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廉颇与凌相如同心协力,赵国也灭了

作者&投稿:羽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还是灭亡~

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最开始赵王命廉颇为主将,是廉颇先攻后守保长平无失,使得秦军进攻受挫无法取胜,后是赵王中了秦将白起离间之计撤换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的。
使长平一战(公元前262年)赵太子战死,赵括乱箭射死,赵军45万军队除248人幼小归赵外全部战死或坑杀。此时六国中最强大的赵国大大被削弱,为统一六国扫平了障碍,也就注定了赵国的灭亡。

下面是点详细的:
战国中晚期,秦国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的努力,国势日益强盛,它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秦周边的韩、魏、燕、赵四国,为了遏制秦的扩张,形成了松散的联盟关系。四国之中,最强的是赵,最弱的是魏。秦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出兵攻魏,迫使魏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遂谴使入秦,表示愿意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求和。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意献地入秦,为了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王闻秦军东进,就派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以图夺回上党。这样,战国时期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的序幕就揭开了。

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强赵弱,赵军连战皆负,损失较大。廉颇鉴于实际情况,及时改变了战略方针,决心转攻为守,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使秦军钝兵挫锐陷于疲惫。廉颇的这一手段发生了效益,秦军的进攻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为了打破这个不利的僵局,秦采用离间手段,派人携带千金去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防御固守,是快要投降秦军的表现;秦军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不谙军情的赵王本就认为廉颇怯战,听到这些流言立刻命令赵括接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王见离间计得逞,立即任命骁勇善战的广武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乾出任秦军统帅。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警惕,秦王命军中对此严守秘密。

白起为中国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曾率秦军攻韩击魏,远慑荆楚,兵峰所向,各国披蘼。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鲁莽轻敌的弱点,采取后退诱敌,围困聚歼敌军的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以原先的前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轻装锐勇的突击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用奇兵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的秦军,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其四,用骑兵五千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赵军。

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公元前260年8月,赵括统帅赵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实施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的秦军两翼二万五千奇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后方,切断了赵军与其营垒的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听到秦军包围赵军的消息,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把当地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组编成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占据长平以北的丹珠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断绝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遭惨败,自己也命丧秦军乱箭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遂不复再作抵抗,全部解甲投降。这四十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外,全部被白起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长平之战中,秦军共歼赵军四十五万人。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强劲的对手赵国,慑服了其他各国,为秦日后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出杰作。名将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指挥秦军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战先例。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廉颇。临阵换帅本是兵家大忌,偏偏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贸然出击,大败,赵国40万青年被坑杀。赵国因而遭受巨大打击,面对强秦的乘胜追击差点灭亡.能延续下去多几年已是不易了.没办法,商鞅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兵威鼎盛,其法律又规定有功才能封爵,置田,秦人无不以杀敌立功为求,对外征战焉能不所向披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赵的灭亡也是历史趋势罢了.

倘若上下齐心 君臣同德 军民安好 百姓安康
国家就有一定的基础,能抵抗外敌入侵。
但是赵国后来 廉颇老矣 蔺相如也渐渐淡出视线。
平原君等人的势力也难以保证国家。而正是平原君认为可以接受上党之地,引发了长平之战!
结果,廉颇被罢,赵括纸上谈兵--落得四十万赵军兵败被坑,邯郸一日三惊。从此,赵国再无精壮兵力,开始走向了崩溃。
最后关头,赵王中了秦人的离间计,亲手处死了赵国的最后一道屏障--李牧。你说 他还能不亡国么?
正如,楼上某位兄台所言,看看王立群的讲解,你应该能够了解个大概了

1、后来,廉颇已经流亡到别的国家,当朝权贵设置障碍,使廉颇无法回赵国效力
2、蔺相如也被边缘化了,赵王也不听他的建议了

我建议楼主看看《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系列的赵国部分,就几集,看了你就明白了。

因为赵王对廉颇没信心,把他给削了。


蔺相如和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冷静,机智灵活,心思缜密不畏强权,豁达能容物,从他直面反驳秦王就能看出他冷静的分析判断力,从他不计较廉颇的小气和计较就能看出他的豁达。廉颇:他首先是一个爱国的人,有才能的人,他打仗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他又有些小心眼,妒忌蔺相如的职位高,但当他明白事情真相后,他又能知错...

为什么廉颇与凌相如同心协力,赵国也灭了
国家就有一定的基础,能抵抗外敌入侵。但是赵国后来 廉颇老矣 蔺相如也渐渐淡出视线。平原君等人的势力也难以保证国家。而正是平原君认为可以接受上党之地,引发了长平之战!结果,廉颇被罢,赵括纸上谈兵--落得四十万赵军兵败被坑,邯郸一日三惊。从此,赵国再无精壮兵力,开始走向了崩溃。最后关头,...

负荆请罪这个典故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啊?
战国时,蔺相如和廉颇是赵国的文成武将。由于廉颇官位在蔺相如之下,心中不服,扬言要当中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了,总是想方设法躲避他。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要是我和廉颇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啊!”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感到很惭愧,于是他...

分别用几个词语评价廉颇和蔺相如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
蔺相如 :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 廉颇:小肚鸡肠、傲慢无礼、心胸狭窄、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知错能改

廉颇蔺相如商鞅芈月是同时代人物吗
廉颇蔺相如商鞅芈月是同时代人物,廉颇和凌相如与芈月都是战国时期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被秦国所灭,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纪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灭亡了。经过春秋...

蔺相如和廉颇资料
相传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狮颈之交。关于蔺相如还有很有名的一段历史故事: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

蔺相如,廉颇的人物特点
1、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册封上卿。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实现“将相和”。长平之战前期,坚守不出,成功抵御秦军进攻。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

简单描述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廉颇说了不该说的话,才导致自己官还不如蔺相如大?
几年后,秦王约赵王到一个叫渑池的地方举行会盟。在会面过程中,秦王盛气凌人,对赵王进行羞辱。随赵王同行的蔺相如不忍国君受辱而当场发飙,既为赵王挽回了面子,也让秦王有所收敛。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件事情过后,蔺相如得到了赵惠文王的破格重用,被任命为上卿,位居赵国名将廉颇之上。廉颇在...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将相和与洗兵雨
【释义】 相如以口舌为劳,封官在屡建战功的廉颇之上。廉颇本欲凌侮相如,但相如以国事为重,不计私仇,对廉颇多所回避,致使廉颇深受感动,袒露肤体,背负荆条,上门谢罪,并与相如结为生死与共的朋友。后遂用“蔺舌”指建树功勋的言辞;用“廉蔺易轨”调因权势相争所引起的不睦;用“将军礼数”谓...

邓州市13618717624: 为什么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后还是被秦国灭了? -
锐哪辛兰:[答案]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廉颇.临阵换帅本是兵家大忌,偏偏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贸然出击,大败,赵国40万青年被坑杀.赵国因而遭受巨大打击,面对强秦的乘胜追击差点灭亡.能延续下去多几年已是不易了.没办...

邓州市13618717624: 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和好的 -
锐哪辛兰: 蔺相如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爽,到处放话说有他没我. 但是蔺相如顾全大局,每次都避让廉颇,一而再,再而三,蔺相如的一个仆人说,廉颇将军要对您不利,您不想办法解决,先生您这样躲避廉颇将军,您的胆子也太小了,这要我们怎么跟随,我决定离开你而去.蔺相如说当初在秦王那里(是指怒发冲冠,完璧归赵)我都没有怕过,怎么会怕廉颇将军呢,那是因为赵国现在要团结啊,我是丞相,他是将军,将相不和国家怎么会好呢,赵国怎么能够抵挡秦国呢.这句话后来廉颇知道了,很是惭愧,于是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邓州市13618717624: 廉颇和蔺相如和好的原因是什么 -
锐哪辛兰: 廉颇和蔺相如交好的原因在于,蔺相如心胸宽广,而且两人都怀有报国之心.廉颇本人心高气傲,从他被赵孝成王解除兵权后投奔楚国,就可以看出此人心高气傲,不服从管教.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对从未上过战场,只耍嘴皮子的蔺相如恭恭...

邓州市13618717624: 廉颇和蔺相如已成了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可为什么最终赵国还是 -
锐哪辛兰: 历史趋势历史趋势- - 赵国的灭亡明显是内部原因. 1.思想无准备,想不到秦国要灭赵国 2.皇帝昏庸无能 3.朝臣贪污腐败 套用苏洵的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灭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

邓州市13618717624: 既然廉颇与蔺相如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终办什么赵国还是被奏国灭了? -
锐哪辛兰: 因为秦国知道廉颇不死,难以攻下赵国,所以到处派人散发谣言,说廉颇守城不出是为了投降,赵王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把廉颇换下来了,并且杀了他.然后...

邓州市13618717624: 搜集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
锐哪辛兰: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

邓州市13618717624: 负荆请罪的启示 -
锐哪辛兰: 廉颇看着蔺相如凭着一张嘴当上比他高的管位,便产生了矛盾.后来明白了蔺相如的用心良苦,便负荆请罪.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并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启示:由此可见,一个集体起内讧,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才会让敌人无机可乘.也就是说,团结好了,才能一致对外,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邓州市13618717624: 续写蔺相如与廉颇和好后怎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
锐哪辛兰: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这个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

邓州市13618717624: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为什么最后赵国还是灭亡了?蔺相如和廉颇是怎么死的? -
锐哪辛兰:[答案] 你好,赵国的灭亡是在廉颇和蔺相如死后的事了.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前228年秦军进入邯郸,赵王献出地图投降,赵国灭亡,这时蔺相如已经去世30年了.关于蔺相如逝世的情况,没有完整文字记载.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