲁西南,侧击徐州、商邱段,以牵制邱兵团一部(孙元良三个师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活动于宿迁、睢宁、灵璧地区,以牵制李兵团。”[2](P1245—1246)泽东要求东北野战军“扭打平张线上之敌”以“吸引傅作义部几个军于平张线上,并歼灭该线各军之一部或大部”。[1](P208)这些打援、阻援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确保了主攻目标的顺利实现。
3.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
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克了锦州后,长春守敌在突围无望、守必被歼的情况下,经过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政治宣传,其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率部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第7军投诚,长春遂宣告解放,这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的步伐。
平津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对北平东、西两翼之敌进行了重大的打击,切断了敌人两头的退路之后,向被围困的傅作义集团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敌人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在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和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傅作义集团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于1949年1月31日开出城外接受了改编,北平获得和平解放。
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还大量运用了其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如充分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大量歼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等等。这些光辉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仅对指导革命战争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今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具体的日常工作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三大战役前,我军总兵力为280万敌人为360万。经过第一次决战辽沈战役后,我军兵力升至310万,敌人兵力降至280万。敌我双方力量从此发生巨大的转变。

三大战役,辽沈后我军人数多于国军,淮海后国军精锐损失殆尽

淮海,辽沈,平津这三大战役过后,敌我双方的实力就调咯个各儿。

三大战役,辽沈后我军人数多于国军,淮海后国军精锐损失殆尽


解放战争中改变敌我双方力量事件是什么
平津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对北平东、西两翼之敌进行了重大的打击,切断了敌人两头的退路之后,向被围困的傅作义集团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敌人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在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和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傅作义集团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于1949年1月31日开出城外接受了改...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
正确答案是:D. 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有哪几次战役
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有三次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

求“解放战争问题”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

有关三大战役的简介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此次决战共产党投入了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

解放战争中有哪些著名战役
2、辽沈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进行的第二次战略大决战,也是自1945年8月我军抽调主力欲控制东北与敌作战三年以来的一次总决算。是役林彪大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队伍,解放了东北全境。战役规模之大,歼敌数量之众,仅次于淮海战役。3、...

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著名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解 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党中央、毛泽东决定从东北战场开始同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 战。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实施“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共歼灭敌人47万2 千余...

解放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淮海战役有什么作用?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建立了鄂豫皖解放区,经济负担由新解放区来承担。部队也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刘伯承、邓小平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缝制棉衣等。这些都极大地缓解了老解放区的经济压力。3、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战略举措迫使国民党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扭转了...

古代历史上,到底有哪些导致敌我强弱之势逆转的典型战例?
像此类敌我实力悬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是不少的,最经典的毫无疑问就是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量军队打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从而获得统一北方的实力,还有巨鹿之战也是如此,当时项羽只用了几万军队就打败了秦军十万以上的军力,从而秦朝就灭亡了。在历史上有过很多经典的战役,有不少战役还是敌我...

乡宁县18727449046: 下面是一幅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力量变化情况的示图(单位:万人).从图中看敌我力量对比首次发生根本变化出现于 -
罗芬低分:[选项] A. 战略反攻后 B. 三大战役后 C. 渡江战役后 D. 大陆解放后

乡宁县18727449046: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罗芬低分:[选项] A. 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 B. 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 改变解放战争战略态势 D. 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

乡宁县18727449046: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
罗芬低分:[选项] A. 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 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 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 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乡宁县18727449046: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
罗芬低分:[选项] A. 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 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 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D. 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乡宁县18727449046: 高考历史 - 国内革命战争时间 -
罗芬低分: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

乡宁县18727449046: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罗芬低分:[选项] A. 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 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 改善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 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乡宁县18727449046: 班队活动:中国近代战争 -
罗芬低分: 1,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

乡宁县18727449046: 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条件有①国统区人民反战运动高涨 ②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③开辟了中原地区的根据地 ④解放区的农民进行土地... -
罗芬低分:[选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