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号板桥文言文

作者&投稿:倪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郑板桥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2. 求关于郑板桥的一篇古文的翻译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

乾隆元年中进士,曾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政治名声不错。

在他任职的十二年中,监狱里很多次都没有一个犯人。

后来因为县里闹饥荒,郑板桥向朝廷要求发放赈灾粮款,却得罪了上级大官,于是他告病还乡。

离任的那一天,老百姓都哭着挽留他,每家都画他的画像来祭拜。(太夸张了吧!)

郑板桥为人磊落洒脱,性格孤傲。(出淤泥而不染)

他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画兰花的叶子用焦墨,用草书中竖长撇的方法;他画的竹神似苏东坡,多的时候不乱,少的时候也不会让人觉得太空,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习惯画法,又好看又挺拔,独一无二。

郑板桥的书法也很有特色,结合了隶书、楷书、和行书三种字体的风韵,圆润饱满,古风灵秀;尤其是他的楷书,特别好,只是作品不多。

郑板桥诗的风格接近于白居易和陆游,特别是几篇缅怀古代的,激昂慷慨。

他的词也比较有特色。

在当时有「郑虔三绝」之称。

他的著作有《板桥诗钞》,市面上流通的有手工抄写和刊印的。

《板桥诗钞》后面附带几篇家信,感情真挚,语言诚恳,很感人。

好辛苦,完全原创哦!

3. 古文翻译《板桥诵书》

《板桥诵书》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也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

原文: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译文: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大不一样的地方,(板桥)渐渐长大了。虽然长得又高又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启示:

读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要抓紧时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学习,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才能有一番作为。郑板桥能够自己刻苦,他每次读一本书,都读很多遍,且利用所有机会记忆且默默背诵。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也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卒年七十三。

4. 郑板桥的文言文《兰》

《种兰》-------郑板桥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5. 板桥自叙文言文答案

板桥自叙

[清]郑 燮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辈,皆成就.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簿之类,靡不览究.有时说经,亦爱其斑驳陆离,五色炫烂.

好山水,未能远迹;其所经历,亦不尽游趣.乾隆十三年,大驾东巡,燮为书画史,治顿所,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亦足豪矣.又以余闲作为兰竹,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庋.然板桥从不借诸人以为名.板桥康熙秀才,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丙辰进士.初为范县令,继调潍县.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若漫不经心,置身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以下是译文)

板桥居士,姓郑,名燮,是扬州兴化人.父立庵先生,凭他的文章品行成为士人模范.教授学生几百人,都成了才.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个子高,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又喜欢说大话,极其自负,批评人不论其身份.那些前辈都很憎恶他,告诫子弟不要跟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努力,自己有独到见解,不随便屈从流俗,自悟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的性情才力在不能达到的地方也能充分发挥.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他们不知道板桥并非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在马上,在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没有听见客人对他说的话,有时又忘记自己说的话,这都是在默诵书中的话.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吗?

平生不研究经学,喜欢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小说之类的书籍,没有不研读的.有时谈经,也喜爱它多姿多彩.

喜好山水,却没有远游,游历经过,也不必尽到游趣.乾隆十三年,皇帝东巡,郑燮做为书画史,整治住所,在泰山绝顶住了四十多天,也足以称豪了.又在闲暇画画兰竹,那些王公大人、卿士大夫、诗人词人、山中老僧、黄冠道士,得到他一小片纸、几个字,都珍藏起来.但是板桥从不借助他人出名.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丙辰进士.最初担任范县令,接着调任潍县.

板桥的诗词文章,都是出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必定归结于圣贤,文章必定切合于实用.有人说文章高超古雅而近于唐宋,板桥就恼怒呵斥他.说:“我的文章如果流传下去,那一定是清诗清文;如果不能流传,那就是它不能成为清诗清文.何必大言比于前古呢?”明清两个朝代,用八股文录用士人,即使是有奇异才能的人,也必须从这条路寻出身,这才是正道.如果漫不经心,不能录取,就说:“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同意你的说法,只是自我称道而已.老来不得志,仰仗他人,有什么得意的呢?

6. 古文郑什么传

郑燮传目录[隐藏]【原文】【注释】【译文】【郑燮】 [编辑本段]【原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

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

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

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

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

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

著《板桥诗钞》诸书。[编辑本段]【注释】 1.苞苴(jū):本为裹鱼肉的草包,后为送礼行贿的代称。

2. 觞咏:饮酒咏诗。 3.廉:清代于官吏正俸之外按职务等级另给银钱,称养廉(使官吏不贪污)银。

4.输:此处意为百姓要交的赋税。 5.囊橐(tuó):口袋。

6.缣:绢。 7.楮(chǔ):纸的代称。

8.外服:外国人。[编辑本段]【译文】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

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

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

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

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编辑本段]【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庠生,祖父、儒官(未仕),父亲、廪生、以教书为业。板桥四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抚养,十四岁继母郝氏卒,这一遭遇表明板桥的童年、少年时代是过着贫寒孤独的生活。

板桥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代“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在其父办的塾馆接受了启蒙、读经教育,勤奋异常,达到“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的状态。他不同于历代儒生那样仅痴迷诵读经书,而是“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部一类,靡不览究”。

因而他从小就受到更广阔文化知识的熏陶。他青年时代去了真州毛家桥(今江苏仪征)跟著名词人陆种园学习填词,接受了严格的艺文创作训练。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板桥在青壮年时代同样热衷于此道而为之奋斗不已。 约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板桥年十八岁考中秀才。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二十六岁来真州江村设塾教书。三十岁—四十九岁之间郑板桥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受到扬州达官盐商资助,远游山水,行踪遍及赣、湘、冀、鲁等省。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他赴京师与僧人、期门、羽林子弟(宫廷侍卫)结识。

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赴金陵乡试,考中举人,时年四十岁。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

诗云:“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可见,佳音传来,涌上诗人心头的不仅是喜悦兴奋之情,而是首先想到的是“举家欢乐又增悲”,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现实。

接着,为此发了一通牢骚,诗云:“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为自己走上这条道路付出的艰辛而感慨万千。

此后不久他游历了金陵和杭州,作诗数十首,表达出自己的极好心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他因患疮未能按期赴京参加会试,而去了润州(今江苏镇江)焦山。

7. 文言文翻译:板桥集外诗

翻译:

我称自己为板桥居士,叫郑燮,扬州兴化人。我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我。但是我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探求古人创造的深奥学问,酣畅地表现我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人们都说我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我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我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有的时候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还忘记了我自己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8. 板桥小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有政声。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先生为人疏宕洒脱,天性独挚。工画兰竹,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有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楷书尤精,惟不多作。诗近香山放翁,吊古诸篇,激昂慷慨。词亦不肯作熟语。时有“郑虔三绝”之目。所著有板桥诗钞,手书刊刻行于世。集后附刻家书数篇,情真语挚,悱恻动人。

翻译: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考取进士,做山东潍县知县,政绩斐然,名声卓著。在任的十二年中,很多次牢狱空笼,没有囚犯。因为年岁饥荒,为百姓请求赈粮,触犯得罪了上司官员,于是借口有病辞官回乡。离任的时候,百姓痛哭,极力挽留,家家户户画板桥像来怀念他。板桥先生为人萧疏潇洒,跳脱不拘,性情诚挚。擅长画兰竹,用干枯的墨色着笔,运用用草书中间一竖和长撇的笔法来描画;画竹神韵极像苏东坡,竹多时不显得紊乱,竹少时不显得稀疏,完全摆脱时下一般的习气,秀美遒劲,无以伦比。书法有出众独特的地方,把隶书、楷书、行书三种书体的特点揉合到一起,圆润,古雅,秀丽;尤其擅长的是楷书,作品却不多。诗歌风格和白居易、陆游相近,数篇凭吊古迹的诗篇,都写得激昂慷慨。写词也不愿落入俗套。当时人对他有“郑虔三绝”的称呼。他的著作有《板桥诗钞》,是他自己手写,然后刻版印刷流传世上的。集子后面附录有家信好几篇,其中感情真实,语言诚挚,充满忧思悲苦,十分动人。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及翻译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我整理的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

郑板桥画竹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画竹的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是阅读过的,下面就由我为大家整理郑板桥画竹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查看!【 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郑板桥爱民文言文翻译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2. 郑板桥 文言文翻译 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

郑燮号板桥文言文翻译
郑燮号板桥文言文翻译如下: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

文言文中的几个句子翻译.[帮忙]
3、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参考译文: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

板桥家书文言文翻译
拓展内容:《 郑燮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

初中文言文《郑燮》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很多朋友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吧!1、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文言文翻译郑燮赈灾
2. 郑板桥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

郑燮的《游江》这篇文言文的译文。谢谢。
《游江》译文:作者: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前往...

孝义市13563181238: 文言文阅读.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 -
并屈善存:[答案]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意对即可)

孝义市13563181238: 郑燮传.初三文言题.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 -
并屈善存:[答案] BBD 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 清廉,爱民如子

孝义市13563181238: (1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潍县,值岁荒,人... -
并屈善存:[答案]小题1:(2分)(1)擅长 (2)给、给予 、赈济 小题2:(3分)任命到期离开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小题3:(2分)清廉 “开仓赈济”(“发谷与民”) 小题4:(3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 小题1:

孝义市13563181238: 古文阅读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 -
并屈善存:[答案] 17.B 或:有人 18.随即发放粮食(谷)给饥民,使一万多人活了下来. 19.为官清廉,无时无刻不关心民生疾苦, 26.(1)弄来 (2)偶然 (3)除去 (4)代词 作这 讲 27.我们江南人砍竹而将它当作柴棍 28.物以稀为贵 32.(1)才 (2)因为 (3)这 (这...

孝义市13563181238: (1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室无贿 (1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郑燮,... -
并屈善存:[答案] 小题1:(2分)(1)擅长 (2)给、给予 、赈济小题2:(3分)任命到期离开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小题3:(2分)清廉 “开仓赈济”(“发谷与民”)小题4:(3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

孝义市13563181238: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译文 -
并屈善存: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

孝义市13563181238: 郑燮传的原文 -
并屈善存: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槖萧然,卖书画以自给.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著《板桥诗钞》诸书.

孝义市13563181238: 板桥小传原文及翻译 -
并屈善存: 原文: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有政声.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先生为人疏宕洒脱,天性独挚.工画兰竹,...

孝义市13563181238: (1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室无贿 -
并屈善存: 小题1:(2分)(1)擅长 (2)给、给予 、赈济 小题2:(3分)任命到期离开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小题3:(2分)清廉 “开仓赈济”(“发谷与民”) 小题4:(3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

孝义市13563181238: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 -
并屈善存:[答案]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 其,代词他,指郑板桥. 故选:B. (2)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做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